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6343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它涉及一种水处理混凝设备,以解决传统混合设备易堵塞、能量分布不均匀、水头损失大、混合强度不易控制、抗冲击负荷能力差等问题。两个一号法兰分别设置在筒体的两端,数个格网平行设置在筒体中,每个格网垂直筒体的中心线设置,每相邻两层的格网的孔眼交错布置,四个连杆平行设置,且每个连杆上套装有数个支撑管,连杆穿过数个格网,每相邻两个格网之间设置一个支撑管,连杆的两端均为螺纹端,每个螺纹端螺纹连接一个螺母,支架和加药管分别设置在格网组件的两端,加药管设置筒体壁上,二号法兰设置在加药管的进口端,支架的一端与相应的格网固定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一号法兰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用于水处理。
【专利说明】—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混凝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水处理混凝工艺可以分为混合和絮凝两个阶段,混合是指混凝剂水解、粒子迁移及颗粒脱稳等过程,混合在混凝工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混合装置有静态混合器、管式微涡混合器、机械混合器等。这些混合装置在使用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静态混合器出现最早,其结构为内部设置若干浆片,该装置水头损失较大、能量分布不均匀,当处理量发生变化时,水力设计参数发生改变,混合效果变差,设备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差,且内部浆片容易脱落、堵塞;管式微涡旋混合器是在静态混合器的基础上改造后的产物,该设备利用微小涡漩来促进传质,但其控制方式影响了内部设备尺寸,水头损失大,易堵塞,维修量大,药耗较高;虽然机械混合器应用较广,但其能量分布极不均匀,电气设备维护成本增加,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基于上述混合装置的缺点,亟需一种结构简单、不易堵塞、能量分布均匀、水头损失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药耗低的混合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传统混合设备结构复杂、易堵塞、能量分布不均匀、水头损失大、混合强度不易控制、抗冲击负荷能力差、药耗高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口O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包括筒体、加药管、二号法兰、支架、两个一号法兰、四个连杆、八个螺母、数层格网和数个支撑管,格网由肋条和格网支撑架组成,肋条由数个肋条横纵交错排列组成圆形,格网肋条通过连接元件与格网支撑固定连接,两个一号法兰分别设置在筒体的两端,数个格网平行设置在筒体中,每个格网垂直筒体的中心线设置,每相邻两层的格网的孔眼交错布置,四个连杆平行设置,且每个连杆上套装有数个支撑管,连杆穿过数个格网,每相邻两个格网之间设置一个支撑管,连杆的两端均为螺纹端,每个螺纹端螺纹连接一个螺母,支架和加药管分别设置在格网组件的两端,加药管设置筒体壁上,二号法兰设置在加药管的进口端,支架的一端与相应的格网固定连接,支架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一号法兰固定连接。
[000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6]一、本实用新型在筒体设置了数个格网,且相邻两层格网的孔眼交错布置,使得能耗分布均勻,能耗偏差小于5%,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0007]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易于拆卸、不易堵塞。
[0008]三、本实用新型的水头损失小。
[0009]四、本实用新型的药耗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剖视图;
[0011]图2是格网5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支架9的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筒体1、加药管3、二号法兰4、支架9、两个一号法兰2、四个连杆6、八个螺母8、数层格网5和数个支撑管7,格网5由肋条5-1和格网支撑架5-2组成,肋条5-1由数个肋条横纵交错排列组成圆形,格网肋条5-1通过连接元件与格网支撑5-2固定连接,两个一号法兰2分别设置在筒体I的两端,一号法兰2用于混合装置与管道连接,数个格网5平行设置在筒体I中,每个格网5垂直筒体I的中心线设置,每相邻两层的格网5的孔眼交错布置,前一个格网5的孔眼出水冲击在下一层格网5的肋条5-1上,形成冲击旋流。四个连杆6平行设置,且每个连杆6上套装有数个支撑管7,连杆6穿过数个格网5,每相邻两个格网5之间设置一个支撑管7,连杆6的两端均为螺纹端,每个螺纹端螺纹连接一个螺母8,支架9和加药管3分别设置在格网组件的两端,加药管3设置筒体I壁上,混凝剂通过加药管3投加进混合装置内,二号法兰4设置在加药管3的进口端,二号法兰4用于连接加药管道,支架9的一端与相应的格网5固定连接,支架9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一号法兰2固定连接。
[0014]工作原理:待处理的水从筒体I的左端流入,混凝剂通过加药管3投加入混合装置中,混凝剂迅速分散与待处理水中,混凝剂与原水同时穿过格网5上的过水孔眼,并发生充分混合,同时控制冲击旋流混合装置中流速为0.5?1.2m/s、能耗0.3?0.7m、能量均匀程度>95%,最后从筒体I的右端流出。
