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593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涂料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板材进行涂覆类似保温涂料、防火涂料时,一般采用涂刷辊或者喷涂的方式,该种涂覆方式容易出现涂抹不均,而且在应对需要单面涂覆涂料时,还容易使板材的内表面也被涂抹上材料,就会导致板材无法再使用,另外有采用机械涂抹工具的,缺点是:操作复杂,无法解决板材内表面也被涂抹以及涂抹均匀的问题,还有不能很好的转移板材,容易对涂层造成损伤。

申请号为cn201510405100.7的一篇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将涂料只均匀分布在板材表面的喷涂系统,通过设置包括滚动皮带、滚动皮带托盘、板材皮套和喷涂系统,解决了瓷砖、玻璃或金属板材等内表面也被涂抹的问题,还有能很好的固定瓷砖、玻璃或金属板材等材料的将涂料只均匀分布。

但是发明人发现,该设备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该设备板材涂抹涂料效率较低,涂覆过程中板材转移效率低,其次该设备不具备在完成涂覆的板材转移过程中对其涂层进行快速吹干的功能,另外在板材完成涂覆后对其进行转移时,涂层容易受到接触性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推送工序、涂覆工序、板材上移工序、辊匀工序、吹干工序以及承载输出工序有序结合,简化了板材单面涂覆涂料并对涂层进行辊匀和吹干的工艺流程,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取得良好涂覆效果的目的。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工艺,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步骤一、推送工序,推送机构将待涂覆的板材朝涂覆工位上推送,并同步推动涂覆工位上的盖板从涂覆工位上移开;

步骤二、涂覆工序,步骤一中的推送机构在推动板材移动一段距离后带动挤压机构挤压料箱内涂料对移动过程中的板材下表面进行涂覆涂料;

步骤三、板材上移工序,步骤一中的推送机构在推动板材移动的过程中同步带动提升机构下移,提升机构对涂覆工位上的板材上表面进行吸附固定,并在推送机构复位时在其带动下向上转移板材;

步骤四、辊匀工序,转移机构推动步骤一中的盖板往涂覆工位上移动复位,且在其移动过程中通过设置在盖板上的匀料辊对板材下表面的涂层进行辊匀;

步骤五、吹干工序,步骤三中的提升机构释放板材,下放机构支撑板材向下移动,在下放机构带动板材下移的过程中,盖板上的出风孔对板材的涂层进行吹干;

步骤六、承载输出工序,步骤五中的下放机构在带动板材下移至输出工位时释放板材,板材在承载组件的支撑下由转移机构带动输出。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一中的推送机构通过板材间接推动盖板沿着板材移动的方向从涂覆工位上移开,且在盖板完全从涂覆工位上移开时板材完全移动至涂覆工位上。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三中的挤压机构挤压料箱内的挤压腔30使涂料腔20内的涂料液面上升对在涂覆工位上水平移动的板材下表面涂覆涂料。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三中的提升机构通过吸附盘对完成涂抹涂料的板材的上表面进行吸附固定,并通过牵引绳在推送机构的带动下支撑板材一起沿竖直方向向上转移。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四中的匀料辊设置在盖板的前侧边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五中的转移机构通过拨杆带动关合组件移动对吸附嘴b的气流通道进行截断的方式实现提升机构的吸附嘴b吸附力消失释放板材。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五中的下放机构的连通管和升降管上分别开设通气孔,通过通气孔连通外界和连通管内部的方式降低吸附嘴b的吸附力对板材进行释放。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五中的下放机构为弹性可伸缩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六中的承载组件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单元,两个支撑单元均为弹性可升降的,且两个支撑单元的承载块3236的支撑面均设置为斜面。

作为又一种优选,所述步骤二中的挤压机构在挤压料箱内涂料时,多余的涂料挤压溢流块并进入溢流箱体内暂存。

本发明将推送工序、涂覆工序、板材上移工序、辊匀工序、吹干工序以及承载输出工序有序结合,简化了板材单面涂覆涂料并对涂层进行辊匀和吹干的工艺流程,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取得良好涂覆效果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设置挤压机构和推送机构配合对板材进行挤压涂覆,并通过设置吸附装置对完成涂覆的板材进行升降转移进而克服了板材涂覆涂料效率低,涂覆效果差,涂覆过程中板材的转移不方便,转移过程中容易在涂层还未充分干燥的情况下对其造成接触损伤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设备,包括涂覆装置,所述涂覆装置包括料箱、设置在料箱内的挤压机构以及设置在料箱前端的推送机构,所述料箱上开设有涂覆口,所述涂覆口上设置有盖板,所述推送机构用于推动待涂覆的板材往涂覆口上移动的同时带动盖板从涂覆口上移开,所述挤压机构用于挤压料箱内涂料对涂覆口处的板材下表面进行涂覆;

