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92776阅读:来源:国知局
水渠14,出水渠与筒体外侧的出水槽13连通。活性泥渣悬浮区IV的底部均匀分布多个倒锥形污泥槽,虹吸排泥管与倒锥形污泥槽15 —一对应,虹吸排泥管连接筒体外侧的污泥槽15,部分污泥用污泥栗16送至进水管I回用。进水管I内部设有螺旋混合装置2,澄清池上方设有构筑物12。
[0034]如图2所示,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水流在混合室I中形成旋流,对水流具有一定强度的冲击搅拌,形成较小的絮凝团,为下面第一次絮凝和第二次絮凝创造了有利条件,具备了机械加速澄清池的部分功效。
[0035]如图3、4所示,内筒6中的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7整体为圆形且可以为5_10层,开孔直径为25-35mm,开孔率为10_20%,中间筒9的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8整体为环形且可以为5-10层,开孔直径为35-50mm,开孔率为15_25%。此设计使水流在孔板处瞬间加速4-10倍。各层孔板沿水流方向开孔率逐渐增大,开孔尺寸逐渐增大,孔板流速逐渐降低,而且各层开孔交错布置,水流处于不断的加速减速过程中,粒子间的碰撞频次显著提高,相互吸附形成絮凝团,且絮凝团不断增大,完成絮凝过程。
[003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示例,泥渣悬浮区底部为均匀分布的4-16个倒锥形污泥槽15,用于将污泥沉积,活性泥渣悬浮区IV底部环向均布4-16个虹吸排泥管3,用于将沉积的污泥排出。虹吸排泥管3与倒锥形污泥槽15 —一对应,虹吸排泥管3深入倒锥形污泥槽15底部,依靠虹吸作用将污泥排出澄清池。污泥槽15设置为倒锥形可以增大静压作用将污泥更容易虹吸出澄清池。
[0037]工作过程如下:用水栗将原水送入进水管1,与自动投加的絮凝剂及回用污泥一起在进水管I内部的螺旋混合装置2作用下预混合,从澄清池底部进入进水装置5,通过环向均匀布置的弯头流出在混合室I内形成旋流,水流向上进入内筒6,内筒6的水流在第一多层孔板扰流件7的扰动作用下,粒子间的碰撞几率大大增加,强化了外界扰动,利于絮凝团的形成,水流从内筒6上方溢流进入中间筒9上端,此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在中间筒9内的第二多层孔板扰流件8扰动下深度絮凝,之后从中间筒9下端进入筒体底部的活性泥渣悬浮区IV,筒截面积显著增加,水流速度快速降低,形成的絮凝团得以较完全的沉降,完成固液分离。之后水流改变方向向上进入沉淀区V沉淀,沉淀区V上部的斜管11,起到稳定悬浮泥渣层的上升膨胀以及促进和加强悬浮泥渣层的接触絮凝作用从而使污水进一步的沉淀,清水溢流进入辐射状分布的多个集水渠14中,并汇集进入出水槽13,排出澄清池。活性泥渣悬浮区IV底部为锥形,污泥在水静压力下沿周向辐射状分布的多根虹吸排泥管3排出澄清池,汇集进入污泥槽15。部分污泥被污泥栗16送入进水管I回用。其余污泥排入污泥槽15内收集做后续处理。
[0038]具体的:以新建处理能力2万吨/天的澄清池为例: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占地面积约120平米,总高度为10米,内筒6高为3.1米,外筒高为4.2米,管道进水流速为1_1.2m/s,内筒6中流速为0.05m/s,内筒6中孔板扰流件间流速为0.2-0.25m/s,中间筒9流速为0.04m/s,孔板扰流件间流速为0.15-0.2m/s,活性泥渣悬浮区IV的流速约为0.003m/s,外筒水流0.003m/s。总絮凝时间约为15分钟。经澄清池过滤的水浊度可至5NTU。澄清池出水口设取样点,定时取样,调节絮凝剂加入量,保证在满足出水要求情况之下尽肯能减少加药量。
[00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下端设有进水管,上端设有出水槽,内部设有内筒和中间筒,所述内筒位于所述中间筒内部,所述内筒与所述筒体的底面封闭相连,所述内筒与所述筒体底面之间形成的封闭区域为混合室,所述内筒内部为第一絮凝区,所述内筒与所述中间筒之间的区域为第二絮凝区,所述第二絮凝区外围为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下面为活性泥渣悬浮区,所述活性泥渣悬浮区与所述沉淀区相通,所述第二絮凝区下端与所述活性泥渣悬浮区相通,所述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内部分别设有多层孔板扰流件,所述混合室内设有进水装置,所述进水管从筒体底面进入混合室与进水装置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孔板扰流件沿水流方向开孔率逐渐增大,开孔尺寸逐渐增大,各层开孔交错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区设置的所述多层孔板扰流件为5-10层,开孔为圆形,直径为20-35mm,开孔率为10_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絮凝区设置的所述多层孔板扰流件为5-10层,开孔为圆形,直径为35-50mm,开孔率为15_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装置包括圆筒,所述圆筒与进水管相连,所述圆筒上方环向均匀布置3-8个弯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4-16个虹吸排泥管,环向均匀布置于所述泥渣悬浮区底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泥渣悬浮区的底部均匀分布4-16个倒锥形污泥槽,所述虹吸排泥管与所述倒锥形污泥槽一一对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底部为倒锥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槽,所属污泥槽通过管道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所述管道中设置污泥栗。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内部设有螺旋混合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上方设有构筑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下端设有进水管,上端设有出水管,内部设有内筒和中间筒,内筒内部为第一絮凝区,内筒与中间筒之间区域为第二絮凝区,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内部分别设有多层孔板扰流件,内筒底部为旋流进水装置。多层孔板扰流件沿水流方向开孔率逐渐增大,开孔尺寸逐渐增大,各层开孔交错布置。此装置集预混合、旋流进水混合、一次絮凝、二次絮凝、沉降分离、斜管沉降等于一体。与传统澄清池比较具高效、节能、投资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中小型水处理厂。
【IPC分类】B01D21/01, B01D21/24, B01D21/02
【公开号】CN204745755
【申请号】CN201520425194
【发明人】薛彦宏, 郭瑞刚
【申请人】山东齐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