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

文档序号:484515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 的污染也不断的加大。大量未达标的污水排入环境,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微生物处理技 术是处理污水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但现有微生物处理系统业内主要是考虑工艺的优 化如接触氧化法,UASB,氧化沟,生物滤池等,而忽视了作为处理主体的微生物的研究,在这 些工艺中大部分用的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野生微生物。野生微生物活性不高,造成处理 效率低下,停留时间长,剩余污泥产量大。特别是在高浓度难降解污染因子(复杂有机物, 氨氮等)的处理中不尽人意。而且野生微生物种类相对单一,不能形成较完整的食物链,因 此无法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目前常规的用于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A/0 (厌氧好氧工艺法)、Α/Α/0 (厌 氧-缺氧-好氧法,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氧化沟和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UASB厌氧反 应器等,相对传统的生化处理方法法,这些工艺有效的提高了水中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 但上述方法在处理COD(化学需氧量)浓度高、氨氮浓度高、生化性较差的废水时,往往存在 着总停留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投资/运行费用高、去除率低(COD去除率< 85%、氨氮 去除率< 80% )、进水浓度要求严格(进水COD小于3000mg/l、氨氮小于200mg/l)、运行管 理复杂的弊病。近年来,在废水处理中投加微生物也开始使用。使用时多采用投加某类或 某种的特种微生物,以实现COD或氨氮去除率的提高。但需持续投加以保证特种菌为优势 菌。这极大的提升了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本发明可直接 向生化反应器中一次性投加复合型微生物制剂和活性炭填料,从而能有效促进微生物系统 完整食物链的建立,促进各类污染物质降解彻底性,促进微生物对水中营养物质的利用,实 现有机物(CODcr)、氨氮等污染物质的高效去除。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 理容积1. 5 3%。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入1 2%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 炭。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 1. 8%、木醋杆菌3.0%、干燥无色菌0. 3%、嗜水气单胞菌0. 3%、中间气单胞菌1.6%、温 和气单胞菌0.6%、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 1 %、迟缓 芽孢杆菌0.4%、坚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 杆菌0.9%、蜡样芽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0%、短小芽孢杆菌2.0%、球形芽孢杆菌0.5%、海洋芽孢杆菌1.5%、反硝化亚种菌1.0%、粪产碱菌1.35%、木糖氧化产碱菌
0.7%,乙炔短杆菌0.2%、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 %、阴 沟肠杆菌0. 1%、产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0%、反硝化硫杆菌1. 1%、氧化硫杆 菌0. 05 %、硫化球菌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5%、浅井氏葡糖杆 菌0.8%、葡糖氧化杆菌0. 13%、发酵乳杆菌3.4%、植物乳杆菌0.3%、消化乳杆菌1. 1%、 食淀粉乳杆菌0. 5%、瘤胃乳杆菌0. 05%、短乳杆菌1. 2%、藤黄微球菌0. 2%、喜盐微球菌
