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6856发布日期:2019-05-22 03:1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对曲面产品进行装配的自动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电子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要求高质量的同时,还追求具有设计感的外形。因而,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设计的越发小巧轻薄且还具有一定曲度,电子产品也因此向着高密度集成化以及超精细化发展,相应的,对于电子元器件的组装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手机、平板电脑、电子词典等电子产品中使用到的触控笔的笔筒与笔帽之间进行装配时,精巧的触控笔一般是插接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使用时抽拉出即可,由于留给触控笔的容置空间的形状与大小及便于抽拉的限制,对精巧的且装配面为曲面的笔筒与笔帽进行点胶贴合或对位装配并非易事。目前,对于这些笔筒与笔帽的点胶及装配一般还是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进行,通过作业人员的熟练度与经验进行对位装配及点胶,效率低、且装配及点胶的精确度无法保证。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结构简单、精度高、效率高的自动组装设备来克服上述问题,以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且效率高的自动组装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组装设备,适于触控笔的笔帽与笔筒的装配,所述自动组装设备包括传送装置、沿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顺次排布的点胶装置与对位装置、设于所述点胶装置处的第一识别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对位装置处的第二识别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将笔筒传送至所述点胶装置处,所述点胶装置在所述第一识别装置的配合下对所述笔筒进行点胶;所述传送装置还将点胶后的笔筒传送至便于所述笔帽与所述笔筒初步贴合的位置处,且所述传送装置还可将初步贴合的所述笔筒与所述笔帽传送至所述对位装置处;所述第二识别装置与所述对位装置相配合而对初步贴合的所述笔筒及所述笔帽二者进行对位调整以实现所述二者的准确贴合,所述传送装置还将装配完成的所述笔帽与所述笔筒传送以下料。

较佳地,所述传送装置包括沿工作平台的纵向呈平行且间隔布置的两传送导轨,所述对位装置、所述第二识别装置与所述传送导轨呈一一对应地设置,一所述点胶装置与一所述第一识别装置呈往返于两所述传送导轨之间的设置。

较佳地,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于所述传送导轨上传送的定位治具,所述定位治具包括安装座及安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的抵压件与顶推件,所述笔筒安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笔筒的连接端可显露出,所述笔帽对位安放于所述笔筒的连接端,所述抵压件可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而正对所述笔帽,所述顶推件可驱使所述抵压件做靠近或远离所述笔帽的往复运动以抵压所述笔帽或解除对所述笔帽的抵压。

较佳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抵压件枢接,所述联动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推件固接、可移动地连接或可转动地连接。

较佳地,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转接轴、固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固定件与限位件,所述转接轴可转动及可移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件中,所述转接轴的上端与所述抵压件枢接而下端与所述顶推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接轴上沿其周向设有一螺旋状的导向槽,所述限位件的端部可滑动地卡接于所述导向槽中。

较佳地,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安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的锁定件,所述转接轴上设有与所述锁定件相匹配的锁扣部,所述锁定件可沿所述转接轴的径向直线移动而卡接于所述锁扣部中或脱离与所述锁扣部的卡接。

较佳地,所述顶推件包括位于所述转接轴正下方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具有与所述转接轴相抵接的弧形端,所述转接轴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的抵接面为一平面。

较佳地,所述定位治具还包括滑设于所述传送导轨上的定位座及设于所述定位座侧上方的侧压件,所述安装座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定位座上,所述侧压件可相对所述定位座做斜线运动,以抵压所述安装座的侧端或解除对所述安装座的侧端的抵压。

较佳地,所述对位装置包括真空对位头及与所述真空对位头相连接的移送机构,所述移送机构可驱使所述真空对位头沿水平横向、水平纵向及竖直方向直线移动,所述真空对位头呈漏斗状且具有与所述笔帽的形状相匹配的仿形吸嘴。

