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双液灌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8932发布日期:2018-09-28 19:0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双液灌胶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产品灌胶方式是采用人工控制,即人工一个个对产品进行灌胶,并拿出来摆放好,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和招工难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占公司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大,发展自动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双液灌胶机,将装有产品的胶框放入在储料装置内,依次子松送料、灌胶、收料并排列,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双液灌胶机,其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储料装置、输送装置、灌胶装置及收料装置,所述储料装置、灌胶装置及收料装置依次设置,所述输送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储料装置、灌胶装置及收料装置的下方,所述储料装置用于放置胶框,所述输送装置两侧分别设置有传送带;所述储料装置于输送装置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上方固定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所述储料装置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所述灌胶装置设置有胶水料桶、移位机构及出胶管,所述移位机构设置在胶水料桶一侧,所述出胶管与胶水料桶连通,所述出胶管固定在移位机构上;所述收料装置于输送装置两侧设置有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上方固定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收料装置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夹持舌片及第一驱动气缸,所述第一夹持舌片卡持在第一固定座内,所述第一驱动气缸与第一夹持舌片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座内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夹持舌片卡持在第一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及第二驱动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传送带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驱动气缸一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位机构包括支架、X轴运动机构、Y轴运动机构及Z轴运动机构,所述X轴运动机构固定在支架上,所述Y轴运动机构滑动设于X轴运动机构上,所述Z轴运动机构滑动设于Y轴运动机构上,所述出胶管固定设置在Y轴运动机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水料桶设置有A胶桶及B胶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夹持舌片及第三驱动气缸,所述第二夹持舌片卡持在第二固定座内,所述第三驱动气缸与第二夹持舌片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座内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夹持舌片卡持在第二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板及第四驱动气缸,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传送带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四驱动气缸一端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自动双液灌胶机通过将胶框放入在储料装置内,依次将胶框移位至灌胶装置及收料装置内进行灌胶、收料并排列操作,有效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双液灌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储料装置及收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胶水料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料装置及收料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夹持机构及第二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夹持机构及第二夹持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双液灌胶机包括机架100,所述机架 100上设置有储料装置200、输送装置300、灌胶装置400及收料装置500,所述储料装置200、灌胶装置400及收料装置500依次设置,所述输送装置300分别设置在所述储料装置200、灌胶装置400及收料装置500的下方,所述储料装置200用于放置胶框600,所述输送装置300两侧分别设置有传送带310,所述传送带310带动胶框600自左向右运作。

所述储料装置200于输送装置300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板210,所述第一支板 210上方固定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220,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20包括第一固定座 221、第一夹持舌片222及第一驱动气缸223,所述第一夹持舌片222卡持在第一固定座221内,所述第一固定座221内开设有第一卡槽2211,所述第一夹持舌片222卡持在第一卡槽2211内,所述第一驱动气缸223与第一夹持舌片222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气缸223带动第一夹持舌片222来回往复运作,以使得胶框600松脱或卡持在储料装置200内。

所述储料装置200下方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230,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30包括第一支撑板231及第二驱动气缸232,所述第一支撑板231设置在传送带310 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231与第二驱动气缸232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气缸 232带动第一支撑板231做上下往复运作,以使得夹持在第一夹持机构220之间的胶框600能缓慢下移至输送装置300上方并输送到下一工位进行处理。

所述灌胶装置400设置有胶水料桶410、移位机构420及出胶管430,所述胶水料桶410设置在输送装置300一侧,所述胶水料桶410设置有A胶桶411 及B胶桶412,所述A胶桶411装设有环氧树脂A胶,所述B胶桶412装设有环氧树脂B胶,所述出胶管430与胶水料桶410连通,所述胶水料桶410用以提供出胶管430所需胶料;所述移位机构420设置在胶水料桶410一侧,所述移位机构420包括支架421、X轴运动机构422、Y轴运动机构423及Z轴运动机构424,所述X轴运动机构422固定在支架421上,所述Y轴运动机构423 滑动设于X轴运动机构422上,所述Z轴运动机构424滑动设于Y轴运动机构423上,所述出胶管430固定设置在Y轴运动机构423上,所述Y轴运动机构 423在X轴运动机构422的作用下可沿X轴方向移动,所述Z轴运动机构424 在Y轴运动机构423的作用下可沿Y轴方向移动,所述出胶管430在Z轴运动机构424的作用下可沿Z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灌胶位置的精确定位。

所述收料装置500于输送装置300两侧设置有第二支板510,所述第二支板 510上方固定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520,所述第二夹持机构520包括第二固定座 521、第二夹持舌片522及第三驱动气缸523,所述第二夹持舌片522卡持在第二固定座521内,所述第二固定座521内开设有第二卡槽5211,所述第二夹持舌片522卡持在第二卡槽5211内,所述第三驱动气缸523与第二夹持舌片522 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气缸523带动第二夹持舌片522来回往复运作,以使得胶框600松脱或卡持在收料装置500内。

所述收料装置500下方设置有第二支撑机构530,所述第二支撑机构530包括第二支撑板531及第四驱动气缸532,所述第二支撑板531设置在传送带310 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531与第四驱动气缸532一端连接,所述第四驱动气缸 532带动第二支撑板531做上下往复运作,以使得移送到输送装置300上方的胶框600能缓慢上移夹持在第二夹持机构520之间进行收料处理。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将胶框600依次从下至上叠设在第一夹持机构220 上,第一夹持舌片222对最下方胶框600进行卡持定位,此时,第二驱动气缸 232带动第一支撑板231向上运作贴合在最下方胶框600底端部,第一驱动气缸 223带动第一夹持舌片222脱离胶框600后,第二驱动气缸232带动第一支撑板 231向下运作,同时,第一驱动气缸223带动第一夹持舌片222对另一胶框600 进行卡持定位,第一支撑板231带动胶框600移送到传送带310上,传送带310 带动胶框600移位到灌胶装置400下方;出胶管430在X轴运动机构422、Y 轴运动机构423及Z轴运动机构424的作用下对胶框600内的产品进行灌胶操作;完成灌胶操作后,传送带310将胶框600移送到收料装置500内,此时,第四驱动气缸532带动第二支撑板531将胶框600上移至第二夹持机构520上,第二夹持舌片522对胶框600进行卡持定位后,第四驱动气缸532带动第二支撑板531回复至原位,等待下一胶框600进行循环工作,完成对胶框600的收料工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自动双液灌胶机通过将胶框600放入在储料装置200 内,依次将胶框600移位至灌胶装置400及收料装置500内进行灌胶、收料并排列操作,有效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