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1202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调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



背景技术:

润滑油调和是指根据用途加入相应的功能添加剂到基础油中,并进行调和形成各种机器设备和车辆专用的润滑油。在润滑油调和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物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恒温,进行搅拌,方能调和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目前的润滑油调和罐一般是直接将需要调和的物料放入到罐体内进行机械搅拌,在搅拌过程中进行加热。单纯的机械搅拌很难使多种物料充分混合。而且现有的加热方式多采用电加热,这就存在安全隐患且无法达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同时调和过程中不能对物料进行有效的保温,从而导致调和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包括外罐和内罐,所述外罐和所述内罐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外罐外部顶端表面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螺纹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上设有旋转叶片,所述外罐的外部顶端表面且在所述电动机的一侧设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穿过所述外罐并伸入到所述内罐的内部,所述内罐的底部设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穿过所述外罐,所述出油管的末端设有阀门的外部侧壁上设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输出端连接有真空管,所述真空管穿过所述外罐但未穿过所述内罐,所述真空泵的下方设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的顶部设有温控开关,所述加热箱上设有导管,所述导管上远离所述加热箱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片内部设有空腔,所述外罐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循环油泵,所述循环油泵的进油端连接有第一输油管,所述第一输油管上远离所述循环油泵的一端与所述内罐的底部相连,所述循环油泵的出油端连接第二输油管,所述第二输油管上远离所述循环油泵的一端与所述内罐的顶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进油管的进油口的形状为漏斗形。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杆上设有与转轴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优选的,所述旋转杆与旋转叶片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杆与旋转叶片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内部设有加热液,加热液通过所述导管进入到加热片的空腔中去。

优选的,所述进油管、真空管、导管以及出油管与所述外罐接触的部分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旋转叶片的数量为2片,且其形状为近似“S”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有循环油泵,可以对内罐体中的润滑油进行循环搅拌,达到对润滑油进行充分调和的效果;通过设有多层旋转叶片且旋转叶片的形状呈近似“S”,有利于对润滑油的充分搅拌;通过在外罐和内罐之间设有空腔并且将空腔抽成真空,可在搅拌过程中有效的保持润滑油的恒温;通过在加热箱上设有温控开关,以及将加热液通入到带空腔的加热片中,实现了对调和温度的有效控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充分混合,保持调和过程的恒温环境,可以获得质量优异的润滑油调和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的导管和加热片连接的示意图。

图中:1外罐、2进油管、3电动机、4转轴、5第二输油管、6 循环油泵、7支撑板、8第一输油管、9出油管、10阀门、11导管、 12加热箱、13温控开关、14旋转杆、15螺栓、16旋转叶片、17真空泵、18内罐、19真空管、20加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新型润滑油调和罐,包括外罐1和内罐18,外罐1和内罐18之间形成空腔,外罐1外部顶端表面连接有电动机3, 电动机3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4,转轴4上螺纹连接有旋转杆14,旋转杆14上设有旋转叶片16,外罐1的外部顶端表面且在电动机3的一侧设有进油管2,进油管2穿过外罐1并伸入到内罐18的内部,内罐18的底部设有出油管9,出油管9穿过外罐1,出油管9的末端设有阀门10),外罐1的外部侧壁上设有真空泵17,真空泵17的输出端连接有真空管19,真空管19穿过外罐1但未穿过内罐18,真空泵17的下方设有加热箱12,加热箱12的顶部设有温控开关13,加热箱12上设有导管11,导管11上远离加热箱12的一端连接有加热片20,加热片20内部设有空腔,外罐1的内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7,支撑板7上设有循环油泵6,循环油泵6的进油端连接有第一输油管8,第一输油管8上远离循环油泵6的一端与内罐18的底部相连,循环油泵6的出油端连接第二输油管5,第二输油管5上远离循环油泵6的一端与内罐18的顶部相连。

进油管2的进油口的形状为漏斗形。漏斗型便于进行加料。转轴 4的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旋转杆14上设有与转轴4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旋转杆14与旋转叶片16通过螺栓15连接。旋转杆14与旋转叶片16通过螺栓15连接。加热箱12内部设有加热液,加热液通过导管11进入到加热片20的空腔中去。加热液通过加热片将热量传递给调和物料,达到对物料进行加热的作用。进油管2、真空管19、导管11以及出油管9与外罐1接触的部分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存在能有效保证外罐和内罐之间的空腔保持真空环境。旋转叶片16的数量为2片,且其形状为近似“S”型,多数且呈“S”型的旋转叶片能够保证对润滑油的充分搅拌。

工作原理:需要调和的润滑油通过进油管2进入到内罐18里,加热箱12上的温控开关13控制加热箱12中的加热液达到指定的温度,并将加热液经过导管11进入到加热片9中的空腔中,对内罐18 中的润滑油进行恒温加热,真空泵17通过真空管19将外罐1和内罐 18之间的空腔抽成真空环境,达到对内罐18中的润滑油进行保温的作用,电动机3通过转轴4带动旋转杆14上的旋转叶片16对内罐 18中的润滑油进行充分搅拌,循环油泵6通过内罐18底部的第一输油管8抽出润滑油,并通过第二输油管5将润滑油注入到内罐18中,实现了对内罐18中润滑油的循环搅拌。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充分混合,并保持调和过程的恒温环境,可以获得质量优异的润滑油调和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