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方便的污泥脱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7015发布日期:2019-06-21 23:5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方便的污泥脱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污泥脱水设备。



背景技术:

发酵领域的工业生产中,污水处理是主要的环保问题之一。一般情况下,通过工业废水处理站,但废水处理站会产生污泥,且所产污泥中一般无机污泥较多,含有生产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属于危废类,仍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工业污泥的最基本处理就是脱水。

现有的设备在对污泥做脱水处理时,有人工将污泥铲入到脱水设备中,也有通过机械爪将污泥抓入到脱水设备中,不管以何种方式添加污泥,都需要借助第三方以完成污泥的添加,故而脱水设备需要配套其他设备使用,使脱水设备的使用变的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污泥脱水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使用方便的污泥脱水设备,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连接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上的第三连接杆及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的载料桶,所述第一连接轴顶部设有多个活动槽,所述第三连接杆活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内,所述载料桶内设有滤水袋,所述载料桶底面和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滤水孔,所述载料桶顶部设有压板组件,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有储料腔,所述储料腔顶部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四连接块,所述第四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储料腔相通的输料腔,所述第四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载料桶相通的伸缩管组件;在对污泥做脱水处理时,通过吸泥泵可直接将污泥吸入到储料腔内,储料腔内的污泥再通过输料腔和伸缩管组件进入到载料桶内,使污泥自动的进入到载料桶内,无需连接额外的设备即可自动的完成污泥的进料操作,减少工人劳动量,便于对污泥进行处理;在储料腔与伸缩管组件的相互配合下,使污泥在进入到脱水设备内后自动进入到储料桶内,提升污泥进料的方便性。

所述伸缩管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块上的第一套管和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上设有推板,所述第四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推板相配合的气缸;污泥在进入储料腔内后,随着储料腔内的污泥增多,污泥进入到输料腔内,气缸推动推板往前移动,从而使第二套管沿着第一套管侧壁往前移动,使第二套管在前端运动至载料桶上方,污泥从输料腔内进入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内,在套管的作用下将污泥导入到载料桶内,完成污泥的上料操作。

所述储料腔底部设有第一输料管,所述壳体内穿设有与所述第一输料管相配合的第二输料管;所述载料桶顶部设有第五连接块,所述第五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套管相配合的第六通孔;在第一输料管和第二输料管的引导下,将污泥输入到储料腔内,对污泥起运输作用;第二套管在气缸作用下伸出时,使第二套管插入到第六通孔内,第六通孔为第二套管起支撑作用,使第二套管与载料桶内部相对齐,便于将污泥直接通入到载料桶内,完成污泥的自动进料,便于对污泥进行处理。

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出料口相配合的密封门,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密封门相配合的第二导轨,所述密封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轨相配合的滑块,所述第二导轨底部设有第二液压缸;当污泥处理完成后,在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推动密封门往上运动,使出料口处于开启状态,操作人员可从出料口内将载料桶内的污泥取出,对脱水后的污泥起收集作用;第二导轨对密封板起导向作用,使密封板更好的与壳体相互配合,提升密封板与壳体的配合效果;在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使密封板的开启和关闭实现自动化,便于对污泥进行收集。

所述壳体底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相固连,所述第一连接轴侧壁上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连;压板组件在对污泥挤压后,在第一液压缸的作用下推动第三连接杆在活动槽内转动,从而使第三连接杆转动至水平位置上,在第三连接杆的作用下使载料桶处于悬空状态,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驱动第一连接轴转动,从而带动载料桶转动,使污泥和压板组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往载料桶底部运动,由于载料板与污泥受到的离心力不同,压板组件对污泥做进一步的挤压作用,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污泥中的污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污水更快速的在污泥内流动,提升污水从污泥内排出的速度,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率。

所述第一连接轴底部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底部设有第五限位板,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五限位板相配合的第六活动腔;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在第五限位板与第六活动腔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一连接轴起限位作用,增加第一连接轴与壳体的连接效果,避免第一连接轴的转动时从壳体上脱出,减小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负担,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载料桶内渗出的污水通过透水孔流落至蓄水腔内,将从污泥内排出的水流收集在蓄水腔内,防止壳体底部积水使载料箱浸在污水中影响污泥的脱水效果,将污泥和废水分开,防止废水再次进入到污泥中。