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设置在料箱的上方,该吸附装置包括安装在料箱上的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用于对完成涂覆的板材吸附固定并带动其向上移动的提升机构、设置在提升机构上的用于对板材进行吸附固定并在板材脱离提升机构时带动板材向下移动的下放机构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用于提供提升机构和下放机构负压吸附力的负压机构;

后处理装置,所述后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盖板上的用于对板材涂层进行辊匀并吹干的涂层处理机构以及用于推动涂层处理机构朝涂覆口上移动并在复位时带动下落至其上方的板材输出的转移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料箱的涂覆口处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支撑板材的导辊;所述料箱的内部设置有与料箱底面平行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料箱分隔为涂料腔和挤压腔,所述涂料腔和挤压腔通过分隔板左端开设的通槽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挤压机构包括与挤压腔的内壁配合滑动的压板、沿料箱侧壁上开设的导孔a滑动且一端与压板固定连接的推杆。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推送机构包括安装架、固定在安装架上的平推气缸a以及在平推气缸a推动下的推板,所述推板的背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端部设置有推拉杆,与之对应的在所述推杆的端部开设有与所述推拉杆配合的滑槽。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吸附盘、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以及绕过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且一端与吸附盘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盘内部设置有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所述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配合将吸附盘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左下腔室和右下腔室,所述水平隔板上开设有连通上腔室和左下腔室的第一连通孔以及连通上腔室和右下腔室的第二连通孔,所述水平隔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打开或关闭的关合组件,所述吸附盘的底面四个边角处设置有若干分别与左下腔室和右下腔室连通的吸附嘴a;

所述关合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连通孔一侧的第一盖合板、设置在第二连通孔一侧且与第一盖合板固定连接的第二盖合板、与第一盖合板固定连接且沿吸附盘侧边开设的导孔b滑动的滑杆以及设置在滑杆端部的限位块a,所述限位块a和吸附盘侧边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滑杆上的弹簧a。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下放机构包括与吸附盘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并贯穿竖直隔板与上腔室连通的连通管、套设在连通管上的升降管以及设置在升降管下端部的吸附嘴b,所述连通管的下端部侧边开设有通气孔a,所述升降管的上端部同侧设置有通气孔b,所述升降管与吸附盘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弹簧b;

所述负压机构包括抽吸机以及一端与抽吸机的抽吸口连通的软管,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上腔室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涂层处理机构包括可转动设置在盖板的前端部的匀料辊、开设在盖板内部的风腔、开设在盖板上表面且与风腔连通的出风孔以及设置在料箱一侧且与风腔连通的鼓风机。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转移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平推气缸b和平推气缸c以及在平推气缸b和平推气缸c共同带动下用于承接下放机构向下转移的板材的承载组件,所述平推气缸b和平推气缸c的伸缩杆端部均设置有推块,与之对应的在所述盖板的侧边设置有支撑块;

所述承载组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关合组件的滑杆沿导孔b滑动并压缩弹簧a的拨杆。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承载组件包括支撑架以及前后对称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均包括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支撑架端部的导柱、套设在导柱上的导套以及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导套上的承载块,所述导套和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套设在导柱上的弹簧c;所述承载块的支撑面设置为斜面。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料箱的侧边还设置有溢流机构,所述溢流机构包括溢流箱体、与溢流箱体的内壁配合滑动的溢流块、设置在溢流箱体一侧的支撑件以及与溢流箱体侧边上开设的导孔c和支撑件上开设的导孔d均配合滑动的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与溢流块固定连接,所述导杆上设置有限位块b,所述限位块b和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套设在导杆上的弹簧d。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通过在料箱的上方设置提升机构以及下放机构,使得可以利用负压吸附力来带动完成涂覆的板材向上转移,并在完成向上转移,盖板也完成复位至涂覆口上,又能利用下放机构将板材缓缓地下方至承载组件上输出,此外通过在盖板上设置吹气孔,使得板材在下放机构带动下向下移动时能对涂层进行一个吹干,加快涂层的固化定型,该种设置方式使得板材转移速度快,涂覆的涂层不会受损伤,结构紧凑,此外本发明中设置下放机构的吸附嘴b是具有一定柔性的,因此其带动板材下移时,在风力的吹动下具有小幅度的摆动效果,该种现象能进一步提高涂层吹干的效果。

