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3276发布日期:2019-01-05 08:53阅读:18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单原子催化剂近年来在气相反应、有机反应和电催化反应等反应中发展迅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的制备方法主要为极稀溶液浸润-高温还原法、极稀溶液冻干-高温还原法、原子层沉积法、金属有机框架离子交换法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通常涉及高温或高真空过程,制备工艺复杂;金属单原子与基底作用力有限,难以制备高密度单原子体系。相比之下,电沉积方法价格低廉、操作条件简单、产物纯度高、环境友好的特点,广泛用于纳米粒子或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中,且适合在电极基底上原位制备相应金属基催化剂,并进一步用于电催化反应中。然而,电沉积技术中金属的成核和生长同时发生,通常只能获得较大的纳米结构,而无法获得金属单原子,限制了电沉积方法在单原子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因此,提供一种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能够通过电沉积制备单原子催化剂,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通过电沉积制备金属单原子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氧化石墨烯溶液与硫脲溶液加热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生成氮硫掺杂石墨烯;

步骤2.将所述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乙醇与nafion溶液的混合溶液中,超声,取超声后的混合溶液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得到滴涂有氮硫掺杂碳材料的玻碳电极,备用;

步骤3.以所述滴涂有氮硫掺杂碳材料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片作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可溶性二价铜盐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恒电位沉积,得到单原子铜电催化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水热反应的条件为120-180℃反应4-12h。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氧化石墨烯溶液的浓度为0.2-2mg/ml,硫脲溶液的浓度为0.05-0.4mol/l,氧化石墨烯与硫脲质量比为1:5-1:4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将氧化石墨烯溶液与硫脲溶液加热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后,离心分离获得下层沉淀,加入去离子水清洗残留小分子,再离心分离得到氮硫掺杂石墨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乙醇与nafion溶液的体积比为19:1,超声时间为20-40min。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将5mg所述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950μl乙醇与50μlnafion溶液的混合溶液中,超声30min,取10μl超声后的混合溶液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得到滴涂有氮硫掺杂石墨烯的玻碳电极,备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氮硫掺杂碳材料为氮硫掺杂石墨烯或其他氮硫掺杂碳材料;二价铜盐溶液为硫酸铜或氯化铜。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可溶性二价铜盐的浓度为1-10mmol/l,硫酸的浓度为0.2-1mol/l。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沉积电位为0.25v-0.28v。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沉积时间为5-60s。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氮硫掺杂方法调控碳材料基底,在高于平衡电位条件下沉积,降低铜沉积量,从而获得单原子铜,本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设计科学,方法简单,通过使用掺杂程度较高的石墨烯及较低电位,电沉积方法可获得高密度单原子铜。

本发明通过控制石墨烯掺杂程度及沉积电位、时间,可调整获得不同密度单原子铜。

本发明电沉积过程在常温常压进行,操作条件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单原子铜透射电子显微图(2nm)。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4的单原子铜透射电子显微图(1nm)。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单原子铜能谱分析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单原子铜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氧化石墨烯溶液与硫脲溶液加热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生成氮硫掺杂石墨烯;

步骤2.将所述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乙醇与nafion溶液的混合溶液中,超声,取超声后的混合溶液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得到滴涂有氮硫掺杂碳材料的玻碳电极,备用;

步骤3.以所述滴涂有氮硫掺杂碳材料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片作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可溶性二价铜盐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恒电位沉积,得到单原子铜电催化剂。

所述步骤1中,所述水热反应的条件为120-180℃反应4-12h;所述氧化石墨烯溶液的浓度为0.2-2mg/ml,硫脲溶液的浓度为0.05-0.4mol/l,氧化石墨烯与硫脲质量比为1:5-1:40。

所述步骤1中,将氧化石墨烯溶液与硫脲溶液加热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后,离心分离获得下层沉淀,加入去离子水清洗残留小分子,再离心分离得到氮硫掺杂石墨烯。

所述步骤2中,所述乙醇与nafion溶液的体积比为19:1,超声时间为20-40min。

所述步骤2中,将5mg所述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950μl乙醇与50μlnafion溶液的混合溶液中,超声30min,取10μl超声后的混合溶液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得到滴涂有氮硫掺杂石墨烯的玻碳电极,备用。