1.4%、产碱假单胞菌1. 4%、致黄色假单胞菌0. 4%、纫针假单胞菌0. 8%、硝化假单胞菌 1. 1%、核黄素假单胞菌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解葡聚糖类芽孢 杆菌0. 1%、解硫胶素类芽孢杆菌0. 1%、硝化杆菌1.3%、亚硝化单胞菌2.3%、狭小发光杆 菌0. 9%、明亮发光杆菌0. 6%、鳆发光杆菌0. 3 %、反硝化盐富饶菌1. 1 %、地中海盐富饶 菌2. 0 %、布氏甲烷杆菌1. 5 %、沼泽甲烷杆菌2. 7 %、泥沼甲烷杆菌3.1%、双氮纤维单胞 菌1. 1%、粪肥纤维单胞菌2.5%、佐氏库特氏菌3.0%、泥生绿菌1.0%、长赤细菌0.7%、 红单胞菌0.2%、巨胞氮单胞菌0.9%、黄黄色杆菌0.35%、荚膜甲基球菌0. 06 %、反硝化交 替单胞菌0. 8%、产黑交替单胞菌0. 9%、混合地神菌0. 4%、溶纤维素拟杆菌2. 615%、粪便 拟杆菌0. 1%、多营养泥杆菌1. 5%、瘤胃假丁酸弧菌0. 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 2%、简单 脂肪杆菌1. 1%、肿胀脂肪杆菌0. 2%、粪短状杆菌0. 5%、反硝化琼斯氏菌1. 1%、渣腐稀 有杆菌0. 07%、产甲酸真杆菌2. 07%、产亚硝酸真杆菌1. 1%、嗜聚木糖真杆菌1. 03%、金 橙黄微小杆菌0. 6%、沃氏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 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 %、无色硫细菌0. 31 %、硫小杆菌0. 06 %、 麦芽糖 0. 2%、乳酸 0. 03%,NH4Mg(H2O)6[PO4](鸟粪石)0. 05%、蜂乳 0. 01%、铁 0. 01%、钴
0.001 %、镍 0. 001 %、钠 0. 001 %、锌 0. 001 %、硒 0. 001 %。所述的蜂乳采用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而成。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的投加量为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
1.5 3%。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所述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0. 02 0. 05mm。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目前众多废水常具有COD、BOD5浓度高、氨氮浓度高,可生 化性较差的特点,且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硫酸盐等中性盐,普通的生物处理系统难以奏 效。常规生化微生物活性不高,造成处理效率低下,停留时间长,剩余污泥产量大。特别是 在高浓度难降解污染因子(复杂有机物,氨氮等)的处理中不尽人意。而且常规生化系统 微生物种类相对单一,不能形成较完整的食物链,因此无法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本发明的 方法针对废水的水质特点展开,通过在生化池中投加复合微生物和微生物载体,利用复合 微生物中的齐全菌种促进生化系统完整食物链的建立,促进微生物对水中营养物质的利用 和代谢分解,实现氨氮、COD的高效削减。本发明专利无须持续投加,在一次性投加之后即 可促使复合微生物中的菌种成为优势菌。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可实现废水中氨氮和 COD等污染物质的高效削减。


图1是本发明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皮革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图;例中合成氨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抗生素制药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酒精发酵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实施例1本实施例按以下方法进行废水为福建某皮革废水,废水经物化处理后,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统,进入生物处 理系统的水质指标如下COD 2000—2500mg/lNH4+-N :190mg/lPH 值8.0-9. 5工程水量为4000m3/d,A(兼氧)/0(好氧)工艺,运行的工艺条件如下停留时间48h,兼氧12h,好氧48h温度25-35°C好氧 D0:2 5mg/l载体的投加量占池容积1. 5%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1. 5%。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入 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0. 02mm。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1.8%、 木醋杆菌3. 0 %、干燥无色菌0.3%、嗜水气单胞菌0. 3 %、中间气单胞菌1.6%、温和气单胞 菌0. 6 %、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1%、迟缓芽孢杆菌 0.4%,坚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杆菌0.9%、 蜡样芽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 0%、短小芽孢杆菌2. 0%、球形芽孢杆菌0. 5%、海洋 芽孢杆菌1. 5%、反硝化亚种菌1. 0%、粪产碱菌1. 35%、木糖氧化产碱菌0. 7%、乙炔短杆 菌0. 2 %、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阴沟肠杆菌0.1%、 产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 0%、反硝化硫杆菌1. 1%、氧化硫杆菌0. 05%、硫化球菌
