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及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34214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及其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及其装置,属于化工分离领域。



背景技术:

液固体系的吸附技术在国内外用于医药、化工和食品等工业的精制和脱色已经有很多年历史。在化学化工、冶金、环境保护和生物科技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应用最多是静态吸附,包括传统的固定床吸附,移动床吸附等,均是通过吸附床层来进行吸附;料液通过柱上部的液体分布器流经吸附介质层,从柱子的下部流出并收集,流体在介质层中逐级进行吸附,得到所需的产品。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静态吸附过程中,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有效的吸附剂层越来越短,饱和的吸附剂越来越多,吸附后产品的杂质含量随之增大,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就单一柱子而言,吸附介质是静止不动的,料液处理量越大,吸附介质饱和的量就越来越多,那么每次得到的产品质量也是不稳定的;

静态吸附当吸附剂饱和失去吸附能力,就需要停车置换,属于间歇操作,所以处理量少,不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如果进行连续化生产,必须配置多个装置,进行备用替换,设备成本高。

同时静态条件下吸附剂达到饱和后需要进行脱附等处理,如果用于连续生产,则需要配置多跟柱子进行备用替换;

有时为了缩短吸附时间,会采用增加吸附介质层高度的方法,但会使阻力降增大,能耗随之增加。

现有技术处理的产品,有效成分损失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及其装置,以实现以下发明目的:

(1)本发明处理后,得到的产品质量稳定;

(2)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吸附剂,适用于连续化生产;

(3)本发明方法和装置,设备成本低,能耗低;

(4)本发明吸附剂的利用率高;

(5)本发明处理后的产品,杂质含量低、有效成分损失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进料、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以下是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本发明吸附方案,涉及到的工艺流程如下:

吸附剂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经过计量后,进入配料罐,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含吸附剂的悬浊液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进料口位于最后一个圆盘的下端。待处理料液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进入。塔顶出料,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和产品溶液。

所述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将吸附剂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按照1:2-10的质量比例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吸附剂作为分散介质,混合在液体中,使得吸附剂一直处于流动状态。

所述吸附剂为活性炭或吸附树脂;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为水或者待处理料液,需要保证吸附剂不能溶解在液体中。

所述活性炭为20~40目果壳活性炭、粉末果壳活性炭、50~80目椰壳活性炭中的一种;所述吸附树脂为D315型吸附树脂、DA201型吸附树脂、213型吸附树脂中的一种;所述待处理料液为蛋氨酸母液、苏氨酸母液、蔗糖溶液、染料废水、含甲醇废水中的一种。

同时为了保证进入固相动态吸附塔之后与料液的混合均匀,吸附剂不会下沉堵塞进料口,要求所述吸附剂的密度小于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的密度;所述吸附剂与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的质量比例小于等于50%。

所述进料,吸附剂同待处理料液的质量比例为1:1000~10000,待处理料液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的塔内流速均为0.1cm/s-2cm/s。含吸附剂的悬浊液从固相动态吸附塔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从固相动态吸附塔的底部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呈并流状态进入固相动态吸附塔。

所述塔内固相动态吸附,搅拌,搅拌叶线速度1m/s-6m/s之间,经过塔内圆盘,充分接触,混合物料停留时间 0.2-1h。塔顶出料进入过滤器,过滤器前段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过滤器后段得到产品溶液;得到的吸附剂可以焚烧,也可以处理后投入配料罐继续循环使用。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固相动态吸附塔;为实现上述固相动态吸附,使吸附剂和待处理溶液充分接触,对固相动态吸附塔进行特殊设计;所述固相动态吸附塔内设置搅拌叶和圆盘,圆盘直径等于固相动态吸附塔内径,相邻圆盘中间设置搅拌叶,搅拌叶的直径为固相动态吸附塔内径的0.4~0.6倍,搅拌叶为平直叶,没有倾角,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对吸附剂1产生磨损,同时避免影响上方区域的流场。相邻圆盘间距与塔内径的比例为0.3-2:1。