较佳地,所述第二识别装置包括工业相机,所述对位装置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所述工业相机,两所述工业相机对所述笔筒与所述笔帽的贴合处的不同区域进行识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自动组装设备可实现笔筒及笔帽的传送、笔筒上点胶、笔筒与笔帽的初步贴合、对位调整以准确贴合及移送下料等装配过程的自动化流水作业,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并且,本申请通过第一识别装置对待点胶的笔筒的连接端的坐标进行识别,以便点胶装置对应点胶,从而有效保证点胶的精确度;当将笔帽对位安置于笔筒上进行初步贴合后,第二识别装置对初步贴合的笔筒与笔帽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识别,从而通过对位装置与第二识别装置相配合,对笔筒与笔帽边检测边对位调整,以使得笔筒与笔帽呈无缝对接的紧密贴合;本发明的自动组装设备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效率,装配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自动组装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自动组装设备隐藏了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自动组装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传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定位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定位治具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联动组件的局部结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的锁扣件与锁扣部相配合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定位座滑设于传送导轨上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点胶装置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对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对位装置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对位装置与第二识别装置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涉及装配面为曲面的电子产品之组件间的装配,尤其是对手机、平板电脑及电子词典等电子产品所用到的触控笔200的装配,在本申请中,触控笔200包括笔筒201、笔芯202及笔帽203,笔芯202对位套接于笔筒201中,且笔芯202的一端突出于笔筒201的前端口以便进行触控操作,而笔芯202的另一端位于笔筒201的后端口内或突出于笔筒201的后端口,笔帽203对位装配于笔筒201的后端口的连接端上以对笔筒201进行封口,从而将笔芯202封装于笔筒201内或笔筒201与笔帽203之间。具体地,笔筒201整体呈管状,笔筒201与笔帽203间的装配面为曲面,为了便于定位,笔筒201的外壁上设有沿笔筒201的轴向布置的一定位面2011,定位面2011为一平面,笔帽203上设有与定位面2011相对应的定位面2031,则以定位面2011与定位面2031为对位基准,即可便捷地实现笔筒201与笔帽203的对位组接。其中,笔帽203对位安置于笔筒201上后,可通过其他连接件实现二者的牢固装配,也可在笔筒201与笔帽203至少一者上预置胶水或点胶,从而通过胶水实现二者的贴合。

请参阅图1至图14,本发明所公开的自动组装设备100适用于笔筒201与笔帽203的组装,主要是通过点胶而使得二者组接,其中,笔芯202已对位装配于笔筒201中。本发明的自动对位设备100包括工作平台101及设于工作平台101上的传送装置10、沿传送装置10的传送方向顺次排布的点胶装置20与对位装置30、以及设于点胶装置20处的第一识别装置40和设于对位装置30处的第二识别装置50。传送装置10将笔筒201传送至点胶装置20处,点胶装置20在第一识别装置40的配合下对笔筒201的连接端进行点胶;传送装置10还将点胶后的笔筒201传送至便于笔帽203与笔筒201初步贴合的位置处,且传送装置10还可将初步贴合的笔筒201与笔帽203传送至对位装置30处;第二识别装置50与对位装置30相配合而对初步贴合的笔筒201及笔帽203二者进行对位调整以实现二者的准确贴合,传送装置10还可将装配完成的笔帽203与笔筒201进行传送以下料。当然,本发明所公开的自动组装设备100还包括罩设于上述装置外部的机壳102及与上述装置电性连接的控制系统60,由控制系统60控制各装置间的协调动作,其中,控制系统60的控制键61与触控显示屏62设置于机壳102上,控制系统60的控制器等电气控制元件可设于机壳102内。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系统60为现有的控制系统,其结构及控制原理均为本领域的公知,故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更具体地:

