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双向封水的复合净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543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双向封水的复合净水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双向封水的复合净水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水的洁净又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目前,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饮用水或者特殊生产行业所采用的水源主要是自来水和瓶装水;其中,自来水通常是采用氯气杀菌,残余的游离氯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副作用,而且自来水源容易遭受到工业污染;对于瓶装的矿泉水、山泉水等含有矿物质的饮用水,生产厂家在生产时为保证饮用水细菌指标不超标,一般都会在饮用水灌装前混入较多的臭氧,这样饮用水中加入的臭氧与饮用水中的矿物质容易发生反应形成溴酸盐,而溴酸盐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基于此,净水过滤装置得以为广泛应用。

目前,现有的净水过滤装置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结构复杂、过滤材料更换不便,且过滤净化效果较差,导致原水无法被充分过滤净化,降低了过滤介质的利用率;2、在需要对滤芯进行更换时,滤芯内残留的水很容易从滤芯的进水及出水水口泄漏而出,而泄漏而出的水则会对处于过滤装置的安装环境内的物品造成污染,如泄流到用户的地板上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封水的复合净水过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双向封水的复合净水过滤装置,它包括:

滤瓶,所述滤瓶的瓶颈部位且以滤瓶的中轴线为界对称地形成有顶端和底端均为开口结构的进水轴腔及出水轴腔,所述进水轴腔内套装有一用于封堵进水轴腔的顶端口的进水弹性阀芯,所述出水轴腔内套装有一用于封堵出水轴腔的顶端口的出水弹性阀芯;

滤座,所述滤瓶的瓶颈部位插套于滤座内,所述滤座的底面上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进水轴腔内并与进水弹性阀芯相抵的进水导管和一对位插套于出水轴腔内并与出水弹性阀芯相抵的出水导管,且所述滤座上设置有原水进水管和净水出水管,所述原水进水管与进水导管相通,所述净水出水管与出水导管相通;

以及装设于滤瓶内的滤芯组件;

所述滤瓶内且位于进水轴腔和出水轴腔的下方形成有一与滤瓶同轴分布的隔离套,所述出水轴腔的底端口与隔离套的内部空间相通,所述进水轴腔的底端口位于隔离套的轮廓外围;

所述滤芯组件包括烧结活性炭滤卷、包覆于烧结活性炭滤卷外圆周上的纤维棉滤卷以及置于滤瓶的瓶身内且分别将烧结活性炭滤卷与纤维棉滤卷的上下两端套接为一体的滤芯上盖套和滤芯下盖套,所述滤芯上盖套上表面中心区域向上延伸后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隔离套内的上部衔接管、下表面中心区域向下延伸后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烧结活性炭滤卷的顶端口内并与上部衔接管相通的中部衔接管,所述滤芯下盖套的上表面中心区域向上延伸后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烧结活性炭滤卷的底端口内的底部衔接管;所述纤维棉滤卷与滤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与进水轴腔的底端口相通的原水腔室,所述烧结活性炭滤卷的内部空间作为与出水轴腔的底端口相通的净水腔室。

优选地,所述滤芯上盖套的圆周侧壁上环周且均匀地设置有若干片与滤瓶的内壁相抵的第一导流板,所述滤瓶的内壁上且位于滤芯上盖套的上方形成有若干个与滤芯上盖套的上表面相抵的第二导流板。

优选地,所述滤瓶包括底端开口的主瓶体和盖合于主瓶体的底端口上的底端盖,所述进水轴腔和出水轴腔均形成于主瓶体的瓶颈部位,所述底端盖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条与滤芯下盖套的外表面相抵并环绕滤芯下盖套均匀分布的L形支撑肋。

