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163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脱硫系统,特别是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
技术背景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采用两台离心泵分别向吸收段、浓缩段喷淋循环液与烟气进行逆向接触吸收、浓缩的单独循环运行模式,其运行的基本过程为一级循环液经吸收循环泵增压后送吸收段与锅炉烟气进行逆向对流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硫,形成亚硫酸铵及亚硫酸氢铵后经氧化形成硫酸铵回至一级槽后溢流至二级循环槽,该母液经浓缩循环泵增压后补充至脱硫塔浓缩段进行蒸干浓缩形成硫酸铵晶体后进行固液分离。目前的脱硫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浓缩级循环加压后喷淋至浓缩段的硫酸铵溶液经高温烟气蒸干容易在浓缩段喷淋管、支撑梁、等位置积聚硫酸铵晶体、长时间运行会影响脱硫塔的通透性及降低烟温的效果,同时大块积料脱落后掉至浓缩段底部时一方面会破坏底部防腐层另一方面会造成浓缩段底流口的堵塞,破坏系统正常母液循环后被迫停车。2、由于正常运行过程中,硫酸铵母液含有较多的硫酸铵固体,对浓缩循环泵磨损较大,该循环泵检修较为频繁,在对循环泵进行检修过程中脱硫系统必须退烟气,无法达到二氧化硫的达标排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的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包括从浓缩泵输送到脱硫塔浓缩段的浓缩溶液输送管、 从吸收泵输送到脱硫塔吸收段的吸收液输送管,浓缩溶液输送管与吸收液输送管间设连通管。所述的连通管上设控制阀。本实用新型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本项改造一方面增加了浓缩段的二级循环量,保证浓缩段顶部喷淋管、支架等塔内件位置的不出现积料情况,降低浓缩段烟气流速从而保证浓缩段均勻、稳定做工。2、在二级循环系统出现异常的情况下,系统通过一级循环液向浓缩段补液管向浓缩段进行喷淋补液,维持浓缩段塔温的同时起到吸收二氧化硫的目的,避免脱硫系统停车事故的发生,保证外排烟气二氧化硫合格排放。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3[0015]其中1.脱硫塔,2.吸收段,3.浓缩段,4.氧化段,5.浓缩泵,6.吸收泵,7.升气帽,8.吸收段喷头,9.控制阀,10.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包括从浓缩泵5输送到脱硫塔1浓缩段3的浓缩溶液输送管、从吸收泵6输送到脱硫塔1吸收段2的吸收液输送管,浓缩溶液输送管与吸收液输送管间设连通管10。所述的连通管10上设控制阀9。配置管线将浓缩泵向浓缩段补液管线与吸收泵出口连接,浓缩液来自二级槽末, 吸收液来自一级槽末,使一、二级循环液达到相互连接的状态。
权利要求1.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包括从浓缩泵输送到脱硫塔浓缩段的浓缩溶液输送管、从吸收泵输送到脱硫塔吸收段的吸收液输送管,其特征是,浓缩溶液输送管与吸收液输送管间设连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连通管上设控制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单塔湿态氨法脱硫系统,包括从浓缩泵输送到脱硫塔浓缩段的浓缩溶液输送管、从吸收泵输送到脱硫塔吸收段的吸收液输送管,浓缩溶液输送管与吸收液输送管间设连通管。本实用新型保证浓缩段顶部喷淋管、支架等塔内件位置的不出现积料情况,避免脱硫系统停车事故的发生,保证外排烟气二氧化硫合格排放。
文档编号B01D53/78GK202270477SQ20112041149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5日
发明者刘吉祥, 刘鹏, 周怀国, 李国栋, 沈维国 申请人: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