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03701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乳酸菌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始于1979年,专门研究微生物应用于环境工程的污染去除;期望能藉由环境微生物庞大功能解除土壤及水体污染的同时,不造成环境(动植物)任何负面的影响,也不会衍生任何未来不可预期的负面效应;更期望能在解除污染的同时对环境(动植物)能有实质帮助。

1981年研发出第一代系统技术与产品,第一代系统所发展的技术主轴是以乳酸菌、酵母菌、曲菌进行共生培养所开发的产品,例如复合共生菌、力丰菌、生源菌、活性菌、活力菌、高温菌种等诸多不同的产品。

1992年由第一代系统技术与产品所累积的经验,发展处第二代技术,产品中除指针性乳酸菌外,其它杂菌几乎不存在;这种技术涵盖第一代技术的功能,并大幅度提升产品的应用范围与作用力,让产品应用跨入污水处理。

2000年再研发出第三代系统技术,让产品应用范围更为扩大,诸如应用于化粪池固化物急速降解并同步立即除臭、卫生拉挤掩埋场封场复育、大型河川湖泊的整治及复育等。

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具有多任务多变的环境与物质适应能力,与活化诱导环境中同属性的关联性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微生态食物链,建构一个能适应复杂环境中物质代谢循环完整的微生态。透过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的诱导让乳酸菌产生多任务多变的能力,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无致病乳酸菌在环境微生态中能与其共存的微生物属性,诱发引导环境中与现存物质能代谢相关联性的环境微生物形成完整的微生态。

通过投入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制剂,能够改变水体环境物质,诱发在原先水体内已存在但处劣势甚至频临绝迹的微生物,获得复育生长。微生物生成必然会消耗营养物质,水体污染随着微生物不断生成而被逐步消耗降解。随着水体污染的降解,水体环境会慢慢走向原来的益生环境。再借助生物彼此竞争合作的关系,建立新的食物链,从而重新构建微生态体系。进而恢复并强化河流、湖泊的自净作用。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乳酸菌酵素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乳酸菌酵素,能够对河流、湖泊实现有效的水体环境生态修复:

1、不改变河流、湖泊的现状,原地进行水体的综合生态修复,恢复河流、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与生态系统;

2、维护简便、费用低廉,是常规治理费用的1/3甚至更低;

3、通过后期的维护,彻底解决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并且不会出现反复。

使用本发明的乳酸菌酵素,通过治理区间的综合治理修复,能够使所有流过治理区间的水体达到国家地表水iv类水。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乳酸菌酵素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次制作程序:

(1-1)将乳酸菌投入混合用的水中,搅拌,使乳酸菌溶解至水中备用,制得乳酸菌溶解液;其中,混合用的水优选为地下井水;

(1-2)将米糠投入搅拌器,启动搅拌器进行搅拌,然后将上述乳酸菌溶解液均匀地倒入搅拌器中,使米糠与乳酸菌溶解液均匀混合;其中,原料米糠的含水量优选为14-18wt%;

(1-3)充分混合后,形成湿面团状聚合态的团状物,将其由搅拌器中取出;

(1-4)由团状物形成培体a,并堆栈成梯锥状;

(1-5)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a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覆盖透气性材料的目的在于预防凝结水的回渗并保温;

(1-6)在上述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覆盖不透气材料的目的在于防止培体水分流失;

(1-7)静置;

第二次制作程序:

(2-1)将由第一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启动搅拌器打散并混合;在此操作期间防止培体再次聚合形成团状物;

(2-2)使打散与混合后的培体形成培体b,将培体b堆栈成梯锥状;

(2-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b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覆盖透气性材料的目的在于预防凝结水的回渗并保温;

(2-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覆盖不透气材料的目的在于防止培体水分流失;

(2-5)静置;

第三次制作程序:

(3-1)将由第二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启动搅拌器打散并混合;在此操作期间防止培体再次聚合形成团状物;

(3-2)使打散与混合后的培体形成培体c,将培体c堆栈成梯锥状;

(3-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c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覆盖透气性材料的目的在于预防凝结水的回渗并保温;

(3-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覆盖不透气材料的目的在于防止培体水分流失;

(3-5)静置;

干燥:

将由第三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平铺于热风干燥器的托盘中,推入干燥器进行烘干,干燥完成后研磨、包装。

其中,乳酸菌、米糠与水的质量比为1∶500∶(160-180);当米糠与乳酸菌的质量配比超过500倍时,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会产生功能障碍。在混合各原料后,能够在搅拌器内聚合形成直径超过15cm的团粒结构,而且不会沾粘手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1-7)静置至少60小时后,待培体a中心温度超过40℃,方可进行第二次制作程序;在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夏季需要静置至少60小时,冬季需要静置至少65小时。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2-5)静置至少65小时后,待培体b中心温度超过40℃,方可进行第三次制作程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3-5)静置至少65小时后,待培体c中心温度超过40℃,方可进行干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培体a、b、c的长∶宽∶高为1.8∶1∶(0.5-0.6)。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透气性材料为麻布袋;不透气材料为塑料帆布。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1-3)的混合时间为2-4分钟;步骤(2-1)的混合时间为10-30秒;步骤(3-1)的混合时间为10-30秒。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由第三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以3-4cm的厚度平铺于热风干燥器的托盘中;干燥温度为70-72℃,干燥时间不小于90小时。

在另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乳酸菌酵素,其通过如上所述的乳酸菌酵素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