优选地,所述滤座包括套接于滤瓶的瓶颈部位的连接套、位于连接套的上方并与连接套固定连接的连接座以及夹持于连接套与连接座之间的旋转盘,所述进水导管和出水导管均形成于旋转盘的底面上,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一与进水导管相通的原水进水通道,所述原水进水通道内形成有一与出水导管相通并与原水进水通道同轴分布的净水出水通道,所述原水进水管设置于连接座上并与原水进水通道相通,所述净水出水管设置于连接座上并与原水出水通道相通。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安装座,所述原水进水管和净水出水管插套于安装座上并可相对于安装座作旋转运动,且所述安装座的壁板上装设一第一感应芯片,所述连接座的外壁上装设有用于与第一感应芯片对位抵接并导通的第二感应芯片。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纤维棉及活性炭组合结构可实现对原水的双重过滤净化功能,充分保证了水质的净化过滤效果;同时,由于弹性阀芯的作用,可保证用户在对滤瓶进行拆装维护时,滤瓶内残留的水不会向外泄漏;其结构简单紧凑、滤芯拆装更换及清洗方便快捷、净水效果显著,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在装配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滤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滤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a、进水轴腔;b、出水轴腔;c、进水弹性阀芯;d、出水弹性阀芯;e、原水腔室;f、净水腔室;g、原水进水通道;h、净水出水通道;k、密封圈;m、第一感应芯片;n、第二感应芯片;

10、滤瓶;11、隔离套;12、第二导流板;13、主瓶体;14、底端盖;15、L形支撑肋;20、滤座;21、进水导管;22、出水导管;23、原水进水管;24、净水出水管;25、连接套;26、连接座;27、旋转盖;30、烧结活性炭滤卷;40、纤维棉滤卷;50、滤芯上盖套;51、上部衔接管;52、中部衔接;53、第一导流板;60、滤芯下盖套;61、底部衔接管;70、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双向封水的复合净水过滤装置,它包括:

滤瓶10,在滤瓶10的瓶颈部位且以滤瓶10的中轴线为界对称地形成有顶端和底端均为开口结构的进水轴腔a及出水轴腔b,在进水轴腔a内套装有一用于封堵进水轴腔a的顶端口的进水弹性阀芯c,在出水轴腔b内套装有一用于封堵出水轴腔b的顶端口的出水弹性阀芯d;其中进水弹性阀芯c和出水弹性阀芯d均主要由置于轴腔内的阀杆以及套接与阀杆上的压簧构成,以利用对压簧的压缩和释放实现阀杆在轴腔内沿轴向方向作上下运动,进而实现对相应轴腔b的顶端口的启闭控制。

滤座20,滤瓶10的瓶颈部位插套于滤座20内,在滤座20的底面上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进水轴腔a内并与进水弹性阀芯c相抵的进水导管21和一对位插套于出水轴腔b内并与出水弹性阀芯d相抵的出水导管22,并且在滤座20上设置有原水进水管23和净水出水管24,原水进水管23与进水导管21相通,净水出水管24与出水导管22相通;在将滤座20装配到滤瓶10上后,利用导管与轴腔的对位插套关系可对相应的弹性阀芯向下挤压,从而将相应轴腔的顶端口开启;而在将滤瓶10与滤座20分离后,由于弹性阀芯被挤压的力得以解除,使得弹性阀芯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封堵相应轴腔的顶端口,实现滤瓶10的进出水口同时封闭的功能。

以及

滤芯组件,其装设于滤瓶10内以用于经由滤座20进入滤瓶10内的原水进行过滤并形成净水,同时将净水再由滤座20向外排出;

其中,在滤瓶10内且位于进水轴腔a和出水轴腔b的下方形成有一与滤瓶10同轴分布的隔离套11,出水轴腔b的底端口与隔离套11的内部空间相通,而进水轴腔a的底端口则位于隔离套11的轮廓外围;滤芯组件则包括烧结活性炭滤卷30、包覆于烧结活性炭滤卷30外圆周上的纤维棉滤卷40以及置于滤瓶10的瓶身内且分别将烧结活性炭滤卷30与纤维棉滤卷40的上下两端套接为一体的滤芯上盖套50和滤芯下盖套60,在滤芯上盖套50上表面中心区域向上延伸后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隔离套11内的上部衔接管51、下表面中心区域向下延伸后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烧结活性炭滤卷30的顶端口内并与上部衔接管51相通的中部衔接管52,滤芯下盖套60的上表面中心区域向上延伸后形成有一对位插套于烧结活性炭滤卷30的底端口内的底部衔接管61;由此,可在纤维棉滤卷40与滤瓶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与进水轴腔a的底端口相通的原水腔室e,而烧结活性炭滤卷30的内部空间则作为与出水轴腔b的底端口相通的净水腔室f。

