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式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5223发布日期:2019-02-15 21:0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式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式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磷矿浆选矿以后需要采用过滤设备对浮沫进行固液分离,通常采用带式过滤器或盘式过滤器。

带式压滤机作为一种固液分离设备,具有工作连续、处理量大、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等特点,故在污泥脱水行业广泛应用。固液混合物进入带式压滤机后经重力脱水区,依靠物体本身重力脱去大量水分,再经过楔形脱水区、低压脱水区和高压脱水区,通过对物料逐步挤压脱水达到较好干燥物料的目的。其作业原理包括带压和辊压两种。带压是在两条张紧的环状滤带的重合段滤带之间铺布固液混合料,利用两滤带绕过多级直径不等的压辊时,绕于压辊上的外层滤带对带间物料产生的压力挤出滤液;辊压则是利用夹持物料的两层滤带通过成对的平行轧辊间时,利用轧辊对带间固液混合料碾压作用挤出滤液。

如申请号为CN201721051230.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式压滤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驱动装置及同速运转的环形封闭的上滤带和下滤带,所述机架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机架的进料口连接的重力脱水区,所述重力脱水区后端连接有预压辊和设置于所述预压辊下方的挤压辊,所述上滤带和所述下滤带在所述预压辊处贴合并在所述预压辊和所述挤压辊处形成楔形压滤区,所述楔形压滤区后端高低交错设置有多个压辊,所述上滤带和所述下滤带在所述多个压辊处贴合形成S形压滤区,所述机架的后侧设置有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和设置于所述机架外侧与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的从动轮,所述从动轮的前侧与所述S形压滤区末端的压辊Ⅱ传动连接;所述S形压滤区起始端的压辊I的内侧面和所述压辊Ⅱ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一加压辊,两所述加压辊处分别设置有气缸,两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分别连接所述加压辊的辊轴。

如申请号为201720174005.5的专利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蛇形压榨带式过滤机,涉及固液分离技术领域,包括机架,机架上从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有张紧辊、支撑辊、强挤压辊和卸料辊,并安装有上网带和下网带,所述机架上设有楔形进料口、蛇形压榨低压区、蛇形压榨中压区、蛇形压榨高压区、强挤压脱水区和卸料区,蛇形压榨低压区、蛇形压榨中压区、蛇形压榨高压区呈水平S形排列,机架上靠近下张紧辊且位于下张紧辊下方的下网带下方设有冲洗水管,机架上位于蛇形压榨中压区上方的上网带上方设有冲洗水管。

申请人在采用上述装置对浮沫进行过滤时发现如下三个问题:

(1)滤渣易从滤带上侧漏,污染滤液和清洗液;

(2)过滤效果不好,滤渣的水分含量较高,过滤后通常还需要放置沥水,沥水不好处理;