本发明的微生态诱发控制系统的乳酸菌生成指数与环境、季节的关联性如下:

1、生产区域环境的影响:

温带地区(年均温18-28℃),指标性乳酸菌的生成指数为104-106属正常值;

寒带地区(年均温10-25℃),指标性乳酸菌的生成指数为105-107属正常值;

2、生产区域季节的影响:

春夏季节(气温25-36℃),指标性乳酸菌的生成指数为104-105属正常值;

秋冬季节(气温15-25℃),指标性乳酸菌的生成指数为105-106属正常值;

气温低于15℃以下时指标性乳酸菌的生成指数为105-107属正常值。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下文将以实施例的方式描述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仅为示例性的,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乳酸菌酵素的制备方法如下:

第一次制作程序:

(1-1)将1质量份乳酸菌投入160质量份混合用的水中,使乳酸菌溶解至水中备用,制得乳酸菌溶解液;

(1-2)将500质量份含水量18wt%的米糠投入搅拌器,启动搅拌器进行搅拌,然后将上述乳酸菌溶解液均匀地倒入搅拌器中,使米糠与乳酸菌溶解液均匀混合;

(1-3)混合4分钟,形成湿面团状聚合态的团状物,将其由搅拌器中取出;

(1-4)由团状物形成长∶宽∶高为1.8∶1∶0.5的培体a,并堆栈成梯锥状;

(1-5)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a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1-6)在上述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1-7)静置65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2℃;

第二次制作程序:

(2-1)将由第一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搅拌30秒;

(2-2)制作长∶宽∶高为1.8∶1∶0.6的培体b,将培体b堆栈成梯锥状;

(2-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b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2-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2-5)静置66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1℃;

第三次制作程序:

(3-1)将由第二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搅拌10秒;

(3-2)制作长∶宽∶高为1.8∶1∶0.6的培体c,将培体c堆栈成梯锥状;

(3-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c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3-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3-5)静置65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1℃;

干燥:

将由第三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以3cm的厚度平铺于热风干燥器的托盘中,推入干燥器进行烘干,干燥温度为70℃,干燥时间为100小时,干燥完成后研磨、包装;获得本发明的乳酸菌酵素。

实施例2

乳酸菌酵素的制备方法如下:

第一次制作程序:

(1-1)将1质量份乳酸菌投入180质量份混合用的水中,使乳酸菌溶解至水中备用,制得乳酸菌溶解液;

(1-2)将500质量份含水量14wt%的米糠投入搅拌器,启动搅拌器进行搅拌,然后将上述乳酸菌溶解液均匀地倒入搅拌器中,使米糠与乳酸菌溶解液均匀混合;

(1-3)混合2分钟,形成湿面团状聚合态的团状物,将其由搅拌器中取出;

(1-4)由团状物形成长∶宽∶高为1.8∶1∶0.6的培体a,并堆栈成梯锥状;

(1-5)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a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1-6)在上述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1-7)静置65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1℃;

第二次制作程序:

(2-1)将由第一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搅拌10秒;

(2-2)制作长∶宽∶高为1.8∶1∶0.6的培体b,将培体b堆栈成梯锥状;

(2-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b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2-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2-5)静置67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2℃;

第三次制作程序:

(3-1)将由第二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搅拌20秒;

(3-2)制作长∶宽∶高为1.8∶1∶0.5的培体c,将培体c堆栈成梯锥状;

(3-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c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3-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3-5)静置65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3℃;

干燥:

将由第三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以4cm的厚度平铺于热风干燥器的托盘中,推入干燥器进行烘干,干燥温度为72℃,干燥时间为95小时,干燥完成后研磨、包装;获得本发明的乳酸菌酵素。

实施例3

乳酸菌酵素的制备方法如下:

第一次制作程序:

(1-1)将1质量份乳酸菌投入150质量份混合用的水中,使乳酸菌溶解至水中备用,制得乳酸菌溶解液;

(1-2)将500质量份含水量16wt%的米糠投入搅拌器,启动搅拌器进行搅拌,然后将上述乳酸菌溶解液均匀地倒入搅拌器中,使米糠与乳酸菌溶解液均匀混合;

(1-3)混合3分钟,形成湿面团状聚合态的团状物,将其由搅拌器中取出;

(1-4)由团状物形成长∶宽∶高为1.8∶1∶0.5的培体a,并堆栈成梯锥状;

(1-5)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a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1-6)在上述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1-7)静置68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1℃;

第二次制作程序:

(2-1)将由第一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搅拌20秒;

(2-2)制作长∶宽∶高为1.8∶1∶0.5的培体b,将培体b堆栈成梯锥状;

(2-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b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2-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2-5)静置65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2℃;

第三次制作程序:

(3-1)将由第二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移入搅拌器中,搅拌26秒;

(3-2)制作长∶宽∶高为1.8∶1∶0.6的培体c,将培体c堆栈成梯锥状;

(3-3)在堆栈成梯锥状的培体c的外面覆盖透气性材料;

(3-4)在透气性材料的外面再覆盖一层不透气材料;

(3-5)静置67小时,培体中心温度达到41℃;

干燥:

将由第三次制作程序获得的培体以3cm的厚度平铺于热风干燥器的托盘中,推入干燥器进行烘干,干燥温度为71℃,干燥时间为90小时,干燥完成后研磨、包装;获得本发明的乳酸菌酵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