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喷雾干燥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5554发布日期:2018-10-19 22:00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饲用酶制剂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喷雾干燥塔。



背景技术:

喷雾干燥塔是一种可以同时完成干燥和造粒的装置,其原理是将料液雾化成颗粒后与热风接触而实现干燥。在喷雾干燥塔内,热风和雾滴的运动方向及混合情况,直接影响到干燥时间和产品质量。应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如物料热敏性问题、低熔点问题、产品湿含量要求等),正确选择适宜的热风-雾滴的运动方向。

传统的喷雾干燥塔主要有以下缺点:

(1)容易粘壁;(2)一台喷雾干燥塔中热风-雾滴的运动方式只有一种,不能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新型喷雾干燥塔,带有自旋清洁网,实时自洁,同时通过设计高度可以调节的热风分布组件和雾化喷头组件使得热风-雾滴运动方向可随需要自主调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新型喷雾干燥塔,包括塔身,塔身底部设有出料口,塔身顶部设有进料口用于与料槽通过运输管道连通;所述塔身内设有雾化机构和热风分布机构,塔身内设有与塔身内壁结构契合、且与塔身内壁相贴的网格结构的清洁网,清洁网通过连接架连接有自旋驱动端,自旋驱动端的上部伸出塔身顶部,由电机驱动旋转;塔身上部和下部皆设有排风口;热风分布机构包括高度调节机构A、热风分布组件和多级进料管;高度调节机构A包括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的高度调节螺杆和套装在高度调节螺杆上的螺母,高度调节机构A的螺母与热风分布组件连接,热风分布组件包括上热风分布器、下热风分布器、分布器安装架;分布器安装架为带有三通电磁阀的三通管,分布器安装架的三个支管分别连通有出风口朝上的上热风分布器、出风口朝下的下热风分布器和多级进风管底部,多级进风管顶部从塔身顶部穿出,与外部无菌热风供给装置连通;

所述雾化机构包括与多级进料管、高度调节机构A结构相同的高度调节机构B、与高度调节机构B的螺母连接的雾化喷头组件;雾化喷头组件包括上雾化喷头、下雾化喷头和喷头支架;喷头支架为带有三通电磁阀的三通管,喷头支架的三个支管分别连通有喷口朝上的上雾化喷头、喷口朝下的下雾化喷头、多级进料管的底端,多级进料管的顶端与塔身顶部的进料口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雾化喷头与下雾化喷头位于上热风分布器与下热风分布器的中心线上。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塔身设有夹层,塔身外壁设有与夹层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进水口、出水口与冷却水箱连通,冷却水箱内设有水泵、温度传感器和制冷设备。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塔身设有夹层,塔身的夹层有相互不干扰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的螺旋冷却通道a与螺旋冷却通道b,螺旋冷却通道a的进口、螺旋冷却通道b的出口位于塔身下方、且位置相互对应,螺旋冷却通道a的出口、螺旋冷却通道b的进口位于塔身上方、且位置相互对应;螺旋冷却通道a的进口与出口、螺旋冷却通道b的进口与出口皆与冷却水箱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雾化喷头组件与热风分布组件的高度可以自由调整,从而改变其相对位置,实现多种热风-雾滴运动方式的改变;

(2)由于雾化喷头组件与热风分布组件的高度可以调整,当其需要维修和更换时,将其调整至塔身下方,便于维修维护操作;

(3)自旋的清洁网在雾化和干燥过程中实时自旋,防止黏壁;

(4)由两个螺旋冷却通道构成的夹层,冷却效果更加地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风分布组件对雾化组件进行避让的示意图。

图3为清洁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自旋驱动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螺旋冷却通道A与螺旋冷却通道B的效果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10-塔身,20-上热风分布器,30-下热风分布器,40-分布器安装架,50-多级进风管,60-上雾化喷头,70-下雾化喷头,80-喷头支架,90-多级进料管,100-高度调节螺杆,110-高度调节螺母,120-清洁网,130-自旋驱动端,140-连接架,150-螺旋冷却通道a,1501-螺旋冷却通道a的进口,1502-螺旋冷却通道a的出口,160-螺旋冷却通道b,1601-螺旋冷却通道b的进口,1602-螺旋冷却通道b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新型喷雾干燥塔,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新型喷雾干燥塔,包括塔身10,与现有技术相同,上塔身为圆柱状,下塔身为圆锥状。

所述塔身10底部设有出料口。

塔身10内部设有热风分布机构与雾化机构。所述热风分布机构包括高度调节机构A、热风分布组件、多级进风管50。

高度调节机构A包括可旋转固定在塔身10内的高度调节螺杆100、套装在此螺杆上的高度调节螺母110,此高度调节螺杆100的一端从塔身10顶部伸出,由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热风分布组件包括上热风分布器20、下热风分布器30、分布器安装架40。分布器安装架40为带有三通电磁阀的三通管结构,分布器安装架40朝上的支管安装有出风口朝上的上热风分布器20,分布器安装架40朝下的支架安装有出风口朝下的下热风分布器30。分布器安装架40的水平方向的支管与多级进风管50底部连通,多级进风管50顶部从塔身10顶部穿出,且与外部无菌热风供给装置连通。多级进风管50可以跟随热风分布组件的运动调整自身的长度。

