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体积过滤器或浓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62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体积过滤器或浓缩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有多孔空心纤维束的可变体积过滤器或浓缩器。
为了方便起见,本发明就使用空心纤维从悬浮液中回收微细固体来进行描述。但应当了解,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因为本发明亦可容易地应用于交叉流动过滤器以及其它使用多孔空心纤维束的装置。
浓缩悬浮液中微细固体的问题与使悬浮液恢复为清液的问题是相互补充的。
清液生产者通常将所有可见的痕量固体看做是废物。采用的方法常包括加入絮凝剂和助滤剂,这会污染固体。固体的含量有变低的倾向,这就促使采用一些方法从连续加料的悬浮料液罐中转移走清液,罐中固体含量增加,直到呈现一些有害的影响后,需要将悬浮料液罐中物料排卸到其他一些设备中去。恒定地累积固体会稳定地减慢生产,而采用一些连续排放浓缩固体的设备,则可使生产率提高。
相反,微细粉状固体生产者常是食品、开采或制造工业,他们希望得到固体,而液体最好是循环使用。还有,固体在粒度和纯度方面有一定技术要求,常需进一步加工并大都需要得到高固体含量的浓缩物。当然,助滤剂将会污染产品。
R.Bertera,H.Steven和M.Metcalfe在1984年6月的The Chemical Engineer第10-14页对在交叉流动微孔过滤方面的这类需要,做了最新的详细讨论。
正如上述引文图8所示,如果在恒定浓度交叉流动(横向过滤)模式下,处理含微细无机物填料的料液,用穿过滤膜的清液去反洗,即使是最新的1984年商品恩卡-曼布兰纳有限公司(Enka Membrana A.G.)的过滤器组件、也会迅速堵塞并使清液通量不断下降。
不用助滤剂也能经济地克服固体严重堵塞是最迫切的问题。这类堵塞问题早已众所周知,而且工艺上记载了一些用气体代替清液去反洗,以避免清液反流到悬浮料液中去的尝试。因此,日本未审定的专利公开号53(1978)-108882指明“由于本发明中不用滤液反向来清洗滤膜,先有技术方法的严重缺点(即滤液实质上返回原始料液)得以克服,对工业明显有利。”气体穿过滤膜反向冲洗,对极微孔的过滤器,象反渗透膜和超滤器是不适用的,因为克服表面张力所需压力,远超过做这种用途的常用的空心纤维膜的强度;可润湿液体可以通过这种膜,但气体不行。穿过这类膜的每个气泡都表明在膜上存在有针孔状缺陷。因此,这项发明不适用于反渗透膜或真正的超滤器。
这项发明与微孔过滤器有关,该过滤器具有比超滤器大一些的孔,其范围为0.001至10微米。通常,较大的孔的分布应能使清液不具有任何可见的浊度。浊度不只涉及到颗粒物的大小,它由熟知的光学定律引出并服从该定律。
起初微孔过滤器迅速堵塞,是由于它们处理的颗粒物不是靠布朗运动或扩散而呈悬浮态,而是这些颗粒物以堵筛孔的方式填到与其粒度大小相似的孔中。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先有技术,是让亲水的微孔过滤器在交叉流动模式下工作,用清液穿过滤膜来反洗。高的交叉流动速度要求悬浮料液处在与较大的纤维外表面相比为较小的腔内过滤表面一边。这样,反洗压力就必须加以限制,以避免压垮纤维。较小的过滤面积降低了产量,故通常不用这种手段来解决堵塞问题。
在日本公开专利53(1978)-108882中披露了另一个先有技术,其中的方法是一种亲水的“聚乙烯醇(PVA)”纤维做成一种具有象一束散开的“腊烛”那种形状的空心纤维束,以使得在用空气进行长时间(一分钟)的内腔反洗时使纤维束扭动。在这份日本说明书中叙述的这类“腊烛”状过滤器更象一端封闭的过滤器,而不太象交叉流动套管型及管型过滤器,这些过滤器在其一端封闭,呈拉长的空心罐形状。
