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塔分子筛制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3551发布日期:2019-04-05 20:3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六塔分子筛制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氧装置领域,详细地讲是一种六塔分子筛制氧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目前的制氧技术可以分为深冷法、膜制氧、分子筛制氧,深冷法对运输、保存、用量的要求非常高;膜制氧的成本高,效率低,分子筛制氧在效率、使用的便捷性上有非常大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市场上逐渐出现的四塔分子筛制氧系统,虽然解决了产氧连续性的问题,但受前端除水除湿装置、阀体设计原因等故障率较双塔产品没有明显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六塔分子筛制氧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操作方便,快速制氧,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六塔分子筛制氧装置,包括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第三吸附塔、第四吸附塔、第五吸附塔、第六吸附塔,六个吸附塔为分子筛吸附塔,其特征在于,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第三吸附塔、第四吸附塔、第五吸附塔、第六吸附塔分别通过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分别与气路切换装置阀芯上的第十六空气口、第十七空气口、第十八空气口、第十九空气口、第二十空气口、第二十一空气口相连通,通过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分别与气路切换装置阀芯定盘上的第十氧气口、第十一氧气口、第十二氧气口、第十三氧气口、第十四氧气口、第十五氧气口相连通;所述的阀芯由定盘及动盘组成,动盘通过转轴安装在定盘的轴孔内,动盘上加工有第十氧气口、第十一氧气口、第十二氧气口、第十三氧气口、第十四氧气口、第十五氧气口、第十六空气口、第十七空气口、第十八空气口、第十九空气口、第二十空气口及第二十一空气口,动盘上加工有第一氧气孔、第二进气孔、反吹抽真空孔、第四氧气孔、抽真空孔、排氮孔、第七进气孔、氧气管道孔及第九氧气孔,以第一氧气孔与第十氧气口相连通为动盘0度角状态,此时第二进气孔与第十七空气口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与第十八空气口相连通,第四氧气孔与第十二氧气口相连通,抽真空孔与第十九空气口相连通,排氮孔与第二十空气口相连通,第七进气孔与第十六空气口相连通,氧气管道孔与第十五氧气口相连通,第九氧气孔与第十三氧气口相连通;动盘转动6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与第十一氧气口相连通,第二进气孔与第十八空气口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与第十九空气口相连通,第四氧气孔与第十三氧气口相连通,抽真空孔与第二十空气口相连通,排氮孔与第二十一空气口相连通,第七进气孔与第十七空气口相连通,氧气管道孔与第十氧气口相连通,第九氧气孔与第十四氧气口相连通;动盘转动12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与第十二氧气口相连通,第二进气孔与第十九空气口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与第二十空气口相连通,第四氧气孔与第十四氧气口相连通,抽真空孔与第二十一空气口相连通,排氮孔与第十六空气口相连通,第七进气孔与第十八空气口相连通,氧气管道孔与第十一氧气口相连通,第九氧气孔与第十五氧气口相连通;动盘转动18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与第十三氧气口相连通,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十空气口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与第二十一空气口相连通,第四氧气孔与第十五氧气口相连通,抽真空孔与第十六空气口相连通,排氮孔与第十七空气口相连通,第七进气孔与第十九空气口相连通,氧气管道孔与第十二氧气口相连通,第九氧气孔与第十氧气口相连通;动盘转动24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与第十四氧气口相连通,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十一空气口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与第十六空气口相连通,第四氧气孔与第十氧气口相连通,抽真空孔与第十七空气口相连通,排氮孔与第十八空气口相连通,第七进气孔与第二十空气口相连通,氧气管道孔与第十三氧气口相连通,第九氧气孔与第十一氧气口相连通;动盘转动30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与第十五氧气口相连通,第二进气孔与第十六空气口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与第十七空气口相连通,第四氧气孔与第十一氧气口相连通,抽真空孔与第十八空气口相连通,排氮孔与第十九空气口相连通,第七进气孔与第二十一空气口相连通,氧气管道孔与第十四氧气口相连通,第九氧气孔与第十二氧气口相连通;第一氧气孔与氧气管道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六塔的循环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吸附塔的工作效率,氧气提取率可提高到60%,速度提升25%。每个吸附塔六步完成一个空分制氧循环,六个吸附塔互相交错实施,保证每一步都有一个吸附塔在放出高浓度的氧气,以保证高纯度氧气的快速、稳定的送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路切换装置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盘0度角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盘转动60度角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动盘转动120度角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动盘转动180度角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动盘转动240度角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动盘转动300度角状态示意图。

