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86044发布日期:2021-01-08 14:1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收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



背景技术:

吸收器,工业设备,它是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既要完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汽,还要排出制冷剂在吸收过程所释放的吸收热,通常吸收器换热面积占整个机组总换热面积40%以上,其性能直接制约制冷机组的整体结构和性能。

制冷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传递热量的效率,但传统的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想要完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制冷蒸汽,单靠气液自由混合,接触的效率较低,使用的效果较差,现有的吸收器,大部分含有缓冲板,用于缓冲流动的浓溶液,减少对内壁的冲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内部可使用的空间比较小,无法很好的利用接触时间的长短,散热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端盖,所述筒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端盖,所述上端盖的上部设置有浓溶液进入端,所述下端盖的下部设置有稀溶液释放端,所述筒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冷却水进入端,所述筒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冷却水释放端,所述筒体的左侧面且位于冷却水释放端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制冷剂蒸汽进入端;

所述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气液分配体,所述气液分配体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喷头,所述筒体的内部且位于气液分配体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动力盘,所述转动盘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喷头,所述浓溶液进入端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换向道,所述动力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受力块,所述动力盘的上表面且位于受力块的内侧设置有浓溶液进入口,所述筒体的内部且位于第二喷头的下方设置有热交换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动力盘的上表面为内凹圆弧面,所述动力盘的横截面为圆环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受力块的数量有六个,且均匀分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受力块与换向道的出口相对应,所述换向道的纵截面为梯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制冷剂蒸汽进入端位于第一喷头与气液分配体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动力盘、换向道位于上端盖的内部,所述上端盖为半球壳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下端盖为半球壳体,所述热交换体位于冷却水进入端与冷却水释放端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热交换体为若干管道构成,所述冷却水进入端、冷却水释放端与管道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设置了固定座、转动盘、动力盘、换向道、受力块、浓溶液进入口,浓溶液从浓溶液进入端进入,通过换向道改变下落方向,冲击受力块,受力块带动动力盘进行转动,动力盘带动转动盘、第一喷头进行转动,使浓溶液滞空时间变长,使浓溶液与制冷剂蒸汽进行充分的混合,接触率较高,使用的效果较好。

2、设置了气液分配体、第二喷头、热交换体,充分利用内部空间,延长混合液的接触时间,增加散热的效率,热量散热较完全,工作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的动力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制冷系统用吸收器的固定座的立体图。

图中:1、浓溶液进入端;2、动力盘;3、上端盖;4、第一喷头;5、第二喷头;6、热交换体;7、冷却水进入端;8、稀溶液释放端;9、下端盖;10、冷却水释放端;11、制冷剂蒸汽进入端;12、固定座;13、转动盘;14、换向道;15、受力块;16、筒体;17、气液分配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包括筒体16,筒体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端盖3,筒体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端盖9,上端盖3的上部设置有浓溶液进入端1,下端盖9的下部设置有稀溶液释放端8,筒体1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冷却水进入端7,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入端7进入,筒体1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冷却水释放端10,冷却水通过冷却水释放端10流出,筒体16的左侧面且位于冷却水释放端1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制冷剂蒸汽进入端11,制冷剂蒸汽通过制冷剂蒸汽进入端11进入;

筒体16的内部设置有气液分配体17,气液分配体17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喷头5,筒体16的内部且位于气液分配体17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转动盘13,转动盘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动力盘2,转动盘1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喷头4,浓溶液进入端1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换向道14,动力盘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受力块15,动力盘2的上表面且位于受力块15的内侧设置有浓溶液进入口18,浓溶液通过换向道14,改变下落方向,冲击受力块15,受力块15带动动力盘2进行转动,动力盘2带动转动盘13、第一喷头4进行转动,浓溶液经过换向道14、浓溶液进入口18,通过第一喷头4喷出,浓溶液与制冷剂蒸汽进行充分混合,增加了接触率,使用的效果较好,筒体16的内部且位于第二喷头5的下方设置有热交换体6。

动力盘2的上表面为内凹圆弧面,保证浓溶液可以在自身的重力下进入到浓溶液进入口18内,动力盘2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受力块15的数量有六个,且均匀分布,受力块15收到的冲击力均匀,保证动力盘2可以提供稳定的动力,受力块15与换向道14的出口相对应,保证冲击力的方向正确,换向道14的纵截面为梯形,将浓溶液汇聚起来,增加冲击力度,制冷剂蒸汽进入端11位于第一喷头4与气液分配体17之间,动力盘2、换向道14位于上端盖3的内部,上端盖3为半球壳体,下端盖9为半球壳体,热交换体6位于冷却水进入端7与冷却水释放端10之间,热交换体6为若干管道构成,冷却水可以将产生的热量充分带出,散热的效率较好,冷却水进入端7、冷却水释放端10与管道相连通。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浓溶液从浓溶液进入端1进入,通过换向道14,改变下落方向,冲击受力块15,受力块15带动动力盘2进行转动,动力盘2带动转动盘13、第一喷头4进行转动,使浓溶液滞空时间变长,使浓溶液与制冷剂蒸汽进行充分混合,接触效率较高,使用的效果较好,混合后的液体,经过气液分配体17、第二喷头5喷出,在与热交换体6的接触下,带走热量,然后从稀溶液释放端8释放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