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供应液体介质的设备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157191发布日期:2021-03-05 12:3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用于供应液体介质的设备和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液体介质供应到计量单元、例如计量阀的设备和方法,该计量单元例如将粘合剂点或粘合剂线形式的两组分介质计量到工件上。


背景技术:

[0002]
一方面,在计量这样的介质时,以恒定和已知的量供应已经混合的组分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这种介质的较短适用期会导致问题,这是因为适用期以外的操作中断会改变预混合介质的粘度。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液体介质供应到计量单元的设备和方法,由此消除了上述问题。
[0004]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设备来实现,并且特别是通过提供一种壳体,在壳体中布置有体积可变的第一介质通道,该第一介质通道具有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其中该第一介质通道可以通过第二介质通道而被施加以压力,该第二介质通道是体积可变的并且同样布置在壳体中。第二介质通道连接至流体储存器,该流体储存器可以受压力作用以实现第二介质通道的体积增加,从而向第一介质通道施加压力,从而将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中的介质从第一介质通道中排出。
[0005]
通过这样的设备,一方面优点在于,第一介质通道被配置成与第二介质通道分开,使得用于施加压力的系统不与待计量的介质接触,例如,已经预混合的两钟组分混合物。另一方面,可以非常精确地确定连接到第二介质通道的储存器中的体积变化,从而可以高精度地得出从第一介质通道排出的液体介质的体积的结论。最后,由于两个介质通道在一个壳体中的布置而产生的优点在于,可以对所供应的液体介质进行非常精确的温度控制,从而可以在计量期间实现所需的粘度。
[0006]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向计量单元供应液体介质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首先利用介质填充体积可变的第一介质通道,并且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中的介质随后通过使体积可变且布置紧挨着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二介质通道膨胀来排出。这样的方法尤其可以周期性地进行,其中,尤其可以在每个第二周期中测量第二介质通道的体积增加,以便由此确定从第一介质通道排出的介质的体积。
[0007]
在说明书、附图和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了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
[0008]
根据第一有利实施例,壳体可以设置有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可以特别地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温度调节装置。因此,可以对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中的介质进行温度控制,以在计量时实现恒定且理想的粘度。
[0009]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第一和/或第二介质通道可以至少部分地是平面的,由此可以将相对大量的介质输送到第一介质通道中并从第一介质通道中排出。如果第一和/或第二介质通道具有薄膜袋或部分地由薄膜袋形成,则大体积可以是温度受控的并可以计
量,其中例如可以在介质硬化或已经固化的情况下以非常节省成本的方式更换薄膜袋。
[0010]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第二介质通道可以在一侧被封闭或者可以通过关闭元件被封闭。由此,可以通过向存在于第二介质通道中的流体(例如液体)施加压力而使第二介质通道膨胀。如果设置了关闭元件,则例如可以将其打开以用于第二介质通道或流体储存器的初始填充,否则可以关闭。
[0011]
根据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第一介质通道的入口可以一体地连接到静态混合器。这样的单元可以例如在超过适用期的操作中断之后廉价地制造和更换。
[0012]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储存器可设置有填充水平测量装置,以便由此确定第二介质通道的体积增加。由于在第二介质通道的体积增加的同时排出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中的介质,因此这种测量还可以得出关于供应到计量单元的介质的体积的结论。例如,如果填充水平测量装置连接到评估装置则是有利的,该评估装置根据填充水平的变化确定在填充水平改变期间离开第一介质通道的体积。也可以监控软管是否破裂以及硬化混合物是否耗尽。
[0013]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储存器可以设置有浮动活塞,该浮动活塞可以受压力作用。一方面,由此实现了储存器内的流体与压力流体(例如压缩空气)之间的分离。另一方面,浮动活塞可以用于例如通过霍尔传感器、特别是以无接触的方式来确定储存器内的填充水平的变化。