图中 1.第一氧气孔,2.第二进气孔,3.反吹抽真空孔,4.第四氧气孔,5.抽真空孔,6.排氮孔,7.第七进气孔,8.氧气管道孔,9.第九氧气孔,10.第十氧气口,11.第十一氧气口,12.第十二氧气口,13.第十三氧气口,14.第十四氧气口,15.第十五氧气口,16.第十六空气口,17.第十七空气口,18.第十八空气口,19.第十九空气口,20.第二十空气口,21.第二十一空气口,22.轴孔,31.动盘,32.定盘,41.第一吸附塔,42.第二吸附塔,43.第三吸附塔,44.第四吸附塔,45.第五吸附塔,46.第六吸附塔,50.气路切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吸附塔41、第二吸附塔42、第三吸附塔43、第四吸附塔44、第五吸附塔45、第六吸附塔46,六个吸附塔为分子筛吸附塔,第一吸附塔41、第二吸附塔42、第三吸附塔43、第四吸附塔44、第五吸附塔45、第六吸附塔46通过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分别与气路切换装置50阀芯上的第十六空气口16、第十七空气口17、第十八空气口18、第十九空气口19、第二十空气口20及第二十一空气口21相连通,通过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分别与气路切换装置阀芯定盘上的第十氧气口10、第十一氧气口11、第十二氧气口12、第十三氧气口13、第十四氧气口14、第十五氧气口15相连通。

气路切换装置50的阀芯由定盘32及动盘31组成,动盘31通过转轴安装在定盘32的轴孔22内,动盘31上加工有第十氧气口10、第十一氧气口11、第十二氧气口12、第十三氧气口13、第十四氧气口14、第十五氧气口15、第十六空气口16、第十七空气口17、第十八空气口18、第十九空气口19、第二十空气口20及第二十一空气口21,动盘31上加工有第一氧气孔1、第二进气孔2、反吹抽真空孔3、第四氧气孔4、抽真空孔5、排氮孔6、第七进气孔7、氧气管道孔8及第九氧气孔9,以第一氧气孔1与第十氧气口10相连通为动盘0度角状态,此时第二进气孔2与第十七空气口17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3与第十八空气口相18连通,第四氧气孔4与第十二氧气口12相连通,抽真空孔5与第十九空气口19相连通,排氮孔6与第二十空气口20相连通,第七进气孔7与第十六空气口16相连通,氧气管道孔8与第十五氧气口15相连通,第九氧气孔9与第十三氧气口13相连通;动盘31转动6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1与第十一氧气口11相连通,第二进气孔2与第十八空气口18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3与第十九空气口19相连通,第四氧气孔4与第十三氧气口13相连通,抽真空孔5与第二十空气口20相连通,排氮孔6与第二十一空气口21相连通,第七进气孔7与第十七空气口17相连通,氧气管道孔8与第十氧气口10相连通,第九氧气孔9与第十四氧气口14相连通;动盘31转动12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1与第十二氧气口12相连通,第二进气孔2与第十九空气口相19连通,反吹抽真空孔3与第二十空气口20相连通,第四氧气孔4与第十四氧气口14相连通,抽真空孔5与第二十一空气口21相连通,排氮孔6与第十六空气口16相连通,第七进气孔7与第十八空气口18相连通,氧气管道孔8与第十一氧气口11相连通,第九氧气孔9与第十五氧气口15相连通;动盘31转动18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1与第十三氧气口13相连通,第二进气孔2与第二十空气口20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3与第二十一空气口21相连通,第四氧气孔4与第十五氧气口15相连通,抽真空孔5与第十六空气口16相连通,排氮孔6与第十七空气口17相连通,第七进气孔7与第十九空气口19相连通,氧气管道孔8与第十二氧气口12相连通,第九氧气孔9与第十氧气口10相连通;动盘31转动24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1与第十四氧气口14相连通,第二进气孔2与第二十一空气口21相连通,反吹抽真空孔3与第十六空气口16相连通,第四氧气孔4与第十氧气口10相连通,抽真空孔5与第十七空气口17相连通,排氮孔6与第十八空气口18相连通,第七进气孔7与第二十空气口20相连通,氧气管道孔8与第十三氧气口13相连通,第九氧气孔9与第十一氧气口11相连通;动盘31转动300度角时,第一氧气孔1与第十五氧气口15相连通,第二进气孔2与第十六空气口相16连通,反吹抽真空孔3与第十七空气口17相连通,第四氧气孔4与第十一氧气口11相连通,抽真空孔5与第十八空气口18相连通,排氮孔6与第十九空气口19相连通,第七进气孔7与第二十一空气口21相连通,氧气管道孔8与第十四氧气口14相连通,第九氧气孔9与第十二氧气口12相连通;第一氧气孔1与氧气管道孔8相连通,第一氧气孔1、第四氧气孔4及第九氧气孔9都通到出氧通道中。