我们的共同未决国际专利申请PCT/AU86/00049“悬浮液中固体的浓缩”和PCT/AU86/00080“冷却空心纤维交叉流动过滤器”公开了以最短的时间从悬浮液中浓缩和分离出固体的改进方法。
更广义地讲,这两件说明书都涉及悬浮液中固体的浓缩方法,其步骤包括(1)将悬浮液加到壳体或套管的弹性微孔空心纤维的外表面上,使得(a)部分悬浮液通过纤维壁,从纤维腔中成为清液流出,(b)至少一部份固体截留在纤维上或纤维内,或截留在壳体内,而未被截留固体连同残留液体一起从壳体中除去,(Ⅱ)从壳体中排出截留的固体,通过纤维腔施加(a)加压液体,使其通过基本上所有的孔,从而把基本上所有的孔都撑大,以洗出截留固体,接着,(b)压缩气体,使其通过较大的孔来撑大这些孔,以除去这些孔内截留固体,并吹洗纤维的外壁和壳体内部,将任何固体从壳体内除去,转移到外部收集点。
但是,上述发明可从包围多孔空心过滤纤维束的壳体体积出发来加以改进。
在一般的交叉流动操作过程中,需要清除死角和沿纤维的整个长度上通过均匀且快速的悬浮液流,这就需要相当紧密的壳体来实现这一点。
可是,壳体直径不应当保持不变。随着过滤以普通浓缩循环模式的进行(其中,清液和浓缩固体均应尽可能快地排出),原料悬浮液中的固体含量会过分增加。因此,需要将壳体扩大以使沿纤维长度上的压力降保持恒定。而在开始添加每一批新物料之前,又需要让壳体直径收缩。相反,在进行每次渗透液/气体联合排出固体时,又需要将壳体扩大,以促进固体的排出并对纤维之间进行清洗。
用弹性或热收缩性衬里材料对壳体加衬,已在法国专利2,267,138号中公开。但是,这种衬里的目的,是促使在多孔空心纤维束外构成紧密的套筒。这只有在原料不变的情况下,才能于壳内消除死角,并保证均匀的液流和压力降。其中没有提及排出固体,甚至也没有提及反洗的措施。到那时为止,对先有技术的综合性述评,也载于同一篇法国专利之中。
况且,先有技术未能认识到弹性套筒的价值,所说套筒的弹性可调或者通过拉伸或通过反压使其可调,从而使脉冲的原料流可在纤维之间以及纤维和弹性套筒之间造成受控的摩擦,同时又不会扰乱纤维。这种受控摩擦从另一角度控制了任何滤饼的厚度,从而可减少以前作为单一控制手段而采用的高原料循环量。
因此,法国专利2,267,138号未能指出在交叉流动过滤过程中,对操作中直径可变而且常常是每分钟都必须能膨胀,以排出固体的壳体的迫切需要。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处理悬浮液的设备,其中包括壳体,壳体内的多根弹性微孔空心纤维,将加压悬浮料液送入壳体的装置,从壳体内排出清液的装置,反向通入加压清液然后反向通入加压气体以排出截留于纤维上或纤维内或截留于壳体内的固体的装置,排出浓缩悬浮液的装置,以及壳体内可变体积伸缩膜。
优选的作法是,使用压缩气体来反洗整个纤维的全部长度,从而让压力低于纤维壁饱和压力点的气体置换纤维内腔中的任何液体。然后用相对不可压缩的料液密封壳体,当被捕集的气体的压力高于饱和压力点时,气体也不能流过纤维壁。然后解除液体密封,让被捕集的气体既使在离纤维内腔入口端最远处,亦可基本上均匀地从纤维壁逸出,从而使随后对气体入口附近孔的优先清洗量最小。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好方式中,浓缩器还包括用压缩气体置换纤维内腔中液体后,将相对不可压缩的悬浮料液密封在壳体内的装置,因此,气体就可以在压力高于纤维壁的饱和压力点时被捕集于纤维内腔之中;还包括可让气体突然释放并基本上均匀地通过纤维壁的装置。
膜的直径可根据预定方案或者为使壳体内的压力降可控制而作相应变化。压力降基本上与原料粘度无关。也可加大直径来促使空心纤维上或其之间积聚起来的固体周期性地排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方法,其中包括(a)首先使用压力低于纤维壁饱和压力点的气体以置换纤维内腔中的任何液体;
(b)用液体密封壳体及纤维外表面;
(c)加压使气体压力高于纤维壁的饱和压力点;
(d)释放液体密封,使被捕集的气体能基本上均匀地穿过纤维壁逸出。
为了使本发明更容易理解而且实施起来更有效,请参看附图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空心纤维交叉流动浓缩器的简化示意图;