请参阅图3和图4,传送装置10包括沿工作平台101的纵向呈平行且间隔布置的两传送导轨11,对位装置30、第二识别装置50与传送导轨11呈一一对应地设置,一点胶装置20与一第一识别装置40呈往返于两传送导轨11之间的设置,从而既可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平衡各装置间的作业时差,有效提高组装效率。优选地,传送导轨11具体为一线性滑台,其中,传送导轨11上顺次设有进料位11a、点胶位11b、摆放位11c、调整位11d及出料位(图中未示出)。待点胶的笔筒201由进料位11a传送至点胶位11b,于该工位完成对待点胶的笔筒201的点胶作业后,点胶后的笔筒201被传送至摆放位11c,于此工位将笔帽203对位放置于笔筒201上实现二者的初步贴合,初步贴合的笔筒201与笔帽203被传送至调整位11d,从而通过对位调整以实现二者的准确贴合,最后,经初对位与调整对位而准确贴合的笔筒201与笔帽203被传送至出料位以下料。而为了优化结构,以期有效地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出料位、摆放位11c与进料位11a呈相重合的设置,则只需在机壳102的一侧开设进出口以便上下料即可。

请参阅图4至图10,为了便于传送笔筒201及笔帽203,本申请的传送装置10还包括于传送导轨11上传送的定位治具12,定位治具12包括安装座13及安设于安装座13上的抵压件14与顶推件15,笔筒201安置于安装座13上且所笔筒201的连接端可显露出,笔帽203可对位安放于笔筒201的连接端,抵压件14可相对安装座13转动而正对笔帽203,顶推件15可驱使抵压件14做靠近或远离笔帽203的往复运动以抵压笔帽203或解除对笔帽203的抵压。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顶推件15可驱使抵压件14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以抵压笔帽203,对位准确且便于控制。则笔筒201沿竖直方向呈笔直的固定于安装座13上,且笔筒201的连接端朝上并突出于安装座13的顶端,笔帽203对位安置于笔筒201上后,抵压件14由笔筒201的侧上方可转动至笔帽203的正上方并可与笔帽203相抵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推件15可驱使抵压件14沿竖直方向做斜线运动,笔筒201也可呈倾斜的固定于安装座13上,其连接端亦可呈突出于安装座13侧端的设置,则当笔筒201与笔帽203对位摆放后,抵压件14也可从侧向对二者进行固定。

具体地,在本申请中,可先固定笔筒201,以便对笔筒201的连接端进行点胶,再将笔帽203对位安放于点胶后的笔筒201的连接端上,此时抵压件14处于大致平齐于或略低于笔帽203顶端的初始位置,拨动抵压件14使其转动至与笔帽203相抵接,从而使得笔筒201与笔帽203可保持在初步对位的抵接状态,以便后续进一步对位调整以贴合。并且,可通过顶推件15顶推抵压件14或松开抵压件14,使得抵压件14做远离笔筒201的直线运动以解除对笔帽203的抵压,或使得抵压件14做靠近笔筒203的直线运动以复位,从而可抵压笔帽203。优选地,抵压件14与笔帽203相抵接的抵接端可相对抵压件14的本体上下浮动,具体地,可在抵压件14的抵接端与本体之间设置一弹性件,从而有效且便捷地实现与笔帽203的抵接。

请参阅图6,安装座13上设有与笔筒201的形状相对应的一插槽13a,笔筒201卡接于插槽13a中且笔筒201的连接端位于插槽13a外而显露出。具体地,安装座13大致呈“l”形,安装座13包括相对水平的底座131及与底座131相垂直的支撑座132。插槽13a具体沿支撑座132的纵向布置且位于支撑座132的相对左侧,插槽13a可直接开设于支撑座132上,也可形成于一夹持盒16上。夹持盒16可拆卸地安设于支撑座132上,则可根据笔筒201的规格尺寸选择具有对应插槽13a的夹持盒16,从而实现对不同尺寸的笔筒201的固定,以提高本治具的适应性。