所述圆盘开孔,开孔直径至少是吸附剂1颗粒的10倍,圆盘的开孔区域分为圆盘内层和圆盘外层,以转轴为圆心,圆盘半径的1/2处为分界点,靠近圆心的圆形区域为圆盘内层,其余为圆盘外层。

同一圆盘,圆盘内层和圆盘外层的开孔率不同;如果圆盘内层开孔率为1%~10%,则圆盘外层开孔率为10%~20%;

相邻两个圆盘同一层的开孔率不同,如果上圆盘的圆盘内层开孔率为1%~10%,则下圆盘的圆盘内层开孔率为10%~20%。此种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混合溶液在塔内流动的路线是波浪形,避免混合溶液沿塔直接上升,使溶液吸附剂充分混合,同时避免死区的出现。圆盘的具体层数由待处理料液的性质确定。

具体的两种开孔方案如下:

从塔顶计算,奇数层的圆盘,圆盘内层的开孔率:1%-10%,圆盘外层开孔率为10%-20%,奇数层的圆盘内层开孔率始终小于外层开孔率;偶数层的圆盘,圆盘内层开孔率:10%-20%,圆盘外层开孔率:1%-10%,偶数层的圆盘内层开孔率始终大于外层开孔率;

或者,

从塔顶计算,奇数层的圆盘,圆盘内层开孔率:10%-20%,圆盘外层开孔率:1%-10%,奇数层的圆盘内层开孔率始终大于外层开孔率。;偶数层的圆盘,圆盘内层开孔率: 1%-10%,圆盘外层开孔率:10%-20%,偶数层的圆盘内层开孔率始终小于外层开孔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采用动态吸附,使得吸附剂与溶液充分接触,不存在随着吸附进行吸附层饱和的现象,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用于溶液的连续化脱色,每10-90分钟检测一次产品的脱色率,检测1000次的脱色率,百分点偏差范围仅为±0.007~±0.01;

用于含甲醇废水的连续化去甲醇处理,每隔60分钟检测一次甲醇含量,检测40次的去甲醇率,百分点偏差范围为±0.04。

2)本发明,吸附剂时刻保持流动状态,不需要停车置换,适用于连续化生产。

3)本发明采用动态吸附,仅在搅拌条件下使得物料与吸附剂均匀混合,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消耗,在相同的处理量下连续得到同等质量产品,能耗节约30%。现有技术为了提高吸附时间,会采用增加床层高度的方法,但是会使得阻力降增大,动力消耗也随之增大。

4)本发明的动态吸附装置通过吸附剂和物料的均匀混合,吸附剂利用率100%。现有技术在处理量很大的静态吸附过程中,溶液在流动时,由于管壁阻力的存在,使得溶液上表面呈弧形外凸,两侧的吸附剂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静态吸附吸附剂的利用率只有80%左右。

5)本发明连续处理后的产品,杂质残留低,有效成分损失少,且每批次的产品溶液中,杂质残留和有效成分损失率保持稳定,波动小,

用于溶液的连续化脱色,每10-90分钟检测一次产品的杂质残留和氨基酸损失率,检测1000次,杂质残留率范围为1.25-1.91%,百分点偏差范围仅为±0.04~±0.06;检测1000次,有效成分的损失率为0.07-2.38%,百分点偏差范围仅为±0.02~±0.22。

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每70分钟检测一次产品的COD去除率,检测1000次COD去除率为5-5.4%,百分点偏差范围仅为±0.06。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发明采用固相动态吸附塔进行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流程图;

附图2:固相动态吸附塔中圆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外层开孔率大于内层);

附图3:固相动态吸附塔中圆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外层开孔率小于内层);

图中:

A —固相动态吸附塔;B—转轴;C—搅拌叶;D—圆盘;

E—过滤器;F—配料罐;H—圆盘内层;I—圆盘外层;

1—吸附剂;2—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3—含吸附剂的悬浊液;4—待处理料液;5—塔顶出料;6—使用后的吸附剂;7—产品溶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