图2是采用图1所示浓缩器的空心纤维交叉流动浓缩系统的示意图。
图1所示空心纤维浓缩器中包括壳体100,其中装有多孔空心聚合物纤维束102。在本例中,每一根纤维均由聚丙烯制成,其平均孔径为0.2微米,壁厚200微米,内腔直径200微米。纤维束102中有3000根空心纤维,但不论单根纤维尺寸,还是束内纤维的数量,均可根据操作要求加以调整。
封头103和104将纤维102的端部固定就位,但不堵塞其内腔,同时封闭壳体100的两端。待浓缩的悬浮料液经入口105用泵送入壳体100,并从纤维102的外壁上流过。部分悬浮液穿过纤维壁流入其内腔,并作为清液从封头103和104形成的壳体出口排出。
剩余悬浮料液及部分滤出的固体在纤维102之间流过,并从壳体100的出口107中排出。剩余的滤出固体截留于纤维上或纤维内或截留于壳体内。
纤维束102置于可变形管状膜108内,膜的端部118牢牢固定于由封头106定位的扎膜管109的上下两端。
操作过程中,悬浮料液经入口105于压力P1下进入壳体100,并在流经纤维束之前先冲击刚性扎膜管109。
纤维束由可变形管状膜108定位,膜108的位置由P3压力下经膜压控制入口110输入的流体确定。升高压力P3可迫使膜108紧贴于空心纤维束上,而降低此压力最终则可使膜108完全贴在扎膜管109上。
可按需要选择膜108的厚度或弹性或内导环,以满足任何沿纤维长度的所需压力降。图1中示出了达到此目的简化方案-加装弹性圈111,但这决不是必须的。
本发明的可变体积的管状膜,可以多种操作方式应用于图2所示的交叉流动空心纤维浓缩系统。首先将不涉及膜来对图2的系统进行说明。对于交叉流浓缩模式,泵38从原料悬浮液罐27中抽出悬浮料液,让其先流经泵吸管线39然后流经入口压力阀37,并将其经原料悬浮液入口管线29(其中装有控制原料悬浮液的电磁阀41)送入交叉流动浓缩器20。
悬浮料液从交叉流动浓缩器20内的空心纤维表面上流过,部分液体穿过纤维进入内腔被送到清液出口管线21。管线21中的清液流经由电磁线圈47a控制的清液滞留筒47,由电磁线圈22a控制的清液控制阀22以及流量传感器32,最后到达清液集存点。单向阀51可防止清液流入管线23。
浓缩后的悬浮料液,从交叉流动浓缩器20出来,流经单向阀35和由电磁线圈控制的壳体密封阀55(如果安装了的话),进入管线28,然后送到三通浓缩液切换阀30,此阀由电磁线圈30a控制。阀30有出口通道(a)和(b),分别通向悬浮料液罐27和浓缩物集存点。按浓缩模式操作时,阀30通向通道(a),从而使浓缩的悬浮料液经反压阀33进入贮罐27。
旁通管线40上的旁通阀34与入口压力阀37一起控制流经交叉流动浓缩器20的流速。悬浮料液罐上接有悬浮料液入口53,冲洗液入口52,电热丝54以及出口48。
悬浮液入口压力,浓缩悬浮液出口压力以及清液压力分别由所说的阀37,33和22加以控制或设定。进行浓缩模式时,将气流控制阀26关闭,阀55打开且让阀30通向通道(a)。
从阀22出来的液体由流量传感器32监控,并将测得的参数输入程控装置31。控制器31将清液的实际速与预定流速和时间进行比较,以在适当时启动固体排出循环系统。
在这种情形下,用以确定从浓缩器20中排出固体的适宜时间的标准有两个。第一个是清液排出时流速,一旦此流速降低到预定的值,控制器31就会启动排出系统。第二个是时间,控制器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启动排出循环系统。对清液流速下降不是很快的悬浮料液来说,采用第二个标准更为合适。
在进行排出固体的模式时,将基本上干燥的气体引入操作系统,气体从管线23导入后途径气体压力控制阀24,气体流量控制阀25以及停气阀26,此阀由电磁线圈26a控制。为了实现蒸发(从而达到冷却),就操作温度下的液体蒸气来说,气体必须达到饱和。
