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翻转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651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自动翻转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机构,尤其是一种将丸料与金属屑相互分离并自动排屑的机构。



背景技术:

在金属零件的抛丸或喷砂加工时,需要机器中的丸料能够自动循环重复利用,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皮、金属屑、粉尘等混合在丸料中会严重影响抛丸或喷砂效率及效果并造成环境污染,一般将氧化皮、金属屑、粉尘等和丸料分离的方法是:由提升机将氧化皮、金属屑、粉尘等和丸料的混合物提升到分离器(或储料箱)装置,在分离器(或储料箱)装置中,小而轻的粉尘通过除尘风机风选的方式分离;大的氧化皮、金属屑等由筛网分离,小而重的丸料通过筛网孔落下而进行循环使用,大的氧化皮、金属屑等则无法通过筛网孔而留在筛网上。但留在筛网上的氧化皮、金属屑逐渐积累增多将堵塞筛网孔影响丸料的循环使用,而且不规则的金属屑等粘挂在筛网上很难清理,现有的做法是人工爬上较高的分离器(或储料箱)上将筛网取出,清理完氧化皮、金属屑后再将筛网放回,这样做增加了工作人员操作的危险性,而且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翻转分离机构,内部设有数个分离室,并优化了内部结构,可以有效地对包含丸料的混合物进行多级分离;通过驱动固定在转动轴的摆臂促使安装在转动轴上的筛网自动翻转,达到将筛网上比丸料大的氧化皮、金属屑等排出清理的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翻转分离机构,包括分离装置、翻转机构;所述分离装置设置于上一级输送装置的出口处,且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的出口连通;

分离装置内至少包括一个用于从进入分离装置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所需物料的筛网;翻转机构安装在分离装置上,连接所述筛网并用于驱动筛网进行翻转。需要分离出的物料为丸料或砂料。

进一步地,分离装置包括:第一连通口、趟砂面、第二连通口、第一分隔板、筛网、第一分离室、第二分离室、第三连通口、第二分隔板、第三分离室、抽风口;

第一连通口作为混合物的入口;所述分离装置内部自后向前依次分隔为第一分离室、第二分离室和第三分离室;趟砂面位于第一连通口下方,并向前下方斜向设置;第一分隔板位于所述趟砂面下方;所述第一分离室和所述第二分离室由所述趟砂面和所述第一分隔板分隔且由所述趟砂面和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形成的第二连通口连通;

抽风口设置在分离装置后侧;

所述筛网安装在第二分离室中,位于趟砂面前下方;第二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分离室和所述第三分离室之间,且所述第二分离室和所述第三分离室由所述第二分隔板上部留有的第三连通口连通;使用时,所述筛网在翻转机构驱动下,能够将留在筛网上的残留物倾倒入第三分离室。

更进一步地,分离装置还包括一个砂量调节板,砂量调节板设置于所述趟砂面上方,用于调节混合物的进入量。

更进一步地,分离装置还包括一个挡砂板,挡砂板设置于第一分离室中,用于阻隔第二连通口与抽风口之间的直线通道。

更进一步地,挡砂板位于趟砂面下方正对着抽风口的位置。

更进一步地,分离装置中,第一分隔板向前上方斜向延伸,与趟砂面间形成截面为喇叭口的第二连通口,且第二连通口高度高于筛网。

更进一步地,在第二分离室内,筛网的下方还放置有一个滤网;滤网的筛孔与筛网的筛孔孔径相同。

更进一步地,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放料口、第二放料口和第三放料口;第一放料口、第二放料口和第三放料口分别设置于第一分离室、第二分离室和第三分离室的底部。

更进一步地,抽风口位于第一分离室上部后侧。

进一步地,翻转机构包括转动轴、固定在转动轴一端的摆臂和摆臂驱动部件;筛网连接在转动轴上;所述转动轴两端设置有转动轴承,转动轴承设置于分离装置两侧;摆臂的一端连接转动轴,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摆臂驱动部件,摆臂驱动部件连接在分离装置上。

更进一步地,摆臂驱动部件采用缸体活塞机构或电动推杆或齿轮齿条机构。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自动翻转分离机构可自动将包含丸料的混合物有效进行多级分离,增加对可用丸料的使用率及对筛网上难清理的氧化皮、金属屑等的自动清理,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工操作,进而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本机构结构紧凑,安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此外,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翻转分离机构,包括分离装置1、翻转机构2;所述分离装置1设置于提升机3的上部出口处,提升机3作为分离装置1的上一级输送装置,将氧化皮、金属屑、细小碎屑、粉尘等和丸料的混合物提升到分离装置1;所述分离装置1与所述提升机3的出口连通;分离装置1内至少包括一个用于从进入分离装置1的混合物中分离丸料的筛网106;翻转机构2安装在分离装置1上,连接所述筛网106并用于驱动筛网进行翻转。

