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用搅拌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6046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化工用搅拌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工用搅拌机,该搅拌机设有一个筒状的外壳(10)和内壳(8),外壳(8)的上部设有盖子式的机壳(1),机壳(1)内设有主动齿轮(4),外壳(10)与内壳(8)之间设置有发热电路(11),发热电路(11)与温度控制电路(12)连接用于控制内壳(8)内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机搅拌均匀,使用寿命长。
【专利说明】化工用搅拌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用搅拌机。

【背景技术】
[0002]搅拌机在化工装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作用主要是提供物料的混合或化学反应的场所,为此常要求装置具有均匀的剪切分布和良好的混合行为。如需要控制粒径的多相分散体系、多相聚合体系等。由于搅拌区与非搅拌区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在通常的搅拌机中难以同时达到均匀剪切和迅速混合的要求。如上下动兼回转搅拌器、正反转兼上下动复合搅拌器都具有非常良好的混合行为,但其剪切分布极不均匀;近似于双圆筒的搅拌装置可达到比较均匀的剪切作用,但其总体混合行为很差。这些装置由于仅在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行为,不能很好地满足既要求均匀剪切又要求混合良好的场合。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化工用搅拌机。
[0004]—种化工用搅拌机,其特征在于,该搅拌机设有一个筒状的外壳10和内壳8,外壳8的上部设有盖子式的机壳1,机壳I内设有主动齿轮4,主动齿轮4啮合传动有从动齿轮I 2及从动齿轮II 5,主动齿轮4的中心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上部穿过机壳I与电动机驱动系统3相连,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I 2及从动齿轮II 5的中心向下分别连接有高度不一的搅拌轮9,外壳10与内壳8之间设置有发热电路11,发热电路11与温度控制器12连接用于控制内壳8内的温度;
[0005]所述温度控制器,由电源开关、阻容降压整流稳压和滤波电路、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电热丝驱动电路、指示电路组成,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运用时基电路NE555和热敏传感器,由时基电路NE555输出触发信号驱动双向可控硅控制电热丝加热;
[0006]所述搅拌轮9的轮轴的环形外壁上分布有多个沿同一圆周方向弯曲的弧形叶片,所述弧形叶片的弧形外沿部位设有弧形突起;所述弧形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耐磨层;
[0007]所述电动机驱动系统3包括:控制电路,连接输入信号,用于对所述输入信号进行缓冲,使得所述输入信号经所述控制电路后转换成的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第一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第二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桥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第一信号(CTRl),源极连接电源端,漏极连接第一输出端;第一 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第二信号(CTR2),源极接地,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 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第三信号,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端,漏极连接第二输出端;第二 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第四信号,源极接地,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搅拌机搅拌均匀,搅拌轮使用寿命长,在驱动控制系统中采用逆变器(变频)对电机进行控制,噪音低,节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搅拌机的温度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搅拌机的搅拌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机驱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00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机设有一个筒状的外壳10和内壳8,内壳8的上部设有盖子式的机壳1,机壳I内设有主动齿轮4,主动齿轮4啮合传动有从动齿轮I 2及从动齿轮II 5,主动齿轮4的中心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上部穿过机壳I与电动机驱动系统3相连,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I 2及从动齿轮II 5的中心向下分别连接有高度不一的搅拌轮9 ;所述搅拌机内壳8的上部侧面设有进料口 6,下部侧面设有出料口 7。使用此搅拌机时,将需要搅拌的物料从进料口 6放入,开通电源,使电动机3旋转,从而带动主动齿轮4旋转,主动齿轮4带动从动齿轮I 2与从动齿轮II 5旋转,从而使三个搅拌轮9旋转,当物料搅拌均匀后,打开出料口 7取出即可。外壳10与内壳8之间设置有发热电路11,发热电路11可以是电热丝等,发热电路11与温度控制电路12连接用于控制内壳8内的温度。
[0015]参阅图2,温度控制器,由电源开关、阻容降压整流稳压和滤波电路、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电热丝驱动电路、指示电路组成,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运用时基电路NE555和热敏传感器,由时基电路NE555输出触发信号驱动双向可控硅控制电热丝加热。阻容降压、整流、稳压和滤波电路由电源开关SW、降压电容Cl、泄放电阻Rl、2只硅整流二极管Dl?D2、滤波电容C2、稳压二极管D3组成,电源开关SW的下端接市电的一端,电源开关Sff的上端分别接降压电容Cl、泄放电阻Rl和电热丝的上端,降压电容Cl和泄放电阻Rl另一端与硅整流二极管Dl的负极、硅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硅整流二极管Dl的正极接电路地,硅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接稳压管二极管D3的负极和滤波电容C2的正极,稳压管二极管D3的正极和滤波电容C2的负极接电路地。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由时基电路IC1、半可变微调RPl?RP2、温控调节电位器RP3、热敏传感器BGl组成,时基电路ICl的4脚和8脚接稳压电源正极VCC,时基电路ICl的5脚接电位器RP3的活动臂,电位器RP3的上端接稳压电源正极VCC,电位器RP3的下端接电路地,时基电路ICl的6脚接半可变微调RPl的中间活动端,半可变微调RPl的上端接热敏传感器BGl的集电极,热敏传感器BGl的发射极接稳压电源正极VCC,半可变微调RPl的下端接半可变微调RP2的上端,半可变微调RP2的中间活动臂电热毯电路ICl的2脚,半可变微调RP2的下端和时基电路ICl的I脚接电路地。电热丝驱动电路由触发电阻R2、双向可控硅BCR和电热丝组成,触发电阻R2右端接时基电路ICl的3脚,触发电阻R2左端接双向可控硅控制极,双向可控硅第一阳极Tl接电热丝下端,双向可控硅第二阳极T2接电路地。指示电路由发光二极管LEDl和降压电阻R3组成,发光二极管LEDl的正极接时基电路ICl的3脚,发光二极管LEDl的负极接降压电阻R3的上端,降压电阻R3的下端接电路地。
