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92776阅读:8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净化处理澄清池,特别于处理能力为1-10万吨每天的中小规模的水净化处理。
【背景技术】
[0002]澄清池是一种将絮凝反应过程与澄清分离过程综合于一体的构筑物。利用絮凝沉淀方法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澄清池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有的澄清池主要有: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脉冲澄清池、悬浮澄清池等。各种形式的澄清池各有所长,但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机械加速澄清池能耗大,易出现机械故障且维修周期长。水力循环澄清池依靠水力喷射形成泥渣回流,其作用范围不大,故直径较小,只适合小型水厂。脉冲澄清池依靠真空栗产生脉冲,结构较复杂,需较高动能且水头损失很大。悬浮澄清池受原水水量、水质、水温等因素变化影响比较明显,设计中应用较少。即现有澄清池存在效率低、占地面积大、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动力消耗大、水头损失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之一,在现有澄清池技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开发出了一种集预混合、旋流进水混合、一次絮凝、二次絮凝、沉降分离、斜管沉降等于一体的旋流式高效澄清池,提供了一种节能、稳定、占地小、投资及运营成本较低的水净化旋流式高效澄清池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下端设有进水管,上端设有出水槽,内部设有内筒和中间筒,所述内筒位于所述中间筒内部,所述内筒与所述筒体的底面封闭相连,所述内筒与所述筒体底面之间形成的封闭区域为混合室,所述内筒内部为第一絮凝区,所述内筒与所述中间筒之间区域为第二絮凝区,所述第二絮凝区外围为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下面为活性泥渣悬浮区,所述活性泥渣悬浮区与所述沉淀区相通,所述第二絮凝区下端与所述活性泥渣悬浮区相通,所述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内部分别设有多层孔板扰流件,所述混合室内设有进水装置,所述进水管从筒体底面进入混合室与进水装置相连,所述多层孔板扰流件沿水流方向开孔率逐渐增大,开孔尺寸逐渐增大,各层开孔交错布置。
[0005]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流式高效澄清池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絮凝区设置的所述多层孔板扰流件为5-10层,开孔为圆形,直径为20-35mm,开孔率为10_20%。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絮凝区设置的所述多层孔板扰流件为5-10层,开孔为圆形,直径为35-50mm,开孔率为15_25%。
[000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絮凝区和所述第二絮凝区分别所在的内筒和中间筒为同心布置。
[0009]优选的,所述进水装置包括圆筒,所述圆筒与进水管相连,所述圆筒上方环向均匀布置3-8个弯头。
[00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圆筒上方有锥帽,所述圆筒上方环向均匀布置4个弯头。
[0011]优选的,还包括4-16个虹吸排泥管,环向均匀布置于所述泥渣悬浮区底部。
[0012]优选的,所述活性泥渣悬浮区的底部均匀分布4-16个倒锥形污泥槽,所述虹吸排泥管与所述倒锥形污泥槽一一对应。
[0013]优选的,所述混合室底部为倒锥形。
[0014]优选的,还包括污泥槽,所属污泥槽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所述管道中设置污泥栗。
[0015]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内部设有螺旋混合装置。
[0016]优选的,所述筒体上方设有构筑物。
[0017]本实用新型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I)在进水管中通过螺旋混合装置将污水、絮凝剂和回用污泥进行充分预混合,缩短了混合时间,而且将污水与絮凝剂和回用污泥充分混合后可使泥渣充分接触,絮凝效果更好;
[0019](2)进水装置通过设置在圆筒上方环向均匀布置4个弯头将水流在混合室中形成旋流,对水流具有一定强度的冲击搅拌,形成较小的絮凝团,为下面第一次次絮凝和第二次絮凝创造了有利条件,具备了机械加速澄清池的部分功效;
[0020](3)中间筒中的多层孔板扰流件和内筒多层孔板扰流件的各层孔板开孔率及开孔直径不同,对水流的扰动状态不同,使得絮凝更彻底,圆形开孔对于流体无边界效应,即圆孔截面上水流均匀,且圆形开孔较方形开孔加工容易,扰流板对水流整体强度削弱程度小;
[0021](4)布置于筒体上方的斜管沉淀进一步完成残余絮凝团的分离,加强絮凝效果。
[0022]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
[0024]图1是旋流式旋流式高效澄清池示意图;
[0025]图2是进水装置圆筒上端均匀布置的弯头示意图;
[0026]图3是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进水管I ;螺旋混合装置2 ;虹吸排泥管3 ;池底饶筑物4 ;进水装置5 ;内筒6 ;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7 ;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8冲间筒9 ;外筒10 ;斜管11 ;构筑物12 ;出水槽13 ;出水渠14 ;污泥槽15 ;污泥栗16 ;
[0030]混合室I ;第一絮凝区II ;第二絮凝区III ;活性泥渣悬浮区IV ;沉淀区V ;清水区VI。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2]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流式高效澄清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3]如图1所示,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包括筒体,筒体为圆柱形,筒体下端设有进水管11,上端设有出水槽13,内部设有内筒6和中间筒9,内筒6位于中间筒9内部,内筒6、中间筒9以及外筒10同心布置,内筒6与筒体的底面封闭相连,内筒6与筒体底面之间形成的封闭区域为混合室I,混合室I底部为倒锥形,内筒6内部为第一絮凝区II,内筒6与中间筒9之间区域为第二絮凝区III,第二絮凝区III外围为沉淀区V,沉淀区V下面为活性泥渣悬浮区IV,活性泥渣悬浮区IV与沉淀区V相通,第二絮凝区III下端与活性泥渣悬浮区IV相通,第一絮凝区I1、第二絮凝区III内部分别设有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7和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8,第一絮凝区II的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7为6层,第二絮凝区III的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8为六层,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7和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8沿水流方向开孔率逐渐增大,开孔尺寸逐渐增大,各层开孔交错布置。混合室I内设有进水装置5,进水管I从筒体底面进入混合室I与进水装置5中的圆筒相连,圆筒上方环向均匀布置4个弯头,沉淀区V上部设斜管,斜管上的清水区VI设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