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夹套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785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夹套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具备容器本体和设置在容器本体内侧的内部夹套、介于容器本体和内夹套之间的冷热媒介物(制冷剂和载热体)所用的通路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因聚合反应所生成的产品的生产效率、除去由于聚合反应而产生的热量,保持适当低的反应温度是很重要的。为此,要在用于聚合反应的反应装置上设置冷媒介物(制冷剂和载热体)流通所用的通路。这种通路其用途、不仅可以装配在聚合反应用的反应装置上,而且还可以装配在其他类似的用于放热反应装置以及吸热反应用的反应装置上。作为形成这种通路的构造有两种方式。众所周知一种是外夹套方式;一种是内夹套方式。外夹套方式、是指在容器本体的外部、设置覆盖于容体本体外端的外夹套、使容器本体的外表面和外夹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通路的方式。内夹套方式、是指在容器本体的内部设置覆盖于容器本体内表面的内夹套,使容器本体的内表面和内夹套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通路的方式。CN 201684590 U明确注明了以往的内夹套方式的例子。JP 3223128 B2以及CN 1136039 C明确注明了以往的内夹套方式的例子。外夹套方式、由于容器本体比外夹套接近容器的内侧,因此容器本体内的反应介质,通过容器本体壁和制冷剂或载热体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如聚合反应等,由于反应大多在超过大气压的高压条件下进行,自然就要求反应装置容器本身的耐压性和密封性。因此容器本体的板厚为了确保其耐压性,不得不加厚。由于板厚的增加,而导致通过容器本体的传热性能的降低,而且外夹套方式、在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压力如果是高压,就会产生相称地、成比例地增加板厚的必要性,因此在反应压力高的情况下,如何使传热系数得到提高就变为很急迫的问题了。综观内夹套的先例,以往的内夹套的设置结构是从容器本体的内表面往容器内侧凸起,此种情况下、内夹套与容器本体下封头的相接部有形成不圆滑过渡的可能性。由此会存在搅拌不均勻、其结合部有反应物粘釜以及粘着物剥落的可能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有必要充分地进行清洗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选择采取内夹套方式,并在以前的先例上进行改进针对的是前述的内夹套方式的缺陷部分进行改进。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既能提高传热效率、减少粘釜情况,同时又可以使清洗作业简单化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内夹套式反应装置1,包括容器本体2和容器本体2内部的内夹套3 ;冷热媒介物(制冷剂和载热体)通路4为容器本体2内表面和内夹套3的外表面之间;其特征是容器本体2有一部分往容器外侧凸出(膨出)形成凸出部31,内夹套3覆盖在凸出部31的内表面,内夹套3的内表面与容器本体2的内表面中不被内夹套3覆盖的露出面部39共同构成了反应装置内部空间14,内夹套3的内表面末端与容器本体2不被内夹套3覆盖的部份(基体部32)的内表面连接,连接部34、35圆滑过渡。若所述凸出部31的板厚为W 1、内夹套3的板厚为W 2的情况下,0. 1 ^W 2/W 1^0.5是可行的。这样的数值设定,对提高传热效率是有益的。所述的连接部34、35具有连接于基体部32的第一连接端部36 ;连接于凸出部31 的第二连接端部37 ;露出面部39由基体部32的内表面和连接部34、35的内表面共同构成。