所述步骤3中,氮硫掺杂碳材料为氮硫掺杂石墨烯或其他氮硫掺杂碳材料,二价铜盐溶液为硫酸铜或氯化铜;可溶性二价铜盐的浓度为1-10mmol/l,硫酸的浓度为0.2-1mol/l;沉积电位为0.25v-0.28v;沉积时间为5-60s。

实施例1

在水热釜中加入0.5mg/ml氧化石墨烯及0.4mol/l硫脲混合溶液,在180℃条件下水热反应12h,离心分离获得下层沉淀,加入去离子水清洗再离心分离得到氮硫掺杂石墨烯;将5mg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950μl乙醇与50μlnafion混合溶液中,超声30min后,取10μl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作为工作电极;再以铂片作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5mmol/l硫酸铜和0.2mol/l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在0.25v进行恒电位沉积,沉积时间为60s,即得到负载在氮硫掺杂石墨烯上的单原子铜;

并且由图2a可知,铜单原子密度高,分散在石墨烯表面,且未聚集成原子簇或纳米粒子。电镜照片显示亮点直径在0.11nm左右,小于金属cu原子理论直径0.255nm,这是由于haadf-stem照片中亮斑为原子核附近区域,而非整个原子大小。由图3可知,样品中的确含有c、o、s、cu元素,(mo元素是由于透射电镜实验使用了钼网)。

实施例2

在水热釜中加入1mg/ml氧化石墨烯及0.2mol/l硫脲混合溶液,,在180℃条件下水热反应12h,离心分离获得下层沉淀,加入去离子水清洗再离心分离得到氮硫掺杂石墨烯;将5mg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950μl乙醇与50μlnafion混合溶液中,超声30min后,取10μl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作为工作电极;再以铂片作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5mmol/l硫酸铜和0.2mol/l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在0.25v进行恒电位沉积,沉积时间为60s,即得到负载在氮硫掺杂石墨烯上的单原子铜;

并且由图2b可知,铜单原子密度较图2a中低,也未聚集成原子簇或纳米粒子。

实施例3

在水热釜中加入0.5mg/ml氧化石墨烯及0.1mol/l硫脲混合溶液,,在180℃条件下水热反应12h,离心分离获得下层沉淀,加入去离子水清洗再离心分离得到氮硫掺杂石墨烯;将5mg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950μl乙醇与50μlnafion混合溶液中,超声30min后,取10μl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作为工作电极;再以铂片作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2mmol/l硫酸铜和0.1mol/l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在0.25v进行恒电位沉积,沉积时间为60s,即得到负载在氮硫掺杂石墨烯上的单原子铜;

并且由图2c可知,铜单原子密度较图2a及图2b中低,也未聚集成原子簇或纳米粒子。

实施例4

在水热釜中加入0.5mg/ml氧化石墨烯及0.4mol/l硫脲混合溶液,,在180℃条件下水热反应12h,离心分离获得下层沉淀,加入去离子水清洗再离心分离得到氮硫掺杂石墨烯;将5mg氮硫掺杂的石墨烯粉末加入950μl乙醇与50μlnafion混合溶液中,超声30min后,取10μl滴涂在玻碳电极上,干燥作为工作电极;再以铂片作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5mmol/l硫酸铜和0.2mol/l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在0.27v进行恒电位沉积,沉积时间为30s,即得到负载在氮硫掺杂石墨烯上的单原子铜;

并且由图2d可知,铜单原子密度较图2a中低,也未聚集成原子簇或纳米粒子。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对比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在0.23v进行恒电位沉积,其余条件均相同,结果显示,本实施例得到原子簇及单原子铜的混合物。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为对比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在0.29v进行恒电位沉积,其余条件均相同,结果显示,本实施例中铜不能发生沉积。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为对比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沉积时间为300s,其余条件均相同,结果显示,本实施例得到原子簇及单原子铜的混合物。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为对比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铜盐浓度为50mmol/l,其余条件均相同,结果显示,本实施例得到原子簇及单原子铜的混合物。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做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