所述载料桶顶部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滤水袋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块;在将滤水袋装入到载料桶内,使第二连接块与第一固定块相配合,在第一固定块的作用下对第二连接块起固定作用,使第二连接块在第一固定块的作用下被固定在载料桶四角上,使滤水袋处于开启状态,便于压板组件与污泥直接接触,提升压板组件对污泥的脱水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对污泥做脱水处理时,通过吸泥泵可直接将污泥吸入到储料腔内,储料腔内的污泥再通过输料腔和伸缩管组件进入到载料桶内,使污泥自动的进入到载料桶内,无需连接额外的设备即可自动的完成污泥的进料操作,减少工人劳动量,便于对污泥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第一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图5中的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载料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c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载料桶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11为图10中的d处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载料桶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13为图12中的e处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载料桶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15为图14中的f处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载料桶的剖面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6所示,一种使用方便的污泥脱水设备,包括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连接轴2、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2上的第三连接杆22及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杆22上的载料桶3,所述第一连接轴2顶部设有多个活动槽21,所述第三连接杆22活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21内,即第三连接杆可绕着活动槽内的连接点转动,第三连接杆的数量与活动槽的数量相对应,活动槽呈圆周设于第一连接轴上,所述载料桶3内设有滤水袋4,滤水袋为滤布制成,所述载料桶3底面和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滤水孔320,所述载料桶3顶部设有压板组件,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驱动电机15,所述驱动电机15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接轴2相固连,所述第一连接轴2侧壁上设有支撑块23,支撑块为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块23上设有第一液压缸231,所述第一液压缸231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杆22相连。

在对污泥做脱水处理时,将污泥放入到滤水袋内,使污泥隔着滤水袋被置于载料桶内,避免污泥在脱水时堵塞滤水孔,使污泥中的污水透过滤水袋从滤水孔内滤处,便于对污泥做脱水处理;污泥被装入到脱水桶内后,在压板组件的作用下对污泥做挤压处理,对污泥中的水分做初步处理,便于将污泥中的部分水流直接挤出;将污泥分成多块放入到载料桶内,使大块的污泥被分成小块做干燥处理,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使污泥更快速的得到脱水处理;压板组件在对污泥挤压后,在第一液压缸的作用下推动第三连接杆在活动槽内转动,从而使第三连接杆转动至水平位置上,在第三连接杆的作用下使载料桶处于悬空状态,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驱动第一连接轴转动,从而带动载料桶转动,使污泥和压板组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往载料桶底部运动,由于载料板与污泥受到的离心力不同,压板组件对污泥做进一步的挤压作用,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污泥中的污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污水更快速的在污泥内流动,提升污水从污泥内排出的速度,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率。

所述载料桶3顶部设有四个第一连接块39,第一连接块分别设于载料桶四个角上,所述第一连接块39上设有第一固定块31,所述滤水袋4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块31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块41,第二连接块与滤水袋顶部的四个角相连,通过第二连接块可直接将滤水袋提起;在将滤水袋装入到载料桶内,使第二连接块与第一固定块相配合,在第一固定块的作用下对第二连接块起固定作用,使第二连接块在第一固定块的作用下被固定在载料桶四角上,使滤水袋处于开启状态,便于压板组件与污泥直接接触,提升压板组件对污泥的脱水效果。

所述第一连接块39上设有第一滑槽391,所述第一固定块31底部设有所述第一滑槽391相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39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配合的第一支撑弹簧392;所述第一连接块39侧壁上可转动连接有固定杆393,所述第一连接块39底部设有与所述固定杆39相配合的固定槽;当污泥脱水完成后,将第二连接块从第一固定块上取出,沿着第一滑槽推动第二连接块,使第二连接块运动至第一滑槽底部,增大载料桶的开口位置,便于将滤水袋直接从载料桶内取出,可方便的对脱水完成后的污泥进行收集;当第一固定块运动至第一滑槽底部后,转动固定杆,使固定杆嵌入到固定槽内,在固定杆与固定槽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一固定块起固定作用,避免第一固定块在第一支撑弹簧的作用下运动至载料桶顶部影响对脱水污泥的收集。

所述第二连接块41上设有第一连接杆411,所述第一固定块3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411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块41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杆412,另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412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槽413;第二连接块上的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槽处于相垂直的两个面上,第二连接块在于第一固定块形成配合时,所有第二连接块上的第二连接杆朝向一致;滤水袋在装入到载料桶内时,将第一连接杆插入到第一连接槽内,在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槽的相互配合下,使第一固定块与第二连接块相连接,滤水袋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提升压板组件与污泥的接触效果,从而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当污泥脱水完成后,可直接将第二连接块从第一固定块上拆出,在第二连接块的作用下可方便的将滤水袋从载料桶内取出,便于对脱水后污泥的收集;滤水袋在从载料桶内取出后,将第二连接杆插入到第二连接槽内,使第二连接块相互形成配合,对滤水袋起封闭作用,便于对脱水后污泥的搬运,使脱水后污泥更易被运输至下一设备继续处理。