若所述的第一连接端部36和第二连接端部37之间的距离为L 1、上述第二连接端部的板厚为W 3的话,0. 3/L1 < 2. 0也可以。这样的数值设定、即使容器本体的内压高,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连接部的变形。所述连接部34、35的板厚、随着从上述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连接端部37 的方向逐渐地增大;板厚增大的表现形式为上述连接部34、35的外表面,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方向的过渡,向外侧形成倾斜平面或曲面。采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容器本体的内压高,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连接部的变形。若所述基体部32的外表面或凸出部31外表面和倾斜平面形成的角度为α的话, 15° < α <45°也可以。这样的数值设定,就是容器本体的内压高,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连接部的变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的内夹套结构,和外夹套相比较,可以减小规定容器内反应介质与冷热媒介物之间的钢板的厚度,从而提高容器的传热系数;和以往的内夹套方式相比,由于现在的内夹套的内表面和不被内夹套覆盖的部份圆滑过渡,能使介质搅拌均勻、减少粘釜情况,可以同时达到提高传热效率和简化清洗作业的目的,并且,由于把内夹套的位置设置在容器本体凸出(膨出)部,使内夹套的表面面积以及容器本体的内部空间增大,从而可以良好地管理和控制反应温度。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断面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断面图。图5是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内夹套反应装置1 (以下简称为“反应装置”),即可能用于氯乙烯和苯乙烯范畴的树脂悬浮聚合、又可以用于其他反应。反应装置1,具有容器本体 2、内夹套3、冷热媒介物用通路4 (以下简称为“通路”)、以及搅拌器5。容器本体2、具有筒部11、和设置于筒部11上端的上壁部12、设置于筒部11 下端的底壁部13、以及被筒部11、上壁部12和底壁部所围绕的空间14。筒部11略呈圆筒形,筒部11的中心轴线向上下方向延伸。筒部11的内径以及外径从上端到下端略是一定的、筒部11向上下方向笔直延伸。上壁部12和底壁部13、形成凹面镜形、碟形、碗形、具有弯曲形状的内面和外面。上壁部12、往上方凸出,底壁部13、往下方凸出。筒部11的中心轴线通过(贯穿)上壁部12的中心以及底壁部13的中心。上壁部12,设置有往内部空间14投入原料用的的投入口 15以及插入搅拌器3 用的插入口 16。插入口 16,设置在上壁部12的中心部。底壁部13,设置有为了排除内部空间14的生成物的排出口 17、排出口 17,设置在底壁部的中心部。未进行原料的投入和生成物的排出期间,投入口 15和排出口 17是被关闭的。并且插入口 16设置有轴封装置 6、由此阻止了内部空间14通过插入口 16和容器本体2的外部连通。从而使内部空间14、 在反应过程中是保持密封的。内夹套3、设置在容器本体2内部。通路4介于内夹套3和容器本体2之间。 通路4、由设置在内夹套3和容器本体3之间的隔板18所分隔。隔板(筋板)18、在内夹套3和容器本体2之间形成螺旋形的通路4也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多段并排的通路 4也可以。无论哪种形式,从侧面剖面看、复数段的隔板(筋板)18、对于容器本体2的内表面以及内夹套3的外表面是垂直延伸的。
容器本体2,比起内夹套3位于板厚方向的容器外侧。由此在容器本体2设置有冷热媒介物入口 19和冷热媒介物出口 20。冷热媒介物、通过冷媒介物入口 19流入通路4、贯穿通路4、从冷热媒介物出口流出。由于内夹套3的内表面3a面向内部空间14,由此内部空间14内的反应物、与通过内夹套3并贯穿通路4的冷热媒介物进行热交换。
搅拌器5、具有回转轴21和搅拌叶片22。回转轴21、沿着筒部11的中心轴线纵向延伸、从插入口 16伸出。搅拌叶片22、按装在回转轴21的外周表面、被内部空间14所容纳。回转轴21的上端部、连接有为了驱动搅拌器5所设置的驱动器(无图示)。随着驱动器启动,回转轴21围绕于自身的轴线回转、搅拌叶22在内部空间14围绕回转轴21的轴线旋转。由此反应物在内部空间14被搅拌、并可以测定反应物的均勻性以及均温性。