(3)结构复杂不便于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式过滤装置,该装置结合了真空过滤和压榨过滤,并将压榨过滤分成了两个区以提升过滤效果;通过设置导料片、对辊结构及其他措施防止侧漏;且该装置结构紧凑和简单,易于维护。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式过滤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1及机架1上的上滤带6和下滤带5,所述机架1上设有与机架1的进料结构7连接的真空过滤箱2,所述下滤带5穿过真空过滤箱2后与上滤带6贴合形成楔形进料口并一起依次穿过对辊挤压区、低压脱水区3和高压脱水区4,所述对辊挤压区包括设于下滤带5相邻上方左右两侧的导料片22和导料片22相邻后方的两根压辊10,两根压辊10构成对辊结构,所述低压脱水区3包括至少三根上下交错的大挤压辊12,所述高压脱水区4包括至少三根上下交错的小挤压辊13,所述大挤压辊12的直径大于小挤压辊13的直径,所述上滤带6和下滤带5贴合后穿过两根压辊10之间的间隙并以S形绕过大挤压辊12和小挤压辊13至卸料辊11处分离形成卸料口,所述真空过滤箱2、低压脱水区3和高压脱水区4内均设有滤带清洗结构21,所述低压脱水区3和高压脱水区4的正下方设有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所述真空过滤箱2的清洗液排出口通过排液管15将清洗液送至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真空过滤箱2沿前后向设于机架1上部前侧,所述压辊10和导料片22设于机架1上部后侧,所述卸料辊11、小挤压辊13和大挤压辊12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1中部,所述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设于机架1下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大挤压辊12的数量为3个,中部的大挤压辊12的直径小于前后两侧的大挤压辊12的直径。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小挤压辊13的数量为6个且其直径由前至后逐渐增大。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片导料片22对称设于下滤带5的轴线的左右两侧且由前至后逐渐靠近;所述导料片22设于上滤带6与下滤带5之间,其后端伸至下滤带5的相邻上方用于将下滤带5边缘的物料刮至中部,其后端与下滤带5对应侧的距离为5-20m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根压辊10上下并排设置且之间的间隙为3-5m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架1的上部后侧设有从动辊9,所述上滤带6缠绕在从动辊9与卸料辊11之间,所述从动辊9位于导料片22上方,绕于从动辊9处的上滤带6与其下方的下滤带5构成楔形进料口。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架1的上部前侧还设有纠偏结构17、主动辊16和张力调节结构18,自卸料辊11绕出的下滤带5依次绕过纠偏结构17、主动辊16、张力调节结构18、大挤压辊12和小挤压辊13后至卸料辊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式过滤装置,该装置结合了真空过滤和压榨过滤,并将压榨过滤分成了两个区以提升过滤效果,经试验滤渣的水分含量可降低3-10%;通过设置导料片、对辊结构及其他措施防止侧漏,滤液相对澄清便于处理;且该装置结构紧凑和简单,易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式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辊挤压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真空过滤箱、3低压脱水区、4高压脱水区、5下滤带、6上滤带、7进料结构、8卸料刮板、9从动辊、10压辊、11卸料辊、12大挤压辊、13小挤压辊、14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5排液管、16主动辊、17纠偏结构、18张力调节结构、19滤渣收集槽、20物料、21滤带清洗结构、22导料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式过滤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1及机架1上的上滤带6和下滤带5,上滤带6对下滤带5的部分段形成包覆共同行进,机架1上设有与机架1的进料结构7(具体可以为进料斗,设于机架1上部前侧)连接的真空过滤箱2,真空过滤箱2与常见的真空带式过滤器的真空室的结构基本一样,其通过管路与汽水分离器和真空泵连接,其内根据需要可设置摩擦带,其底部设有清洗液排出口。其中,下滤带5穿过真空过滤箱2后与上滤带6贴合形成楔形进料口(此时下滤带5在下,上滤带6在上,之间的距离大于5mm)并一起依次穿过对辊挤压区、低压脱水区3和高压脱水区4,对辊挤压区用于将真空脱水后位于下滤带5边缘的物料向中部收拢,低压脱水区3为低压(下滤带5与上滤带6之间的压力)区用于将大量水挤出,高压脱水区4为高压区用于将两滤布之间的物料进一步压榨。其中,对辊挤压区包括设于下滤带5相邻上方左右两侧的共两片导料片22(左右对称设于机架1上)和导料片22相邻后方的两根压辊10(左右向设置),导料片22用于收拢下滤带5上的物料防止侧漏,两导料片22构成八字形,具体可以为倾斜的直板或弧形板;两根压辊10构成对辊结构用于将收拢后的物料压平(压力最小)。低压脱水区3包括至少三根上下交错的大挤压辊12(左右向设置),高压脱水区4包括至少三根上下交错的小挤压辊13(左右向设置),大挤压辊12的直径大于小挤压辊13的直径;更进一步地,大挤压辊12的直径为小挤压辊13的直径的2-4倍。上滤带6和下滤带5贴合(之间设有物料20)后穿过两根压辊10之间的间隙并以S形绕过大挤压辊12(以S形绕过多根大挤压辊12)和小挤压辊13(以S形绕过多根小挤压辊13)至卸料辊11处分离形成卸料口(下滤带5向上分离,上滤带6向下分离),卸料辊11用于卸料,其上设有卸料刮板8,其下方设有滤渣收集槽19,其直径大于小挤压辊13的直径。真空过滤箱2、低压脱水区3和高压脱水区4内(相应辊的正下方)均设有滤带清洗结构21用于清洗滤带,其具体为冲洗管。低压脱水区3和高压脱水区4的正下方设有用于收集滤液和清洗液的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具体可以为收集槽或收集池;真空过滤箱2的清洗液排出口(用于排出清洗液)通过排液管15将清洗液送至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排液管15通至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上方或通入其内。

其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真空过滤箱2沿前后向设于机架1上部前侧,压辊10和导料片22设于机架1上部后侧,卸料辊11、小挤压辊13和大挤压辊12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1中部,卸料辊11位于真空过滤箱2的下方,大挤压辊12位于压辊10下方,滤液与清洗液收集结构14设于机架1下部。

具体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大挤压辊12的数量为3个,中部的大挤压辊12的直径小于前后两侧的大挤压辊12的直径,两滤带从后侧的大挤压辊12后下方绕入,从前侧的大挤压辊12下方绕出。

具体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小挤压辊13的数量为6个且其直径由前至后逐渐增大。

其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片导料片22对称设于下滤带5的轴线的左右两侧且由前至后逐渐靠近;导料片22设于上滤带6与下滤带5之间(位于下滤带5相邻上方),其后端由下滤带5外侧伸至下滤带5内的相邻上方用于将下滤带5边缘的物料刮至中部,其后端与下滤带5对应侧的距离为5-20m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两根压辊10上下并排设置且之间的间隙为3-5mm(卸料辊11出来的滤饼厚度为2mm左右)。

进一步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架1的上部后侧设有从动辊9,上滤带6缠绕在从动辊9与卸料辊11之间构成回路,从动辊9位于导料片22上方(具体可以位于后侧的大挤压辊12上方),绕于从动辊9处的上滤带6与其下方的下滤带5构成楔形进料口。当然,从动辊9与卸料辊11之间也可设置纠偏结构和张力调节结构。

进一步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架1的上部前侧还设有纠偏结构17(卸料辊11前方)、主动辊16(纠偏结构17后方,张力调节结构18后方)和张力调节结构18(真空过滤箱2前方),纠偏结构17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纠偏辊和纠偏气缸等与常规的纠偏结构相同,张力调节结构18包括至少一根可以调整位置的张力辊和导辊等与常规的张力调节结构相同。自卸料辊11绕出的下滤带5依次绕过纠偏结构17、主动辊16、张力调节结构18、大挤压辊12和小挤压辊13后至卸料辊11构成回路。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滤带6的宽度大于下滤带5的宽度也可有效避免侧漏。

其中,上滤带6的回路和下滤带5的回路中根据需要设置导辊,各辊根据需要与相应的动力结构(电机)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式过滤装置,该装置结合了真空过滤和压榨过滤,并将压榨过滤分成了两个区以提升过滤效果,经试验滤渣的水分含量可降低3-10%;通过设置导料片、对辊结构及其他措施防止侧漏,滤液相对澄清便于处理;且该装置结构紧凑和简单,易于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