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5 %、浅井氏葡糖杆菌0.8%、葡糖氧化杆 菌0. 13%、发酵乳杆菌3. 4%、植物乳杆菌0. 3%、消化乳杆菌1. 1%、食淀粉乳杆菌0. 5%、 瘤胃乳杆菌0. 05%、短乳杆菌1. 2 %、藤黄微球菌0. 2%、喜盐微球菌1. 4%、产碱假单胞菌
1.4%、致黄色假单胞菌0. 4%、纫针假单胞菌0. 8%、硝化假单胞菌1. 1 %、核黄素假单胞菌 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0. 1%、解硫胶素类 芽孢杆菌0.1%、硝化杆菌1.3%、亚硝化单胞菌2.3%、狭小发光杆菌0.9%、明亮发光杆 菌0. 6%、鳆发光杆菌0. 3%、反硝化盐富饶菌1. 1%、地中海盐富饶菌2. 0%、布氏甲烷杆 菌1. 5%、沼泽甲烷杆菌2. 7%、泥沼甲烷杆菌3. 1 %、双氮纤维单胞菌1. 1 %、粪肥纤维单胞 菌2. 5%、佐氏库特氏菌3. 0%、泥生绿菌1. 0%、长赤细菌0. 7%、红单胞菌0. 2%、巨胞氮 单胞菌0. 9%、黄黄色杆菌0. 35%、荚膜甲基球菌0. 06%、反硝化交替单胞菌0. 8%、产黑交
5替单胞菌0.9%、混合地神菌0.4%、溶纤维素拟杆菌2. 615%、粪便拟杆菌0. 1%、多营养泥 杆菌1.5%、瘤胃假丁酸弧菌0.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2%、简单脂肪杆菌1. 1%、肿胀脂 肪杆菌0. 2 %、粪短状杆菌0. 5 %、反硝化琼斯氏菌1. 1 %、渣腐稀有杆菌0. 07%、产甲酸真 杆菌2. 07 %、产亚硝酸真杆菌1.1%、嗜聚木糖真杆菌1.03%、金橙黄微小杆菌0. 6 %、沃氏 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 %、无色硫细菌0. 31%、硫小杆菌0. 06%、麦芽糖0. 2%、乳酸0. 03%、 NH4Mg(H2O)6[PO4](鸟粪石)0.05%、蜂乳(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0. 01 %、铁 0. 01 %、钴 0. 001 %、镍 0. 001 %、钠 0. 001 %、锌 0. 001 %、硒 0. 001 %。一次性投加后,经过5 10天稳定运行后,对皮革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维持在 92. 5%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9%的水平,对总氮的去除率在85%左右。所获得的 对皮革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图2。实施例2本实施例按以下方法进行废水为合肥某合成氨企业含氨氮废水,废水经气浮除油处理后,直接进入生物处 理系统,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的水质指标如下COD 400—600mg/lNH4+-N :300—400mg/lPH 值8.5-9.0工程水量为2000m3/d,A(兼氧)/0(好氧)工艺,运行的工艺条件如下停留时间36h,兼氧12h,好氧24h温度25-35°C好氧好氧DO :2 5mg/l载体的投加量占池容积1. 0%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2. 0%。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入 2%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0. 05mm。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1.8%、 木醋杆菌3. 0 %、干燥无色菌0.3%、嗜水气单胞菌0. 3 %、中间气单胞菌1.6%、温和气单胞 菌0. 6 %、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1%、迟缓芽孢杆菌 0.4%,坚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杆菌0.9%、 蜡样芽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 0%、短小芽孢杆菌2. 0%、球形芽孢杆菌0. 5%、海洋 芽孢杆菌1. 5%、反硝化亚种菌1. 0%、粪产碱菌1. 35%、木糖氧化产碱菌0. 7%、乙炔短杆 菌0. 2 %、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阴沟肠杆菌0.1%、 产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 0%、反硝化硫杆菌1. 1%、氧化硫杆菌0. 05%、硫化球菌 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 5 %、浅井氏葡糖杆菌0.8%、葡糖氧化杆 菌0. 13%、发酵乳杆菌3.4%、植物乳杆菌0.3%、消化乳杆菌1. 1%、食淀粉乳杆菌0.5%、 瘤胃乳杆菌0.05%、短乳杆菌1.2%、藤黄微球菌0.2%、喜盐微球菌1.4%、产碱假单胞菌 1.4%、致黄色假单胞菌0.4%、纫针假单胞菌0.8%、硝化假单胞菌1. 