图2是图1所示的内夹套反应装置1的部分侧剖面图。并且、图2为了使说明简练化。省略了冷热媒介物出口 20 (参考图1)的图示。如图2所示,容器本体2、具有凸出部 (膨出部)31、基体部32以及一对儿连接部34、35、第1连接端部36以及第2连接端部 37,第1连接端部36连接于基体部32、第2连接端部37连接于凸出部(膨出部)31。
实施例1中,筒部11的整体比其他部分上壁部12以及底壁部13,位于板厚方向的容器外侧。即筒部11的整体构成凸出部(膨出部)31、上壁部12以及底壁部13构成基体部32。一对连接部34、35是分别设置在上下方向的。第1连接部34,介于筒体11的上端和上壁部12的下端之间、第2连接部35,介于筒部11的下端和底壁部13的上端之间。即第1连接部34、连接于凸出部(膨出部)31的上端,和与凸出部(膨出部)31相比、 位于上侧的基体部32的下端、第2连接部35、连接于凸出部(膨出部)31的下端,和与凸出部(膨出部)31相比、位于下侧的基体部32的上端。连接部34、35的外径以及板厚,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的方向逐渐地增大;由此凸出部(膨出部)31和基体部32之间的板厚圆滑过渡。从而保持容器本体2的密封性。
由于筒体11的整体形成凸出部(膨出部)31,因此凸出部(膨出部)31沿着筒体11的周方向绕一周、第1连接部34以及第2连接部35也自然沿着筒体11的周方向绕一周。 即凸出部(膨出部)31、第1连接部34、以及第2连接部35,从平视剖面图看,形成略圆环状。内夹套3、覆盖于凸出部(膨出部)31的内表面。由此,通路4、形成于凸出部(膨出部) 31的内表面31a和外表面北之间。容器本体2的内表面2a,包括诸如凸出部(膨出部) 31的内表面31a那样被内夹套3覆盖、不露出在内部空间14的部分、和不被内夹套3覆盖而露出在内部空间14的露出面部。内夹套3的内表面3a、和露出面部39共同规定和构成容器本体2的内部空间14,和露出面部39连接成一体,圆滑过渡。
实施例1中,为了实现上述的内表面的连接,内夹套3形成圆筒状、设置在筒部11 和同一轴线上。内夹套3的内径从上端到下端是一定的。这样的内夹套3无论是上方位置还是下方位置都介于第1连接部34和第2连接部35之间。内夹套3的上端、焊接于第1连接部34的第2连接端部36;内夹套3的下端、焊接于第2连接部35的第2连接端部36。由此,露出面部39、是由第1连接部34的内表面、上壁部12的内表面、第2连接部35的内表面以及底壁部13的内表面所构成。
第1连接部34、35的板厚以及外径,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的方向过渡逐渐地增大、相反第1连接部的内经,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 37的方向的过渡却略保持一定。内夹套3的内径、上壁部的12的下端部的内径以及第1 连接部;34的内径是略相等的。由此上壁部12的内表面、第1连接部的34的内表面34 以及内夹套3的内表面、按上述顺序从上到下略连接成一平滑面。第2连接部37也与第1 连接部34相同。第2连接部37的内径,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的方向的过渡是一定的、内夹套3的内径、底壁部的13的上端部的内径以及第2连接部35的内径是略相等的。由此内夹套3的内表面、第2连接部的35的内表面以及底壁部13的内表面、按上述顺序从上到下略连接成一平滑面。而且内夹套3的内表面3a的上下方位置都垂直延伸。上述的内夹套3的内表面3a、与使内夹套3的内表面3a夹在其中间的露出面部39略连接成一平滑面。
由于内夹套3的内表面3a、与露出面部39略形成一平滑面,和露出面部39的连接圆滑过渡。由此搅拌器5在进行反应物的搅拌时,在内夹套3的末端部也形成圆滑的搅拌流场,从而可以使反应物搅拌均勻。同时也可以抑制反应物的粘釜、堆积以及粘着物脱落剥离的情况。使容器本2内部的清洗作业简便化,抑制粘着物混入反应物、提高产品的质量。
由于内夹套3的内表面3a和露出表面略连接成一平滑面、因此把上壁部12以及下壁部13的尺寸的本实施形态与同一内夹套方式的以往的实例相比,本实施形态既增大了内部空间14的容积、又增大了内夹套3的表面面积以及通路4的容积。从而在提高产品的生产量的同时,又可以使反应物与冷热媒介物良好地进行热交换。
