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磁性分离制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6256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空气磁性分离制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分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气磁性分离制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分离制取氧气的方法主要有深度冷冻法、薄膜分离法和化学法。其中深度冷冻法主要是利用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凝聚点不同,在很低温度下把空气中氧气和氮气分离,储运它们时需要高压装置,使生产储运的成本及危险性都较高,尤其是在对氧气或氮气的纯度要求不高时,使用这些液氧或液氮产品成本较高;

薄膜分离法分为一级薄膜分离法和多级薄膜分离法。一级薄膜分离法获得的氧气浓度最高只有50%,多级薄膜分离法可获得较高浓度的氧,但多级薄膜分离法制氧机体积太过庞大;

化学方法制氧的设备简单,但需要经常性添加化学药品,且会有其他副产物产生,需要进一步对氧气进行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空气磁性分离制氧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可以在常温及接近常压下对空气进行分离,绿色环保,不产生污染物,生产、储存和运输的成本低,保证制取的氧气的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空气磁性分离制氧装置,包括空气分离内管和空气分离外筒,所述空气分离内管和所述空气分离外筒均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空气分离内管位于所述空气分离外筒的内部,所述空气分离内管的外壁上饶有用于形成电磁场的若干圈导电线圈,若干圈所述导电线圈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所述空气分离内管的出风口连接有用于输送氧气的氧气输送管;

所述空气分离外筒的一端测壁上均匀设有若干根氮气输送管,所述空气分离外筒的另一端向内倾斜形成倾斜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空气分离外筒的进风口通过外筒进气管与送风机连接,所述外筒进气管上设有一压力调节阀。

进一步地说,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30°。

进一步地说,所述空气分离外筒的一端测壁上均匀设有2-4根所述氮气输送管。

进一步地说,所述导电线圈的两端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包括干电池、蓄电池或直流发电机。

进一步地说,所述若干圈导电线圈之间的间距为1-3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几点:

一、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离内管外壁均匀饶有导电线圈,利用导电线圈产生电磁场,通过送风机将空气送入空气分离外筒,具有顺磁性的氧气因磁场的作用从氧气输出管输送出去,具有抗磁性气的氮气从氮气输送管输送出去,该制氧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可以在常温及接近常压下对空气进行分离,绿色环保,不产生污染物,生产、储存和运输的成本低;

二、本实用新型设有空气过滤网,可以对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质、PM2.5颗粒和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过滤,保证制取的氧气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磁场分布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

空气分离内管1、空气分离外筒2、导电线圈3、氧气输送管4、氮气输送管5、倾斜面6、外筒进气管7、送风机8和空气过滤网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空气磁性分离制氧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空气分离内管1和空气分离外筒2,所述空气分离内管1和所述空气分离外筒2均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空气分离内管1位于所述空气分离外筒2的内部,所述空气分离内管1的外壁上饶有用于形成电磁场的若干圈导电线圈3,若干圈所述导电线圈3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所述空气分离内管1的出风口连接有用于输送氧气的氧气输送管4;

所述空气分离外筒2的一端测壁上均匀设有若干根氮气输送管5,所述空气分离外筒2的另一端向内倾斜形成倾斜面6。

所述空气分离外筒2的进风口通过外筒进气管7与送风机8连接,所述外筒进气管7上设有一压力调节阀。

所述倾斜面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20-30°。

所述空气分离外筒2的一端测壁上均匀设有2-4根所述氮气输送管5。

所述导电线圈3的两端连接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包括干电池、蓄电池或直流发电机。

所述若干圈导电线圈3之间的间距为1-3c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离内管外壁均匀饶有导电线圈,利用导电线圈产生电磁场,通过送风机将空气送入空气分离外筒,具有顺磁性的氧气因磁场的作用从氧气输出管输送出去,具有抗磁性气的氮气从氮气输送管输送出去,该制氧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可以在常温及接近常压下对空气进行分离,绿色环保,不产生污染物,生产、储存和运输的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设有空气过滤网,可以对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质、PM2.5颗粒和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过滤,保证制取的氧气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