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1311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少盤罟
N.ο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除尘装置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除尘装置的使用减少了污染,目前主要采用的除尘方法是携带除尘袋,但是在使用传统除尘装置的除尘过程中,仍然有部分粉尘排出,污染环境,且危害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健康,同时,除尘袋的使用会有撑破的危害,所以设计一种安全、除尘效果好,且能随时监测除尘效果的装置就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本装置是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除尘的,减少了粉尘污染环境;装置内的介质可以是水,节约了成本;同时装置中安装有智能装置,可以随时监测粉尘过滤的效果及粉尘沉淀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气体排放口的个数,以及阀门打开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包括排气软管、进气口、进气气管、气体排放口、连接法兰、隔板1、隔板I1、隔板II1、粉尘沉淀□、阀门、筒体、控制面板、微处理器、气体浓度检测器、沉淀物检测器、开关和报警器,本装置是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除尘的,减少了粉尘污染环境;装置内的介质可以是水,节约了成本;同时装置中安装有智能装置,可以随时监测粉尘过滤的效果及粉尘沉淀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气体排放口的个数,以及阀门打开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0005]排气软管与进气气管相连接,进气口位于进气气管的上端。进气气管安装在连接法兰上,并且位于连接法兰的中间,气体排放口安装在连接法兰上,并且位于连接法兰的边缘,连接法兰安装在筒体上。隔板I安装在筒体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柱体部分的上端,隔板II安装在筒体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柱体部分的中间,隔板III安装在筒体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柱体部分的下端。粉尘沉淀口设置在筒体的下端。阀门安装在筒体的底端,并且位于筒体的中间。控制面板安装在筒体的外部。微处理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中央,气体浓度检测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左侧,且位于控制面板的下端,沉淀物检测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左侧,且位于控制面板的上端,开关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右侧,且位于控制面板的上端,报警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右侧,且位于控制面板的下端。
[0006]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所述的气体排放口有6个。
[0007]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所述的筒体的材料为不锈钢。
[0008]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所述的进气气管穿过隔板1、隔板II和隔板III的中心。
[0009]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的优点是:本装置是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除尘的,减少了粉尘污染环境;装置内的介质可以是水,节约了成本;同时装置中安装有智能装置,可以随时监测粉尘过滤的效果及粉尘沉淀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气体排放口的个数,以及阀门打开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排气软管I ;进气口 2 ;进气气管3 ;气体排放口 4 ;连接法兰5 ;隔板I 6 ;隔板II 7 ;隔板III 8 ;粉尘沉淀口 9 ;阀门10 ;筒体11 ;控制面板12 ;微处理器13 ;气体浓度检测器14 ;沉淀物检测器15 ;开关16 ;报警器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包括:排气软管1、进气口 2、进气气管3、气体排放口 4、连接法兰5、隔板I 6、隔板II 7、隔板III 8、粉尘沉淀口 9、阀门10、筒体11、控制面板12、微处理器13、气体浓度检测器14、沉淀物检测器15、开关16和报警器17,本装置是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除尘的,减少了粉尘污染环境;装置内的介质可以是水,节约了成本;同时装置中安装有智能装置,可以随时监测粉尘过滤的效果及粉尘沉淀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气体排放口的个数,以及阀门打开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排气软管I与进气气管3相连接,进气口 2位于进气气管3的上端,进气气管3安装在连接法兰5上,并且位于连接法兰5的中间,当用到除尘装置时将排气软管I与进气气管3相连接,气体顺着进气气管3进入筒体11内。气体排放口 4安装在连接法兰5上,并且位于连接法兰5的边缘,连接法兰5安装在筒体11上,进入筒体11内的气体经过过滤从气体排放口 4排出。
[0014]隔板I 6安装在筒体11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11柱体部分的上方,隔板II 7安装在筒体11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11柱体部分的中间,隔板III 8安装在筒体11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11柱体部分的下方,设置多个隔板主要是为了确保过滤的彻底,减少粉尘的排出。粉尘沉淀口 9设置在筒体11的下端,阀门10安装在筒体11的底端,并且位于筒体11的中间,沉淀下来的粉尘落在粉尘沉淀口 9处,当粉尘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打开阀门10排出沉淀物。
[0015]控制面板12安装在筒体11的外部,微处理器13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中央,微处理器13的作用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并将命令传递给控制面板12,由控制面板12作出正确的反应。气体浓度检测器14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左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下端,气体浓度检测器14主要是收集气体的相关信息,检测气体中粉尘的浓度以及筒体11内的压强,并传递给微处理器13,由其进行分析处理,调节需要开几个气体排放口 4。沉淀物检测器15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左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上端,沉淀物检测器15主要作用是检测沉淀物的量,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打开阀门10排出沉淀物。开关16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右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上端,开关16主要是控制智能程序是否开启,在不需要使用智能装置的时候,可关闭智能系统,节约成本,报警器17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右侦牝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下端,报警器17主要是确保装置的安全,在筒体11内的压强太大或沉淀物太多时起到提示作用。
[0016]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包括排气软管(I)、进气口(2)、进气气管(3)、气体排放口(4)、连接法兰(5)、隔板I (6)、隔板II (7)、隔板III (8)、粉尘沉淀口(9)、阀门(10)、筒体(11)、控制面板(12)、微处理器(13)、气体浓度检测器(14)、沉淀物检测器(15)、开关(16)和报警器(17),其特征在于:排气软管(I)与进气气管(3)相连接,进气口(2)位于进气气管(3)的上端;进气气管(3)安装在连接法兰(5)上,并且位于连接法兰(5)的中间,气体排放口(4)安装在连接法兰(5)上,并且位于连接法兰(5)的边缘,连接法兰(5)安装在筒体(11)上;隔板I (6)安装在筒体(11)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11)柱体部分的上端,隔板II (7)安装在筒体(11)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11)柱体部分的中间,隔板III (8)安装在筒体(11)的内部,并且位于筒体(11)柱体部分的下端;粉尘沉淀口(9)设置在筒体(11)的下端;阀门(10)安装在筒体(11)的底端,并且位于筒体(11)的中间;控制面板(12)安装在筒体(11)的外部;微处理器(13)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中央,气体浓度检测器(14)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左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下端,沉淀物检测器(15)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左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上端,开关(16)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右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上端,报警器(17)安装在控制面板(12)的右侧,且位于控制面板(12)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排放口(4)有6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1)的材料为不锈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气管(3)穿过隔板I (6)、隔板II (7)和隔板III (8)的中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干混砂浆运输车除尘装置,本装置是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除尘的,减少了粉尘污染环境;装置内的介质可以是水,节约了成本;同时装置中安装有智能装置,可以随时监测粉尘过滤的效果及粉尘沉淀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气体排放口的个数,以及阀门打开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排气软管与进气气管相连接。进气气管安装在连接法兰上,气体排放口安装在连接法兰上。粉尘沉淀口设置在筒体的下端。阀门安装在筒体的底端。微处理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中央,气体浓度检测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左侧,沉淀物检测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左侧,报警器安装在控制面板的右侧。
【IPC分类】B01D46-00, B01D50-00, B01D46-46
【公开号】CN204522551
【申请号】CN201520223724
【发明人】雷玉明, 李永猛, 张同凯
【申请人】雷玉明, 李永猛, 张同凯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