反应装置1的设计压力,是使其承受容器本体2的内压(即内压空间4的压力)的, 因此若根据反应装置1的用途所决定的压力高的话,就需要增加容器本体的板厚。本反应装置1,为了形成通路4,内夹套3以及凸出部31、成间隔地、并略呈平行地设置在筒体的板厚方向。因内夹套3的内表面3a规定了内部空间14,由此内夹套3的内表面3a就成为内压的直接受压面。但是内夹套3以及凸出部(膨出部)31之间,无论对于内夹套、还是对于凸出部(膨出部),都介于有略垂直延伸的筋板18,由此作用于内夹套3内表面3a的容器本体2的内压、虽然作用于内夹套3的内表面3a,最终受压的还是介于有筋板18的凸出部(膨出部)31。从而,在其设计上的特点内夹套3以及凸出部(膨出部)31板厚方向的部分、根据反应压力的大小而改变的板厚是凸出部(膨出部)31、内夹套3的板厚,没有凸出部(膨出部)31那样能承受反应压力。由此若所述凸出部31的板厚为W 1、内夹套3的板厚为W2时,板厚比Wl/W 2,可以满足0.1 SW 2/W ISO. 5的关系的的情况下、反应装置1的耐压是可能的。并且,在设计上、使内夹套3的的板厚W 2不太受反应压力的左右,由此就是反应压力高,也可以实现高传热率。
凸出部(膨出部)31的板厚W 1、与基体部32的板厚W 4相同或比其小一点。基体部 32的板厚为W 4时、板厚比W 1/W4,若可以满足0. 1彡W 1/W 4彡0. 8的关系、把上记板厚比W 2/W 1的数值范围纳入考虑,板厚比W 1/界4,可以满足0.08彡界2/界4彡0.5 的关系。这样,尽管内夹套3规定了内部空间14,但是对于同时规定了内部空间14的基体部31也可以减薄。如上所述,连接部34、35,不仅使凸出部(膨出部)31连接于基体部32,保持容器本体的密封性、而且还使内夹套3的内表面3a平整圆滑地连接于凸出面部39,是很有意义的部位。这一连接部34、35,由于作用于上壁部12的上方内压和作用于底壁部13的下方内压、会产生很大的拉伸负荷。假如连接部34、35不具备承受住此程度的拉伸负荷的强度的话,连接部34、35就会发生上下拉伸的情况,以导致容器本体变形。因此连接部34、35 的部位,须要求确保耐压性的设计。第1连接端部36与第2连接端部37之间的距离为Li、第2连接端部37的板厚为W3的情况下,长度比可以满足0.4彡W 3/ Ll彡2.0的关系。并且板厚W 3、相当于从内夹套3到凸出部(膨出部)31的外表面31b之间的距离。具体地相当于凸出部(膨出部)31的板厚W 1、内夹套3的板厚W 2、以及从凸出部31的内表面31a,到内夹套3的外表面3a的距离L2的总和。由于第1连接端部36的板厚、与基体部32的板厚W 4相等。因此基体部32的板厚W4相等于凸出部(膨出部X31的板厚Wl时,第2连接端部37 的板厚W 3、只是板厚W 2和距离L2的和。比第1连接端部36的板厚厚。如果决定于 第1连接端部36的板厚为W 4、第2连接端部的板厚为W 3、第1连接端部36和第2连接端部37的距离为L1、L1、从凸出部(膨出部)31的内表面31a、到内夹套3的外表面3a 的距离为L2的话,连接部34、35可以承得住负荷,也就是可以防止连接部34、35的变形。第1实施形态,第1连接端部36的外表面、平整圆滑地连接基体部32的外表面,第2连接端部37的外表面、平整圆滑地连接凸出部(膨出部)31的外表面。而且、连接部34、35的板厚,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的方向过渡逐渐地、有比例地增大、因此连接部34、35的外表面,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的方向过渡、往板厚方向形成40度的倾斜平面,40度的倾斜平面从侧剖面看,是直线状地延伸。基体部32的外表面和40度的倾斜平面形成的角度为α时,角度adeg:15彡α ^ 45 的关系,最好满足18 < α <30的关系。若把角度α设定在此数值范围内,即使容器本体 2的内压高,也可以良好地抑制连接部34、35的变形。筒部11、上壁部12、底壁部13、凸出部(膨出部)31、基体部32、以及连接部;34、 35,表示了容器本体2的整体的一部分。各部分、由构成容器本体2的复数的部件中,其中的单一部件所形成也可以,由复数部件的组合所构成也可以。相反2个以上的部分、由单一部件构成一体化的也可以。实施例1,筒部11、上壁部12、底壁部13、第1连接部34以及第2连接部35,分别由不同的部件所构成,由这些部件的结合、完成了容器本体。
如上所述,连接部34、35,与构成凸出部(膨出部)31的部件、以及与构成基体部32的部件都是分别的部件。