1%、核黄素假单胞菌 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0. 1%、解硫胶素类 芽孢杆菌0. 1%、硝化杆菌1. 3%、亚硝化单胞菌2. 3%、狭小发光杆菌0. 9%、明亮发光杆菌0. 6%、鳆发光杆菌0. 3%、反硝化盐富饶菌1. 1%、地中海盐富饶菌2. 0%、布氏甲烷杆 菌1. 5%、沼泽甲烷杆菌2. 7%、泥沼甲烷杆菌3. 1 %、双氮纤维单胞菌1. 1 %、粪肥纤维单胞 菌2. 5 %、佐氏库特氏菌3. 0 %、泥生绿菌1.0%、长赤细菌0.7%、红单胞菌0.2%、巨胞氮 单胞菌0.9%、黄黄色杆菌0.35%、荚膜甲基球菌0. 06 %、反硝化交替单胞菌0. 8 %、产黑交 替单胞菌0.9%、混合地神菌0.4%、溶纤维素拟杆菌2. 615%、粪便拟杆菌0. 1%、多营养泥 杆菌1. 5%、瘤胃假丁酸弧菌0. 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 2%、简单脂肪杆菌1. 1%、肿胀脂 肪杆菌0. 2 %、粪短状杆菌0.5%、反硝化琼斯氏菌1. 1 %、渣腐稀有杆菌0. 07 %、产甲酸真 杆菌2. 07%、产亚硝酸真杆菌1. 1%、嗜聚木糖真杆菌1. 03%、金橙黄微小杆菌0. 6%、沃氏 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无色硫细菌0. 31 %、硫小杆菌0. 06%、麦芽糖0. 2%、乳酸0. 03%、 NH4Mg(H2O)6[PO4](鸟粪石)0.05%、蜂乳(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0. 01 %、铁 0. 01 %、钴 0. 001 %、镍 0. 001 %、钠 0. 001 %、锌 0. 001 %、硒 0. 001 %。一次性投加后,经过10 20天稳定运行后,对该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维持在90% 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9%的水平,对总氮的去除率在65%左右。所获得的对合成 氨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图3。实施例3本实施例按以下方法进行废水为石家庄某焦化厂焦化废水,废水经气浮除油处理后,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 统,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的水质指标如下COD 5000—6000mg/lNH4+-N :200—400mg/lPH 值7.5-—9.0工程水量为1500m3/d,A (厌氧)/A (兼氧)/0(好氧)工艺,运行的工艺条件如下停留时间76h,厌氧8h,兼氧20h,好氧48h温度25-35°CDO :2 5mg/l载体的投加量占池容积2%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3.0%。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 入1.5%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 0. 035mmo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1.8%、 木醋杆菌3. 0 %、干燥无色菌0.3%、嗜水气单胞菌0. 3 %、中间气单胞菌1.6%、温和气单胞 菌0. 6 %、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1%、迟缓芽孢杆菌 0.4%,坚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杆菌0.9%、 蜡样芽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 0%、短小芽孢杆菌2. 0%、球形芽孢杆菌0. 5%、海洋 芽孢杆菌1. 5%、反硝化亚种菌1. 0%、粪产碱菌1. 35%、木糖氧化产碱菌0. 7%、乙炔短杆 菌0. 2 %、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阴沟肠杆菌0.1%、 产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 0%、反硝化硫杆菌1. 1%、氧化硫杆菌0. 05%、硫化球菌 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 5 %、浅井氏葡糖杆菌0.8%、葡糖氧化杆