所述载料桶3侧壁上设有第一导轨32,所述第一导轨32内穿设有第四连接杆33,所述第一导轨32内设有第一活动腔321,所述第四连接杆3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动腔32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板,所述压板组件设于所述第四连接杆33顶部;第一限位板对第四连接杆起限位作用,防止第四连接杆从第一活动腔内掉出;当第四连接杆在第一活动腔内运动时,第四连接杆带动压板组件做升降运动;当污泥在做脱水处理时,第四连接杆处于第一活动腔底部,以缩短压板组件与污泥的距离,便于在压板组件的作用下对污泥做挤压处理;当污泥处理完成后,第四连接杆沿着第一活动腔往上运动,增大压板组件与载料桶的距离,便于将在滤水袋从载料桶内取出,可方便的对脱水处理后的污泥进行收集。

所述第四连接杆33顶部设有第一连接板331,所述第一连接板331上设有第五连接杆34,所述第五连接杆34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第二连接轴35,所述第二连接轴35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限位板;在第二限位板的作用下对第二连接轴起限位作用,防止第二连接轴从第一通孔内脱出,确保第二连接轴与第五连接杆的连接效果;所述第三连接杆22底部设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35轴相配合的第二通孔;在第三连接块与第二连接轴的相互配合下,实现载料桶与第三连接杆的活动连接,使第三连接杆在带动载料桶往上运动时,载料桶底面始终保持与底面平行状态,避免污泥从载料桶内倒出,使污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便于将污水从污泥中排出;当第一连接轴带动载料桶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载料桶处于水平状态,使压板组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对载料桶内的污泥起挤压作用,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当第一连接轴停止转动后,载料桶在重力的作用下绕着第二连接轴转动至竖直状态,使污泥始终处于载料桶底部,防止污泥从载料桶内掉出。

所述第一连接板331上设有安装箱36,所述安装箱36内设有第二活动腔361,所述压板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二活动腔361内的第六连接杆330、设于所述第六连接杆330底部的压板310及设于所述第六连接杆330顶部的第三限位板3301,所述第三限位板3301上设有复位弹簧;第三限位板对第六连接杆起限位作用,防止第六连接杆从第二活动腔内脱出;当污泥被装入到载料桶内后,压板往载料板底部运动,在压板的作用下对污泥做挤压处理,使污泥中的污水在压板的挤压作用下从污泥中排出,实现对污泥的脱水处理;复位弹簧使压板在便于压板在对污泥做挤压处理后快速复位,避免压板对污泥的收集造成阻碍。

所述第一连接板331上设有第三活动腔3311,所述第六连接杆330穿设于所述第三活动腔3311内,所述第三活动腔3311内设有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六连接杆330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相配合的限位槽3302;第一限位组件对第六连接杆起限位作用,使压板在下压后无法往上运动,压板在第一限位组件的作用下只能往下运动,使压板持续的对污泥起挤压作用,便于将污泥中的污水排出。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三活动腔3311内的安装块340、设于所述安装块340内的第四活动腔3401、设于所述第四活动腔3401内的限位弹簧3402及设于所述限位弹簧3402一端的限位块3403,所述限位块3403顶面为圆弧形结构;当压板往下运动时,压板侧壁与限位块相接触,当限位槽运动至限位块位置处时,由于限位块顶面的圆弧形结构,使压板在往下运动时将限位块压入到第四活动腔内,使压板能够顺利的往下运动,直至压板运动至无法下压位置后停止推送压板;限位块嵌入到限位槽内,在限位块的与限位槽的相互配合下,对第六连接杆起固定作用,使第六连接杆只能往下运动而无法往上运动,使压板保持对污泥的挤压效果,便于将污泥中的污水挤出,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

所述第三活动腔3311侧壁上设有第二滑槽3312,所述安装块340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3312相配合的第二滑块3404,所述第二滑槽3312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3404相配合的第二支撑弹簧3313,所述第二滑槽3312底部设有电磁铁3314;第二滑块为铁磁性金属制成,第二滑块的磁性与电磁铁的磁性相吸,第二支撑弹簧对安装块起支撑作用,使第二滑块处于第二滑槽一端,便于使限位块与限位槽相互形成配合对第六连接杆起限位作用;当污泥脱水完成后,电磁铁通电,在电磁铁的作用下使第二滑块运动至第二滑槽另一端,使限位块从限位槽内脱出,限位块失去对第六连接杆的限位作用,使第六连接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快速复位,压板运动至载料桶上方,从而可方便的将污泥从载料桶内取出。