筒部11,从上端到下端形成具有略一定的内径以及外径的圆筒形状,上端部设有上开口 47、下端部设有下开口 48。上开口 47以及下开口 48形成圆形。上壁部12,在其下端部设有圆形的开口 49、底壁部13,在上端部设有圆形开口 50。第1连接部34,形成圆环状、 介于筒部11以及上壁部12之间。第2连接部35,形成圆环状、介于筒部11以及底壁部 13之间。
第1连接部34的第1连接端部36,焊接于围绕着上壁部12开口 49的下端部第1 连接部34的第2连接端部37,焊接于围绕着筒体11上开口 47的上末端部。第2连接部35的第1连接端部36,焊接于围绕着底壁部13开口 50的上末端部、第2连接部35 的第2连接端部37,焊接与围绕着筒部11下开口 48的下末端部。
内夹套3的整体,介于第1连接部34和第2连接部35之间上下方向延伸。因由复数的带状板(内夹套板)46严密无逢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长的圆筒状。带状板 4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邻接的筋板18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略相等。
以下简单说明一下儿由各部件所构成的反应装置1的制釜作业情况。首先,制造11 13、34、35、以及筋板18。(部件制造工序)。其次,把筋板18焊接与筒体11的内表面(筋板焊接工序)、把带状板(内夹套板)焊接与筋板18上(内夹套安装工序)。然后把第1连接部;34焊接与筒部11以及最上端的带状板(内夹套板)46,同时把第2连接部35焊接与筒体11以及最下端的带状板36 (连接部35焊接工序)。最后,把上壁部12焊接与第1连接部34,同时把底壁部13焊接与第2连接部35 (封头焊接工序)。由此形成容器本体2、 内夹套3以及通路4。到现在为止,无论是外夹套方式还是内夹套方式以往的例子,都没有凸出部(膨出部)因此自然也没有连接部的焊接工序。另外,封头焊接工序,上壁部12以及底壁部13在内夹套安装工序完成后再焊接与筒体11。由此筒体11,在筋板焊接工序以及内加套安装工序的过程中、受焊接热影响而变形。因上述原因、内夹套按装工序完成后的筒部11的尺寸、 和单独筒体制造工序之后的尺寸有所不同。即筒体制造工序之后,即使使上壁部12以及底壁部13与筒部11调整得非常吻合,在封头焊接工序的阶段,也有上壁部12以及底壁部13与变形后的筒体因对接不上而无法焊接的情况。以往先预测好筒体11的热变形量, 在部件制造过程中、在考虑好预测的热变形量的基础上制造上壁部12和以及底壁部13,从而可能在封头制造过程中进行焊接。可是,要想准确地预测热变形量是很困难的,同时上壁部12以及下壁部13是凹面封头形的大型部件、制造本身需要高超的技能。综上所述,本实施形态,具有圆环状的第1连接部34以及第2连接部35。第1 连接部;34以及第2连接部35,与凹面封头形的上壁部12以及下壁部13相比,制造过程简单,而且,第1连接部34以及第2连接部35,具有使凸出部(膨出部X31与基体部32相连接的机能,连接部34、35的板厚,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37的方向过渡发生变化。因此,即使筒体11发生变形、发生的热变形与事先预测的尺寸有若干差异, 这些都能被连接部;34、35所吸收。从而上壁部12以及底壁部13的制造13比以往简单, 而且制釜作业也比以往简便。可是第1实施形态,是由介于筒部11和底壁部13之间的部件,构成连接部34、35,这些介于部件是和连接部34、35分开的。若构成筒体11的部件, 比如凸出部(膨出部)31和连接部34是重叠的话,以介于部件吸收热变形是很困难的。但第1实施形态,连接部34、35与凸出部(膨出部)31、并且与基体部32都是由分别的部件所构成,因此该当部件可以良好地吸收热变形。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是和本发明的实施例2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101局部剖面图。实施例2第1连接部134的外表面的形状以及第2连接部135的外表面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以下将此差异重点说明