连接在内腔空气出口61和清液出口管线62之间的内腔冷却排出管线60中,装有由电磁线圈43a控制的内腔冷却截止阀43、内腔冷却单向阀46。连接于原料入口管线29和壳体冷却分流阀42(装于管线23上)之间的壳体冷却管线63,其中装有壳体冷却单向阀45。壳体冷却分流阀42,由电磁线圈42a控制,其中开有入口通道(a)和(b),这两通道的作用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为了进行排出操作,程控装置31将浓缩系统转向固体排出系统,其中依次启动电磁线圈22a,26a,43a和30a,并进而依次关闭阀22,打开阀26,关闭阀43且将三通浓缩液切换阀30的出口通道转向通道(b),从而使随后能够可变体积的滞留清液,气体排出介质以及从纤维上除去的固体物料,从操作系统中排出。
如果由传感器44测得的温度高于预定值,而且其它条件又要求进行逆流清洗循环操作,那么程控装置就会让气体在内腔中流通,用以在逆流清洗之前快速蒸发冷却空心纤维,其方法是启动电磁线圈22a,43a,41a和26a以使在预定的一段时间内,阀22关闭,阀43打开,阀41关闭,阀26打开,这一段时间称为内腔冷却时间。内腔冷却气体流经管线21而又不会扰乱滞留筒47中的清液,然后经阀43排入清液流通管线。内腔冷却时间足以将纤维温度降低到安全值范围内。
尽管用气体可将非挥发性液体饱和了的纤维冷却,其中气体带走的热量等于气体质量,气体比热以及温差的乘积,但是这种冷却过程很慢,而将本发明用于基本上可挥发且具有蒸发潜热的液体时,是非常有效的。理想的液体是水,因为其蒸发潜热大。5至20秒的时间就足以将水冷却,这样基本上不浪费生产时间,与较高温度下操作相比较,每天可节约(或利用)数小时,从而有可能让系统得到更好的清洗。而且几乎没有额外的开支,因为大多数昂贵的设施已经为其它目的而设置。
排出固体的操作由程控装置31启动,控制器31启动电磁线圈26a以打开气流阀26,以及清液滞留筒47的电磁线圈47a,从而使该装置中的液体在经阀26供入的气体压力作用下,排进纤维内腔并反向流过纤维而进行正常操作,借此使所有的孔都扩张并排出堵塞纤维孔的任何固体中的所有液体。
在清液滞留筒47排空之后,程控装置31继续经阀26和管线21向内腔中输送气流,该气流然后流经纤维中较大的孔,以从纤维中洗出固体并清扫壳体内侧。在排气时间终止时,用电磁线圈26a关闭阀26。
为了从细长纤维的整个长度上的较大的孔中更为均匀地排出气体,优选的是在清液滞留筒47排空之后,经内腔单向阀46和内腔截止阀43(已通过程控装置31启动电磁线圈43a而打开)进行排气。然后由控制器31启动电磁线圈55a,而关闭壳体密封阀55;启动电磁线圈41a而关闭原料截止阀41,以此提高壳体27中的气体压力,并使其达到气压调节装置24所设定的极限压力。然后打开壳体密封阀55达到一预定的排气时间,这是由控制器31启动电磁线圈55a来完成的。
在排出循环操作时间终止时,程控装置31让整个系统回到如上所述的浓缩操作模式,只是阀22要一直关闭直到清液滞留筒47中充满清液为止。
为了处理某些悬浮料液,可能希望从纤维束的壳侧通气来冷却纤维。当传感器44测得的温度高于预定值,而且其它条件又要求进行反向清洗循环操作时,程控装置即刻启动壳侧冷却循环,即启动阀41(关闭),26(打开)以及42(通向通道a)进行一段预定的时间,称为壳侧冷却时间,这一段预定时间足以将纤维温度降低到优化的安全范围内。在壳侧冷却时间终止时,程控装置即刻启动阀22(关闭),42(通向通道b)进行一段反向清洗循环时间,以完成反向清洗循环操作。在反向清洗循环操作终止时,程控装置让整个系统又回复到如上所述的浓缩循环操作。
根据本发明,可采用图1所示的膜对刚才所说明的操作系统进行改进。图2中所示出的可变形的变直径膜49由电磁阀50控制就位。电磁阀50又由程控装置31控制,以实现任何所需的膜位置变化顺序。
更具体地讲,一旦固体排出循环操作开始,膜就膨胀,而且一直到重新开始送入悬浮料液时才收缩回来。在过滤过程中对收缩程度的控制,是通过对待处理原料进行试验而加以确定。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简单作法,是用悬浮液入口管线29至悬浮液出口管线28之间的压力降来控制膜的位置。
具有高度弹性的膜可沿其长度进行调整以适应沿壳体长度出现的体积和粘度变化。