所述雾化机构包括高度调节机构B、雾化喷头组件、多级进料管90;高度调节机构B与高度调节机构A结构相同,也包括由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的高度调节螺杆100和此螺杆上套装的高度调节螺母110,此螺母固定在喷头支架80上。

雾化喷头组件包括上雾化喷头60、下雾化喷头70和上述喷头支架80。喷头支架80为三通管结构,喷头支架80内设有三通电磁阀,三通管结构的喷头支架80的一个支管朝上,连接有喷口朝上的上雾化喷头60,三通管结构的喷头支架80的一个支管朝下,连接有喷口朝下的下雾化喷头70。三通管结构的喷头支架80的一个支管水平与多级进料管90的底端连通,多级进料管90的顶端从塔身10顶部穿出通过运输管道与料槽连通。多级进料管90可以跟随雾化喷头组件的运动调整自身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通过驱动电机,通过高度调节机构A与高度调节机构B调整热风分布组件与雾化喷头组件之间相对位置。

当雾化喷头组件与热风分布组件皆位于塔身10上方时,通过分布器安装架40与喷头支架80内的电磁三通阀,使得上雾化喷头60与上热风分布器20封闭,下雾化喷头70与下热风分布器30工作,实现热风-雾滴向下并流。

当雾化喷头组件与热风分布组件皆位于塔身10下方时,通过分布器安装架40与喷头支架80内的电磁三通阀,使得下雾化喷头70与下热风分布器30封闭,上雾化喷头60与上热风分布器20工作,实现热风-雾滴向上并流。

当热风分布组件位于塔身10下方,雾化喷头组件位于塔身10上方时,通过分布器安装架40与喷头支架80内的电磁三通阀,使得上雾化喷头60与下热风分布器30封闭,下雾化喷头70与上热风分布器20工作,实现热风-雾滴逆流。

当热风分布组件位于塔身10上方,雾化喷头组件位于塔身10下方时,通过分布器安装架40与喷头支架80内的电磁三通阀,使得下雾化喷头70与上热风分布器20封闭,上雾化喷头60与下热风分布器30工作,实现热风-雾滴混合流。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满足塔身10内部的热风-雾滴多种运动方式,所述塔身10上部设有排风口,塔身10下部也设有排风口,塔身10下部的排风口可为塔身10底部的出料口。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热风与雾滴的均匀接触,上雾化喷头60与下雾化喷头70应当位于上热风分布器20与下热风分布器30的中心线上。因此,热风分布组件结构设计时应当对雾化组件进行避让。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塔身10内部设有与塔身10内侧壁结构契合、且与塔身10内壁相贴的清洁网120,清洁网120的顶端通过连接架140连接有自旋驱动端130,清洁网120为网格结构。

自旋驱动端130空心,对热风分布机构与雾化机构进行避让,其下部伸入塔身10内通过连接架140连接清洁网120,其上部从塔身10从伸出通过传动组件与电机连接,由电机带动旋转,从而带动清洁网120旋转。

塔身10设有夹层,塔身10外壁设有与夹层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进水口、出水口与冷却水箱连通,使用冷却水箱内设有水泵、温度传感器和制冷设备,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决定制冷设备的启动与关闭。

在雾化干燥工作进行的同时,清洁网120在电机带动下不停发生自旋,粘附在塔身10内壁上的物料,被自旋的网格结构的清洁网120不停刮下,防止物料黏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为了冷却效果更加地均匀,如图1、5所示,所述塔身10的夹层有相互不干扰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的螺旋冷却通道a150与螺旋冷却通道b160,螺旋冷却通道a的进口1501、螺旋冷却通道b的出口1602位于塔身10下方、且位置相互对应,螺旋冷却通道a的出口1502、螺旋冷却通道b的进口1601位于塔身10上方、且位置相互对应。螺旋冷却通道a的进口与出口、螺旋冷却通道b的进口与出口皆与冷却水箱连通。

为了配合塔身10的结构,螺旋冷却通道a150与螺旋冷却通道b160的下方皆为锥形螺旋结构。

现有技术中,塔身10的冷却主要依靠的夹层,但是先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冷却效果好,后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冷却效果变差,使得冷却不够均匀。

因此,本实施例将夹层有螺旋冷却通道a与螺旋冷却通道b,塔身10上方和下方分别即进冷却水、也出冷却水,使得整个塔身10相对来说冷却更为均匀。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