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分离沥青烟气中沥青焦油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9612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分离沥青烟气中沥青焦油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浙青烟气处理系统中,一般直接利用管道连接到设备,或者在管路系统增加一个汇合的沉降槽,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集中预处理,因此浙青焦油直接被烟气带入布袋除尘器或电捕焦油器等处理设备,增加了设备的负荷,而对于粉尘吸附净化的布袋除尘器处理系统,控制不好将会导致粉尘粘堵在滤袋上面,使滤袋不能正常清灰运行,使布袋除尘器失效。对于电捕焦油器处理净化的系统,浙青烟气浓度过高将导致电捕放电频繁,如果清理不及时,甚至有可能导致起火或者爆炸,增加了系统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方法及装置,在不增设外部电源或动力气的前提下,将烟气中的浙青焦油进行预处理,降低烟气中的浙青焦油的浓度,减少后续处理设备的负荷,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同时提高烟气净化系统的净化效率,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浙青焦油直接被烟气带入布袋除尘器或电捕焦油器等处理设备,增加设备负荷,控制不好会导致粉尘粘堵在滤袋上面,使滤袋不能正常清灰运行,使布袋除尘器失效等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筒体两端分别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筒体内设置有导流叶片,导流叶片的周边连接有刮板,筒体下部设置有锥形斗,锥形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料口。导流叶片与刮板采用焊接连接。刮板贴近筒体壁面布置,为楔形结构,外侧面为弧形结构,与筒体壁面平行,固定在与导流叶片一起固定的旋转框架上。锥形斗可以收集刮板刮下的固体浙青。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浙青烟气系统的流动浙青烟气进入筒体,流动的浙青烟气推动筒体内的导流叶片在筒体内做旋转运动,使烟气在前进的过程中产生旋转,并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烟气中的浙青焦油进行分离;浙青焦油被分离后附着在筒壁,部分浙青焦油在重力作用下自流到筒体的底部;导流叶片旋转带动刮板旋转,刮板在运动的过程中将凝固在筒壁的焦油刮落,通过锥形斗及排料口排出。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烟气在筒体中的流动,推动筒体内导流叶片的旋转,在导流叶片的旋转作用下,带动烟气在筒体内做螺旋形运动,从而使烟气中的浙青焦油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和烟气分离,在筒体壁面上冷凝下来,并附着在筒体壁面上。导流叶片周边的刮板在运动过程中将附着在筒体壁面上的固体浙青刮下,一方面有效收集冷凝的固体浙青,另外一方面及时对筒壁进行清理,减小浙青在筒壁的粘附厚度,在保证设备长期正常运转的同时,促进了浙青焦油的冷凝,更好的提高系统的净化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使用价值。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刮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装置,如图I所示,包括筒体1,筒体I两端分别有进风口 2和出风口 3,筒体I内有导流叶片4,导流叶片4的周边有刮板5,筒体I下部有锥形斗6,锥形斗6的底部有排料口 7。 在使用过程中,烟气从进风口 2进入筒体I,并带动筒体I内的导流叶片4旋转,在导流叶片4旋转力的作用下,烟气在筒体I内做螺旋形运行,浙青焦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分离到筒体I壁面并被冷凝下来,经过分离的烟气从出风口 3排出,被冷凝的浙青被刮板5刮下,落入锥形斗6中,通过排料口 7定期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I)两端分别设置进风口(2)和出风口(3),筒体(I)内设置有导流叶片(4),导流叶片(4)的周边连接有刮板(5 ),筒体(I)下部设置有锥形斗(6 ),锥形斗(6 )的底部设置有排料口( 7 )。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叶片(4)与刮板(5)采用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离心分离浙青烟气中浙青焦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刮板(5)贴近筒体(I)壁面布置,为楔形结构,外侧面为弧形结构,与筒体(I)壁面平行,固定在与导流叶片(4) 一起固定的旋转框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心分离沥青烟气中沥青焦油的装置。筒体(1)两端分别设置进风口(2)和出风口(3),筒体(1)内设置有导流叶片(4),导流叶片(4)的周边连接有刮板(5),筒体(1)下部设置有锥形斗(6),锥形斗(6)的底部设置有排料口(7)。导流叶片(4)与刮板(5)采用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沥青在筒壁的粘附厚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促进沥青焦油的冷凝,更好的提高系统的净化效率。
文档编号B01D45/14GK202590508SQ20122026915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邓七一, 邓翔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