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管、吸气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6

文档序号:8236467阅读:来源:国知局
54aa的高度H2和弯曲流动路径254B的流动路径空间254ab的高度均为22mm。
[0178]根据目标流动控制部件261,从吸气口 252向内凹进的距离D2为11mm,而通过使用图19所示的各个值构造间隙的路径长度Sm2和高度Sh2,该间隙在沿吸气流动路径254A的空气流动方向R202的上游侧从排气口 253的一个端部253a偏移4mm至6mm的距离N2的位置构成了通风部263 (图16和图17)。构成通风部263的间隙的宽度W2同样构造为350mm。另外,从最上游流动控制部件261 (的阻断部件264)起而存在于空气流动方向R202的下游侧的流动路径空间254ab部分的长度尺寸L2为23mm至25mm。
[0179]另外,试验A的模拟以这样的情况为前提:每次通过抽吸机250进行抽吸,使得从吸气通道251的排气口 253吸出空气的抽吸时的风量为图19所示的两种类型的值(低风量和高风量),并且在各次抽吸期间计算以该风量(低风量和高风量)进行各次抽吸时的在流动控制部件261的前侧位置处的空气的风速。流动控制部件261的前侧位置是流动控制部件261与吸气口 252之间的中间位置处通风部263的各高度Sh2的中间位置。通过使用热流体解析软件分析该模拟(迭代次数:1000次)。另外,在该模拟中,应用“k-coSST模型(评价壁面附近的速度边界)”的物理模型和“复合壁函数(0.1〈Y+〈100) ”的壁面模型。
[0180]图20和图21示出了该试验的模拟结果。图20表示抽吸期间的风量为较低的高风量(0.1mVmin)时的试验N0.1、3、5和7。图21表示抽吸期间的风量为高风量(0.3m3/min)时的试验N0.2、6、9、10和11。至于图20和图21的水平轴线,例如,沿纵向的位置“O”表示与沿纵向B2的距离“0mm”对应的位置,而沿纵向的位置“85”表示与沿纵向B2的距离“350mm”对应的位置。
[0181]从图20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抑制了从吸气口 252吸入的空气的风速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不均匀性。另外,可以确认的是,即使在流动控制部件261中通风部263的高度Sh2被改变或通风部263的路径长度Sm2被改变,从吸气口 252吸入的空气的风速分布也趋向于变得大致相同。从图21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抽吸期间的风量为高风量的情况下,在试验N0.2中,抑制了从吸气口 252吸入的空气的风速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不均匀性。另外,在试验N0.6、9和10的情况下,可以确认的是,从吸气口 252吸入的空气的风速整体上大致均一,尽管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在排气口 253侧上的端部区域中略高,但基本上不会受到流动控制部件261的通风部263中的高度Sh2之差的影响。参照图21所示的结果,由于当通风部263的路径长度Sm2增大而通风部263的高度Sh2减少时空气难以流动到通风部263中,因此空气通过通风部263时的速度(风速)趋向于变大。
[0182]从图21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在试验N0.11的情况下(换言之,当通风部263的高度Sh2为6mm时),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最高风速与最低风速之间的差值超过lm/s。换言之,可以确认的是,难以抑制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的抽吸状态(风速)的不均匀性。根据本发明人所进行的试验,已被确认的是,即使在使通风部263的高度Sh2具有至少5mm的较大值来进行试验A情况下(例如,包括试验N0.10),也存在具有与试验N0.11的结果一样的类似趋势的不均匀性风速的结果。因此,在通风部263的高度Sh2基于吸气流动路径254A的流动路径空间254aa的高度H2 (在试验中为22mm)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当相对于吸气流动路径254A的流动路径空间254aa的高度H2 (22mm)而通风部263的高度Sh2为至少6mm的值(即,超过1/5 (?5/22)的值)时,难以抑制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的抽吸状态(风速)的不均匀性。
[0183]因此,在吸气通道251中,从试验A的结果可以看出,当相对于吸气流动路径254A的流动路径空间254aa的高度H2 (22mm)而流动控制部件261的通风部263的高度Sh2为小于5_的值(即,等于或小于1/5 (?5/22)的值)时,能够抑制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的抽吸状态(风速)的不均匀性。
[0184]<关于吸气通道的试验B〉
[0185]试验B是在三种以下类型的吸气通道用作吸气通道251之后沿各吸气通道251的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风速的模拟。吸气通道251之一是具有用于上述试验A的N0.1的构造(流动控制部件261的通风部263位于流动路径空间254aa的下部)的吸气通道。第二吸气通道251 (试验N0.15)由与用于上述试验A的N0.1的吸气通道的基本构造(除了通风部263的位置之外)相同的基本构造形成,并且如图22A所示流动控制部件261的通风部263位于沿流动路径空间254aa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第三吸气通道251 (试验N0.16)由与用于上述试验A的N0.1的吸气通道的基本构造(除了流动控制部件261的设置条件之外)相同的基本构造形成,并且如图22B所示流动控制部件261设置为处于位于吸气口252侧的状态(D2 = 0mm)。在这种情况下,以与试验A相同的设定内容(通风时的风量为低风量的内容)进行模拟。