[0014]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壳体具有适于容纳两个介质通道的中空空间。这样的中空空间例如可以具有与第一介质通道的最大或最大期望体积以及第二介质通道的最小体积之和相对应的体积。以这种方式,确保当第二介质通道中已经充满流体时,排出存在于第一膨胀介质通道中的全部介质。
[0015]
根据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壳体可以被构造成至少两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可以通过快速闭合件而彼此连接。这样,可以实现介质通道的快速更换。卡入式闭合件、滚花螺钉、磁性保持器或类似物例如可以被视为快速闭合件。
[0016]
存在于流体储存器中的流体通常可以是任何期望的流体。由于低可压缩性,液体特别适合作为用于储存器和第二介质通道的流体。压缩空气可以用于向储器中的流体施加压力,并且可以特别地由电子压力调节器控制和监控。
[0017]
如果第一介质通道不仅仅设置有一个出口而是设置有多个出口,则同样可以是有利的,因为然后可以供应多个计量单元。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将参考有利的实施例和附图、仅通过示例的方式来描述本发明。它们如下:
[0019]
图1是用于向计量单元供应液体介质的设备的示意图;
[0020]
图2是图1的设备的一部分的分解图;以及
[0021]
图3a)-c)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图2的设备的不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图1示出了用于向计量单元10供应液体介质的设备,在该实施例中示出为两组分粘合剂。在这方面,液体介质包括从相应的罐12和14经由相应的止回阀16和18向泵缸20和
22供应的两种组分a和b。在这方面,这两种组分的供应在压力p下进行,该压力p足以用相应的组分填充两个泵缸20和22。在这方面,组分a和b的混合比由两个泵缸的直径确定。
[0023]
驱动器24用于将组分a和b从泵缸20和22排出,并且使滑动件28经由主轴26从图1所示的位置向下移动,由此在截止阀33和35已经通过未示出的控制装置从示出的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之后,将两种组分a和b从泵缸20和22中排出到静态混合器30中。
[0024]
两种组分a和b在静态混合器30中彼此混合,并作为混合介质通过静态混合器的出口32离开而进入体积可变的第一介质通道34。第一介质通道34与体积可变的第二介质通道36一起布置在两部分式壳体38中。
[0025]
图2示出了第一介质通道34具有薄膜袋,其中第一介质通道34的入口40通过软管连接件42一体地连接至静态混合器30的出口32。通常设计为矩形管状袋的第一介质通道34的入口40布置在其上侧,其中,多个出口44在其下侧以一体连接的管段的形式形成。每个管段44通过管线46连接到计量单元10(图1)。
[0026]
同样布置在壳体38内的第二介质通道36通常具有与第一介质通道34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即,其同样构造为薄膜袋或管状袋,并且在其上侧经由软管连接件48连接至计量注射器50,其中在软管连接件48和计量注射器50之间设有旋塞52。
[0027]
软管54被模制为到达第二介质通道36的下侧的出口,并且连接到流体储存器56的下侧。流体储存器56被配置为圆柱形筒,其中,浮动活塞58布置在筒的内部空间中并与设置在筒外部的填充水平测量装置60无接触地配合,以确定储存器56内的各个填充水平。
[0028]
活塞58通过气垫62在其上侧被施加了压缩空气,所述压缩空气由电子压力调节器64调节,并由测量装置66测量。例如,压缩空气由压力罐68提供。
[0029]
流体储存器56在活塞58下方填充有支承液体,例如硅油,该支承液体由计量注射器50无气泡地引入第二介质通道36。通过向活塞58施加压缩空气,存在于流体储存器56内和第二介质通道36内的流体可以通过压力作用,使得第二介质通道36增加其体积,即膨胀。由于该膨胀,当两个截止阀33和35关闭时,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34中的介质可以朝计量单元的方向排出。
[0030]
特别如图2所示,在所示实施例中,壳体38由两个半壳70和72形成,两个半壳70和72通过用作快速闭合件的滚花螺钉74彼此连接。两个半壳70和72在内部形成适于容纳两个介质通道34和36的中空空间。该中空空间的体积对应于一个介质通道的最大体积加上其他介质通道的最小体积。此外,壳体38设置有多个加热筒76,以经由未示出的温度调节装置来控制第一和第二介质通道中的流体的温度。
[0031]
为了向计量单元10周期性地供应液体介质,如上所述,将来自两种组分a和b的介质在静态混合器30中进行了预混合,然后被引入到第一介质通道36中。在这方面,存在于第二介质通道36中的支承液体同时被移置并排入储存器56,从而改变了储存器56中的填充水平,并测量了该填充水平变化。当关闭截止阀33和35时,活塞58随后受压缩空气62作用,使得存在于第二介质通道36内的支承液体受到压力的作用,由此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34内的介质可以当计量单元10打开时通过管线46和计量单元10而排出。由此可以将存在于第一介质通道34中的介质完全排出。随后将第一介质通道34的体积最小化,并将第二介质通道36的体积最大化。在这方面发生的填充水平变化可以由测量装置60测量,并且可以根据该测量以非常精确的方式得出由计量单元10计量的体积的结论。在这方面,特别有利的是,对于
该测量,没有组分与计量介质直接连接。
[0032]
另外特别有利的是,包括静态混合器30和在那里模制有出口44的第一介质通道34的单元被设计为一次性物品或由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物品,其可以在操作中断后以简单、廉价和快速的方式进行更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