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3851发布日期:2018-07-31 18:39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布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迅速,其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锂电池一般由阳极极片、阴极极片和两者之间的隔离膜卷绕而成,为了避免阳极极片边缘毛刺和阴极极片接触发生短路,阴极极片边缘会涂覆绝缘层(例如材料为陶瓷浆料的绝缘层),以起到绝缘的作用,从而提高安全性。

为了提高安全性,在制备锂离子电池前的阴极涂布的工序中,用涂布装置将制备好的活性物质层浆料和绝缘层浆料分别均匀地涂布在带材S(例如铝箔)上的对应区域从而形成极片,绝缘层的涂覆宽度主要通过改变涂布装置的垫片的开口宽度和开口处的倒角来控制,然而厚度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例如如图7所示,涂布后带材S上形成作为活性物质层的第一涂料涂层C1和作为绝缘层的第二涂料涂层C2,第一涂料涂层C1和第二涂料涂层C2等厚度,如果涂覆到第二涂料涂层C2的浆料为陶瓷浆料,目前陶瓷层涂覆厚度在40~100um,过厚的涂覆厚度不仅成本较高,且易与作为活性物质层的第一涂料涂层C1挤压发生鼓边等异常,而且在后续的极片辊压步骤过程中,随着冷压的大量生产,用于辊压极片的轧辊容易出现磨损,当轧辊有一定磨损时,易造成冷压断带,从而影响产线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涂布装置,其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小对轧辊的磨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包括:上模头;下模头,固定于上模头的下方与上模头对合;垫片,固定于上模头和下模头之间。其中,下模头具有:第一进料口,供第一涂料进入;以及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开口于下模头的上表面且连通于第一进料口;上模头具有:第二进料口,供第二涂料进入;以及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开口于上模头的下表面且连通于第二进料口;垫片具有:第一导流槽,沿横向布置、沿上下方向贯通垫片的部分区域形成,连通第一腔体且具有向前敞开的第一开口,第一导流槽与上模头和下模头一起形成第一涂布夹缝。垫片还具有:第二导流槽,沿横向与第一导流槽间隔开布置,第二导流槽设有连接凹部,连接凹部的下表面与垫片的下表面共面,连接凹部的沿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导流槽的两内侧面,连接凹部形成向前开口的第二开口,第二导流槽的连接凹部与上模头和下模头一起形成第二涂布夹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中,第一进料口、第一腔体和第一导流槽形成第一流道,第二进料口、第二腔体和第二导流槽形成第二流道,例如在涂布阴极极片时,阴极活性物质浆料作为第一浆料从第一进料口进入第一腔体流到第一导流槽,陶瓷浆料作为第二涂料从第二进料口进入第二腔体流到第二导流槽,由于连接凹部的存在,使得流到第二开口的第二涂布夹缝处的陶瓷浆料的厚度小于流到第一开口的第一涂布夹缝处的阴极活性物质浆料的厚度,减小了涂覆到带材上的第二涂料涂层的厚度,从而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小后续对轧辊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上模头的立体图。

图5A是图1的剖开的立体图,其中垫片未示出。

图5B是图1的另一剖开的立体图,其中垫片未示出。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的垫片的示意图。

图7是采用现有技术的涂布装置涂覆的带材的示意图。

图8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涂覆的带材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上模头 321连接凹部