[0186]图23示出了在这种情况下的结果。
[0187]从图23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在使用其中流动控制部件261的通风部263设置在沿通风空间254aa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吸气通道251的情况下(图22A的试验N0.15),空气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抽吸的速度(风速)是均一的并且抑制了风速的不均匀性,这与使用其中通风部263设置在沿通风空间254aa的高度方向的下部位置的吸气通道251的情况(试验N0.1)的结果大致类似。
[0188]严格地说,当与使用其中流动控制部件261设置成处于从吸气口 252向通风空间254aa内侧偏移的状态的吸气通道251的情况(试验N0.1)相比时,在使用其中流动控制部件261设置为处于位于吸气口 252侧的状态的吸气通道251的情况下(图22B的试验N0.16),会出现空气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抽吸的速度(风速)的轻微不均一。然而,即使在使用试验N0.16的吸气通道251的情况下,在实用性方面,空气沿吸气口 252的纵向B2的抽吸的速度(风速)也是均一的,并且允许以大致类似于试验N0.1的情况的方式抑制风速的不均匀性。
[0189]作为参考,在假定采用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吸气装置中使用的通常的吸气通道(比较例)510X的基础上进行试验B的相同模拟(通风时的风量为高风量)。
[0190]吸气通道510X具有与应用于试验A(B)的吸气通道251相同的形状和基本构造,并且不同点仅在于在吸气流动路径254A中未设置有最上游流动控制部件261。图13A和图13B所示的符号520表示吸气口,而符号530表示排气口。
[0191]图14示出了根据比较例的模拟结果。在图14的图表中,水平轴线上的“0mm”位置与吸气口 252的沿纵向B2的中间位置相对应。另外,水平轴线上的负侧(附图中的左侧)是存在于比吸气通道251的吸气口 252的中间位置更靠近排气口 253的一侧的端部252a侧的区域。
[0192]从图14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在现有技术的吸气通道510X中,吸气口 520的靠近排气口 530的一侧的端部520a中的区域(图14中的水平轴线上的左端侧)的风速明显高于吸气口 520的其它区域(远离排气口 530的一侧的区域),并且吸气口 520的沿纵向B2的空气的抽吸的风速分布处于极度偏向一个端部侧的状态。
[0193]与此相反,从图20、图21和图23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如试验A或B那样设置有流动控制部件261的吸气通道251中,吸气口 252的沿纵向B2的空气的抽吸的风速分布处于以下状态:抑制了风速分布极度偏向一个端部侧。
[0194](其它实施例)
[0195]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流动控制部件61、62以及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三个流动控制部件61、62、65作为吸气通道51的流动控制部件。然而,可以设置四个或更多个流动控制部件。优选地,包括最下游流动控制部件的流动控制部件设置在吸气通道51中的任一者的主体部分54的流动路径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发生变化的部位和流动路径空间54a中的空气流动方向改变后(紧接该改变之后等)的部位。
[0196]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最下游流动控制部件62通过使用透气性部件70构造而成,透气性部件70形成为具有多个通风部(孔)71,通风部(孔)71形成为大致均匀地散布在排气口 53的整个开口区域上。然而,例如,最下游流动控制部件62可以通过使用以诸如应用于过滤器等的非织造织物等多孔部件(其中通风部71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贯通间隙)为代表的透气性部件70构造而成。
[0197]另外,吸气通道51的整体形状不限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所示的形状。吸气通道51可以例如应用其它形状,其实例包括图12A至图12C所示的吸气通道510(510A至510C)。
[0198]吸气装置5(5B)所应用于的目标结构不限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所示的充电调节电晕放电器16,而可以是需要空气的抽吸并且具有沿一个方向较长(在一个方向上呈长形)的(目标)部分的其它结构(组成部件、组成装置等)。其它目标结构的实例包括位于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感光鼓11的显影装置14的各部分中的周边部分、感光鼓11的鼓清洁装置17与充电装置12之间的部位、以及位于中间图像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向中间图像转印带21的带清洁装置26的各部分中的周边部分。另外,在以感光鼓11和中间图像转印带21为代表的图像保持部件中,诸如臭氧和色调剂等废弃物可能粘附而引起图像质量的劣化的部分是需要空气的抽吸的目标结构。
