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吸收转化系统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559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能源吸收转化系统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源吸收转化系统及装置。
现有的诸多动力、电力源是依靠燃烧燃料和挖掘地热、核能并将所产生的热能转化为动力和电力。其过程消耗的大量能源及其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蒸发处收集自然物质所含的热能,冷凝处将热能释放并转移到另一工质,使其汽化膨胀,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能源吸收转化系统。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利用气体压缩制热、液体蒸发制冷的原理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蒸发处收集自然物质所含的热能,冷凝处将热能释放并转移到另一工质,使其汽化膨胀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具体结构由运行压缩机、启动压缩机、三个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套管式热交换器、四个外置换热器、膨胀机、压力泵、过滤器、膨胀阀、阀门、压力计组成三组循环回路。一组能量吸收释放循环回路,一组能量转化循环回路,另一组为启动循环回路,能量吸收释放循环回路和启动循环回路内装载工质A,能量转化循环回路内装载工质B。
启动时,压缩机将气态工质压缩制热,于冷凝换热器内将热能传给另一工质,使其受热气化膨胀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膨胀机运行,于蒸发换热器内吸收热能,使其冷却液化。
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实现能源的消灭与再生,无论在何处只要更换相适工质即可正常工作,只要有一定温度物质存在,就可夺取该物质热能并转化为机械能。工艺流程结构紧凑,占空间小,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汽车、大型机车作牵引,也可用于发电装置;应用于制冷、制冷厂不仅能输出冷源,还能解决家庭、商场、工厂的用电,亦可用于航天采集能源。无废弃物排放,实现环境保护,为社会做贡献。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图1、图2为组成两组循环回路的能源吸收转化系统。
图3为组成三组循环回路的能源吸收转化系统。
根据图1所示,启动时,启动压缩机15运行,将气态工质A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冷凝将热能释放传给工质B,并在流经套管式冷凝器10时变为低温高压液态,再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7进一步凝结为常温高压液体进入储液槽1,通过过滤器2、膨胀调节阀3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内蒸发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并吸收热量,途经蒸发器5、6吸收自然物质热能后变为常温低压气体,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7并吸收内部热能,流回启动压缩机15,往复循环。当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工质B受热汽化膨胀达到一定压力后阀门11开启,蒸发膨胀气体B驱动膨胀机12运行,并同时驱动运行压缩机8和压力泵13运行,膨胀机12正常运行后,启动压缩机15停止,由运行压缩机8代替启动压缩机15工作,同时膨胀阀3相应调节。
膨胀机12正常运行后,气态工质B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被冷却凝结为低温低压液体,由底部流出,被压力泵13送回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中间肋片管吸收热能,流出后进入热交换器14变为常温高压液体,又流回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的上部肋片管吸收热能,经过套管式冷凝器10进入立式壳肋处管汽液热交换器9受热汽化膨胀为高温高压气态,经阀门11进入膨胀机12,驱动膨胀机12工作,工质B于回路内往复循环。
根据图2所示,启动时,启动压缩机15运行,将气态工质A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冷凝将热能释放传给工质B,并在流经套管式冷凝器10时变为常温高压液体,进入储液槽1,通过过滤器2、膨胀调节阀3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内蒸发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并吸收热量,途经蒸发器5、6吸收自然物质热能后变为常温低压气体,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7并吸收内部热能,流回启动压缩机15,往复循环。当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工质B受热汽化膨胀达到一定压力后阀门11开启,蒸发膨胀气体B驱动膨胀机12运行并同时驱动运行压缩机8和压力泵13运行,膨胀机12正常运行后,启动压缩机15停止,由运行压缩机8代替启动压缩机15工作,同时膨胀阀相应调节。
膨胀机12正常运行后,工质B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7被冷却,进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进一步冷却凝结为低温低压液体由底部流入压力泵13,被压力泵13送回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上部肋片管吸收热能流出,经换热器14、16,变为常温高压液态,经过套管式冷凝器10进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受热汽化膨胀为高温高压气态,经阀门11进入膨胀机12,驱动膨胀机12工作,往复循环。