(2)本发明中通过在料箱上开设和需要涂料的板材一样大小的涂覆口,并通过在推送板材往涂覆口上移动的过程中挤压料箱内的涂料来达到对板材下表面涂抹涂料的效果,该种涂抹方式简单快捷,省去了一些涂刷工具,并且在涂料的过程中板材上多余的料大部分会自动掉落回料箱内,避免了涂料的浪费,此外该种涂料的方式板材边输送边涂抹,效率较高。

(3)本发明中盖板的设置,其一方面使得涂料的过程中涂覆口能保持相对的密封,避免挤压涂料的过程中涂料大量溢出涂覆口,另一方面盖板的设置也能避免在板材未移动至涂覆口上时,料箱内的涂料暴露在外,造成涂料变质或者进入杂物,并且通过在盖板上设置匀料辊,在对涂层进行吹干前预先对涂层进行一个辊匀,提高涂抹的均匀性的同时也使得多余的涂料能回收到料箱内。

(4)本发明中通过将吸附盘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左下腔室和右下腔室,并在其内部设置控制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打开或关闭的关合组件,使得涂层处理机构连同盖板完全移动至涂覆口上时,能通过拨杆带动关合组件关闭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使吸附嘴a吸附力降低,进而实现了板材和吸附嘴a脱离并在吸附嘴b的吸附作用下随着升降管的下滑而拉伸弹簧b缓缓下移,此外通过在连通管的下端部侧边开设通气孔a,升降管的上端部同侧设置通气孔b,使得升降管下移至一定位置时通气孔a和通气孔b,连通使吸附嘴b得吸附力也下降进而实现将板材下放到承载组件上,上述机构设置巧妙,实现效果好,无需电控设备即可实现整个转移过程中的自动化,节省了成本。

(5)本发明中通过在料箱的侧面设置与涂抹腔连通的溢流机构,使得在料箱内涂料较多时,挤压料箱内涂料,涂料接触板材下表面后继续挤压时,过多的涂料能挤压溢流块并进入溢流箱体内,同时由于溢流块是弹性的,使得在完成一次涂抹工作后溢流箱体内的涂料能被溢流块推回涂料箱内。

综上所述,该设备具有板料涂抹涂料便捷快速,不容易造成涂料浪费,涂抹效果好,板材转移便捷且不容易对涂层造成损伤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涂料设备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工艺流程图。

图2为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设备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提升机构带动板材移动至最上方时的示意图。

图5为下放机构带动板材向下移动时的示意图。

图6为下放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承载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挤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涂层处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料箱以及溢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溢流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板材移动至涂覆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图1为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工艺流程图,图2为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设备的正视示意图,图4为提升机构带动板材移动至最上方时的示意图,图5为下放机构带动板材向下移动时的示意图,图6为下放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承载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挤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涂层处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料箱以及溢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溢流机构的放大示意图,图13为板材移动至涂覆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

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工艺,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步骤一、推送工序,推送机构13将待涂覆的板材朝涂覆工位上推送,并同步推动涂覆工位上的盖板14从涂覆工位上移开;

步骤二、涂覆工序,步骤一中的推送机构13在推动板材移动一段距离后带动挤压机构12挤压料箱11内涂料对移动过程中的板材下表面进行涂覆涂料;

步骤三、板材上移工序,步骤一中的推送机构13在推动板材移动的过程中同步带动提升机构22下移,提升机构22对涂覆工位上的板材上表面进行吸附固定,并在推送机构13复位时在其带动下向上转移板材;

步骤四、辊匀工序,转移机构32推动步骤一中的盖板14往涂覆工位上移动复位,且在其移动过程中通过设置在盖板14上的匀料辊311对板材下表面的涂层进行辊匀;

步骤五、吹干工序,步骤三中的提升机构22释放板材,下放机构23支撑板材向下移动,在下放机构23带动板材下移的过程中,盖板14上的出风孔313对板材的涂层进行吹干;

