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5832发布日期:2018-08-04 11:3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真空输送技术的发展,真空输送粉体技术在制药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里介绍的过滤系统,也是为湿法混合制粒机而设计,同时在湿法混合制粒机加料-混合-制粒各工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给湿法混合制粒机加料时,需要利用抽真空的方式将物料抽至湿法混合制粒机锅体内。首先开启真空泵将湿法混合制粒机锅体抽成负压,然后利用负压将粉体物料抽至湿法混合制粒锅体内,从而完成后续的混合制粒,混合时,湿法混合制粒机的搅拌轴和制粒刀轴均有通轴向压缩空气,以此来防止物料跑进轴中,故锅体内存在正压,需要利用过滤器将锅体内的正压排出,以防锅体内压力过大。。而过滤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它用于拦截粉料不被抽至外界而浪费掉。现有的过滤器存在装卸工序复杂,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过滤装置,包括出气单元、过滤单元、阀路控制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单元与机体之间均通过第一快装密封结构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快装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各单元和机体一端或两端的端部的曲折部,所述曲折部呈S型或Z型,包括从侧壁向外延伸的凸起的第一曲折以及由第一曲折向外延伸的凹陷的第二曲折,两个曲折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对应所述第一曲折设有凹陷部以及对应所述第二曲折设有凸起部,两个曲折部通过第一卡箍连接。

所述凸起部的外周与所述第二曲折适配且所述凸起部上下设有两道第一凹槽,通过所述凹槽使所述凸起部与第二曲折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阀路控制单元包括阀路控制壳体、锥形管道、翻板阀,所述锥形管道口径较小一端设置翻板阀,所述锥形管道口径较大一端外周设有一圈钩状部,与阀路控制单元所连接的第一密封圈对应所述钩状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钩状部位于第一曲折与第一密封圈之间从而对锥形管道构成限位。

所述第二曲折外壁为光滑曲面,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曲折连接的内壁设有内高外低的斜面。

所述出气单元、过滤单元、阀路控制单元依次连接,所述出气单元包括排气壳体,所述排气壳体侧壁设有抽真空管,所述排气壳体上端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有穿过排气壳体伸入过滤装置内的驱动轴,所述过滤单元内设有滤袋,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滤袋的一端联动。

所述滤袋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所述驱动轴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第一固定件随所述驱动轴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排气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件设有连接通孔,所述滤袋的端部设有钩状或圈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通孔和连接部之间通过丝线或金属丝连接。

所述出气单元、阀路控制单元、过滤单元依次连接,所述出气单元包括排气壳体,所述排气壳体上端向上延伸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连接有滤网结构。

所述排气管与滤网结构通过第二快装密封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快装密封结构连接包括:设置在排气管外端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置在滤网结构外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截面均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与第二密封圈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对应所述第三凹槽设有对应的凸起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斜面处连接有第二卡箍并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所述第二卡箍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斜面设有对应的内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第一快装密封结构连接,各单位之间可实现装卸简单、快速,密封效果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阀路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出气单元;102、抽真空管;103、排气管;104、第一连接部;2、过滤单元;201、滤袋;202、连接部;3、阀路控制单元;301、阀路控制壳体;302、锥形管道;303、翻板阀;304、钩状部;4、曲折部;401、第一曲折;402、第二曲折;5、第一密封圈;501、凹陷部;502、凸起部;503、第一凹槽;504、第二凹槽;6、第一卡箍;601、斜面;7、第一固定件;8、第二固定件;801、连接通孔;9、滤网结构;901、第二连接部;10、第二密封圈;1001,凸起部;11、第二卡箍;12、机体;13、驱动机构;1301、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过滤装置,包括出气单元1、过滤单元2、阀路控制单元3、机体12,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单元与机体12之间均通过第一快装密封结构实现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快装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各单元和机体12一端或两端的端部的曲折部4,所述曲折部4呈S型或Z型,包括从侧壁向外延伸的凸起的第一曲折401以及由第一曲折401向外延伸的凹陷的第二曲折402,两个曲折部4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5,所述第一密封圈5对应所述第一曲折401设有凹陷部501以及对应所述第二曲折402设有凸起部502,两个曲折部4通过第一卡箍6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连接,各单位之间以及与机体的连接可实现装卸简单、快速,密封效果佳。

所述凸起部502的外周与所述第二曲折402适配且所述凸起部502上下设有两道第一凹槽503,通过所述凹槽503使所述凸起部502与第二曲折402之间形成空腔。设置第一凹槽503,当第二曲折402压紧第一密封圈时,可有变形空间供第一密封圈变形,使密封效果更佳。

所述第二曲折402外壁为光滑曲面,所述第一卡箍6与所述第二曲折402连接的内壁设有内高外低的斜面601。当第一卡箍6向轴心趋近,斜面601与第二曲折402外壁相互作用,推动第二曲折402向第一密封圈趋近,压紧第一密封圈,确保密封效果。

如图5所示,所述阀路控制单元3包括阀路控制壳体301、锥形管道302、翻板阀303,所述锥形管道302口径较小一端设置翻板阀303,如图3所示,所述锥形管道302口径较大一端外周设有一圈钩状部304,与阀路控制单元3所连接的第一密封圈5对应所述钩状部304设有第二凹槽504,所述钩状部304位于第一曲折401与第一密封圈5之间从而对锥形管道302构成限位。实现阀路控制单元3的开关功能,同时,这样的结构装卸简单、快速,锥形管道302可快速取下,而不需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同时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图1中的过滤装置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出气单元1、过滤单元2、阀路控制单元3依次连接,构成抽真空过滤装置,所述出气单元1包括排气壳体,所述排气壳体侧壁设有抽真空管102,所述排气壳体上端设有驱动机构13,所述驱动机构13设有穿过排气壳体伸入过滤装置内的驱动轴1301,所述过滤单元2内设有滤袋201,所述驱动轴1301与所述滤袋201的一端联动。具有抖袋除尘的作用,驱动机构13为气缸,也可以为液压缸或机械驱动。

所述滤袋201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件7、第二固定件8,所述驱动轴1301与第一固定件7连接,第一固定件7随所述驱动轴1301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二固定件8与排气壳体101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件8设有连接通孔801,所述滤袋的端部设有钩状或圈状的连接部202,所述连接通孔801和连接部202之间通过丝线或金属丝连接。便于滤袋更换。

图6中的过滤装置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混合时,排出压力,所述出气单元1、阀路控制单元3、过滤单元2依次连接,所述出气单元1包括排气壳体101,所述排气壳体101上端向上延伸设有排气管103,所述排气管103上连接有滤网结构9。

所述排气管103与滤网结构9通过第二快装密封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快装密封结构连接包括:设置在排气管103外端的第一连接部104以及设置在滤网结构9外周的第二连接部901,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与第二连接部901的截面均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与第二连接部90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10。实现实现装卸简单、快速。

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与第二连接部901分别与第二密封圈10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10对应所述第三凹槽设有对应的凸起部1001,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与第二连接部901的斜面处连接有第二卡箍11并通过第一连接部104与第二连接部901固定,所述第二卡箍11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104与第二连接部901的斜面设有对应的内斜面。密封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凡是依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