根据图3所示,共有三组循环回路。启动时,启动压缩机15运行,将启动循环回路管内气态工质A压缩制热,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将热能释放传给工质B,工质A冷凝为液体进入储液槽19,经过滤器17膨胀阀18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内蒸发吸热。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工质B被加热汽化膨胀达一定压力后,经阀门11进入膨胀机12,驱动膨胀机12运行,同时驱动运行压缩机8工作,膨胀机12运转正常后,启动压缩机15即停止。
膨胀机12驱动运行压缩机8,将气态工质A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内冷凝将热能释放传给工质B,并在流经套管式冷凝器10时变为常温高压液态,再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7进一步凝结为常温高压液体进入储液槽1,通过过滤器2,膨胀调节阀3于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内蒸发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并吸收热量,途经蒸发器5、6吸收自然物质热能后变为常温低压气体,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7并吸收内部热能,流回运行压缩机8,往复循环。
膨胀机12正常运行后,气态工质B流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被冷却凝结为低温低压液体,由底部流出,被压力泵13送回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中间肋片管吸收热能,流出后进入热交换器14变为常温高压液体,又流回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4的上部肋片管吸收热能,经过套管式冷凝器10进入立式壳肋片管汽液热交换器9受热汽化膨胀为高温高压气态,经阀门11进入膨胀机12,驱动膨胀机12工作,工质B于回路内往复循环。
本发明的装置结构为热交换器9输出端连着膨胀机12入口处,输入端连着热交换器10的内输出端,内管输入端连着压缩机8输出端、连着热交换器10的外输入端,热交换器4的入口处与膨胀机12或热交换器7的输出端相连,出口处连着压力泵13的输入端,中间内管入口与压力泵13的输出端相连,出口与热交换器14或16相连,顶端内管输入端与热交换器14或16相连,输出端与热交换器10相连,下端内管输入端与储液槽1相连,输出端与热交换器5或6相连;热交换器7的上端连着压缩机8,下端连着热交换器6,内管入口连着热交换器10的外输出端或膨胀机12的输出端,内管出口连着储液槽1,热交换器5、6相连。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启动循环回路与能量吸收释放循环回路合并,工质A被启动压缩机15压缩后送进热交换器9上部管,由底部管流出,进入冷凝器10,经热交换器7进入储液槽1,经过滤器2、调节阀3进入热交换器4的底部管,由中部管流出后进入换热器5、6,流进热交换器7下端孔,从上端孔出进入启动压缩机15。工质B作功后,由膨胀机12输入热交换器4上端,由下端流入压力泵13返回热交换器4中部管,进入蒸发器14,再返回热交换器4的顶端管,经冷凝器10进入热交换器9,途经阀门进入膨胀机12。
启动循环回路与吸收释放循环回路合并,工质A启动压缩机15、运行压缩机8压缩后送进热交换器9上部管,由下部管流入冷凝器10进入储液槽1,经过滤器2、膨胀阀3进入热交换器4,由中部管流入蒸发器5、6,进入热交换器7,回到运行压缩机8、启动压缩机15。工质B由热交换器9经阀门11进入膨胀机12,经热交换器7进入热交换器4上端,由下端流入压力泵13,途经热交换器4中部管进入,由上端管进入换热器14、16,通过冷凝器10回到热交换器9。
启动压缩机置于独立循环回路,工质A于循环回路内,行程为启动压缩机15将其送入热交换器9底部管,流出后进入储液槽19,经过滤器17、膨胀阀18进入热交换器4底部管流回启动压缩机15。
所述系统中除热交换器5、6、14、16外置,其余部件均需安装隔热材料与外界隔热。
权利要求
1.一种能源吸收转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将气态工质压缩制热,于冷凝换热器内将热能传给另一工质,使其受热汽化膨胀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膨胀机运行,于蒸发换热器内吸收热能,使其冷却液化。
2.一种能源吸收转化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9)输出端连着膨胀机(12)入口处,输入端连着热交换器(10)的内输出端,内管输入端连着压缩机(8)输出端、连着热交换器10的外输入端,热交换器(4)的入口处与膨胀机(12)或热交换器(7)的输出端相连,出口处连着压力泵(13)的输入端,中间内管入口与压力泵(13)的输出端相连,出口与热交换器(14)或(16)相连,顶端内管输入端与热交换器(14)或(16)相连,输出端与热交换器(10)相连,下端内管输入端与储液槽(1)相连,输出端与热交换器(5)或(6)相连;热交换器(7)的上端连着压缩机(8),下端连着热交换器(6),内管入口连着热交换器(10)的外输出端或膨胀机(12)的输出端,内管出口连着储液槽(1),热交换器(5)、(6)相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源吸收转化系统及装置,利用压缩机将气态工质压缩制热,于冷凝换热器内将热能传给另一工质,使其受热汽化膨胀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膨胀机运行。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实现能源的消灭与再生,无论在何处只要更换相适工质即可正常工作,只要有一定温度物质存在,就可夺取该物质热能并转化为机械能。工艺流程结构紧凑,占空间小,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汽车、大型机车作牵引,也可用于发电装置,无废弃物排放,实现环境保护。
文档编号F03G7/06GK1284605SQ00116039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8日
发明者沈琦雁 申请人:沈琦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