7菌0. 13%、发酵乳杆菌3.4%、植物乳杆菌0.3%、消化乳杆菌1. 1%、食淀粉乳杆菌0.5%、 瘤胃乳杆菌0.05%、短乳杆菌1.2%、藤黄微球菌0.2%、喜盐微球菌1.4%、产碱假单胞菌 1.4%、致黄色假单胞菌0.4%、纫针假单胞菌0.8%、硝化假单胞菌1. 1%、核黄素假单胞菌 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0. 1%、解硫胶素类 芽孢杆菌0. 1%、硝化杆菌1. 3%、亚硝化单胞菌2. 3%、狭小发光杆菌0. 9%、明亮发光杆 菌0. 6%、鳆发光杆菌0. 3%、反硝化盐富饶菌1. 1%、地中海盐富饶菌2. 0%、布氏甲烷杆 菌1. 5%、沼泽甲烷杆菌2. 7%、泥沼甲烷杆菌3. 1 %、双氮纤维单胞菌1. 1 %、粪肥纤维单胞 菌2. 5%、佐氏库特氏菌3. 0%、泥生绿菌1.0%、长赤细菌0. 7%、红单胞菌0. 2%、巨胞氮 单胞菌0.9%、黄黄色杆菌0.35%、荚膜甲基球菌0. 06%、反硝化交替单胞菌0. 8%、产黑交 替单胞菌0.9%、混合地神菌0.4%、溶纤维素拟杆菌2. 615%、粪便拟杆菌0. 1%、多营养泥 杆菌1.5%、瘤胃假丁酸弧菌0.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2%、简单脂肪杆菌1. 1%、肿胀脂 肪杆菌0. 2 %、粪短状杆菌0. 5 %、反硝化琼斯氏菌1. 1 %、渣腐稀有杆菌0. 07%、产甲酸真 杆菌2. 07 %、产亚硝酸真杆菌1.1%、嗜聚木糖真杆菌1.03%、金橙黄微小杆菌0. 6 %、沃氏 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 %、无色硫细菌0. 31%、硫小杆菌0. 06%、麦芽糖0. 2%、乳酸0. 03%、 NH4Mg(H2O)6[PO4](鸟粪石)0.05%、蜂乳(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0. 01 %、铁 0. 01 %、钴 0. 001 %、镍 0. 001 %、钠 0. 001 %、锌 0. 001 %、硒 0. 001 %。一次性投加后,经过10 30天稳定运行后,对皮革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维持在 93%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9%的水平,对总氮的去除率在85%左右。所获得的对 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图4。实施例4本实施例按以下方法进行废水为华北某制药厂抗生素制药废水,废水经物化除渣处理后,直接进入生物处 理系统,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的水质指标如下COD 5000—8000mg/lNH4+-N :600—800mg/lPH 值9·0—9.7工程水量为3000m3/d,A(兼氧)/0(好氧)工艺,运行的工艺条件如下停留时间IOOh,兼氧20h,好氧80h温度25-35°C好氧 D0:2 5mg/l载体的投加量占池容积2%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3.0%。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 入1.5%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 0. 035mmo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1.8%、 木醋杆菌3. 0 %、干燥无色菌0.3%、嗜水气单胞菌0. 3 %、中间气单胞菌1.6%、温和气单胞 菌0. 6 %、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1%、迟缓芽孢杆菌 0.4%,坚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杆菌0.9%、
8蜡样芽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 0%、短小芽孢杆菌2. 0%、球形芽孢杆菌0. 5%、海洋 芽孢杆菌1.5%、反硝化亚种菌1.0%、粪产碱菌1.35%、木糖氧化产碱菌0.7%、乙炔短杆 菌0. 2 %、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阴沟肠杆菌0.1%、 产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 0%、反硝化硫杆菌1. 1%、氧化硫杆菌0. 05%、硫化球菌
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5 %、浅井氏葡糖杆菌0.8%、葡糖氧化杆 菌0. 13%、发酵乳杆菌3. 4%、植物乳杆菌0. 3%、消化乳杆菌1. 1%、食淀粉乳杆菌0. 5%、 瘤胃乳杆菌0. 05%、短乳杆菌1. 2%、藤黄微球菌0. 2%、喜盐微球菌1. 4%、产碱假单胞菌
1.4%、致黄色假单胞菌0. 4%、纫针假单胞菌0. 8%、硝化假单胞菌1. 1%、核黄素假单胞菌 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 %、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0. 1%、解硫胶素类 芽孢杆菌0.1%、硝化杆菌1.3%、亚硝化单胞菌2.3%、狭小发光杆菌0.9%、明亮发光杆 菌0. 6%、鳆发光杆菌0. 3%、反硝化盐富饶菌1. 1%、地中海盐富饶菌2. 0%、布氏甲烷杆 菌1. 5%、沼泽甲烷杆菌2. 7%、泥沼甲烷杆菌3. 1 %、双氮纤维单胞菌1. 1 %、粪肥纤维单胞 菌2. 5%、佐氏库特氏菌3. 0%、泥生绿菌1.0%、长赤细菌0. 7%、红单胞菌0. 2%、巨胞氮 单胞菌0. 9%、黄黄色杆菌0. 35%、荚膜甲基球菌0. 06%、反硝化交替单胞菌0. 8%、产黑交 替单胞菌0.9%、混合地神菌0.4%、溶纤维素拟杆菌2.665%、粪便拟杆菌0. 1 %、多营养泥 杆菌1.5%、瘤胃假丁酸弧菌0.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2%、简单脂肪杆菌1. 