所述载料桶3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四连接杆3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相配合的第三通孔;在对污泥拿取时,可直接将滤水袋从载料桶内取出,从而使污泥随着滤水袋一同从载料桶内取出,便于对污泥进行收集;当压板组件对污泥做挤压处理时,第二限位组件与第三通孔相配合,对第四连接杆起限位作用,将第四连接杆固定在第一导轨上,为压板提供支撑力,使压板更好的对污泥起挤压作用,保证对污泥的脱水效果。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载料桶3侧壁上的连接框33、设于所述连接框33内的限位杆38及设于所述限位杆38一端的第四限位板381;当压板对污泥做挤压处理时,第四连接杆处于第一导轨底部,第三通孔与限位杆位置相对齐,将限位杆推入到第三通孔内,使限位杆与第三通孔相互形成配合,在限位杆的作用下对第四连接杆起限位作用,从而将第四连接杆固定在第一导轨上,避免压板在挤压污泥时发生移动,提升压板对污泥的挤压效果;第四限位板防止限位杆从连接框内脱出,提升限位杆与连接框的连接效果;在限位杆与第三通孔的相互配合下,提升第四连接杆与滑轨的连接效果,避免载料桶做圆周运动时使将第四连接杆从第一导轨内甩出,使压板持续的与污泥相接触,避免载料桶与壳体内壁产生碰撞造成损坏。

所述载料桶3侧壁上设有第五活动腔350,所述第五活动腔350内设有固定弹簧3501,所述固定弹簧3501顶部设有第二固定块3502,所述限位杆38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块3502相配合的第四通孔382;当限位杆穿设于第三通孔内时,第二固定块穿设于第四通孔内,在第四通孔与第二固定块的相互配合下,对限位杆起固定作用,防止限位杆从第三通孔内脱出,提升限位杆对第四连接杆的固定效果;当污泥脱水完成后需要将污泥取出时,将第二固定块推入到第五活动腔内,从而使第二固定块从第四通孔内脱出,便于将限位杆从第三通孔内推出,使第四连接杆沿着滑轨往上运动,增加压板组件与载料桶的距离,便于将污泥从载料桶内取出。

所述安装箱36顶部设有第五通孔361,所述第一连接轴2上设有输气腔24,所述输气腔24上设有与所述第五通孔361相配合的第一输气管241,所述第一输气管241为弹性材料制成,第一输气管一部分设于输气腔内可拉出,输气腔内的气流通过第一输气管进入到第二活动腔内,使第二活动腔内的气压升高,在气压的作用下推动第三限位板往下运动,从而推动压板往下运动,使压板与污泥相接触,压板对污泥做挤压处理,将污泥中的污水挤出,以便完成对污泥的脱水处理;通过第一输气管的弹性材料,确保第一输气管与第五通孔的配合效果,使第三连接杆在处于水平状态时第一输气管仍然与第五通孔相连接,使输气腔内的气流更好的进入到第二活动腔内,为压板的移动提供动力;在输气腔的作用下同步推动所有的推板往下运动,便于对污泥脱水组件做同步控制,提升污泥脱水组件的可控性。

所述输气腔24底部设有第二输气管242,所述第二输气管242与一气泵243相连;气泵固连于第一连接轴侧壁上,气泵为输气腔提供气流,使气流从第一输气管进入到第二活动腔内,进而改变第二活动腔内的气压值,便于在气压的作用下推动第六连接杆沿第二活动腔往下运动,对压板起控制作用。

所述第一连接轴2上设有储料腔25,所述储料腔25顶部设有安装板251,所述安装板251上设有第四连接块252,所述第四连接块252上设有与所述储料腔25相通的输料腔,所述第四连接块252上设有与所述载料桶3相通的伸缩管组件;在对污泥做脱水处理时,通过吸泥泵可直接将污泥吸入到储料腔内,储料腔内的污泥再通过输料腔和伸缩管组件进入到载料桶内,使污泥自动的进入到载料桶内,无需连接额外的设备即可自动的完成污泥的进料操作,减少工人劳动量,便于对污泥进行处理;在储料腔与伸缩管组件的相互配合下,使污泥在进入到脱水设备内后自动进入到储料桶内,提升污泥进料的方便。