如图3所示,第1连接部134,把构成凸出部(膨出部X31的筒部11连接于构成基体部32的上壁部12、第2连接部135,把筒部11连接于构成基体部32的底壁部13。第 1连接部134以及第2连接部135,与凸出部(膨出部)31、基体部32都是由分别的部件所构成。第1连接部134、具有第1连接端部136、第2连接端部137、以及第1连接端部 136与第2连接端部137之间的中间部134a。中间部134a的外表面,圆滑地构成湾曲面140。湾曲面140,从侧剖面看、形成S形使第1连接端部136连接于第2连接端部 137。第2连接部135与第1连接部134相同,具有第1连接端部136、第2连接端部 137、中间部135a、以及湾曲面140。如上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代替倾斜平面、采用湾曲面也可以。第2实施形态,在高压的情况下,抑制连接部134、135的变形是可能的。实施例3及实施例4 图4、是和本发明的实施例3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301 的剖面图。图5是和本发明的实施例4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401的剖面图。和实施例3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301、以及和实施例4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401,所具备的外夹套306、406的各点与实施例1有所不同。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重点说明和实施例 3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301、以及和实施例4有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401。如图4所示,实施例3的外夹套306,覆盖于底壁部13。由于底壁部13的中心部设置有排出口 17,因此外夹套306的设置,是避开排出口 17的。由此,外夹套的内表面和底壁部13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2冷热媒介物用通路307。外夹套306的上端部,连接于容器本体302的外表面,因此与内夹套3和凸出部(膨出部)31之间形成的通路5,与第 2冷热媒介物用通路307,往容器本体302的板厚方向形成包脚重叠。外夹套306,具有连通于第2冷热媒介物通路307的第2媒介物入口 319、以及第2媒介物出口 320。冷热媒介物,从第2媒介物入口 319流入第2冷热媒介物通路307,贯穿第2冷热媒介物用通路 307、从第2媒介物出口 320流出。设置这样的通路307,容器本体302内部空间314内的反应物,可以通过底壁部13、与贯穿于第2冷热媒介物通路307的冷热媒介物进行热交换。从而更加提高反应热的除热效率。如图5所示,和第4实施形态有关的外夹套406,从侧剖面图看,覆盖底壁部13 外表面略呈U形的复数碗状的外夹套406a从上到下平摆设置。这些复数碗状外夹套部 406a,既可以在底壁部13的外表面以螺旋状连接、又可以上下方向平行而且独立地设置。 外夹套406的内表面和底壁部13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2冷热媒介物用通路。如图5所示,复数的碗状外夹套406a呈螺旋状连接时,外夹套406具有连通于第2冷热媒介物用通路407的单一的第2媒介物入口 419、和单一的第2媒介物出口 420。并且,虽然没有图示,复数碗状外夹套,以上下方向平行而且独立地设置时,在各碗状外夹套部分别设置有第 2媒介物入口和第2媒介物出口。图6所示的例子,冷热媒介物,从第2媒介物入口 419流进热媒介物,通过第2媒介物入口 319、流入第2冷热媒介物通路307、贯穿连成一体(连通的)的第2冷热媒介物通路407、通过第2媒介物出口、从第2媒介物用通路407流出。本实施形态,与第4实施形态相同,可以更加提高反应热的除热效率。本发明不仅包括设置反应装置的内夹套,而且也包括外夹套的设置。变形例根据综上所述,本发明很多的改良以及实施形态,都得以明确。上述说明只是例示的解释,是实施本发明最最佳的样式。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对其构造以及详细具体的机能可以按实际需要进行改进。例如,和实施例2有关的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也可以适用于实施例3和实施例4。实施例4的外夹套,也可以适用于实施例2和实施例3。外夹套设置的位置,不仅只限于底壁部的外侧,设置在上壁部的外侧也可以。若内夹套不覆盖筒体的全部,其露出部用内夹套覆盖也可以。内夹套往板厚方向与外夹套形成包脚也可以。