如图3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第一连通口101、趟砂面102、砂量调节板103、第二连通口104、第一分隔板105、筛网106、第二分离室107、第三连通口108、第二分隔板109、第三分离室110、检视门111、第一放料口112、第二放料口113、第三放料口114、挡砂板115、抽风口116、第一分离室117、滤网118;其中的趟砂面102通常采用趟砂板;

分离装置1与提升机3之间由第一连通口101连通;所述分离装置1内部自后向前(图3中左边为前向,右边为后向)依次分隔为第一分离室117、第二分离室107和第三分离室110;趟砂面102位于第一连通口101下方,并向前下方斜向设置;砂量调节板103设置于所述趟砂面102上方用于上下移动调节,从而可以调节混合物的进入量;第一分隔板105位于所述趟砂面102下方;所述第一分离室117和所述第二分离室107由所述趟砂面102和所述第一分隔板105分隔且由所述趟砂面102和所述第一分隔板105之间形成的第二连通口104连通;优选地,第一分隔板105向前上方斜向延伸,与趟砂面102间形成截面为喇叭口的第二连通口104,且第二连通口104高度高于筛网106,可以防止落向筛网106的丸料、体积较大的氧化皮、金属屑等进入第一分离室117;

抽风口116设置在分离装置1后侧,优选位于第一分离室112上部后侧;挡砂板115位于第一分离室117中,挡砂板115连接在趟砂面102下方并阻隔第二连通口102与抽风口116之间的直线通道,使得被吸入第二连通口102的气流中的细小碎屑能够被挡砂板115阻挡后,下降至第一分离室117底部;而气流中携带的粉尘则可以绕过挡砂板115,从抽风口116处被抽出;本例中挡砂板115正对着抽风口116;挡砂板115也可以通过支撑杆与第一分离室117后侧连接;

所述筛网106安装在第二分离室107中,位于趟砂面102前下方;第二分隔板109设置于所述第二分离室107和所述第三分离室110之间,且所述第二分离室107和所述第三分离室110由所述第二分隔板109上部留有的第三连通口108连通;使用时,所述筛网202由翻转机构2驱动,通过所述第三连通口108在第二分离室107和第三分离室110之间翻转,能够将留在筛网上的残留物倾倒入第三分离室110;

第一放料口112、第二放料口113和第三放料口114分别设置于第一分离室117、第二分离室107和第三分离室110的底部。

更优地,在分离装置1的前端侧面还设有检视门111,可打开后观察分离装置1内部情况;

更优地,在第二分离室107内,筛网106的下方还放置有一个滤网118;滤网118的筛孔与筛网106的筛孔孔径相同;滤网118作为第二道筛网,可以起到收集少量从筛网106周围间隙掉落的氧化皮、金属屑的作用;混合物进入到筛网106上后,比丸料大的氧化皮、金属屑等被留在筛网106上,而丸料通过筛网106、滤网118掉落至第二分离室107底部;筛网106和滤网118的筛孔孔径如果与别的物料相适配,则还可以对其它物料进行筛选,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丸料;比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需要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砂料,则只要选择筛孔孔径较小的筛网106和滤网118,就可以使得筛网106和滤网118筛选出砂料;

如图4所示,翻转机构2包括转动轴201、固定在转动轴201一端的摆臂206和气缸207;筛网106连接在转动轴201上;所述转动轴201两端设置有转动轴承204,转动轴承204固定于焊接在分离装置1的第三分离室110两侧的安装底板203上;摆臂206的一端连接转动轴201,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气缸207,具体可以通过螺栓或销轴连接气缸207;气缸207后座与连接座208连接,连接座208与支座209连接,支座209固定在分离装置1上;由所述气缸207驱动转动轴201以带动所述筛网106翻转可超过90度角度。当筛网106向第三分离室110翻转超过90度角度后,筛网106上累积的氧化皮、金属屑就自动掉落至第三分离室110内。气缸207也可以用其它的摆臂驱动部件代替,比如液压缸或电动推杆或齿轮齿条机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自动翻转分离机构自动将丸料混合物有效进行多级分离,增加了对可用丸料的使用率及对筛网上难清理的氧化皮、金属屑等的自动清理,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工操作,进而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本机构结构紧凑,安装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