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栏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2180发布日期:2019-01-08 22:2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净水栏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栏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小型园林景观大量建设,其中水景观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用于园林布景中,但由于小型的景观水系,无法构建较完整的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差,同时可能有大量的外源性污染物进入其中,造成小型景观水的水质往往较差,严重影响人们的观景体验。对于小型水系的水质问题,很多地方采用换水和投加药剂的方法来处理水质恶化问题,其中采用换水法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且费用较高,而投加药剂的方法可能存在残留,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水栏杆,以达到有效净化水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净水栏杆,包括:水泵,具有水泵入口和水泵出口,水泵入口置于待处理污水池内;文丘里混合器,具有内腔以及与内腔连通的液体入口、气体入口和液体出口,液体入口与水泵出口连接,气体入口与供气组件连接;水质净化组件,具有水质净化组件入口、水质净化组件出口、反洗水入口和排空口,水质净化组件入口与液体出口连接,水质净化组件出口连接有并联设置的排水管路和排污管路,反洗水入口与市政给水管路连接,排空口能够将水质净化组件内的液体排空。进一步地,水质净化组件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水质净化管,每个水质净化管的入口均与液体出口连通,每个水质净化管的出口均与排水管路和排污管路连通。进一步地,水质净化组件还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上部横管和下部横管,下部横管与液体出口连接,上部横管与排水管路和排污管路连接,每个水质净化管均垂直于上部横管,且每个水质净化管的入口均固定连接在下部横管上,每个水质净化管的出口均固定连接在上部横管上,反洗水入口和排空口均设置在下部横管上。进一步地,每个水质净化管的入口与下部横管均通过下部快速接口连接,每个水质净化管的出口与上部横管均通过上部快速接口连接。进一步地,反洗水入口设置在下部横管的中部,排空口设置在下部横管远离液体入口的一侧,排空口连接有排空管路和设置在排空管路上的排空阀。进一步地,排水管路包括排水管和设置在排水管上的第一电磁阀。进一步地,排污管路包括排污管和设置在排污管上的第二电磁阀。进一步地,反洗水入口连接有反洗水管路和设置在反洗水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反洗水管路与市政给水管路连接。进一步地,每个水质净化管内均具有布水布气板、填料层和填料截留板,布水布气板设置在水质净化管的入口端,填料截留板设置在水质净化管的出口端,填料层设置在布水布气板和填料截留板之间。进一步地,布水布气板和填料截留板均为穿孔板,布水布气板和填料截留板上穿孔的孔径大小为0.2mm~0.5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栏杆作为净水装置,同时在栏杆前设置文丘里混合器,可以在文丘里混合器内将污水和净化气体进行混合,对污水进行初步净化,再通过设置水质净化组件,对污水进一步净化,达到有效净化水质的目的。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水质净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水泵;2、文丘里混合器;3、底部支座;4、下部横管;5、水质净化管;6、上部横管;7、第二电磁阀;8、第一电磁阀;9、排空阀;10、上部快速接口;11、下部快速接口;12、气体入口;13、布水布气板;14、填料层;15、填料截留板;16、第三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水栏杆,包括水泵1、文丘里混合器2、水质净化组件和反洗管路。水泵1具有水泵入口和水泵出口,水泵入口置于待处理污水池内。文丘里混合器2具有内腔以及与内腔连通的液体入口、气体入口12和液体出口,液体入口与水泵出口连接,气体入口12与供气组件(未图示)连接。水质净化组件具有水质净化组件入口、水质净化组件出口、反洗水入口和排空口,水质净化组件入口与液体出口连接,水质净化组件出口连接有并联设置的排水管路(与水池连接)和排污管路(与市政污水管路连接),排空口能够将水质净化组件内的液体排空。通过设置文丘里混合器2,可以在文丘里混合器2内将污水和净化气体进行混合,对污水进行初步净化,提高污水的净化程度和净化效率,达到有效净化水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供气组件内可以盛放臭氧气体,当然根据不同净化需要还可以更换其他净化气体对污水进行净化,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水质净化组件包括上部横管6、下部横管4和多个并联设置的水质净化管5,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入口均与液体出口连通,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出口均与排水管路和排污管路连通。