与本发明相关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可以适用于聚合反应。也可以适用于其它放热反应以及吸热反应用。特别是适用于其除热效率对生产直接带来影响的生产聚氯乙烯的反应
直ο
权利要求
1.内夹套式反应装置(1),包括容器本体(2)和容器本体(2)内部的内夹套(3);冷热媒介物通路(4)为容器本体(2)内表面和内夹套(3)的外表面之间;其特征是容器本体(2) 有一部分往容器外侧凸出形成凸出部(31),内夹套(3)覆盖在凸出部(31)的内表面,内夹套(3)的内表面与容器本体(2)的内表面中不被内夹套(3)覆盖的露出面部(39)共同构成了反应装置内部空间(14),内夹套(3)的内表面末端与容器本体(2)不被内夹套(3)覆盖的基体部(3) 2的内表面连接,连接部(34)、(35)圆滑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其特征是若所述凸出部(31)的板厚为 W 1、内夹套(3)的板厚为W 2的情况下,0. 1 ^W 2/ W 1 ^ 0. 5是可行的,这样的数值设定,对提高传热效率是有益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部(34)、(35)具有连接于基体部(32)的第一连接端部(36);连接于凸出部(31)的第二连接端部(37);露出面部(39)由基体部(32)的内表面和连接部(34)、(35)的内表面共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其特征是若所述的第一连接端部(36) 和第二连接端部(37)之间的距离为L 1、上述第二连接端部的板厚为W 3的话,0.3/ Ll <2.0也可以,这样的数值设定、即使容器本体的内压高,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连接部的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接部(34)、(35)的板厚、随着从上述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连接端部(37)的方向逐渐地增大;板厚增大的表现形式为上述连接部(34)、(35)的外表面,随着从第一连接端部(36)往第二连接端部 (37)方向的过渡,向外侧形成倾斜平面或曲面,采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容器本体的内压高, 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连接部的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其特征是若所述基体部(32)的外表面或凸出部(31)外表面和倾斜平面形成的角度为α的话,15° ^ α ^45°也可以,这样的数值设定,就是容器本体的内压高,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连接部的变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的夹套式反应装置,包括容器本体和内夹套;之间为冷热媒介物通路;容器本体部分往外凸出形成凸出部,内夹套覆盖在凸出部的内表面,内夹套的内表面末端和基体部的内表面连接,连接部圆滑过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的内夹套结构,和外夹套相比较,可以减小规定容器内反应介质与冷热媒介物之间的钢板的厚度,从而提高容器的传热系数;和以往的内夹套方式相比,由于现在的内夹套的内表面和不被内夹套覆盖的部份圆滑过渡,能使介质搅拌均匀、减少粘釜情况,可以同时达到提高传热效率和简化清洗作业的目的,同时使内夹套的表面面积以及容器本体的内部空间增大,从而可以良好地管理和控制反应温度。
文档编号B01J19/18GK102397773SQ201110447028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今中照雄, 山部芳, 李培华, 榎本正, 袁建华, 黄显忠 申请人:宜宾江源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株式会社神钢环境舒立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