1%、肿胀脂 肪杆菌0. 2 %、粪短状杆菌0. 5 %、反硝化琼斯氏菌1. 1 %、渣腐稀有杆菌0. 07%、产甲酸真 杆菌2. 07%、产亚硝酸真杆菌1. 1%、嗜聚木糖真杆菌1. 03%、金橙黄微小杆菌0. 6%、沃氏 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无色硫细菌0. 31 %、硫小杆菌0. 06%、麦芽糖0. 2%、乳酸0. 03%、 NH4Mg(H2O)6[PO4](鸟粪石)0.05%、蜂乳(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0. 01 %、铁 0. 01 %、钴 0. 001 %、镍 0. 001 %、钠 0. 001 %、锌 0. 001 %、硒 0. 001 %。一次性投加后,经过10 30天稳定运行后,对皮革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维持在 96%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9%的水平,对总氮的去除率在81%左右。所获得的对 抗生素制药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图5。实施例5本实施例按以下方法进行运用废水为某酿造厂酒精发酵废水,废水经物化除渣处理后,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的水质指标如下COD 10000—20000mg/lNH4+-N :200—300mg/lPH 值6.0—7.0工程水量为3000m3/d,UASB (厌氧)/A (兼氧)/0(好氧)工艺,运行的工艺条件如 下停留时间IOOh,厌氧48h、兼氧12h,好氧24h温度25-40°C好氧 DO :2 5mg/l载体的投加量占池容积1. 5%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2. 0%。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入1. 2%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0. 04mm。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1.8%、 木醋杆菌3. 0 %、干燥无色菌0.3%、嗜水气单胞菌0. 3 %、中间气单胞菌1.6%、温和气单胞 菌0. 6 %、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1%、迟缓芽孢杆菌 0.4%,坚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杆菌0.9%、 蜡样芽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 0%、短小芽孢杆菌2. 0%、球形芽孢杆菌0. 5%、海洋 芽孢杆菌1. 5%、反硝化亚种菌1. 0%、粪产碱菌1. 35%、木糖氧化产碱菌0. 7%、乙炔短杆 菌0. 2 %、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阴沟肠杆菌0.1%、 产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 0%、反硝化硫杆菌1. 1%、氧化硫杆菌0. 05%、硫化球菌 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 5 %、浅井氏葡糖杆菌0.8%、葡糖氧化杆 菌0. 13%、发酵乳杆菌3.4%、植物乳杆菌0.3%、消化乳杆菌1. 1%、食淀粉乳杆菌0.5%、 瘤胃乳杆菌0.05%、短乳杆菌1.2%、藤黄微球菌0.2%、喜盐微球菌1.4%、产碱假单胞菌 1.4%、致黄色假单胞菌0.4%、纫针假单胞菌0.8%、硝化假单胞菌1. 1%、核黄素假单胞菌 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0. 1%、解硫胶素类 芽孢杆菌0. 1%、硝化杆菌1. 3%、亚硝化单胞菌2. 3%、狭小发光杆菌0. 9%、明亮发光杆 菌0. 6%、鳆发光杆菌0. 3%、反硝化盐富饶菌1. 1%、地中海盐富饶菌2. 0%、布氏甲烷杆 菌1. 5%、沼泽甲烷杆菌2. 7%、泥沼甲烷杆菌3. 1 %、双氮纤维单胞菌1. 1 %、粪肥纤维单胞 菌2. 5%、佐氏库特氏菌3. 0%、泥生绿菌1.0%、长赤细菌0. 7%、红单胞菌0. 2%、巨胞氮 单胞菌0. 9%、黄黄色杆菌0. 35%、荚膜甲基球菌0. 06%、反硝化交替单胞菌0. 8%、产黑交 替单胞菌0.9%、混合地神菌0.4%、溶纤维素拟杆菌2. 615%、粪便拟杆菌0. 1%、多营养泥 杆菌1.5%、瘤胃假丁酸弧菌0.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2%、简单脂肪杆菌1. 1%、肿胀脂 肪杆菌0. 2 %、粪短状杆菌0. 5 %、反硝化琼斯氏菌1. 1 %、渣腐稀有杆菌0. 07%、产甲酸真 杆菌2. 07 %、产亚硝酸真杆菌1.1%、嗜聚木糖真杆菌1.03%、金橙黄微小杆菌0. 6 %、沃氏 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 %、无色硫细菌0. 31%、硫小杆菌0. 06%、麦芽糖0. 2%、乳酸0. 03%、 NH4Mg(H2O)6[PO4](鸟粪石)0.05%、蜂乳(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0. 01 %、铁 0. 01 %、钴 0. 001 %、镍 0. 001 %、钠 0. 001 %、锌 0. 001 %、硒 0. 001 %。一次性投加后,经过30 90天稳定运行后,对该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维持在99% 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9%的水平,对总氮的去除率在78%左右。所获得的对酒精 发酵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图6。