更具体地,夹持盒16包括可固定于支撑座132上的底盒161及与底盒161可扣接的盖板162,笔筒201卡接于沿底盒161的纵向布置的插槽13a中,插槽13a为u形槽或v形槽。盖板162与底盒161可完全分离的设置,也可以是一端与底盒161枢接,而另一端与底盒161可转动地扣接,则通过盖板162与底盒161的扣接不仅可有效固定笔筒201,防止笔筒201在装配或移送过程中移位,并且还便于笔筒201的装卸。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笔帽203对位安置于笔筒201上,本发明的定位治具12还配备有一真空吸笔70,真空吸笔70的吸附端的周向以吸嘴为中心呈等距的设有三个定位柱71,底盒161的顶端或支撑座132的顶端设有与定位柱71呈一一对应布置的定位孔16a。手工操作真空吸笔70,将其吸附的笔帽203安置于笔筒201的连接端时,通过定位柱71与定位孔16a进行定位,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笔帽203与笔筒201的有效对位,从而提高对位的准确性及效率。其中,如图2所示,真空吸笔70可挂接于机壳102的进出口处,从而便于操作。

请参阅图5至图7,定位治具12还包括设于安装座13上的联动组件17,联动组件17位于支撑座132的相对右侧,联动组件17的一端与抵压件14枢接,联动组件17的另一端与顶推件15固定连接、可移动地连接或可转动地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联动组件17包括转接轴171、固定件172与限位件173,固定件172固设于安装座13的支撑座132上,转接轴171可转动及可移动地套设于固定件172中,转接轴171的上端与抵压件21枢接,转接轴171的下端与顶推件15呈可转动地连接,转接轴171上沿其周向设有一螺旋状的导向槽17a,限位件173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座13的支撑座132上,限位件173的另一端可滑动地卡接于导向槽17a中。当顶推件15于支撑座132上沿竖直方向直线运动以顶推转接轴171时,转接轴171在顶推件15提供的顶推力与限位件173提供的由导向槽17a所限定的切向力的作用下,可相对固定件172转动及移动,从而带动抵压件14直线运动,以解除对笔帽203的抵压,当顶推件15反向运动时,即可使得抵压件14实现对笔帽203的抵压。

优选地,固定件172的数量可为两个,两固定件172于支撑座132上呈间隔开地布置并套设于转接轴171的相对两端,使得转接轴171的运动更加稳定。固定件172优选为轴承,也可以是衬套,只要可实现与转轴的可转动及可移动的连接的部件均可,并不以此为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轴171的下端与顶推件15可固定连接,则顶推件15于支撑座132上沿竖直方向直线运动即可带动转接轴171上下直线移动,从而实现抵压件14的往复运动。而当转接轴171的下端与顶推件15之间通过一凸轮结构可移动地连接时,则通过转接轴171与顶推件15间的相对滑移亦可有效控制转接轴171的上下移动。

具体地,导向槽17a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直槽17a1、第二直槽17a2及连接于第一直槽17a1与第二直槽17a2之间的弧形槽17a3,第一直槽17a1与第二直槽17a2沿转接轴171的轴向呈平行且间隔开地布置,限位件173的端部呈间隙配合地插接于导向槽17a中。

当限位件173的端部于弧形槽17a3中滑动时,转接轴171既可转动又可移动;而当限位件173的端部于第一直槽17a1或第二直槽17a2中滑动时,由于第一直槽17a1与第二直槽17a2均为直线槽,则会限制转接轴171的转动,转接轴171仅能沿竖直方向直线移动。并且,第一直槽17a1与第二直槽17a2的闭合端还可起到阻止限位件173继续移动的止位作用,使得转接轴171带动抵压件14定位在设定的工作位置处。如图6所示,限位件173位于第二直槽17a2的闭合端,此时转接轴171位于上侧的极限位置而使得抵压件14处于未抵压笔帽203的解除抵压状态。而如图7所示,限位件173位于第一直槽17a1的闭合端,此时转接轴171位于下侧的极限位置而使得抵压件14处于抵压笔帽203的抵压状态。