所述伸缩管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块252上的第一套管253和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253上的第二套管254,所述第二套管254上设有推板2541,所述第四连接块252上设有与所述推板2541相配合的气缸255;污泥在进入储料腔内后,随着储料腔内的污泥增多,污泥进入到输料腔内,气缸推动推板往前移动,从而使第二套管沿着第一套管侧壁往前移动,使第二套管在前端运动至载料桶上方,污泥从输料腔内进入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内,在套管的作用下将污泥导入到载料桶内,完成污泥的上料操作。

所述储料腔25底部设有第一输料管252,所述壳体1内穿设有与所述第一输料管252相配合的第二输料管13;第二输料管与吸泥泵相连,所述载料桶3顶部设有第五连接块360,所述第五连接块36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套管254相配合的第六通孔3601;在第一输料管和第二输料管的引导下,将污泥输入到储料腔内,对污泥起运输作用;第二套管在气缸作用下伸出时,使第二套管插入到第六通孔内,第六通孔为第二套管起支撑作用,使第二套管与载料桶内部相对齐,便于将污泥直接通入到载料桶内,完成污泥的自动进料,便于对污泥进行处理。

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出料口相配合的密封门11,所述壳体1上设有与所述密封门11相配合的第二导轨12,所述密封门1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轨12相配合的滑块111,所述第二导轨12底部设有第二液压缸16;当污泥处理完成后,在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推动密封门往上运动,使出料口处于开启状态,操作人员可从出料口内将载料桶内的污泥取出,对脱水后的污泥起收集作用;第二导轨对密封板起导向作用,使密封板更好的与壳体相互配合,提升密封板与壳体的配合效果;在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使密封板的开启和关闭实现自动化,便于对污泥进行收集。

所述第一连接轴2底部设有第二连接板26,所述第二连接板26底部设有第五限位板261,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五限位板261相配合的第六活动腔;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蓄水腔14,所述蓄水腔14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141;在第五限位板与第六活动腔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一连接轴起限位作用,增加第一连接轴与壳体的连接效果,避免第一连接轴的转动时从壳体上脱出,减小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负担,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载料桶内渗出的污水通过透水孔流落至蓄水腔内,将从污泥内排出的水流收集在蓄水腔内,防止壳体底部积水使载料箱浸在污水中影响污泥的脱水效果,将污泥和废水分开,防止废水再次进入到污泥中;蓄水腔侧壁上设有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可将蓄水腔内的污水排出。

压板为金属制成,具有一定重量,且压板的密度比污泥大,即保证在做旋转运动时,压板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污泥受到的离心力。

在对污泥进行处理前,密封门处于开启状态,在吸泥泵的作用下使污泥通过输料管进入到储料腔内,气泵推动第二套管往前运动,使第二套管插入到第六通孔内,从而使储料腔与载料桶相通,污泥直接落入到自载料桶内的渗水袋内,当污泥达到预设量后,停止往载料桶内加料,气泵驱动活塞杆缩回,使第二套管从第六通孔内抽出,防止第二套管对载料桶的运动造成影响;推动固定块,使固定块运动至第一滑槽一端,气泵往输气腔内通入气流,在气流的作用下使压板往下运动,从而使压板运动至载料桶内,释放固定块,使固定块在第一支撑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运动至载料桶上方,使固定块对压板起限位作用,压板无法从载料桶内脱出,使压板更好的与载料桶相配合;随后压板在气压的作用下继续往下运动,在压力作用下将污泥中的污水挤出;退出壳体,在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使密封板关闭,压板在挤压预设时间后,气泵不再往储气腔内通入气流,第一液压缸驱动第三连接杆转动至水平位置,使载料桶处于悬空状态,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连接轴转动,第一连接轴带动载料桶转动,载料桶内的污泥、污水及压板共同受到离心力作用,且离心力大小为污水小于污泥小于压板,即污水能够更快速的从污泥中流出,使污水快速的从污泥中排出,由于压板受到的离心力比污泥打,压板对污泥始终存在挤压效果,便于将污泥中更多的污水挤出,提升对污泥的脱水效果;当载料桶转动预设时间后,驱动电机停止转动,第一液压缸使活塞杆缩回,在第三连接杆的作用下将载料桶放回到壳体底部,开启密封门,将固定块推送至第一滑槽一端,电磁铁通电,使限位块从限位槽内脱出,将第二活动腔内的气流排出,使压板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往上运动,将第二连接块从固定块内推出,使第二连接块相互之间形成连接配合,将渗水袋从载料桶内取出,完成对污泥的脱水处理,便于对污泥进行收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