本发明将用下述实施例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过滤器结构如图1所示,长50厘米,其中装有内腔直径为200微米,壁厚为200微米的聚丙烯空心纤维500根。未膨胀时的平均孔径为0.2微米,其孔壁按照我们的澳大利亚共同未决专利申请PG1368“多孔膜的处理方法”,涂有亲水性尼龙。
如果让可变直径膜扩张,则对整个纤维束来说,其周围有1厘米的清洗通道。当将整个装置加上100千帕的压力时,3分钟后渗透率即从20升/米2/小时下降到1升/米2/小时。依次用水,浓盐酸,然后再用水清洗之后,再将膜紧贴纤维重复试验。渗透率稳定在20升/米2/小时,10分钟后下降到12升/米2/小时。但是用渗透液然后用空气于700千帕的压力下反洗孔,以清洗纤维表面及壳壁,可使渗透率回到20升/米2/小时。
试验证实,需要沿纤维壁控制料液的流速,而且只有让膜紧贴才能达到这一结果。但正如已注意到的,提高控制压力P3,让气体反向流过较大的孔会使膜膨胀。证明需要这种可变直径膜的试验由实施例2来完成。
实施例2用刚性套筒代换可变直径膜来改变图1所示设备。整个装置的渗透率仍然是20升/米2/小时。但试图让气流反向通过孔而进行回吹时,根本达不到清洗的效果。
所以结论是,膜直径必须扩大,以使膨胀的空气能够清扫表面。
实施例3实施例2的设备中不设置阀55,用于从0.1%BP FEDAROM乳化油在水中形成的乳化液中分离出清水。放置8小时之后发现,乳化油已使聚丙烯纤维在所有方向上都膨胀了10%。沿途的纤维环都受到料液的压迫,而使其从定位刚性套筒的两出口端伸出来。而这又不可能用反向流动使其受力而复原。
但是,当试验用图1所示设备重复时发现,可调节膜压而使纤维膨胀。当过大的流速的确让纤维伸出膜套时,可让膜套扩大并进行反向流动而使其复原。操作中需要按雷诺数或者与湍流有关的任何等价的无量纲操作指数,来维持纤维沿途的所需的流速。还需在每次用空气反洗孔的过程中,能够让膜膨胀和再收缩。
实施例4让甘蔗糖原汁流经图2所示的设备,但其中未设置阀55和弹性膜,发现设备很快因微细纤维状物料而堵塞,而且不可能用空气反洗较大的孔来脱除这些物料。
但采用可变直径膜时发现,如让膜扩张就能吹去纸状纤维小团粒。这在工业上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样就不需要采用5-10微米的微孔预过滤器了。
实施例5重复实施例4,但用的原料是沉淀的白垩和氢氧化铝的混合悬浮液。纤维束中集结起白垩块,而且只有让膜完全扩张时才能将其脱除。
弹性膜套的弹性可用反压或者拉伸来进行调节,以使脉冲式料液能够使纤维之间以及纤维和弹性膜套之间产生受控制的摩擦,从而大大有助于脱除滤饼。实现脉冲的方式有悬浮料液进入壳体时改变其流速;改变膜控制入口110的压力或者在膜套顶端或其附近穿孔,让膜控制入口110和出口107之间达到受控制的相通,然后改变入口105处的压力。
只要不偏离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实质,对上述壳体中的膜可进行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悬浮液的设备,其中包括壳体,壳体内的多根弹性微孔空心纤维,将加压悬浮料液送入壳体的装置,从壳体中排出清液的装置,反向通入加压清液然后反向通入加压气体以排出截留于纤维上或纤维内或截留于壳体内的固体的装置,排出浓缩悬浮液的装置,以及壳体内包围多根纤维的可变体积伸缩膜。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设备,其中还包括置于壳体内的扎膜装置,该装置用设于其外侧和壳体内侧之间的分隔开的环塞固紧,并将膜的两端固定在此扎膜装置的两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设备,其中还包括向膜和扎膜装置之间输入流体的装置,以及控制此流体压力的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设备,其中的压力控制装置适于根据预定的方案控制流体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设备,其中的压力控制装置适于按照料液以及浓缩过的料液的压力变化来控制流体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设备,其中还包括在压缩气体置换了纤维内腔中的液体后,将悬浮料液密封于壳体内的装置,从而使气体在压力高于纤维壁饱和压力点时,也能被捕集于纤维内腔之中,以及可让气体突然释放并基本上均匀地通过纤维壁的装置。