请参阅图8和图9,联动组件17还包括安设于安装座13上的锁定件174,转接轴171上设有与锁定件174相匹配的锁扣部17b,锁定件174可沿转接轴171的径向直线移动而卡接于锁扣部17b中或脱离与锁扣部17b的卡接,从而限制或允许转接轴171的移动及转动。锁扣部17b可为设置于转接轴171的下侧壁上的一槽孔,当然,锁扣部17b也可以是沿转接轴171下侧壁的周向设置的一环形槽,从而可简化结构,方便与锁定件174的卡接。其中,锁定件174的端部为弧形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32上固设有一定位件175,锁定件174沿转接轴171的径向与定位件175可伸缩地套接。优选地,锁定件174与定位件175之间连接有一弹性件176,弹性件176恒驱使锁定件174向着与锁扣部17b相卡接的方向直线移动,弹性件176具体为弹簧。

当转接轴171转动地向下直线移动时,转接轴171的外壁与锁定件174的端部抵接而压缩弹性件176,使得锁定件174沿转接轴171的径向收缩而避让,以便转接轴171继续下移,直至转接轴171运动至限位件173的端部滑动至第一直槽17a1的闭合端时,转接轴171的锁扣部17b正好转动至与锁定件174相对,则在弹性件176的恢复力的作用下锁定件174卡接于锁扣部17b中,从而从两端限定转接轴171,使其不再移动及转动,进而使得抵压件14保持在与笔帽203相抵接的状态。而当转接轴171在顶推件15的驱使下转动地向上直线移动时,由于锁定件174具有弧形的卡接端,与之对应的锁扣部17b也具有一定弧度,则在抵推力的作用下弹性件176被压缩,锁定件174即可脱离与锁扣部17b的卡接,直至转接轴171运动至限位件173的端部滑动至第二直槽17a2的闭合端,抵压件14解除对笔帽203的抵压,在弹性件176的恢复力的作用下锁定件174也向外移动以复位。

进一步地,在转接轴171与安装座13之间或转接轴171与固定件172之间也可设有一弹性件(图中未示出),该弹性件恒驱使转接轴171向着与锁定件174相卡接的方向直线移动。该弹性件具体为弹簧。

请参阅图6和图8,顶推件15设于安装座13的边缘处,具体滑设于支撑座132的直线滑轨1321上。顶推件15包括位于转接轴171正下方的抵接部151,顶推件15于直线滑轨1321上滑动而使得抵接部151从转接轴171的下方顶推转接轴171。具体地,转接轴171与抵接部151相抵接的抵接面为一平面,而抵接部151具有与转接轴171可抵接的弧形端,则抵接部151仅以该弧形端与转接轴171相抵接,有效减小了接触面,则既可提供顶推力,又可降低摩擦力,从而便于转接轴171的转动。并且为了保证顶推件15于竖直方向的直线移动,底座131上还设有一导向杆1311,导向杆1311沿竖直方向布置,顶推件15穿设于导向杆1311上并可沿导向杆1311滑动,从而进一步保证顶推件15直线移动的稳定性。而为了便于顶推件15的推送,顶推件15还包括推送部152,推送部152位于顶推件15的侧端,且超出安装座13的边缘。优选地,推送部152可由顶推件15的侧端向突出于支撑座132或/和底座131的边缘的方向延伸而成,从而便于操作。

其中,可手动操作以实现顶推件15的上下移动,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位的准确性及效率,定位治具12还包括顶推驱动器153,顶推件15与顶推驱动器153的输出端1531固定连接或可移动地连接,在顶推驱动器153的驱使下,顶推件15可相对支撑座132上下直线运动以顶推转接轴171。其中,顶推驱动器153可设置于安装座13上,顶推驱动器153的输出端1531与顶推件15的推送部152可抵接。