步骤六、承载输出工序,步骤五中的下放机构23在带动板材下移至输出工位时释放板材,板材在承载组件323的支撑下由转移机构32带动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的推送机构13通过板材间接推动盖板14沿着板材移动的方向从涂覆工位上移开,且在盖板14完全从涂覆工位上移开时板材完全移动至涂覆工位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的挤压机构12挤压料箱11内的挤压腔30使涂料腔20内的涂料液面上升对在涂覆工位上水平移动的板材下表面涂覆涂料。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的提升机构22通过吸附盘221对完成涂抹涂料的板材的上表面进行吸附固定,并通过牵引绳224在推送机构13的带动下支撑板材一起沿竖直方向向上转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的匀料辊311设置在盖板14的前侧边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五中的转移机构32通过拨杆324带动关合组件90移动对吸附嘴b233的气流通道进行截断的方式实现提升机构22的吸附嘴b233吸附力消失释放板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五中的下放机构23的连通管231和升降管232上分别开设通气孔,通过通气孔连通外界和连通管231内部的方式降低吸附嘴b233的吸附力对板材进行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五中的下放机构23为弹性可伸缩的。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六中的承载组件323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单元,两个支撑单元均为弹性可升降的,且两个支撑单元的承载块3236的支撑面均设置为斜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的挤压机构12在挤压料箱内涂料时,多余的涂料挤压溢流块182并进入溢流箱体181内暂存。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一种板材表面涂覆自动转移定型一体化设备,包括

涂覆装置1,所述涂覆装置1包括料箱11、设置在料箱11内的挤压机构12以及设置在料箱11前端的推送机构13,所述料箱11上开设有涂覆口111,所述涂覆口111上设置有盖板14,所述推送机构13用于推动待涂覆的板材10往涂覆口111上移动的同时带动盖板14从涂覆口111上移开,所述挤压机构12用于挤压料箱11内涂料对涂覆口111处的板材10下表面进行涂覆;

吸附装置2,所述吸附装置2设置在料箱11的上方,该吸附装置2包括安装在料箱11上的支架21、安装在支架21上的用于对完成涂覆的板材10吸附固定并带动其向上移动的提升机构22、设置在提升机构22上的用于对板材10进行吸附固定并在板材10脱离提升机构22时带动板材10向下移动的下放机构23以及设置在支架21上的用于提供提升机构22和下放机构23负压吸附力的负压机构24;

后处理装置3,所述后处理装置3包括设置在盖板14上的用于对板材10涂层进行辊匀并吹干的涂层处理机构31以及用于推动涂层处理机构31朝涂覆口111上移动并在复位时带动下落至其上方的板材10输出的转移机构32。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料箱的上方设置提升机构22以及下放机构23,使得可以利用负压吸附力来带动完成涂覆的板材向上转移,并在完成向上转移,盖板14也完成复位至涂覆口111上,又能利用下放机构23将板材10缓缓地下方至承载组件323上输出,此外通过在盖板14上设置吹气孔,使得板材10在下放机构23带动下向下移动时能对涂层进行一个吹干,加快涂层的固化定型,该种设置方式使得板材10转移速度快,涂覆的涂层不会受损伤,结构紧凑,此外本发明中设置下放机构23的吸附嘴b233是具有一定柔性的,因此其带动板材10下移时,在风力的吹动下具有小幅度的摆动效果,该种现象能进一步提高涂层吹干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料箱11的涂覆口111处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支撑板材10的导辊15;所述料箱11的内部设置有与料箱11底面平行的分隔板16,所述分隔板16将料箱11分隔为涂料腔20和挤压腔30,所述涂料腔20和挤压腔30通过分隔板16左端开设的通槽17连通。

通过在料箱11上开设和需要涂料的板材一样大小的涂覆口111,并通过在推送板材10往涂覆口111上移动的过程中挤压料箱11内的涂料来达到对板材下表面涂抹涂料的效果,该种涂抹方式简单快捷,省去了一些涂刷工具,并且在涂料的过程中板材10上多余的料大部分会自动掉落回料箱11内,避免了涂料的浪费,此外该种涂料的方式板材边输送边涂抹,效率较高。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机构12包括与挤压腔30的内壁配合滑动的压板121、沿料箱11侧壁上开设的导孔a112滑动且一端与压板121固定连接的推杆122。

