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6368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容置空间的上部设置顶板,顶板将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顶部设置挡板,第一腔室的底部设置隔离板,挡板与隔离板之间设置过滤板,隔离板、挡板以及过滤板之间共同形成二级处理区,且将第一腔室分隔为一级处理区、三级处理区,二级处理区内设置PVC软性填料,壳体上设置污水输入管,三级处理区设置出水管,一级处理区与三级处理区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第二腔室设置导气管和溢流口,第二腔室处的壳体的顶部设置带盖板的检修口。本实用新型是全密闭厌氧和半密闭好氧整体容器,两级发酵四级分离工艺,整个装置处理效率高,所排放的水体能够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专利说明】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生活污水及宾馆、工厂、学校、食堂等污水处理技术中,通常需要较大的存储容积,容易堵塞、清淤周期短。目前采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均是简单粗放的化粪池,末端出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化粪池发酵产生的臭气自由溢出散发,所以化粪池仍然是污染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无需运行费用、污水资源化、可以操控的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为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上部设置横向布置的顶板,所述顶板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密闭的第一、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位于下部,第二腔室位于上部;
[0005]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设置竖向布置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设置竖向布置的隔离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隔离板之间设置过滤板,所述隔离板、挡板以及过滤板之间共同形成二级处理区,且所述隔离板、挡板以及过滤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位于左侧的一级处理区以及位于右侧的三级处理区,所述二级处理区内设置用于培植甲烷菌群的PVC软性填料,所述壳体上设置污水输入管,所述污水输入管入口与外界连通,出口与所述一级处理区连通,所述三级处理区设置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入口置于所述三级处理区的下部,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一级处理区与所述三级处理区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
[0006]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入口与所述三级处理区连通,出口穿过所述壳体并与外界连通,第二腔室处的壳体上设置溢流口,第二腔室处的壳体的顶部设置检修口,所述检修口设置检修口盖板。
[0007]进一步:还包括若干根操控连管,每根操控连管的入口布置于所述壳体顶部,出口延伸至二级处理区,所述PVC软性填料采用耐腐化的尼龙绳串联绑接而成,每根操控连管入口处设置连线拉环,所述连线拉环通过布置在操控连管内的尼龙绳与PVC软性填料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污水输入管入口可拆卸地与弯头连接。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是全密闭厌氧和半密闭好氧整体容器,两级发酵四级分离工艺,生活污水在发酵间进行固液分离,固形物产生悬浮或沉淀,在挡板和隔离板的作用下,液体自动流经过滤板进行第二次分离,污水中的COD被PVC软性填料中的高密度厌氧微生物吸收并分解,同时还产生可燃气体甲烷CH4,含有少量可溶性有机物的污水在压力作用下升流,进入中性间缓流并继续发酵进行第三次分离,液体中的酸碱度会自动平衡至中性,在厌氧发酵产气积聚压力的作用下,液体自动上升,进入衡压间好氧发酵,进行第四次分离后的水经溢流口排出,整个装置处理效率高,所排放的水体能够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实施例中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平面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3]参见图1和图2,一种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壳体I,所述壳体I内部为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上部设置横向布置的顶板13,所述顶板13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密闭的第一、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位于下部,第二腔室位于上部,第二腔室作为四级处理区使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设置竖向布置的挡板4,所述挡板4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设置竖向布置的隔离板5,所述挡板4与所述隔离板5之间设置过滤板6,所述隔离板