请结合图8和图10,本发明公开的定位治具12还包括定位座18,安装座13可拆卸地卡接于定位座18上,通过将安装座13卡接于定位座18上,不仅可以加强“l”形的安装座13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定位及对位装配的准确性,并且,可拆卸地设置便于流水线的流拉,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具体地,定位座18与移送驱动器111的输出端相连,当装载有笔筒201的安装座13卡接固定于定位座18上后,移送驱动器111可驱使定位座18带动安装座13于传送导轨11上直线运动,从而传送笔筒201至相应工位以便与笔帽203进行贴合。优选地,定位座18上设有定位销181,安装座13的底座131上设有与定位销181相对应的定位孔。为了实现稳固的连接,定位销181的数量可为多个,且可呈对称的设置,底座131上的定位孔与定位销181呈一一对应地设置。而为了便于拆卸及简化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顶推驱动器153设置于定位座18的侧端,顶推驱动器153的输出端1531可移动至与顶推件15相抵接。

进一步地,定位治具12还包括侧压件19,侧压件19设置于定位座18的侧上方,侧压件19可相对定位座18做斜线运动,以抵压安装座13的侧端或解除对安装座13的侧端的抵压。侧压件19的设置不仅可进一步加强安装座13与定位座18间的连接,使得笔筒201被固定的更加稳固以便笔帽203的对位安置,并且,还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侧向抵压的设置有效缩小整个定位治具12的体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座18的前后两相对侧各设有一呈倾斜布置的侧支架191,即侧支架191设置于定位座18的侧端并沿着与定位座18呈一夹角的方向延伸,该夹角优选为锐角,两侧支架191的倾斜角度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二者的倾斜角度可不相同。每一侧支架191上沿其倾斜方向设有一侧压驱动器192,每一侧压驱动器192的输出端连接一侧压件19,两侧压件19的形状根据与之相抵接的安装座13的端面的形状设置,可不一致。则侧压驱动器192可驱使与之连接的侧压件19沿着侧支架191的倾斜方向移动,从而从侧向抵压安装座13的侧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定位座18的一侧设置侧支架191,亦可起到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强连接的作用。

请参阅图11,本设备采用ab胶进行点胶,点胶装置20通过支撑架22架设于两传送导轨11上,点胶装置20对两传送导轨11上传送的笔筒201进行交替点胶,点胶装置20包括用于点胶的点胶头21,点胶装置20的具体结构并非本申请的保护重点,在此不做详细描述。第一识别装置40设于点胶装置20处且与点胶装置20同步往返于两传送导轨11之间,从而交替地对两传送导轨11上的笔筒201的连接端的三维坐标进行识别,并反馈识别信息给控制系统60,从而便于点胶装置20根据控制系统60的指示进行精确点胶。第一识别装置40包括一工业相机41、一测高仪42及与工业相机41相配合的光源43,光源43优选为环形光。当然,如图3所示,本设备还包括点胶辅助装置80,点胶辅助装置80包括用于对点胶针头进行对位校准的校准感应器81,用于收集残胶的收集桶82,用于针头内残胶清理的金属板83及用于清理针头外壁上残留流水的擦胶装置84,且点胶辅助装置80可沿工作平台101的纵向直线移动,从而便于相关点胶辅助部件的清理及更换。