本实用新型制氧操作时,包括如下A、B、C、D、E、F 六个步骤:

1)在第A步时,

第一吸附塔41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在关闭状态;

第二吸附塔42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打开,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三吸附塔43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六吸附塔内,冲洗第六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四吸附塔44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五吸附塔45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五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六吸附塔46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三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六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2)然后,转入第B步时,

第一吸附塔41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一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二吸附塔42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五吸附塔内,冲洗第五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三吸附塔43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四吸附塔44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四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五吸附塔45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二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六吸附塔46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该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3)然后,转入第C步时,

第一吸附塔41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四吸附塔内,冲洗第四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二吸附塔42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三吸附塔43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三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四吸附塔44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一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四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五吸附塔45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六吸附塔46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六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4)然后,转入第D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二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二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三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六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四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五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五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六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三吸附塔内,冲洗第三吸附塔内的氮气;

5)然后,转入第E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一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二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五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五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三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四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四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五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二吸附塔内,冲洗第二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六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6)然后,转入第F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四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一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二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三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三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四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一吸附塔内,冲洗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五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六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六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然后再回到第A步,如此循环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六塔的循环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吸附塔的工作效率,氧气提取率可提高到60%,速度提升25%。每个吸附塔六步完成一个空分制氧循环,六个吸附塔互相交错实施,保证每一步都有一个吸附塔在放出高浓度的氧气,以保证高纯度氧气的快速、稳定的送出。

设有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第三吸附塔、第四吸附塔、第五吸附塔、第六吸附塔,六个吸附塔为分子筛吸附塔,其特征在于,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第三吸附塔、第四吸附塔、第五吸附塔、第六吸附塔分别通过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及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与气路切换装置相连接;包括如下A、B、C、D、E、F 六个步骤:

1)在第A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在关闭状态;

第二吸附塔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打开,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三吸附塔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六吸附塔内,冲洗第六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四吸附塔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五吸附塔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五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六吸附塔在A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三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六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2)然后,转入第B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一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二吸附塔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五吸附塔内,冲洗第五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三吸附塔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四吸附塔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四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五吸附塔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二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六吸附塔在B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该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3)然后,转入第C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一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四吸附塔内,冲洗第四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二吸附塔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三吸附塔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三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四吸附塔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一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四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五吸附塔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六吸附塔在C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六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4)然后,转入第D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二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二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三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六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四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五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五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六吸附塔在D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六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三吸附塔内,冲洗第三吸附塔内的氮气;

5)然后,转入第E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一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第二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五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五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三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四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四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五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五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二吸附塔内,冲洗第二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六吸附塔在E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6)然后,转入第F步时,

第一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与真空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真空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放氧结束的第四吸附塔连接,接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冲洗第一吸附塔内的空间,使真空解吸更彻底;

第二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逆均压状态,即从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中充入富氧气体,此时第二吸附塔空气管道处在关闭状态;

第三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放氧气状态,即从第三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打开,第三吸附塔向外放出氧气;

第四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进气顺均状态,即从第四吸附塔空气管道中通入压缩空气,同时其氧气管道通过气路切换装置内部管路与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相连,将氧浓度较低的氧气输送到正在真空排氮气的第一吸附塔内,冲洗吸附塔内的氮气;

第五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静态稳定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全部关闭,分子筛在内部低压氮气释放过程;

第六吸附塔在F步时的工作状态为反吹排氮过程,此时其空气管道与氮气管道相连接,其氧气管道通过一个细管道与成品气管道相连接,通过高浓度氧气对第六吸附塔进行冲洗以尽快排出内部的氮气;

然后再回到第A步,如此循环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六塔的循环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吸附塔的工作效率,氧气提取率可提高到60%,速度提升25%。每个吸附塔六步完成一个空分制氧循环,六个吸附塔互相交错实施,保证每一步都有一个吸附塔在放出高浓度的氧气,以保证高纯度氧气的快速、稳定的送出。

从第一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二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三吸附塔氧气管道、第四吸附塔氧气管道、第五吸附塔氧气管道及第六吸附塔氧气管道输出的氧气通到出氧通道中进行收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