如此,当经由原水进水管23、进水导管21和进水轴腔a进入滤瓶10内的原水腔室内的原水会通过纤维棉及经烧结后形成的活性炭的双重过滤净化后形成净水并进入净水腔室f内,然后经由中部衔接管52、上部衔接管51、隔离套11、出水轴腔b和出水导管22从净水出水管24向外排出;由于整个滤芯采用纤维棉及活性炭组合结构可充分保证水质的净化过滤效果;另外,由于弹性阀芯的作用,可保证用户在对滤瓶10进行拆装维护时,滤瓶10内残留的水不会向外泄漏。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在滤芯上盖套50的圆周侧壁上环周且均匀地设置有若干片与滤瓶10的内壁相抵的第一导流板53,而在滤瓶10的内壁上且位于滤芯上盖套50的上方则形成有若干个与滤芯上盖套50的上表面相抵的第二导流板12。由此,通过设置的导流板,可使经由进水轴腔a的底端口进入滤瓶10内的原水能够被均匀地分流(即:环绕滤芯上盖套50均匀地流入原水腔室e内)以从纤维棉的四周均匀地侵入至净水腔室f内,避免因水流的过分集中而无法充分利用纤维棉和活性炭的过滤净化性能。

为增强滤芯组件拆装、更换及清洗的便捷性,本实施例的滤瓶10包括底端开口的主瓶体13和盖合于主瓶体13的底端口上的底端盖14;其中,进水轴腔a和出水轴腔b均形成于主瓶体13的瓶颈部位,在底端盖14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条与滤芯下盖套60的外表面相抵并环绕滤芯下盖套60均匀分布的L形支撑肋15;以此,可利用底端盖14将滤芯组件封装于主瓶体13内,并可通过拆卸底端盖14将滤芯组件从主瓶体13内取出。底端盖14与主瓶体13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诸如螺纹套接、卡接、插装连接等方式,当然,选用类似连接方式应当注意部件之间的密封性,以防止过滤装置出现漏水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滤座20主要由套接于滤瓶10的瓶颈部位的连接套25、固定于连接套25顶部的连接座26以及夹持于连接套25与连接座26之间的旋转盘27构成,可将进水导管21与出水导管22设置于旋转盘27的底面上,而连接套25则可以螺旋套接的方式或者斜楔与斜口对位卡接的方式与滤瓶10相连,从而可保证旋转盘27只能相对于滤瓶10沿轴向方向进行移动,而无法随连接套25和连接座26作旋转运动;如图4所示并参考图2和图3的结构,在连接座26内可开设两条并行分布且分别与原水进水管23和净水出水管相通的水流通道;而为简化整个过滤装置的结构,也可采用如图6所示并参考图5的结构,即:在连接座26上开设有一与进水导管21相通的原水进水通道g,同时在原水进水通道g内形成有一与出水导管22相通并与原水进水通道g同轴分布的净水出水通道h(可以理解为净水出水通道h与原水进水通道g在同一截面上的投影为同心圆),原水进水管23设置于连接座26上并与原水进水通道g相通,净水出水管24则设置于连接座26上并与原水出水通道h相通;由此,通过对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的结构优化可有效减小滤座20的体积,保证整个过滤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为避免滤瓶10内的原水侵入净水内而对净水造成污染,在上部衔接管部51与隔离套11之间均夹持有密封圈k。

另外,为丰富整个过滤装置的实用功能,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还包括一安装座70,原水进水管23和净水出水管34插套于安装座70上并可相对于安装座70作旋转运动,并且在安装座70的壁板上装设一第一感应芯片m,在连接座26的外壁上装设有用于与第一感应芯片m对位抵接并导通的第二感应芯片n;本实施例的安装座70可根据滤座20(具体为原水进水管23及净水出水管24的布置形式)选择不同的形状,如整体类似于平板状的结构或者L型板状结构。如此,可使安装座70能够与滤座20进行相对转动,以便将滤瓶10装设于滤座20上或者从滤座20上拆装,当滤瓶10装设于滤座20上后,通过旋转可使安装座60的壁板与滤座20的外壁相抵(此时第一感应芯片m会与第二感应芯片n相抵并进行导通配对识别),以此结构,可对过滤装置进行防伪及匹配等功能的设置,如通过设置,当滤瓶10与滤座20相匹配时(如生产商信息、功能型号等等),第一感应芯片m可与第二感应芯片n配对成功;反之,则两个感应芯片无法配对,进而可使得装配有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过滤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对用户进行报警提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