进一步地,所述推送机构13包括安装架131、固定在安装架131上的平推气缸a132以及在平推气缸a132推动下的推板133,所述推板133的背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架134,所述连接架134的端部设置有推拉杆135,与之对应的在所述推杆122的端部开设有与所述推拉杆135配合的滑槽123。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提升机构22包括吸附盘221、设置在支架21上的第一滑轮222和第二滑轮223以及绕过第一滑轮222和第二滑轮223且一端与吸附盘221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的牵引绳224,所述牵引绳224的另一端与连接架134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盘221内部设置有水平隔板2211和竖直隔板2212,所述水平隔板2211和竖直隔板2212配合将吸附盘221内部分隔为上腔室40、左下腔室50和右下腔室60,所述水平隔板2211上开设有连通上腔室40和左下腔室50的第一连通孔70以及连通上腔室40和右下腔室60的第二连通孔80,所述水平隔板2211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孔70和第二连通孔80打开或关闭的关合组件90,所述吸附盘221的底面四个边角处设置有若干分别与左下腔室50和右下腔室60连通的吸附嘴a225;

所述关合组件90包括设置在第一连通孔70一侧的第一盖合板901、设置在第二连通孔80一侧且与第一盖合板901固定连接的第二盖合板902、与第一盖合板901固定连接且沿吸附盘221侧边开设的导孔b2213滑动的滑杆903以及设置在滑杆903端部的限位块a904,所述限位块a904和吸附盘221侧边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滑杆903上的弹簧a905。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放机构23包括与吸附盘221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并贯穿竖直隔板2212与上腔室40连通的连通管231、套设在连通管231上的升降管232以及设置在升降管232下端部的吸附嘴b233,所述连通管231的下端部侧边开设有通气孔a2311,所述升降管232的上端部同侧设置有通气孔b2321,所述升降管232与吸附盘221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弹簧b234;

所述负压机构24包括抽吸机241以及一端与抽吸机241的抽吸口连通的软管242,所述软管242的另一端与上腔室40连通。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将吸附盘221内部分隔为上腔室40、左下腔室50和右下腔室60,并在其内部设置控制第一连通孔70和第二连通孔80打开或关闭的关合组件90,使得涂层处理机构31连同盖板14完全移动至涂覆口111上时,能通过拨杆324带动关合组件90关闭第一连通孔70和第二连通孔80,使吸附嘴a225吸附力降低,进而实现了板材10和吸附嘴a225脱离并在吸附嘴b233的吸附作用下随着升降管232的下滑而拉伸弹簧b234缓缓下移,此外通过在连通管231的下端部侧边开设通气孔a2311,升降管232的上端部同侧设置通气孔b2321,使得升降管232下移至一定位置时通气孔a2311和通气孔b2321,连通使吸附嘴b233得吸附力也下降进而实现将板材10下放到承载组件323上,上述机构设置巧妙,实现效果好,无需电控设备即可实现整个转移过程中的自动化,节省了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涂层处理机构31包括可转动设置在盖板14的前端部的匀料辊311、开设在盖板14内部的风腔312、开设在盖板14上表面且与风腔312连通的出风孔313以及设置在料箱11一侧且与风腔312连通的鼓风机314。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盖板14的设置,其一方面使得涂料的过程中涂覆口111能保持相对的密封,避免挤压涂料的过程中涂料大量溢出涂覆口111,另一方面盖板14的设置也能避免在板材10未移动至涂覆口111上时,料箱11内的涂料暴露在外,造成涂料变质或者进入杂物,并且通过在盖板14上设置匀料辊311,在对涂层进行吹干前预先对涂层进行一个辊匀,提高涂抹的均匀性的同时也使得多余的涂料能回收到料箱11内。

进一步地,所述转移机构32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平推气缸b321和平推气缸c322以及在平推气缸b321和平推气缸c322共同带动下用于承接下放机构23向下转移的板材10的承载组件323,所述平推气缸b321和平推气缸c322的伸缩杆端部均设置有推块3211,与之对应的在所述盖板14的侧边设置有支撑块141;

