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3688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石英砂的生产是用机器把大件石器粉碎成规定小颗粒而成,加工过程中,需要用水不停的伴随冷却冲刷,混合小颗粒石头和污泥的废水流淌,也没有二次分离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消耗。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所述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包括盖板装置、位于所述盖板装置下方的第一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下方的支撑板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上方的第二过滤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下方的底板装置、位于所述底板装置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上的第三过滤装置,所述盖板装置包括盖板、位于所述盖板上方的握持环、位于所述盖板下方的散热框及收容于所述散热框内的加热棒,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固定环、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移动板、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移动板上方的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左右两侧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弹簧左右两侧的第一拉线、位于所述第一拉线下方的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位于所述电机一侧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第四弹簧,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三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内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下方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第五弹簧下方的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三框体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所述底板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回收箱及位于所述回收箱左右两侧的定位块,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四框体、位于所述第四框体左右两侧的斜杆、设置于所述斜杆上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四框体左右两侧的第三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三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环、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环上方的第六弹簧、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环下方的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下方的第二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上方的第二过滤环及第七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混合小颗粒石头的污泥及污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净化,净化效率较高,并且可以将污泥中的水充分的分离出来,减少其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可以减少堵塞现象的发生,使得过滤能够顺利长久的进行下去,保证过滤的效率及过滤的效果,成本较低,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包括盖板装置1、位于所述盖板装置1下方的第一框体装置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的第一过滤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3下方的支撑板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4上方的第二过滤装置5、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4下方的底板装置6、位于所述底板装置6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7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7上的第三过滤装置8。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装置1包括盖板11、位于所述盖板11上方的握持环12、位于所述盖板11下方的散热框13及收容于所述散热框13内的加热棒14。所述盖板11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握持环12呈半圆环状,所述握持环12的两端与所述盖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1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13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散热框13的上表面与所述盖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13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加热棒14与电源连接,使得所述加热棒14可以产生热量。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一固定环22、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左侧的第一支架2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3上方的第一弹簧24。所述第一框体21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框体21竖直放置,所述盖板1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盖板11可以将所述第一框体21盖住。所述第一固定环22呈圆环状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环22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22的内表面呈倾斜状,方便将污泥集中到中间。所述第一支架2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3的下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24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24的上端与所述盖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盖板11可以稳定的盖在所述第一框体21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3包括移动板31、设置于所述移动板31上的第一过滤网32、位于所述移动板31上方的第二框体33、位于所述移动板3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二弹簧34、位于所述第二弹簧34左右两侧的第三弹簧35、位于所述第三弹簧35左右两侧的第一拉线36、位于所述第一拉线36下方的电机37、设置于所述电机37上的输出轴38、位于所述电机37一侧的第二支架39及位于所述第二框体33上方的第四弹簧30。所述移动板3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板3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3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23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3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一通孔311呈圆形。所述第一过滤网3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3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3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311内且与所述移动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32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移动板31的上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框体33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二框体33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框体33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板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体33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框体33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21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34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34位于所述第一通孔3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弹簧34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34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弹簧34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35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35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5的下端与所述电机3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移动板3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电机3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板31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机37与电源连接,使得所述电机37可以正常运转。所述输出轴38设有两个,所述输出轴38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38与所述电机37连接,使得所述电机37带动所述输出轴38旋转。所述第一拉线3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板31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拉线36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6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3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9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支架39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9的上端与所述电机37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3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框体33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弹簧30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3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环2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30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3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框体33起到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装置4包括支撑板41、位于所述支撑板41上方的第一管道42、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42上的第一阀门43、位于所述支撑板41下方的第二管道44。所述支撑板4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4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411,所述第二通孔411呈圆形,所述电机37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3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9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42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管道4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411且与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411与所述第一管道4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44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管道4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