上部横管6和下部横管4平行间隔设置,下部横管4与液体出口连接,上部横管6与排水管路和排污管路连接,每个水质净化管5均垂直于上部横管6,且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入口均固定连接在下部横管4上,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出口均固定连接在上部横管6上。上述的反洗水入口设置在下部横管4的中部,上述排空口设置在下部横管4远离液体入口的一侧。上述上部横管6和下部横管4的管径均为DN50(外径60mm),上部横管6和下部横管4的间距为1.1m,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间距为0.11m,数量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取。上述上部横管6和下部横管4的材质可以为碳钢或不锈钢304。上述下部横管4处设置有底部支座3。具体地,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入口与下部横管4均通过下部快速接口11连接,每个水质净化管5的出口与上部横管6均通过上部快速接口10连接。上述上部快速接口10和下部快速接口11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上述快速接口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快速更换水质净化管5。如图2所示,每个水质净化管5内均具有布水布气板13、填料层14和填料截留板15,布水布气板13设置在水质净化管5的入口端,填料截留板15设置在水质净化管5的出口端,填料层14设置在布水布气板13和填料截留板15之间。具体地,布水布气板13和填料截留板15均为穿孔板,穿孔的孔径大小为0.2mm~0.5mm。上述填料层14的高度为0.4m~0.6m。填料层14根据水质的需求可以为颗粒活性炭,生物陶粒,石英砂等。如图1所示,排水管路包括排水管和设置在排水管上的第一电磁阀8。排污管路包括排污管和设置在反洗管上的第二电磁阀7,排污管路可以与市政污水管路连接。上述反洗水入口连接有反洗管路和设置在反洗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16,上述反洗管路与市政给水管路连接。上述排空口设置有排空管路和设置在排空管路上的排空阀9,上述排空管路可以与市政污水管路连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某企业景观水池,池水中含有大量藻类,水池长5m,宽4m,水深1.5m,上部横管6长度约为10m,水质净化管5约63根,填料层14采用颗粒活性碳,粒径为3mm~5mm。池水总量约为30m3,按10天换一次水的频率,则每天需处理的水量为3m3,每小时处理水量约为125L,此时滤速为1.01m/h。表1净水栏杆进出水水质项目藻密度(106个/L)浊度(NTU)色度(倍)进水9.26.216出水2.41.34运行方式:景观水池中的经过水泵1抽出进入文丘里混合器2中,同时在文丘里混合器2中通入臭氧约3-5mg/l,臭氧同池水反应后在进入下部横管4中,经过水质净化管5吸附过滤后,启动第一电磁阀8,排回水池中;每运行约24h后,进行汽水联合反洗,反洗方向自下而上,反洗水流量为2m3/h,气体流量为6m3/h,反洗约10min,反洗水为自来水,反洗时关闭第一电磁阀8,启动第二电磁阀7和第三电磁阀16,反洗水排往市政污水管网。实施例2某小区景观水池,水质为低污染废水,废水中氨氮较高,影响水中鱼类的生存,需要对去除水中的氨氮,水池为椭圆形,面积约为100m2,水深0.5m,水量约为50m3需要下部横管4长度约15m,水质净化管5约95根,填料采用生物陶粒,粒经为5mm~8mm,按10天换一次水的频率,则每天需处理的水量为5m3,滤速为1.12m3/h,硝化负荷为0.78kgNH3-N/m3*d。运行方式:景观水池中的经过水泵1抽出进入文丘里混合器2中,同时在文丘里混合器2中通入压缩空气,气水比为3:1。池水中氨氮有机污染物被生物陶粒中生长的微生物所吸收降解,启动第一电磁阀8,排回水池中;每运行约15h后,进行汽水联合反洗,反洗方向自下而上,反洗水流量为3m3/h,气体流量为9m3/h,反洗约10min,反洗水为自来水,反洗时关闭第一电磁阀8,启动第二电磁阀7和第三电磁阀16,反洗水排往市政污水管网。表2净水栏杆进出水水质项目CODcr(mg/L)氨氮(mg/l)浊度(NTU)进水2414.56.2出水120.81.5其中,上述表格中CODcr表示化学耗氧量。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文丘里混合器2,可以在文丘里混合器2内将污水和净化气体进行混合,对污水进行初步净化,提高污水的净化程度和净化效率,达到有效净化水质的目的。针对现有的景观水系,本实用新型采用栏杆状的结构作为净水装置,用于处理低污染的景观水,在净化了水质的情况下,又对周围景观影响小,同时水质净化管5,采用快速接口,针对不同的水质情况,可以快速更换水质净化管5,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