所述承载组件323上设置有用于推动关合组件90的滑杆903沿导孔b2213滑动并压缩弹簧a905的拨杆324。

更进一步地,所述料箱11的侧边还设置有溢流机构18,所述溢流机构18包括溢流箱体181、与溢流箱体181的内壁配合滑动的溢流块182、设置在溢流箱体181一侧的支撑件183以及与溢流箱体181侧边上开设的导孔c184和支撑件183上开设的导孔d185均配合滑动的导杆186,所述导杆186的一端与溢流块182固定连接,所述导杆186上设置有限位块b187,所述限位块b187和支撑件183之间设置有套设在导杆186上的弹簧d188。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在料箱11的侧面设置与涂抹腔连通的溢流机构18,使得在料箱11内涂料较多时,挤压料箱11内涂料,涂料接触板材10下表面后继续挤压时,过多的涂料能挤压溢流块182并进入溢流箱体181内,同时由于溢流块182是弹性的,使得在完成一次涂抹工作后溢流箱体181内的涂料能被溢流块182推回涂料箱11内。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二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二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组件323包括支撑架3231以及前后对称设置在支撑架3231上的第一支撑单元3232和第二支撑单元3233,所述第一支撑单元3232和第二支撑单元3233均包括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支撑架3231端部的导柱3234、套设在导柱3234上的导套3235以及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导套3235上的承载块3236,所述导套3235和支撑架3231之间设置有套设在导柱3234上的弹簧c3237;所述承载块3236的支撑面设置为斜面。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架3231上前后对称设置第一支撑单元3232和第二支撑单元3233,并设置第一支撑单元3232和第二支撑单元3233的承载块3236支撑面为斜面,使得其在支撑完成涂覆的板材10时,支撑的是板材的侧边角,该种支撑方式避免了直接接触板材10下表面的涂层,造成对涂层的损伤,此外通过设置承载块3236为弹性可升降的使得板材10下落时是个柔性接触,避免对板材10侧边角造成损伤。

工作过程如下:

平推气缸a132推动板材10往涂覆口111上移动的同时推动盖板14从涂覆口111上移开,与此同时平推气缸a132带动下的连接架134通过牵引绳224带动吸附盘221向下移动,待盖板14完全从涂覆口111上移开时板材10刚好完全移动至涂覆口111的上方,且此时吸附盘221上的吸附嘴a225以及吸附嘴b233下表面刚好贴合在板材10的上表面上;

在平推气缸a132推动板材10和盖板14移动的初始阶段,连接架134上的推拉杆135沿着推杆122端部的滑槽123滑动,当移动到一定距离后,推拉杆135开始带动推杆122以及压板121和板材10一起移动,压板121压缩挤压腔30内的涂料,涂料腔20内的涂料液面上升,涂料开始接触板材10的下表面,由于板材10和盖板14紧挨着移动形成相对的密封,不会有过多的涂料从涂覆口111涌出,当料箱11内涂料较多时,随着压板121的挤压多的涂料会挤压溢流块182而进入溢流箱体181内暂存;

在板材10完全移动至涂覆口111的上方时,其下表面已经完成了涂抹涂料,而吸附嘴a225以及吸附嘴b233也已经吸附住板材10的上表面,然后平推气缸a132反向复位,在复位的过程中其通过牵引绳224带动吸附盘221连同被吸附嘴a225以及吸附嘴b233吸附固定的板材10一起向上移动,压板121也在其带动下复位,完成复位时板材10上升至一定高度,平推气缸b321和平推气缸c322带动推块3211推动盖板14复位,盖板14前侧上方的匀料辊311在移动过程中对板材10的下表面涂层进行辊匀;

当盖板14完全复位盖合到涂覆口111上时,拨杆324通过推动滑杆903沿导孔b2213滑动使第一盖合板901和第二盖合板902分别盖合到第一连通孔70和第二连通孔80上,此过程中压缩弹簧a905,由此吸附嘴a225的吸附力大大降低,板材10与吸附嘴a225脱离只能依靠下放机构23的吸附嘴b233进行吸附支撑,升降管232开始沿着连通管231向下滑动并拉伸弹簧b234,板材10随其缓缓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盖板14上的出风孔313吹出风,对板材10的涂层进行吹干,在吹动过程中板材10小幅度摆动,待其下降到极限位置时,连通管231的下端部侧边的通气孔a2311和升降管232的上端部同侧的通气孔b2321连通,连通管231内部与外界连通,同理使得吸附嘴b233的吸附力大大下降,进而板材10和吸附嘴b233脱离完全下放至了承载组件323上,板材10的底部侧边角依靠在承载块3236的斜面上,然后平推气缸b321和平推气缸c322共同带动承载组件323连同板材10复位输出,复位后第一盖合板901和第二盖合板902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升降管232同一在弹性力作用下复位等待下一次的板材10转移工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