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向热脱附旋风离心尾气自动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2123发布日期:2020-02-22 03:1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逆向热脱附旋风离心尾气自动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尾气分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逆向热脱附旋风离心尾气自动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尾气自动分离装置多采用单一的离心管结构对固体颗粒和气体起到分离,并通过离心管顶部固定连接的气管排出气体,该种结构设计虽然能够起到固、气分离的作用,但是由于内部气体温度高,高温气体无法快速有效的从管内排除,这也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向热脱附旋风离心尾气自动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向热脱附旋风离心尾气自动分离装置,包括有垂直设置的离心管以及连接在该离心管上部一侧的进气管,所述离心管管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该离心管中轴部安装有可旋转的空心轴,所述空心轴上均布有帆形叶片,该帆形叶片的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保持各个帆形叶片距离心管内壁距离相同。

所述进气管安装在离心管顶部的一侧并水平设置。

所述离心管底部安装有平流管且内腔连通,所述平流管底部安装有排料阀。

所述空心轴内形成有出气孔,该出气孔沿着空心轴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

所述空心轴的上部转动连接在离心管顶部的壳体上,下部通过支架转动连接在离心管的内壁上。

所述离心管的顶部安装有连通在空心轴顶端的出气管。

所述空心轴的长度小于离心管的高度。

所述叶片设置为帆形叶片。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利用气体动力学及接触面积增加起到了吸附颗粒并冷却气体的作用,且通过空心轴的设置有效的将气体和固体颗粒分离,且进一步的提高了装置内部的散热效率,具体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进气管高速的进气气流带动空心轴转动,进气过程中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气体中的颗粒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离心管内壁碰撞并在重力作用下自行下落至平流管内;

2:空心轴的内径小于离心管内径,在高速的进气气流带动下,空心轴内的流出的气流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快了空心轴散热的效果;

3:空心轴结合帆形叶片的设置可在气流的作用下带动其自转,叶片可采用导热效率高的叶片,当高温气流与帆形叶片充分接触后,叶片可通过金属导热快速将热量传导至空心轴,并在出气孔内的气流的带动下快速将热量导出,加快了冷却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心轴侧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的一种逆向热脱附旋风离心尾气自动分离装置包括有垂直设置的离心管2以及连接在该离心管2下方的平流管9,平流管9的底部设置有排料阀7,本实施例通过在离心管2内设置一种具有增大高温气体与装置接触面的空心轴10并实现吸附颗粒冷却的作用,具体的为,该种空心轴10与离心管1同轴竖直设置,且在空心轴10上均匀排布有用于增大其与高温气体接触面的帆形叶片5,该帆形叶片5的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保持各个帆形叶片5距离心管2内壁距离相同,该种结构设置可保证在离心管2内气流与帆形叶片5具有最大化的接触面,增大了冷却面的接触面积,有效的提高了冷却效果;高速热风从进气管4进入,并从进气口3处进入到离心管2的腔体内部,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帆形叶片5带动空心轴10自转,高温气体形成旋风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气流中的固体颗粒和气体分离,固体颗粒与离心管2的内壁发生碰撞并在重力作用下最终落入到平流管9内,同时高温气体与帆形叶片5接触,增大了冷却面,提高了冷却速度,由于该种自动分离装置的进气管4、离心管2、平流管9和排料阀7构成的管体结构其外表面密封设置,所以形成了内部高压外部负压的环境,气流进入离心管2后,固体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留在管内,而气体由于负压环境则从空心轴10的底部进入,并从该空心轴10内的出气孔11排出到出气管1,完成固、气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空心轴10和帆形叶片5均需要采用具有热传导特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当高温热风与该空心轴10、帆形叶片5接触后,热量最终传导至空心轴10上,传导的热量在气体通过出气孔11时能有效的排除,从而达到高效降温作用。

为实现上述的空心轴10自转,优选将该空心轴10转动连接在离心管2内,具体的为,该种空心管10上部转动连接在离心管2顶部的壳体上,下部通过支架6转动连接在离心管2的内壁上,实施中,所述的支架6设置为具有可通过固体颗粒的支架结构,中部通过转动件连接空心轴10,以保证空心轴10在转动的前提下,固体颗粒可顺利的从离心管2的内壁滑落至平流管9内,该种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作出具体说明。

当该装置运行完成后,停止向进气管4内送风,并打开排料阀7,在排料阀7的底部设置有出料管8,分离后的固体颗粒便可从出料管8排出。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