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抄纸废水再利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156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抄纸废水再利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造纸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抄纸废水再利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而工业生产用水通常较多同时有大量的污水排出,尤其造纸工厂,在制浆和抄纸工序中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将制浆或抄纸工序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不单能节约水资源还能减少污水的排放量,现有的造纸废水处理方法通常为混凝沉淀法,但是混凝沉淀法虽然可去除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却不能去除水中的溶解的无机盐;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就提供一种新的抄纸废水再利用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抄纸废水再利用处理系统,该系统设置有反渗透装置,通过该反渗透装置解决传统混凝沉淀法无法去除水中溶解的无机盐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混凝剂罐、搅拌罐、过滤池和反渗透装置;所述混凝剂罐的出料口与注剂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注剂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搅拌罐的注剂口连通,所述搅拌罐的污水进水口与抄纸废水排放管连通,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设置有间隔翻转阀,所述过滤池设置于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下方,所述过滤池的顶部为开放式进液口,所述过滤池包括过滤袋和滤液池,所述过滤袋置于所述滤液池内,所述滤液池的出水口与加压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加压泵的出液口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通过回水管与抄纸工序供液管线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连通有污水排放管,所述污水排放管上设置有截止阀。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设置有花洒式喷液口,所述花洒式喷液口设置于所述间隔翻转阀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壳和设置于该圆筒形膜壳中部的渗液管,所述渗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渗水孔;所述圆筒形膜壳与所述渗液管之间设置有反渗透膜,所述反渗透膜将所述圆筒形膜壳与所述渗液管之间分隔成浓水流道和产水流道,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渗液管的端部,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和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均与所述浓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壳和设置于该圆筒形膜壳中部的渗液管,所述渗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渗水孔;所述圆筒形膜壳与所述渗液管之间设置有反渗透膜,所述反渗透膜将所述圆筒形膜壳与所述渗液管之间分隔成浓水流道和产水流道,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渗液管的端部,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和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均与所述浓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污水池和污水泵,所述污水池的进液口与抄纸废水排放管连通,所述污水池的出液口与所述污水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污水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搅拌罐的污水进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注剂泵、所述加压泵、所述污水泵和所述截止阀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包括所述混凝剂罐、所述搅拌罐、所述过滤池和所述反渗透装置;所述混凝剂罐的出料口与所述注剂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注剂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搅拌罐的注剂口连通,所述搅拌罐的污水进水口与所述抄纸废水排放管连通,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设置有所述间隔翻转阀,所述过滤池设置于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下方,所述过滤池的顶部为开放式进液口,所述过滤池包括所述过滤袋和所述滤液池,所述过滤袋置于所述滤液池内,所述滤液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加压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加压泵的出液口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通过所述回水管与所述抄纸工序供液管线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连通有所述污水排放管,所述污水排放管上设置有所述截止阀的设计;抄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混凝剂一起注入所述搅拌罐中进行充分搅拌、絮凝,废水中纤维和大颗粒物质絮凝后进入所述过滤池,经过所述过滤袋进行过滤,絮凝后的纤维和大颗粒物质留在所述过滤袋中,滤出水进入所述滤液池,再经过加压后进入所述反渗透装置进行精细过滤,过滤后的清水通过所述回水管进入所述抄纸工序供液管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所述反渗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所述花洒式排污口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器连接框图;

图中箭头方向标示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抄纸废水再利用处理系统,包括混凝剂罐1、搅拌罐2、过滤池和反渗透装置4;所述混凝剂罐的出料口101与注剂泵102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注剂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搅拌罐的注剂口201连通,所述搅拌罐的污水进水口202与抄纸废水排放管连通5,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203设置有间隔翻转阀204,所述过滤池3设置于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203下方,所述过滤池的顶部为开放式进液口,所述过滤池包括过滤袋301和滤液池302,所述过滤袋置于所述滤液池内,所述滤液池的出水口303与加压泵6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加压泵的出液口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401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402通过回水管404与抄纸工序供液管线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403连通有污水排放管405,所述污水排放管上设置有截止阀406。

本发明采用包括所述混凝剂罐、所述搅拌罐、所述过滤池和所述反渗透装置;所述混凝剂罐的出料口与所述注剂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注剂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搅拌罐的注剂口连通,所述搅拌罐的污水进水口与所述抄纸废水排放管连通,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设置有所述间隔翻转阀,所述过滤池设置于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下方,所述过滤池的顶部为开放式进液口,所述过滤池包括所述过滤袋和所述滤液池,所述过滤袋置于所述滤液池内,所述滤液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加压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加压泵的出液口与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通过所述回水管与所述抄纸工序供液管线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连通有所述污水排放管,所述污水排放管上设置有所述截止阀的设计;抄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混凝剂一起注入所述搅拌罐中进行充分搅拌、絮凝,废水中纤维和大颗粒物质絮凝后进入所述过滤池,经过所述过滤袋进行过滤,絮凝后的纤维和大颗粒物质留在所述过滤袋中,滤出水进入所述滤液池,再经过加压后进入所述反渗透装置进行精细过滤,过滤后的清水通过所述回水管进入所述抄纸工序供液管线。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罐的出液口设置有花洒式喷液口205,所述花洒式喷液口设置于所述间隔翻转阀的下方。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壳41和设置于该圆筒形膜壳中部的渗液管43,所述渗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渗水孔431;所述圆筒形膜壳与所述渗液管之间设置有反渗透膜42,所述反渗透膜将所述圆筒形膜壳与所述渗液管之间分隔成浓水流道421和产水流道422,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过滤水出水口402设置于所述渗液管的端部,所述反渗透装置的进液口401和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滤渣出液口403均与所述浓水流道连通。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污水池7和污水泵701,所述污水池的进液口702与抄纸废水排放管5连通,所述污水池的出液口与所述污水泵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污水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搅拌罐的污水进水口连通。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中央处理器8,所述注剂泵102、所述加压泵6、所述污水泵701和所述截止阀406分别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央处理器为AMD品牌FX-8350,当然还可以选择酷睿I7 6700K或其他品牌的中央处理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剂泵、所述加压泵和所述污水泵均为海龙品牌HL80-23型离心水泵,当然还可以选择春达品牌CBQ型污水泵或其他品牌的水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止阀为气立可品牌的SUW-10电磁阀,当然还可以选择ODE品牌的不锈钢电磁阀或其他品牌型号的电磁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