[0016]搅拌轮9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带有中心孔的轮轴9.1,轮轴9.1的环形外壁上分布有若干沿同一圆周方向弯曲的弧形叶片9.2,所述弧形叶片9.2的弧形外沿部位设有弧形突起9.3 ;所述弧形叶片9.2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耐磨层9.5。轮轴9.1中心孔的环形内壁上设有键槽9.4。
[0017]参阅图4,电动机驱动系统3包括:控制电路,连接输入信号,用于对所述输入信号进行缓冲,使得所述输入信号经所述控制电路后转换成的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第一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并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逻辑转换,使得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经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后输出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二信号逻辑相反;第二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对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进行逻辑转换,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经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后输出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其中所述第三信号与所述第四信号逻辑相反,并且所述第一信号与所述第三信号逻辑相同桥驱动电路,包括:第一 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所述第一信号CTR1,源极连接电源端,漏极连接第一输出端;第一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所述第二信号CTR2,源极接地,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 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所述第三信号,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端,漏极连接第二输出端;第二 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所述第四信号,源极接地,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H桥驱动电路封装在一个集成电路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逻辑转换,得到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逻辑相反的第一驱动子信号;第二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驱动子信号进行逻辑转换,得到并输出所述第一信号;第三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驱动子信号进行逻辑转换,得到并输出所述第二信号。
[0018]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化工用搅拌机,其特征在于,该搅拌机设有一个筒状的外壳(10)和内壳(8),外壳(8)的上部设有盖子式的机壳(1),机壳(I)内设有主动齿轮(4),主动齿轮(4)啮合传动有从动齿轮I (2)及从动齿轮II (5),主动齿轮(4)的中心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上部穿过机壳(I)与电动机驱动系统(3)相连,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1(2)及从动齿轮II (5)的中心向下分别连接有高度不一的搅拌轮(9),外壳(10)与内壳(8)之间设置有发热电路(11),发热电路(11)与温度控制器(12)连接用于控制内壳(8)内的温度; 所述温度控制器,由电源开关、阻容降压整流稳压和滤波电路、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电热丝驱动电路、指示电路组成,温度控制及温度调节电路运用时基电路NE555和热敏传感器,由时基电路NE555输出触发信号驱动双向可控硅控制电热丝加热; 所述搅拌轮(9)的轮轴的环形外壁上分布有多个沿同一圆周方向弯曲的弧形叶片,所述弧形叶片的弧形外沿部位设有弧形突起;所述弧形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耐磨层;所述电动机驱动系统(3)包括:控制电路,连接输入信号,用于对所述输入信号进行缓冲,使得所述输入信号经所述控制电路后转换成的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第一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第二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桥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第一信号(CTRl),源极连接电源端,漏极连接第一输出端;第一 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输出的第二信号(CTR2),源极接地,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第三信号,源极连接所述电源端,漏极连接第二输出端;第二 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输出的第四信号,源极接地,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文档编号】B01F7/18GK204017727SQ201420439719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5日
【发明者】胡立新, 谈建新 申请人:江苏国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