[0015]【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肋条5-1的宽度为15?20mm。通过控制格网5孔径大小来控制旋流强度F(F = u2/r,F为旋流强度,u为流速,r为格网孔径)。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16]【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肋条5-1的宽度为18_。通过控制格网5孔径大小来控制旋流强度F (F = u2/r,F为旋流强度,u为流速,r为格网孔径)。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0017]【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格网5孔眼的内接圆直径为I?2倍肋条5-1的宽度。这样设计使得水头损失小。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18]【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格网5孔眼的内接圆直径为1.5倍肋条5-1的宽度。这样设计使得水头损失小。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0019]【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每相邻两层格网5的间距不超过格网5孔眼内接圆直径的10?15倍。通过控制各层格网5的间距来调节混合冲击力。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0020]【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每相邻两层格网5的间距不超过格网5孔眼内接圆直径的12.5倍。通过控制各层格网5的间距来调节混合冲击力。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0021]【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筒体I和两个一号法兰2的组件长度为2?3m。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0022]【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格网5的数量为3?8层。这样设计使得能耗分布均匀。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八相同。
[0023]【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格网5的数量为6层。这样设计使得能耗分布均匀。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九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包括筒体(I)、加药管(3)、二号法兰(4)、支架(9)、两个一号法兰(2)、四个连杆¢)、八个螺母(8)、数层格网(5)和数个支撑管(7),格网(5)由肋条(5-1)和格网支撑架(5-2)组成,肋条(5-1)由数个肋条横纵交错排列组成圆形,格网肋条(5-1)通过连接元件与格网支撑(5-2)固定连接,两个一号法兰(2)分别设置在筒体(I)的两端,数个格网(5)平行设置在筒体⑴中,每个格网(5)垂直筒体⑴的中心线设置,每相邻两层的格网(5)的孔眼交错布置,四个连杆(6)平行设置,且每个连杆(6)上套装有数个支撑管(7),连杆(6)穿过数个格网(5),每相邻两个格网(5)之间设置一个支撑管(7),连杆(6)的两端均为螺纹端,每个螺纹端螺纹连接一个螺母(8),支架(9)和加药管(3)分别设置在格网组件的两端,加药管(3)设置筒体(I)壁上,二号法兰(4)设置在加药管(3)的进口端,支架(9)的一端与相应的格网(5)固定连接,支架(9)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一号法兰(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5-1)的宽度为15?2Cta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5-1)的宽度为1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5)孔眼的内接圆直径为I?2倍肋条(5-1)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5)孔眼的内接圆直径为1.5倍肋条(5-1)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层格网(5)的间距不超过格网(5)孔眼内接圆直径的10?15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层格网(5)的间距不超过格网(5)孔眼内接圆直径的12.5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I)和两个一号法兰(2)的组件长度为2?3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5)的数量为3?8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冲击旋流管式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5)的数量为6层。
【文档编号】C02F1/52GK203955062SQ201420415938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赫俊国, 刘剑, 袁一星, 何开帆, 于淼, 董志虎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