权利要求
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于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1.5~3‰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入1~2%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醋酸醋杆菌0.6%、液化醋杆菌1.8%、木醋杆菌 3. 0%、干燥无色菌0.3%、嗜水气单胞菌0. 3%、中间气单胞菌1.6%、温和气单胞菌0.6%、 分支芽孢杆菌0.4%、凝结芽孢杆菌1.2%、枯草芽孢杆菌1. 1%、迟缓芽孢杆菌0.4%、坚 强芽孢杆菌0.2%、状芽孢杆菌0.5%、巨大芽孢杆菌1.5%、嗜碱芽孢杆菌0.9%、蜡样芽 孢杆菌1. 1%、地主芽孢杆菌1.0%、短小芽孢杆菌2.0%、球形芽孢杆菌0.5%、海洋芽孢 杆菌1.5%、反硝化亚种菌1.0%、粪产碱菌1.35%、木糖氧化产碱菌0.7%、乙炔短杆菌 0.2%,解氨短杆菌3.7%、乳酶短杆菌2.7%、短短芽孢杆菌2.1%、阴沟肠杆菌0. 1 %、产 气肠杆菌0. 05%、成团肠杆菌2. 0%、反硝化硫杆菌1. 1 %、氧化硫杆菌0. 05%、硫化球菌 0.1%、沼泽红假单胞菌0.5%、嗜酸红假单胞菌1. 5 %、浅井氏葡糖杆菌0.8%、葡糖氧化杆 菌0. 13%、发酵乳杆菌3.4%、植物乳杆菌0.3%、消化乳杆菌1. 1%、食淀粉乳杆菌0.5%、 瘤胃乳杆菌0.05%、短乳杆菌1.2%、藤黄微球菌0.2%、喜盐微球菌1.4%、产碱假单胞菌 1.4%、致黄色假单胞菌0.4%、纫针假单胞菌0.8%、硝化假单胞菌1. 1%、核黄素假单胞菌 0. 3%、恶臭假单胞菌0. 3%、敏捷假单胞菌1. 3%、解葡聚糖类芽孢杆菌0. 1%、解硫胶素类 芽孢杆菌0. 1%、硝化杆菌1.3%、亚硝化单胞菌2.3%、狭小发光杆菌0.9%、明亮发光杆 菌0. 6%、鳆发光杆菌0. 3%、反硝化盐富饶菌1. 1%、地中海盐富饶菌2. 0%、布氏甲烷杆 菌1. 5%、沼泽甲烷杆菌2. 7%、泥沼甲烷杆菌3. 1 %、双氮纤维单胞菌1. 1 %、粪肥纤维单胞 菌2. 5%、佐氏库特氏菌3. 0%、泥生绿菌1.0%、长赤细菌0. 7%、红单胞菌0. 2%、巨胞氮 单胞菌0.9%、黄黄色杆菌0.35%、荚膜甲基球菌0. 06 %、反硝化交替单胞菌0. 8 %、产黑交 替单胞菌0.9%、混合地神菌0.4%、溶纤维素拟杆菌2. 615%、粪便拟杆菌0. 1%、多营养泥 杆菌1. 5%、瘤胃假丁酸弧菌0. 5%、澳氏互营养单胞菌2. 2%、简单脂肪杆菌1. 1%、肿胀脂 肪杆菌0.2%、粪短状杆菌0.5%、反硝化琼斯氏菌1. 1%、渣腐稀有杆菌0. 07%、产甲酸真 杆菌2. 07%、产亚硝酸真杆菌1. 1%、嗜聚木糖真杆菌1. 03%、金橙黄微小杆菌0. 6%、沃氏 互营养杆菌0. 7%、亚硝化弧菌0. 4%、亚硝化球菌2. 0%硝化球菌0. 8%、硝化螺菌0. 2%、 氧化亚铁硫杆菌0. 3%、无色硫细菌0. 31 %、硫小杆菌0. 06%、麦芽糖0. 2%、乳酸0. 03%、 NH4Mg(H2O)6[PO4]0. 05%、蜂乳 0. 01%、铁0. 01%、钴 0. 001%,IfO. 001%、钠 0. 001%、锌 0. 001%、硒 0. 00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蜂乳采用蜂王浆与蜂蜜按1 10比例配制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的投加量为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1. 5 3%。的复 合微生物制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的粒径为0. 02 0. 05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废水的方法,在生化池中投入起始浓度为生物池处理容积1.5~3‰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并投入1~2%池容积的粉末硅藻土或粉末状活性炭。本发明可直接向生化反应器中一次性投加复合型微生物制剂和活性炭填料,从而能有效促进微生物系统完整食物链的建立,促进各类污染物质降解彻底性,促进微生物对水中营养物质的利用,实现有机物(CODcr)、氨氮等污染物质的高效去除。
文档编号C02F3/30GK101941762SQ20101027869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8日
发明者徐亨军, 徐军富, 舒剑峰, 龚清华 申请人:福建微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