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7910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组合物。



背景技术:

润滑油根据其要求的性能,在矿物油、合成油等基础油中配混添加剂进行制备。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3中,作为防锈特性和耐磨耗性优异的润滑油,公开了一种在基础油中配混肌氨酸衍生物和极压剂的润滑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9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40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007186号公报

发明摘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而言,为了通过添加添加剂而得到所期望的效果,有必要在基础油中配混添加剂的有效量。

但是,经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可知,如果在基础油中配混肌氨酸衍生物的有效量,则会产生沉淀。尤其,即使在制备润滑油时没有产生沉淀,在润滑油的使用过程中也有时会产生沉淀。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得到肌氨酸衍生物的添加效果、且能够充分抑制沉淀的产生的润滑油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其含有烃系基础油、肌氨酸衍生物和酸式磷酸酯胺盐,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为0.005~0.1质量%,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为0.01~0.5质量%,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B)和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A)之比(B/A)以质量比计为1~30。

在本发明的润滑油组合物中,通过将肌氨酸衍生物和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以及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和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之比设为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有效得到肌氨酸衍生物的添加效果、且能够充分抑制沉淀的产生。另一方面,在不具有该方案的润滑油组合物、例如含有烃系基础油的润滑油组合物中,本发明人等确认在不含有0.01~0.5质量%的酸式磷酸酯胺盐的情况、或者在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B)和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A)之比(B/A)以质量比计为1~30的范围以外的情况下,随着其使用可能会产生沉淀。由此可以推断,通过本发明产生上述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在与烃系基础油的组合中,通过肌氨酸衍生物和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以及两者的含量比满足上述条件,酸式磷酸酯胺盐可以作为肌氨酸衍生物的溶解助剂而发挥作用。

烃系基础油的%CP优选为50以上,该烃系基础油的含量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优选为95质量%以上。

肌氨酸衍生物优选含有以下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1表示碳原子数为10~20的直链烯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有效地得到肌氨酸衍生物的添加效果、且能够充分抑制沉淀的产生的润滑油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润滑油组合物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润滑油组合物含有烃系基础油、肌氨酸衍生物和酸式磷酸酯胺盐。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为0.005~0.1质量%,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为0.01~0.5质量%。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B)和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A)之比(B/A)以质量比计为1~30。

作为烃系基础油,可以列举出矿物油系基础油、合成系基础油、或者2种以上这些基础油的混合油。

作为矿物油系基础油,例如可列举出通过链烷烃系或者环烷烃系的原油蒸馏而得到的煤油馏分;通过对煤油馏分进行提取操作而得到的正构烷烃;以及以通过链烷烃系或者环烷烃系原油蒸馏而得到的润滑油馏分、或者通过润滑油脱蜡工序而得到的、通过疏松石蜡等石蜡和/或气转液(GTL)工艺等而得到的、费-托石蜡、GTL石蜡等合成石蜡作为原料,适当组合溶剂脱沥青、溶剂萃取、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溶剂脱蜡、催化脱蜡、加氢精制、硫酸清洗、白土处理等精炼处理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进行精炼而得到的链烷烃系矿物油、环烷烃系矿物油、正构烷烃系基础油、异构烷烃系基础油。其中,优选使用链烷烃系矿物油、正构烷烃系基础油以及异构烷烃系基础油。

作为合成系基础油,例如可举出聚α-烯烃或其氢化物;丙烯低聚物、异丁烯低聚物、聚丁烯、1-辛烯低聚物、1-癸烯低聚物、乙烯-丙烯低聚物等烯烃低聚物或者其氢化物;烷基苯;烷基萘。其中,优选使用聚α-烯烃或者其氢化物。

烃系基础油的%CP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最优选为90以上。烃系基础油的%CN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最优选为16以下。烃系基础油的%CA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最优选为0.5以下。如果烃系基础油的%CP、%CN以及%CA在以上范围内,则烃系基础油对氧化等的稳定性变高,即便被暴露于加热条件下等也容易抑制其品质的劣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CP、%CN以及%CA是指,分别按照ASTM D3238-85(2010)为基准的方法(n-d-M环分析)而求出的值。

烃系基础油的40℃下的运动粘度优选为2mm2/s以上,更优选为5mm2/s以上,最优选为32mm2/s以上,另外,优选为1000mm2/s以下,更优选为680mm2/s以下。烃系基础油的100℃下的运动粘度优选为2mm2/s以上,更优选为3mm2/s以上,最优选为5mm2/s以上,另外,优选为50mm2/s以下,更优选为45mm2/s以下,最优选为40mm2/s以下。如果烃系基础油的运动粘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确保烃系基础油的适当的粘性,可以在实际使用温度域内得到良好的油膜,因此可以有效地保护机械。

烃系基础油的粘度指数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最优选为135以上。如果粘度指数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对外部温度确保粘度的稳定性,因此在使用时即便外部温度变化也可以稳定地形成油膜。

在本发明中的40℃以及100℃的下的运动粘度以及粘度指数是指,分别以JIS K2283:2000“原油以及石油制品-运动粘度试验方法以及粘度指数计算方法”为基准测定的值。