5、挡板4以及过滤板6之间共同形成二级处理区,且所述隔离板5、挡板4以及过滤板6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位于左侧的一级处理区3以及位于右侧的三级处理区9,所述二级处理区内设置用于培植甲烷菌群的PVC软性填料7,所述壳体I上设置污水输入管2,所述污水输入管2入口与外界连通,出口与所述一级处理区3连通,所述三级处理区9设置出水管10,所述出水管10入口置于所述三级处理区9的下部,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一级处理区3与所述三级处理区9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14 ;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导气管15,所述导气管15的入口与所述三级处理区9连通,出口穿过所述壳体I并与外界连通,第二腔室处的壳体上设置溢流口 12,第二腔室处的壳体的顶部设置检修口,所述检修口设置检修口盖板16。
[0014]壳体上设置三根操控连管17,每根操控连管17的入口布置于所述壳体I顶部,出口延伸至二级处理区,所述PVC软性填料7采用耐腐化的尼龙绳串联绑接而成,每根操控连管17入口处设置连线拉环18,所述连线拉环18通过布置在操控连管17内的尼龙绳与PVC软性填料7连接,所述污水输入管2入口可拆卸地与弯头连接,弯头可拆卸,便于内部清理。
[0015]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污水经污水输入管2,输入一级处理区3 (发酵间)内,进行厌氧发酵,污水在产酸菌的作用下,有机物被分解,出现明显的层淅现象,比重大于I的会沉淀,小于I的会悬浮。完成了固液分离后的污水,在挡板4和隔离板5的挡隔下,作定向流动。在挡板4和隔离板5之间安装有耐腐化的PVC软性填料7 (即在二级处理区布置PVC软性填料),PVC软性填料7的表面培植了大量丰富的甲烷菌群,菌群附着在PVC软性填料7的表面,呈团状,菌团之间形成孔隙,无数个菌团孔隙形成了自然的布水系统。污水经过过滤板6进行大颗粒过滤,自动上流进入菌团孔隙的布水系统均匀的流通,在流过菌团孔隙时,甲烷菌吞食水中有机物质,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COD已经处理了 96%,同时还产生了可燃气体甲烷CH4(沼气),经导气管15输出至燃气具,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含有少量可溶性有机物的污水上流,经升流通道8折流进入三级处理区9 (中性间),三级处理区9含多种厌氧微生物,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化合物继续被分解净化。装置内液体在密闭的厌氧环境下发酵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在气体连通管14和顶板13的密闭环境中收集并不断地积聚压力,在压力作用下,液体经出水管10往上流,进入四级处理区11 (好氧发酵衡压间),四级处理区11含有多种好氧微生物,液体中还含有一些在前端厌氧环境下无法被分解的物质,在此进行再次分解达到净化,净化后的水从溢流口 12流出。为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PVC软性填料7的菌团日久老化需要更新,在挡板4上固定3根操控连管17,PVC软性填料7全部用耐腐化的尼龙绳串联绑接,并用I根尼龙绳经操控管17,与PVC软性填料连线拉环18联接,以方便日常拽拉,抖落或清理老旧的菌团。装置顶部设置检修口盖板16,以便顶板13的检修,以便进入空气富集四级处理区11的好氧微生物,以便从出水管10清理三级处理区9的沉淀物。
[00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为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上部设置横向布置的顶板,所述顶板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密闭的第一、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位于下部,第二腔室位于上部; 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设置竖向布置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设置竖向布置的隔离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隔离板之间设置过滤板,所述隔离板、挡板以及过滤板之间共同形成二级处理区,且所述隔离板、挡板以及过滤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位于左侧的一级处理区以及位于右侧的三级处理区,所述二级处理区内设置用于培植甲烷菌群的PVC软性填料,所述壳体上设置污水输入管,所述污水输入管入口与外界连通,出口与所述一级处理区连通,所述三级处理区设置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入口置于所述三级处理区的下部,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一级处理区与所述三级处理区之间设置气体连通管; 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入口与所述三级处理区连通,出口穿过所述壳体并与外界连通,第二腔室处的壳体上设置溢流口,第二腔室处的壳体的顶部设置检修口,所述检修口设置检修口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根操控连管,每根操控连管的入口布置于所述壳体顶部,出口延伸至二级处理区,所述PVC软性填料采用耐腐化的尼龙绳串联绑接而成,每根操控连管入口处设置连线拉环,所述连线拉环通过布置在操控连管内的尼龙绳与PVC软性填料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操控生物技术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输入管入口可拆卸地与弯头连接。
【文档编号】C02F9/14GK203976593SQ201420443777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发明者】孙璟 申请人:孙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