11第二进料口 3211第二开口

12第二腔体 33泄压槽

13上凹槽 4上涂布唇

2下模头 5下涂布唇

21第一进料口 G1第一涂布夹缝

22第一腔体 G2第二涂布夹缝

23下凹槽 T横向

3垫片 S带材

31第一导流槽 S0未涂覆区

311第一开口 C1第一涂料涂层

32第二导流槽 C2第二涂料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

参照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包括:上模头1;下模头2,固定于上模头1的下方与上模头1对合;垫片3,固定于上模头1和下模头2之间;其中,下模头2具有:第一进料口21,供第一涂料进入;以及第一腔体22,第一腔体22开口于下模头2的上表面且连通于第一进料口21;上模头1具有:第二进料口11,供第二涂料进入;以及第二腔体12,第二腔体12开口于上模头1的下表面且连通于第二进料口11;垫片3具有:第一导流槽31,沿横向T布置、沿上下方向贯通垫片3的部分区域形成,连通第一腔体22且具有向前敞开的第一开口311,第一导流槽31与上模头1和下模头2一起形成第一涂布夹缝G1;垫片3还具有:第二导流槽32,沿横向T与第一导流槽31间隔开布置,第二导流槽32设有连接凹部321,连接凹部321的下表面与垫片3的下表面共面,连接凹部321的沿横向T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导流槽32的两内侧面,连接凹部321形成向前开口的第二开口3211,第二导流槽32的连接凹部321与上模头1和下模头2一起形成第二涂布夹缝G2。

在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中,第一进料口21、第一腔体22和第一导流槽31形成第一流道,第二进料口11、第二腔体12和第二导流槽32形成第二流道,例如(同时参照图8),在涂布阴极极片时,阴极活性物质浆料作为第一浆料从第一进料口21进入第一腔体22流到第一导流槽31,陶瓷浆料作为第二涂料从第二进料口11进入第二腔体12流到第二导流槽32,由于连接凹部321的存在,使得流到第二开口3211的第二涂布夹缝G2处的陶瓷浆料的厚度小于流到第一开口311的第一涂布夹缝G1处的阴极活性物质浆料的厚度,减小了涂覆到带材S上的第二涂料涂层C2的厚度,从而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小后续对轧辊的磨损。

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在数量上可以依据实际生产需要来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6,垫片3的第一导流槽31在横向T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第二导流槽32,对应地,第一涂布夹缝G1在横向T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第二涂布夹缝G2。由此,参照图8,第一涂料涂层C1在横向T的两侧均具有一个第二涂料涂层C2。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垫片3的第一导流槽31在数量上设置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槽31之间的两个第二导流槽32不连通,对应地,第一涂布夹缝G1在数量上设置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第一涂布夹缝G1之间的两个第二涂布夹缝G2不连通。由此,可以形成图8所示的第一涂料涂层C1和第二涂料涂层C2交替布置的条纹涂布,且相邻两个第二涂料涂层C2之间存在有带材S未涂布任何涂料的未涂覆区S0。当带材S为二次电池的极片时,第一涂料涂层C1为活性物质层,第二涂料涂层C2为绝缘层(例如含陶瓷材料的绝缘层),未涂覆区S0用作形成极耳。极片的电极性可以为阴极或阳极,相应地材料为铝箔(对应阴极极片)或铜箔(对应阳极极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涂布装置中,第二进料口11和第二腔体12可以不直接设置在上模头1上,而是通过穿设上模头1的导流螺栓(未示出)来提供。

为了在第一导流槽31压力过大时提供一个压力释放腔来避免进入第一导流槽31的第一涂料和进入第二导流槽32的第二涂料发生混合污染,垫片3还具有泄压槽33,泄压槽33分别与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槽31之间的两个第二导流槽32相通。

参照图3和图4,上模头1设有:上凹槽13,从第一涂布夹缝G1和第二涂布夹缝G2侧的下表面向上凹入;下模头2设有:下凹槽23,从第一涂布夹缝G1和第二涂布夹缝G2侧的上表面向下凹入;涂布装置还包括:上涂布唇4,呈板状,固定设置于上凹槽13且上涂布唇4的下表面与上模头1的下表面平齐,上涂布唇4沿第一涂布夹缝G1和第二涂布夹缝G2侧突出于上模头1的侧端;下涂布唇5,呈板状,固定设置于下凹槽23且下涂布唇5的上表面与下模头2的上表面平齐,下涂布唇5沿第一涂布夹缝G1和第二涂布夹缝G2侧突出于下模头2的侧端;其中,上涂布唇4和下涂布唇5一起在第一涂布夹缝G1和第二涂布夹缝G2侧从上方和下方将垫片3夹持。当然并不限于此,上涂布唇4可与上模头1一体成型,下涂布唇5可与下模头2一体成型,从而无需单独设置上涂布唇4和下涂布唇5。

参照图3和图6,第一导流槽31的第一开口311的前端为倒角,第二导流槽32的连接凹部321形成的第二开口3211的前端为倒角。由此控制第一涂料和第二涂料的流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