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吸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7260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性气体的吸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焦亚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还原剂,工业上一般用湿法工艺生产焦亚硫酸钠:将so2与纯碱溶液在三级串联反应釜内逆流接触,生成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钠过饱和析出焦亚硫酸钠晶体,离心烘干制得成品。

由于so2气体不易存放,化学性质活泼,容易污染环境。因此,企业生产时,一般即产即用。而制取so2气体通常采用焚硫炉。但如果直接把硫燃烧产生的气体作为so2气体原料,则生产反应中容易出现过热的问题,产品也容易出现含杂量高。对于so2气体原料,企业通常都是现配现用。尽管如此,还是容易出现so2泄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二氧化硫尾气排放管、二氧化硫吸收罐和二氧化硫捕捉罐,二氧化硫吸收罐和二氧化硫捕捉罐通过输送管连接,所述输送管一端连接在二氧化硫吸收罐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二氧化硫捕捉罐的下部;所述氧化硫捕捉罐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内的若干导流板、设置在罐体上部的碱液喷淋管;所述导流板上设有密布的细小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一端连接在罐体内壁上,另一端悬置;相邻的导流板的连接端于所述罐体内相对设置,使得二氧化硫气体在所述罐体内的流动形成折流。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呈曲面状,从上往下奇数层的导流板向下弯曲设置,偶数层的导流板向上弯曲设置;偶数层的导流板在其中部还设置有出液口。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管伸入所述罐体内部,并形成一垂设部,所述垂设部上设有一三通接头,使得二氧化硫气体在所述罐体内部向两个方向流出。

作为优选,所述细小通孔的孔径为1-2cm;所述出液口的孔径为3-5cm。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管上还设置有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二氧化硫吸收罐为储水罐,所述二氧化硫尾气排放管伸入所述储水罐的液面以下,输送管在所述二氧化硫吸收罐的端部在液面以上。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先通过清水来吸收二氧化硫,这样就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回收利用,既节能减排又能提高一定的效益;

2、本发明的二氧化硫捕捉罐由于设置了特殊的导流板,既增大了表面积,又增强了气体的流动,使得二氧化硫气体和碱液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显著地提高了碱液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捕捉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二氧化硫尾气排放管,2-二氧化硫吸收罐,3-二氧化硫捕捉罐,4-输送管,5-阀门,30-罐体,31-导流板,32-碱液喷淋管,311-出液口,41-垂设部,42-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书之后所做的任何改变,只要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都将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所示,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二氧化硫尾气排放管1、二氧化硫吸收罐2和二氧化硫捕捉罐3,二氧化硫吸收罐2和二氧化硫捕捉罐3通过输送管4连接,所述输送管4一端连接在二氧化硫吸收罐2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二氧化硫捕捉罐3的下部。所述氧化硫捕捉罐3包括罐体30、设置在罐体内的若干导流板31、设置在罐体上部的碱液喷淋管32;所述导流板31上设有密布的细小通孔。所述导流板31一端连接在罐体30内壁上,另一端悬置;相邻的导流板31的连接端于所述罐体30内相对设置,使得二氧化硫气体在所述罐体30内的流动形成折流。所述导流板31呈曲面状,从上往下奇数层的导流板向下弯曲设置,偶数层的导流板向上弯曲设置;偶数层的导流板在其中部还设置有出液口311。所述输送管4伸入所述罐体内部,并形成一垂设部41,所述垂设部41上设有一三通接头42,使得二氧化硫气体在所述罐体内部向两个方向流出。所述细小通孔的孔径为1-2cm;所述出液口的孔径为3-5cm。所述输送管4上还设置有阀门5。所述二氧化硫吸收罐2为储水罐,所述二氧化硫尾气排放管1伸入所述储水罐的液面以下,输送管4在所述二氧化硫吸收罐2的端部在液面以上。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性气体的吸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二氧化硫尾气排放管、二氧化硫吸收罐和二氧化硫捕捉罐,二氧化硫吸收罐和二氧化硫捕捉罐通过输送管连接,所述输送管一端连接在二氧化硫吸收罐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二氧化硫捕捉罐的下部;所述氧化硫捕捉罐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内的若干导流板、设置在罐体上部的碱液喷淋管;所述导流板上设有密布的细小通孔。本发明的二氧化硫捕捉罐由于设置了特殊的导流板,既增大了表面积,又增强了气体的流动,使得二氧化硫气体和碱液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显著地提高了碱液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捕捉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汪伟国;山思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宣城市楷昂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25
技术公布日:2017.07.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