[0199]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诸如图像形成方法等构造不特别限制,只要图像形成装置I配备有需要应用吸气装置5 (5B)的目标结构即可。如果需要的话,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形成了由显影剂以外的材料形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0200]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吸气管,包括: 吸气口,其具有沿与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平行的一个方向较长的开口形状,并且设置为面向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纵向部分,以抽吸空气,其中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纵向部分沿一个方向较长; 排气口,其具有与所述吸气口的所述开口形状不同的开口形状,并且吸出从所述吸气口抽吸的所述空气; 流动路径,其连接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并且具有使空气流动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弯曲部;以及 至少一个流动控制部件,其沿与所述吸气口平行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中,并且控制空气的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气管, 其中,所述流动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弯曲部之间并且具有板形形状,以通过所述流动路径中的在上游侧的部分处沿与所述吸气口的所述开口形状的纵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间隙抑制空气的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气管, 其中,所述流动控制部件的所述间隙具有等于或小于所述流动路径空间在所述上游侧的部分处的高度尺寸的1/5的高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气管, 其中,多个流动控制部件中的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最上游侧的部位处的最上游流动控制部件是具有多个通风部的透气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气管, 其中,所述最上游流动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吸气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吸气管, 其中,沿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流动路径空间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最上游流动控制部件的下游侧的部位处的一个或多个流动控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流动控制部件形成有具有沿与所述流动路径空间中的所述吸气口的所述开口形状的纵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气管, 其中,所述流动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吸气口之间并且呈板状。
8.一种吸气装置,包括: 抽吸机,其抽吸空气;以及 吸气管,其包括与所述抽吸机连接的排气口, 其中,所述吸气管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气装置, 其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显影装置和图像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目标结构,其需要空气的抽吸;以及 吸气装置,其抽吸存在于所述目标结构中的空气, 其中,所述吸气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气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显影装置和图像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气管、吸气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吸气管包括:吸气口,其具有沿与目标结构的沿一个方向较长的纵向部分平行的一个方向较长的开口形状,并且设置为面向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以抽吸空气;排气口,其具有与吸气口的开口形状不同的开口形状,并且吸出从吸气口抽吸的空气;流动路径,其连接吸气口与排气口,并且具有使空气流动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弯曲部;以及至少一个流动控制部件,其沿与吸气口平行的方向设置在流动路径中,并且控制空气的流动。
【IPC分类】G03G21-00, B08B5-04, G03G15-00
【公开号】CN104550130
【申请号】CN201410455497
【发明人】长森由贵, 百村裕智, 工藤雅史, 井波和希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9月9日
【公告号】US20150110518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