将吸附剂1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按照1:2的比例(按质量计)进入配料罐F,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

所述吸附剂1为20~40目果壳活性炭;

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为水。

(2)进料

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4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连续进料,吸附剂1同待处理料液4的质量比例为1:1000,待处理料液4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的塔内流速均为0.1cm/s。

所述待处理料液4,为蛋氨酸母液;

待处理料液处理前,检测吸光度。

(3)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搅拌叶C线速度为1m/s,混合物料的停留时间为0.5h,塔顶出料5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6和产品溶液7,使用后的吸附剂6送去后处理;产品溶液7每隔10分钟检测一次吸光度、杂质残留、有效成分损失率。

实施例2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

吸附剂1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按照3:10的比例(按质量计)进入配料罐F,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

所述吸附剂1为粉末果壳活性炭;

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为苏氨酸母液。

(2)进料

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4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连续进入;吸附剂1同待处理料液4的质量比例为1:3000,待处理料液4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的塔内流速均为0.8cm/s。

所述待处理料液4为苏氨酸母液;

待处理料液处理前,检测吸光度。

(3)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搅拌叶C线速度为3m/s,混合物料的停留时间为0.3h,塔顶出料5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6和产品溶液7;使用后的吸附剂6送去后处理;产品溶液7每隔30分钟检测一次吸光度、杂质残留、有效成分损失率。

实施例3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

吸附剂1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按照1:5的比例(按质量计)进入配料罐F,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

所述吸附剂1为D315型吸附树脂;

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为水。

(2)进料

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4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连续进入;吸附剂1同待处理料液4的质量比例为1:5000,待处理料液4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的塔内流速均为1.2cm/s。

所述待处理料液4为蔗糖溶液;

待处理料液处理前,检测吸光度。

(3)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搅拌叶C线速度为4m/s,混合物料的停留时间为0.2h,塔顶出料5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6和产品溶液7;使用后的吸附剂6送去后处理;产品溶液7每隔50分钟检测一次吸光度、杂质残留、有效成分损失率。

实施例4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

吸附剂1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按照1:10的比例(按质量计)进入配料罐F,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

所述吸附剂1为DA201型吸附树脂;

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为水。

(2)进料

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4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连续进入,吸附剂1同待处理料液4的质量比例为1:8000,待处理料液4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的塔内流速均为1.5cm/s。

所述待处理料液4为染料废水;

待处理料液处理前,检测吸光度。

(3)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搅拌叶C线速度为4m/s,混合物料的停留时间为0.8h,塔顶出料5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6和产品溶液7;使用后的吸附剂6送去后处理;产品溶液7每隔70分钟检测一次吸光度和COD去除率。

实施例5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

吸附剂1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按照1:5的比例(按质量计)进入配料罐F,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

所述吸附剂1为213型吸附树脂;

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为蛋氨酸母液。

(2)进料

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4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连续进入,吸附剂1同待处理料液4的质量比例为1:10000,待处理料液4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的塔内流速均为2cm/s。

所述待处理料液4,为蛋氨酸母液;

待处理料液处理前,检测吸光度。

(3)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搅拌叶C线速度为5m/s,混合物料的停留时间为1h,塔顶出料5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6和产品溶液7;使用后的吸附剂6送去后处理;产品溶液7每隔90分钟检测一次吸光度、杂质残留、有效成分损失率。

处理效果主要检测指标为料液的脱色率。脱色率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计算公式如下:

脱色率=(待处理料液的吸光度-产品溶液吸光度)/待处理料液的吸光度×100%。

检测结果如下表1。

表1 本发明实施例1-5所述吸附方法的吸附效果

偏差*:指以第一次测试结果为标准,从第二次测试开始,每次测试结果同第一次测试结果的偏差百分点范围,以此说明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本发明还对实施例1到实施例5中待处理料液吸附过程中,杂质残留和有效成分损失率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2:

表2本发明实施例1-5所述吸附方法对杂质残留和有效成分损失率的影响

偏差*:指以第一次测试结果为标准,从第二次测试开始,每次测试结果同第一次测试结果的百分点偏差范围,以此说明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实施例6 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吸附剂的悬浊液

吸附剂1和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按照1:5的比例(按质量计)进入配料罐F,经过搅拌均匀混合得到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

所述吸附剂1为50~80目椰壳活性炭;

所述吸附剂配合使用的液体2为水;

(2)进料

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下端进料口连续进料,待处理料液4从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底部连续进入;吸附剂1同待处理料液4的质量比例为1:6000,待处理料液4和含吸附剂的悬浊液3的塔内流速均为1cm/s。

所述待处理料液4为含甲醇废水;

待处理料液处理前,检测甲醇的含量。

(3)塔内固相动态吸附

固相动态吸附塔A的搅拌叶C线速度为3m/s,混合物料的停留时间为0.6h,塔顶出料5进入过滤器E,过滤得到使用后的吸附剂6和产品溶液7;使用后的吸附剂6送去后处理;产品溶液7每隔60分钟检测一次。检测指标为甲醇的去除率,检测结果如下表3:

表3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吸附方法的吸附效果

偏差*:指以第一次测试结果为标准,从第二次测试开始,每次测试结果同第一次测试结果的百分点偏差范围,以此说明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实施例7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装置

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设置搅拌叶C和圆盘D,圆盘D直径等于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径,相邻圆盘D中间设置搅拌叶C,搅拌叶C的直径为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径的0.4~0.6倍,搅拌叶C为平直叶,没有倾角,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对吸附剂1产生磨损。相邻圆盘D间距与塔内径比例为0.3-2:1。

圆盘D开孔,开孔直径至少是吸附剂1颗粒的10倍,圆盘D的开孔区域分为圆盘内层H和圆盘外层I,以转轴B为圆心,圆盘D半径的1/2处为分界点,靠近圆心的圆形区域为圆盘内层H,其余为圆盘外层I。

同一圆盘D内外层的开孔率不同。从塔顶计算,1层,3层,5层,……,2n+1层(n 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的圆盘内层H的开孔率:1%≤圆盘内层开孔率≤10%,圆盘外层开孔率:10%≤圆盘外层开孔率≤20%。内层开孔率始终小于外层开孔率。

从塔顶计算,2层,4层,6层,……,2n层的圆盘内层H开孔率:10%≤圆盘内层开孔率≤20%,圆盘外层开孔率:1%≤圆盘外层开孔率≤10%。内层开孔率始终大于外层开孔率。

实施例8一种液固体系动态吸附的装置

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设置搅拌叶C和圆盘D,圆盘D直径等于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径,相邻圆盘D中间设置搅拌叶C,搅拌叶C的直径为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径的0.4~0.6倍,搅拌叶C为平直叶,没有倾角,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对吸附剂1产生磨损。相邻圆盘D间距与塔内径比例为0.3-2:1。圆盘D开孔,开孔直径至少是吸附剂1颗粒的十倍,圆盘D的开孔区域分为圆盘内层H和圆盘外层I,以转轴B为圆心,圆盘D半径的二分之一处为分界点,靠近圆心的圆形区域为圆盘内层H,其余为圆盘外层I。

同一圆盘D内外层的开孔率不同。从塔顶计算,1层,3层,5层,……,2n+1层(n 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的圆盘内层H开孔率:10%≤圆盘内层开孔率≤20%,圆盘外层I开孔率:1%≤圆盘外层开孔率≤10%。内层开孔率始终大于外层开孔率。

从塔顶计算,2层,4层,6层,……,2n层的圆盘内层H开孔率: 1%≤圆盘内层开孔率≤10%,圆盘外层I开孔率:10%≤圆盘外层开孔率≤20%。内层开孔率始终小于外层开孔率。

本发明吸附剂1过滤出来之后,可直接废弃,也可处理之后循环使用。

本发明固相动态吸附塔A内为常压,料液充满整个塔,上端出料方式为溢出。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