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制粒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5018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秸秆的再利用设备,特别是一种秸秆制粒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农村废弃玉米秸秆一般采用就地粉碎还田处理或收割堆放处理,堆放时占地面积大,难以存放,天气干燥时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就地还田处理的秸秆往往在北方地区又影响小麦的播种,因此有些地方通常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但焚烧时会对空气造成一种巨大的污染,现已被禁止。为了对这些秸秆进行再度利用,有些地方采用造粒机对秸秆进行造粒。但由于秸秆的主要成份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木质素是具有芳香族特性的结构单体,是一种无定形结构的物质,存在于植物的木化组织中,在造粒时,秸秆中的木质素与纤维素结合不紧密,因此造粒效果不好,容易出现不出粒或者不能持续出粒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机械化、大批量和连续生产的一种秸秆制粒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秸秆制粒设备,其中:包括粗级粉碎机、青贮池、烘干机、精级粉碎机和制粒机,所述粗级粉碎机包括一漏斗,所述漏斗的一侧设有螺旋输送通道,所述螺旋输送通道为口径由大变小的输送管道,通道中设有螺旋切割轴,所述螺旋切割轴的切割刀与螺旋输送通道匹配,呈由大至小渐变,所述螺旋输送通道的末端接入青贮池,所述青贮池底部倾斜设有梯级输送带,所述梯级输送带上设有烘干机,末端接入精级粉碎机,所述精级粉碎机为锤片式粉碎机,所述制粒机设于精级粉碎机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粒机为立式环模制粒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精级粉碎机的底部两侧设有风送除尘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秸秆进行再利用、造粒密度高且效果好的秸秆造粒,有效的解决了秸秆储存难的问题,满足了机械化、大批量、连续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一种秸秆制粒设备,其中:包括粗级粉碎机1、青贮池2、烘干机3、精级粉碎机4和制粒机5,所述粗级粉碎机1包括一漏斗,所述漏斗的一侧设有螺旋输送通道11,所述螺旋输送通道为口径由大变小的输送管道,通道中设有螺旋切割轴,所述螺旋切割轴的切割刀与螺旋输送通道匹配,呈由大至小渐变,所述螺旋输送通道的末端接入青贮池2,所述青贮池底部倾斜设有梯级输送带21,所述梯级输送带21上设有烘干机3,末端接入精级粉碎机4,所述精级粉碎机4为锤片式粉碎机,所述制粒机5设于精级粉碎机的下方。

所述制粒机为立式环模制粒机。

所述精级粉碎机的底部两侧设有风送除尘装置41。

秸秆造粒是有条件的,它对原料的种类、粒度、含水率都有一定的要求,造粒前,需要先对秸秆进行适当的粉碎、干燥,由于秸秆中的木质素属于非晶体,没有熔点但有软化点,当温度为 70~110℃时粘合力开始增加,木质素在适当温度下(200~300℃)会软化、液化,因此,碎秸秆被输送至造粒机中后,通过控制 80~130℃的压制温度、再加以一定的压力,能够使木质素与纤维素紧密粘接,并能使相邻的秸秆纤维互相胶接,从而得到表面光滑、无明显裂纹且密度高达 1~1.2g/cm3的秸秆颗粒,冷却后即可固化成型。除上述外,在环模造粒机中采用环模和压辊压制成型时,施加的压力可通过压辊上的偏心轮予以调整,通过调节压辊与环模间隙能够调节相邻的秸秆纤维的粘结力,通过控制颗粒密度及出料量,使秸秆颗粒的密度增加到 10 倍以上,造粒时采用 80~130℃的压制温度,还能对颗粒起到热化灭菌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先将秸秆通过粗级粉碎机进行螺旋粗粉碎,并将得到的碎秸秆送入青贮池进行青贮发酵处理,待发酵完成后通过底部梯级传输带进行传输,同时在传输过程中通过烘干机进行烘干,得到含水量为 9~15% 的碎秸秆,干燥的碎秸秆在梯级传输带末端进入精级粉碎机进行更精细的粉碎,得到粒度为 40~150 目的秸秆纤维,并通过下方的风送除尘装置进入环模造粒机,采用环模和压辊压制成型,得到密度为 1~1.2g/cm3的棒状秸秆颗粒;压制后的秸秆颗粒进入冷却机,通过风冷降温至室温,得到表面光滑成型颗粒。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阅读本实用新型文件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无需创造性脑力劳动而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变换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