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清洗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188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元件清洗篮。



背景技术:

目前,光学元件洗净篮的元件支撑结构多为薄片或回转体,在实际使用时必须三个一组(由支撑架的两个和底部的一个形成的三点支撑)才能保证元件的稳定性,但三个一组的支撑结构同时使用会增加成本,而且会导致元件表面溢出洗净痕,清洗效率降低。

而且,支撑部分是在厚度方向(较薄)支撑的,针对重量较大的中大口径光学元件时,固定可靠性有待提高,且洗净篮针对中大口径光学元件时,使用寿命明显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提高清洗效率的光学元件清洗篮。

本方案中的光学元件清洗篮,包括纱网、引流部件和收集装置,其中,所述纱网上表面设有若干个用于光学元件竖直插入的支撑部件;

所述引流部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纱网底部两侧,所述引流部件上部为弧形结构,所述引流部件下部设有用于引导水流的斜面;

所述收集装置设置在所述纱网的下方,所述收集装置的两侧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斜面连接。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

使用时,将多个光学元件以竖直方式放置在支撑部件上,支撑部件夹住光学元件,人们采用冲水的方式向支撑部件冲洗,使得光学元件在水流的冲洗下,将光学元件表面冲洗干净,而光学元件上的水流会竖直从上至下流下,由于支撑部件设置在纱网上,因此,光学元件上的水流会流向纱网上,水流穿过纱网流进收集装置内;

刚冲洗完后,水流形成水滴,从纱网的网线上缓缓滴落到收集装置内,而纱网两侧的水滴从弧形结构的引流部件滑落到收集装置的斜面上,从斜面流入收集装置内,待一段时间后,水滴慢慢减少,更多的水滴集中在纱网网线的某处,慢慢滴落到收集装置内。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采用了若干个支撑部件支撑光学元件,因此,可冲洗多个光学元件,而光学元件是竖直插入到支撑部件上,光学元件上的水流会迅速的从上至下流入到收集装置内,因此,使用的支撑结构只有一个,减少了成本,并提高了清洗效率;

(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采用纱网是为了方便冲洗的水流进入到收集装置内。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支撑柱两侧侧壁上均设有若干个用于引导水流的通孔,所述支撑柱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纱网。在冲洗光学元件时,为了让冲洗光学元件的水流全部流入收集装置内,因此,光学元件上的部分水流流向支撑柱的通孔内,通孔将引导水流流向支撑柱的空腔,再经过空腔流向纱网,从纱网流入到收集装置内,还可防止光学元件表面溢出洗净痕。

进一步,所述支撑柱上端铰接有可摆动的夹块,所述夹块两侧均设有倾斜面,每相邻所述倾斜面为对称设置,且所述夹块用于夹持光学元件。需要更加稳定光学元件,将相邻的夹块摆动设置为对称的夹块,其对称形成的V型可用于稳固光学元件,能够夹持重量较大的中大口径光学元件。

进一步,所述引流部件包括第一引流块和第二引流块,所述斜面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块上,所述第二斜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块上,所述第一引流块和所述第二引流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纱网底部两侧。设置第一引流块和第二引流块是为了方便将纱网两侧的水流引到收集装置内。

进一步,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槽,所述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收集槽槽口的两侧,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斜面连接,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斜面连接。当水流流下来时,经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流到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引导水流流入收集槽内。

进一步,所述纱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用于避免光学元件从纱网内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学元件清洗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栏杆1、第二栏杆2、第一引流块3、第二引流块4、收集槽5、第一引导部6、第二引导部7、第一斜面8、第二斜面9、纱网10、通孔11、支撑柱12、夹块13。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光学元件清洗篮,包括纱网10、引流部件和收集装置,其中,纱网10上表面设有若干个用于光学元件竖直插入的支撑部件,支撑部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12,支撑柱12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支撑柱12两侧侧壁上均设有若干个用于引导水流的通孔11,支撑柱12内设有空腔,空腔连通纱网10,支撑柱12上端铰接有可摆动的夹块13,相邻夹块13可倾斜面对称设置,且夹块用于夹持光学元件。引流部件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纱网10底部两侧,引流部件上部为弧形结构,引流部件下部设有用于引导水流的斜面,引流部件包括第一引流块3和第二引流块4,斜面包括第一斜面8和第二斜面9,第一斜面8设置在第一引流块3上,第二斜面9设置在第二引流块4上,第一引流块3和第二引流块4分别设置在纱网10底部两侧。设置第一引流块3和第二引流块4是为了方便将纱网10两侧的水流引到收集装置内,收集装置设置在纱网10的下方,收集装置的两侧设有引导部,引导部上端部与斜面下端部相连接。

使用时,将多个光学元件以竖直方式放置在支撑部件上,支撑部件夹住光学元件,人们采用冲水的方式向支撑部件冲洗,使得光学元件在水流的冲洗下,将光学元件表面冲洗干净,而光学元件上的水流会竖直从上至下流下,由于支撑部件设置在纱网10上,因此,光学元件上的水流会流向纱网10上,水流穿过纱网10流进收集装置内。

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槽5,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部6和第二引导部7,第一引导部6和第二引导部7分别设置在收集槽5槽口的两侧,第一引导部6与第一斜面8连接,第二引导部7与第二斜面9连接。当水流流下来时,经过第一斜面8和第二斜面9,通过第一斜面8和第二斜面9流到第一引导部6和第二引导部7,第一引导部6和第二引导部7引导水流流入收集槽5内,纱网1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栏杆1和第二栏杆2。第一栏杆1和第二栏杆2用于避免光学元件从纱网10内掉落。

刚冲洗完后,水流形成水滴,从纱网10的网线上缓缓滴落到收集装置内,而纱网10两侧的水滴从弧形结构的引流部件滑落到收集装置的斜面上,从斜面流入收集装置内,待一段时间后,水滴慢慢减少,更多的水滴集中在纱网10网线的某处,慢慢滴落到收集装置内。

在冲洗光学元件时,为了让冲洗光学元件的水流全部流入收集装置内,因此,光学元件上的部分水流流向支撑柱12的通孔11内,通孔11将引导水流流向支撑柱12的空腔,再经过空腔流向纱网10,从纱网10流入到收集装置内,还可防止光学元件表面溢出洗净痕,需要更加稳定光学元件,将相邻的夹块13摆动设置为对称的夹块,其对称形成的V型可用于稳固光学元件,能够夹持重量较大的中大口径光学元件。

采用了若干个支撑部件支撑光学元件,因此,可冲洗多个光学元件,而光学元件是竖直插入到支撑部件上,光学元件上的水流会迅速的从上至下流入到收集装置内,因此,使用的支撑结构只有一个,减少了成本,并提高了清洗效率,采用纱网10是为了方便冲洗的水流进入到收集装置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