烃系基础油的含量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最优选为98质量%以上。

作为肌氨酸衍生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以下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

在通式(1)中,R1表示碳原子数为6~24的芳基、烷基或烯基,优选表示碳原子数为10~20的直链烯基。

从防锈能力的观点出发,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为0.005质量%以上,优选为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2质量%以上。从抑制润滑油组合物在使用时伴随其劣化而产生沉淀的观点出发,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为0.1质量%以下,优选为0.08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下。

作为酸式磷酸酯胺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以下通式(2)所示的酸式磷酸酯与以下通式(3)所示的胺的盐。

在通式(2)中,R2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6~24的芳基、烷基或烯基,优选表示碳原子数为6~18的烷基或烯基,更优选表示碳原子数为6~12的直链烷基。m表示1或者2。作为通式(2)所示的酸式磷酸酯,优选通式(2)中的m为1的酸式磷酸酯与通式(2)中的m为2的酸式磷酸酯的混合物。

R33-nNHn (3)

在通式(3)中,R3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6~24的芳基、烷基或烯基,优选表示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或烯基,更优选表示碳原子数为12~18的直链烷基。n表示0~3的整数,优选表示2。

从防锈作用以及赋予极压性的观点出发,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为0.01质量%以上,优选为0.0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上。从抑制润滑油组合物在使用时伴随其劣化产生沉淀的观点出发,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为0.5质量%以下,优选为0.4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3质量%以下。

从抑制润滑油组合物在使用时伴随其劣化产生沉淀的观点出发,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B)和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A)之比(B/A)以质量比计为1~30,优选为2~25,更优选为3~20,最优选为4~10。

润滑油组合物除了烃系基础油、肌氨酸衍生物和酸式磷酸酯胺盐以外,还可以含有其他的基础油以及其他的添加剂。

作为其他的基础油,可列举出酯、聚亚烷基二醇、聚乙烯基醚、酮、有机硅、全氟醚等。作为其他的添加剂,可列举出酚系或胺系抗氧化剂、极压剂、金属减活剂、消泡剂、防腐剂、湿润剂、成膜剂、表面活性剂等。对于其他的基础油以及其他的添加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以润滑油组合物总量基准计优选为10质量%以下。

在其他的添加剂中,优选使用酚系或胺系抗氧化剂、极压剂。作为酚系或胺系抗氧化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2,6-二叔丁基-对甲酚,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苯酚)、苯基萘胺、二苯胺等。作为极压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硫代磷酸三苯酯等。

润滑油组合物例如作为机床用润滑油、发动机油、驱动系用润滑油、油脂、湿式制动油、液压油、透平油、压缩机油等适宜使用。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

使用以下基础油以及添加剂,制备具有表1~4所示组成的润滑油组合物。在表中,B/A表示酸式磷酸酯胺盐的含量(B)和肌氨酸衍生物的含量(A)之比(质量比)。

(基础油)

基础油1:聚α-烯烃(癸烯,十二碳烯衍生物,40℃运动粘度:44.1mm2/s、100℃运动粘度:7.8mm2/s、粘度指数:146、%CP:100)

基础油2:矿物油(40℃运动粘度:47.7mm2/s、100℃运动粘度:7.8mm2/s、粘度指数:131、%CP:79.7、%CN:20.3、%CA:0.0)

基础油3:矿物油(40℃运动粘度:47.4mm2/s、100℃运动粘度:6.9mm2/s、粘度指数:101、%CP:67.5、%CN:25.7、%CA:6.8)

(添加剂)

添加剂A1:N-油酰基肌氨酸

添加剂B1:酸式磷酸酯胺盐(是通式(2)中的R2为碳原子数6的直链烷基、且m为1和2的混合物,是通式(3)中的R3为碳数10~14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且n为1或2的化合物)

添加剂B2:酸式磷酸酯胺盐(是通式(2)中的R2为碳原子数18的直链烯基、且m为1和2的混合物,是通式(3)中的R3为碳原子数18的直链烷基、且n为2的化合物)

添加剂b1:2-乙基己基磷酸酯

添加剂b2:磷酸三甲苯酯

添加剂C1:其他添加剂(胺系抗氧化剂,金属减活剂,消泡剂)

对各润滑剂组合物实施以下的防锈评价试验、极压性能评价试验以及沉淀评价试验。结果如表1~4所示。

(防锈评价试验)

以JIS K2510:1998“润滑油-防锈性能试验方法”为基准,判断锈的“有”或“无”。

(极压性能评价试验)

以JIS K2519“润滑油-耐负荷性能试验方法”中记载的铁姆肯法为基准评价极压性能。OK负荷在5.44kgf以上为良好。

(沉淀评价试验)

在50ml烧杯中,投入试样油45g以及金属丝型的铁和铜的催化剂,在120℃的恒温槽内放置3天。之后观察外观,确认沉淀的“有”或“无”。

[表1]

[表2]

[表3]

[表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