7.浓缩悬浮液中固体的方法,其步骤包括(ⅰ)将悬浮液送到置于壳体或套管内并被可变形的可变体积膜所包围的弹性微孔空心纤维的外表面上,使得(a)部分悬浮液通过纤维壁,并作为清液从纤维内腔中排出,(b)至少一部分固体截留于纤维上或纤维内或截留于壳体内,而未被截留的固体连同残留液体从壳体中排出;(ⅱ)从壳体中排出截留的固体,其方法是通过纤维内腔施加(a)增压液体,使其通过几乎所有的孔,从而使几乎所有的孔都扩张,以洗出任何截留的固体,接着,(b)压缩气体,使其通过较大的孔以使这些孔扩张,从而除去截留于孔内的任何固体,并吹洗纤维外壁和壳体内壁,以从壳体内将所有固体除去,转移到外部的收集点,以及,(ⅲ)改变膜的体积,以便在通入悬浮液时使体积减小且可变,而在通入压缩气体时又使体积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中通入压缩气体的步骤包括(a)首先使用压力低于纤维壁饱和压力点的气体以置换纤维内腔中的任何液体;(b)用液体密封壳体和纤维外表面;(c)加压使气体压力高于纤维壁的饱和压力点;(d)释放液体密封,使被捕集的气体能基本上均匀地穿过纤维壁逸出。
9.根据权利要求
7或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的步骤是采用固体截留和固体排出的重复循环,作为连续流程运行。
10.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固体排出步骤之后,向纤维重新输入悬浮料液流的操作要推迟一段足够的时间,以使已膨胀的孔恢复到其原来孔径,从而使悬浮料液中过大的颗粒不能进入或通过扩大的孔。
11.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方法,其中推迟重新输入悬浮料液的操作方法是,通过高于悬浮料液压力的气体,并让其压力以一定的速率下降到低于料液压力,这种速率将使纤维的孔在料液流动恢复前,得以恢复到它们的原始孔径。
12.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中处理之后从壳体流出的悬浮料液用阀进行控制,以给进料液施加一反压力。
13.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其中使壳体密封的液体是加料液。
14.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中膜体积适于根据预定方案而变化。
15.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中膜体积易于改变以便沿壳体维持受控制的压力降。
专利摘要
悬浮料液中含微细固体的浓缩器,其中包括壳体,内装有微孔纤维束。增压悬浮料液从入口引入并从纤维的外壁上流过,其中清液从纤维的内腔中排出,而料液浓缩后从出口处排出。截留在壳体内的固体的排出方法是,先通入增压流体然后通入气体,气体压力足以保证其通过纤维中较大的孔,以便将壳内的固体经出口排至外面的收集点。纤维由置于分隔开的封头固紧的扎膜装置之内的可变体积膜所包围。改变经入口引入到膜和扎膜装置之间的流体压力就可改变膜的体积。
文档编号B01D65/00GK86104921SQ86104921
公开日1988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7日
发明者道格拉斯·莱昂斯·福特, 克林顿·弗吉尔·科普 申请人:梅姆特克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