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气液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715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气液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离心气液交换装置,适用于液体溶氧及液体空冷过程。
传统的液体溶氧及液体空冷装置多为机械搅拌器,即靠搅拌器的作用将液体溅起,与气体混合,达到液体溶氧或液体冷却的目的,如鱼塘中所用的搅拌式加氧机或化工生产上所用的搅拌式冷却器。这种装置效率较低,能耗较大。
由本申请人提出的92238882.2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离心加氧装置,利用离心力场的作用,自动吸入空气,强烈分散液体,使空气和液体在离心力场下的填料层中充分混合,虽然提高了液体的溶氧效率,但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即该装置结构复杂,旋转件较多,加上转子上装有填料层,使旋转件整体尺寸加大,液体喷出速度很大,能耗和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利用装置旋转的特点,自动吸入并强烈分散液体,同时简化旋转件的结构,减小整体尺寸,从而达到降低能耗和成本的目的。
鉴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要点是动力装置(如电机)连接一筒体旋转,筒体内部装有轴向导液装置,使液体能自动吸入到筒体中,筒体的上部周面有出液孔,使吸入的液体通过出液孔喷射到气体中,与气体进行传递交换。
筒体的出液孔部分可覆盖多孔介质,如金属或非金属的丝网等,以强化液体喷射的分散效果。
筒体外周面装有导气的扇片,以强化液体与气体间的混合作用。导气扇片可装在筒体出液孔上部周面,向下方或斜下方导气,也可以装在出液孔下部周面,向上方或斜上方导气。
轴向导液装置可为具有轴向导液作用的叶轮或叶片。
筒体可为整体的,也可为几部分装配而成。
为加强液体的吸入效果,减少筒体与周围液体的涡流损失,以及加强筒体对液层深处液体的吸入能力,筒体下部伸入到一静止的外套筒中。
外套筒的进液口处可装有过滤装置,如丝网等,以免筒体吸入脏物,堵塞出液口。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本装置直接利用了旋转的筒体,自动吸入液体,并能以旋转喷射的方式强烈分散液体,不仅极大地强化了液体与气体间的传递交换过程,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耗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液体溶氧及液体的空冷过程。
在液体溶氧方面,本装置与离心加氧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成本低廉的优点。下面是两种机器操作情况的比较处理量水中初始氧含量处理后水中氧含量能耗离心加氧机 36m3/h 500~600ppb 10.56ppm 3kw离心气液交换机 36m3/h 500~600ppb 10.21ppm 1.5kw由上面的比较看出,离心气液交换机比离心加氧机节能显著。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详细公开。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装有丝网的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装有轴向导气扇片的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带有外套筒的装置的结构图。
实施例1如
图1所示,筒体1与电机的轴相连接,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筒体的下部装有轴向导液叶轮2,筒体的上部周面开有出液孔3。当筒体的下部浸在液体中时,可自动吸入液体,液体通过出液孔3喷射到气体中。
实施例2如图2所示,筒体的开孔部分覆盖有丝网4,丝网4强化了液体喷射出来时的分散效果。
实施例3如图3所示,筒体的出液孔下部外周面装有向上导气的扇片5,当筒体旋转时,扇片5推动的气体与喷射出的液体错流接触,强化了液体与气体间的传递交换效率。
实施例4如图4所示,筒体下部伸入到一静止的外套筒6中,以加强筒体的吸入能力,减小筒体耗于周围液体的能量,并能将液层深处的液体导入筒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离心气液交换装置,包括有动力装置带动旋转件、固定支撑,其特征在于旋转件为一筒体,筒体的内部装有轴向导液装置,筒体上部周面有出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的出液孔部分覆盖有多孔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外周面装有导气的扇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筒体下部伸入到一静止的外套筒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向导液装置为具有轴向导液作用的叶轮或叶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孔介质为金属或非金属的丝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离心气液交换装置。本装置由动力装置连接一筒体旋转,筒体内部装有轴向导液装置,使液体能自动吸入到筒体中,筒体的上部周面有出液孔,使吸入的液体通过出液孔喷射到气体中,与气体进行传递交换。本装置交换效率高、能耗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广泛应用于液体溶氧及液体空冷过程。
文档编号C02F7/00GK2162287SQ93207980
公开日1994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1993年4月1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1日
发明者刘玮 申请人:刘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