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药曝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0715发布日期:2019-04-09 22:5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加药曝气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黑臭水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加药曝气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黑臭河道治理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治理技术是水体复氧技术。水体复氧技术是对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即将外界的气体输入到位于水体中的螺旋形状的曝气管中,气体再从曝气管流出,从而改变水体中的厌氧环境。但是仅仅对水体曝气无法改变底泥的厌氧环境,底泥中的N、P营养盐及各类污染物仍会释放到水体中,因此,此类曝气方法的去污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水体中复氧的效率不是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加药曝气管,以实现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能够抑制底泥内N、P营养盐及各类污染物的释放,提高水体中的复氧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加药曝气管,包括均为螺旋形状的加药管和曝气管,曝气管和加药管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曝气管用于将外界输送来的空气输送到底泥中,从而实现了向底泥中定向曝气。加药管用于将外界输送来的药剂输送到底泥中,从而实现了向底泥中定向加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本加药曝气管根据河流受到污染后缺氧的特点以及定向加药需求,可定向对底泥的浮泥层充入空气同时加入药剂,从而提高了浮泥层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浮泥层溶解氧浓度,抑制了底泥内N、P营养盐及各类污染物的释放,保证了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使水体中污染物质得以持续净化的同时,使黑臭的底泥得到消解,提高了黑臭河道的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河流水质。由于加药管和曝气管均为螺旋的形状,相比均为平直的加药管和曝气管,提高了加药管和曝气管分别与底泥浮泥层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空气和药剂充分进入到底泥浮泥层中,加快了黑臭的底泥的治理效率。由于曝气管和加药管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空气和药剂可同时作用在底泥浮泥层上,空气和药剂相互协同,利于提高黑臭的底泥的治理效率。

进一步,加药管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孔。加药孔用于使加药管中的药剂进入到底泥浮泥层中。

进一步,曝气管为纳米曝气管。纳米曝气管利于空气稳定、充分进入到底泥中,对底泥的扰动较小,利于提高空气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复氧的效率。

进一步,加药管为PE加药管。PE加药管利于药剂稳定、充分的进入到底泥中,从而利于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曝气管和加药管的旋向方向相同。由于曝气管和加药管的旋向反向相同,即均为逆时针旋向或者均为顺时针旋向,故曝气管和加药管位于同一平面时,曝气管和加药管不会相互交叉,从而使曝气管和加药管摆放的更加整齐规则。

进一步,每组加药孔的数量为四个。加药孔的数量为四个,利于药剂向四周散入到底泥浮泥层中,从而使底泥浮泥层均受到药剂的作用。

进一步,相邻组的加药孔之间的间距为20cm。由此,加药孔的间距分布更加合理,加药孔的间距为20cm,药剂的利用率最高。

进一步,加药管和曝气管上均可拆卸连接有扎带。由此,便于将加药管和曝气管通过扎带固定到相应的支架管上,从而实现了加药管和曝气管的固定,通过扎带进行固定,结构比较简单,固定比较方便。

进一步,加药管和曝气管上均设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滑板,滑板上滑动连接有两个夹板和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两个夹板均位于两个固定板之间,两个夹板与两个固定板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两个固定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螺栓。夹持机构用于将加药管和曝气管固定到支架管上,从而实现了加药管和曝气管的固定。夹板用于对支架进行夹持,由于夹板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有弹簧,故夹板与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从而使得两个夹板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两个夹板之间可以夹持不同直径的支架管。螺栓用于将两个固定板之间固定住,从而使得夹板和支架管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防止夹板从支架管上脱离。通过夹持机构进行固定,虽然结构比较复杂,但是固定的比较牢固。

进一步,弹簧的外侧套设有伸缩筒,夹板远离滑板的端部设有斜面。伸缩筒用于对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弹簧发生弯曲倾斜。斜面防止支架管进入到两个夹板之间时,夹板的端部阻碍支架管进入,从而便于支架管进入到两个夹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加药管和曝气管的螺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药管的剖视图;

图3为加药管上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曝气管4、加药管8、支架管11、加药孔13、固定板22、夹板23、弹簧24、伸缩筒25、螺母26、螺栓27、滑板28。

实施例1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3所示:加药曝气管,包括均为螺旋形状的加药管8和曝气管4,曝气管4和加药管8的旋向均为逆时针的方向,曝气管4和加药管8位于同一平面上,本实施例中的曝气管4为纳米曝气管,纳米曝气管的微孔平均孔径:0.03~0.06mm,微孔布置密度:700~1200个/米,气泡直径:0.8~3mm,有效曝气量:0.002~0.006立方米/分×米。本实施例中的加药管8为PE加药管,结合图2所示,加药管8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孔13,每组加药孔13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加药孔13均匀径向分布在加药管8上。不同组的加药孔13沿加药管8轴向分布,相邻组的加药孔13之间的间距为20cm。加药管8和曝气管4上均设有夹持机构,以加药管8为例并结合图3所示,夹持机构包括与加药管8一体成型的滑板28,滑板28的上表面呈弧形,滑板28上滑动连接有两个夹板23和一体成型有两个固定板22,滑板28与夹板23的具体滑动连接方式为:滑板28上设有滑槽,夹板23的顶部一体成型有滑动连接在滑槽内的凸块。两个夹板23均位于两个固定板22之间,左侧的夹板23与左侧的固定板22之间、右侧的夹板23与右侧的固定板22之间均连接有弹簧24,两个固定板22的底部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螺栓27,螺栓27的两端上螺纹连接有螺母26。弹簧24的外侧套设有伸缩筒25,夹板23远离滑板28的端部设有斜面。

结合图1所示,使用时,将均为螺旋的加药管8和曝气管4均放在八个支架管11上,并一同放入到底泥浮泥层中,其中八个支架管11呈放射状均匀分布。将加药管8和曝气管4放入到支架管11上后,使两个夹板23对支架管11进行夹持,实现了加药管8和曝气管4分别与支架管11的固定,然后再用螺栓27和螺母26对将两个固定板22连接在一起,从而可防止夹板23与支架管11之间的脱离。

然后将外界的空气和药剂分别输送到曝气管4和加药管8中,曝气管4和加药管8再将空气和药剂输送到底泥浮泥层中,从而实现了定向加药和曝气,空气和药剂同时作用在底泥浮泥层中,从而提高了浮泥层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浮泥层溶解氧浓度,抑制了底泥内N、P营养盐及各类污染物的释放,保证了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使水体中污染物质得以持续净化的同时,使黑臭的底泥得到消解,提高了黑臭河道的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河流水质。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中的加药管8和曝气管4不再是通过夹持机构固定在支架管11上,加药管8和曝气管4而是通过扎带固定到支架管11上。通过扎带将曝气管4和加药管8分别固定到支架管11上,结构更加简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