请参阅图12至图14,对位装置30包括支撑架31、设于支撑架31上的真空对位头32及与真空对位头32相连接的移送机构33,移送机构33可驱使真空对位头32沿水平横向、水平纵向及竖直方向直线移动。真空对位头32呈漏斗状且具有与笔帽203的形状相匹配的仿形吸嘴321,即仿形吸嘴321具有与笔帽203的外轮廓相对应的吸附面,该吸附面为一曲面。当定位治具12带动初步贴合的笔筒202与笔帽203移动至对位装置30处时,抵压件14在顶推件15的驱使下上移而解除对笔帽203的抵压,则漏斗状的真空对位头32下移时可随之将抵压件14推送开,二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具体地,移送机构33包括设于支撑架31上以驱使真空对位头32沿水平纵向移动的纵移驱动器331、连接于纵移驱动器331的输出端以驱使真空对位头32沿水平横向移动的横移驱动器332、以及连接于横移驱动器332的输出端以驱使真空对位头32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竖移驱动器333,真空对位头32连接于竖移驱动器333的输出端。纵移驱动器331、横移驱动器332及竖移驱动器333具体为伺服电机。优选地,为了防止真空对位头32抵压笔帽203时抵压力过大,移送机构33还包括压力传感器334,压力传感器334设置于竖移驱动器333的输出端。当然,真空对位头32可通过弹性组件335相对竖移驱动器333的输出端上下移动,则真空对位头32可在移动过快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通过弹性组件335的弹性压缩向上移动以保护笔帽203。

请参阅图14,第二识别装置50包括工业相机51,对位装置30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工业相机51,两工业相机51对笔筒201与笔帽203的贴合处的不同区域进行识别,则通过对具有一定曲度的贴合处的多个区域的坐标进行识别,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对位调整。具体地,其中一工业相机51安设于对位装置30的下方且与定位治具12上笔筒201与笔帽203的正面相对,即与定位面2011与定位面2031相对,而另一工业相机51安设于对位装置30的外侧并与定位治具12上笔筒201与笔帽203的侧面相对,从而从两个方向对二者的连接处的坐标进行识别以便对位调整,对位更加准确。且为了更好地对连接处的轮廓进行捕捉,工作平台101上还可设置反光板52,反光板52与设于侧面的工业相机51呈直线排布,且二者分设于传送导轨11的两侧,则藉由反光板52对光源的反射,便于侧向的工业相机51对具有一定曲度的笔筒201与笔帽203的轮廓的捕捉。

以下结合图1至图14,对本发明的自动组装设备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设备启动,于进料位11a将笔筒202装载于定位治具12的安装座15上,或者,将产线上流拉过来的已装载有笔筒202的安装座15卡接于定位座18上,定位治具12于传送导轨11上传送至点胶位11b,第一识别装置40对笔筒201的连接端的三维坐标进行识别,并反馈识别信息给控制系统60,点胶装置20根据控制系统60的指示进行精确点胶;接着,点胶完成的笔筒202随着定位治具12返回至进料位11a,于该进料位11a将笔帽203初步对位的安放于笔筒201上,再手动将抵压件14转动至与笔帽203相抵接;然后,初步贴合的笔筒201与笔帽203于定位治具12上被传送至调整位11d,第二识别装置40从两个方向对笔筒201与笔帽203的连接处的坐标进行识别,并反馈识别信息给控制系统60,对位装置30根据控制系统60的指示进行对位调整,且在调整过程中,边识别边调整,从而实现笔筒201与笔帽203的准确对位;最后,精确对位后的笔筒201与笔帽203随着定位治具12返回至进料位11a以便下料;其中,点胶装置20与第一识别装置40往返于两传送导轨11之间,从而对两传送导轨11上传送的笔筒201进行交替点胶。不断重复上述作业即可实现对连接面为曲面的触控笔200的笔筒201与笔帽203组装的自动化流水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自动组装设备100可实现笔筒201及笔帽203的传送、笔筒201的点胶、笔筒201与笔帽203的初步贴合、对位调整以准确贴合及移送下料等装配过程的自动化流水作业,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并且,通过第一识别装置40对待点胶的笔筒201的连接端的坐标进行识别,以便点胶装置20对应点胶,从而有效保证点胶的精确度;当将笔帽203对位安置于笔筒201上初步贴合后,第二识别装置50对初步贴合的笔筒201与笔帽203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识别,对位装置30与第二识别装置50相配合而对笔筒201与笔帽203边检测边对位调整,使得笔筒201与笔帽203呈无缝对接的紧密贴合,本设备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效率,装配精度高。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