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的产生方法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588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的产生方法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的产生方法及其装置,主要系以弹性元件压下一重物,使该重物撞击一协振物,使其释出势能而转化为位能,并使该位能加上协振物受到力及反作用力影响所回弹产生的动能而能大于重物释出的位能,使协振物将其内部能量转化为机械动力,并由于协振物上方的撞击筒将重物推至原来高度,以达到永久动力的产生。
能源是生活必需品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数十年来能源带动工商业蓬勃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一九七三年以、埃发生战争,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联合减产禁运石油作为武器,迫使西方国家就范因而发生了第一次能源危机,其结果导致经济萧条、失业率增加,物价上涨,人心彷徨,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此时世界各国才深深体会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第二次石油危机是一九八○年九月九日伊朗和伊拉克发生战争,伊朗每日高达六百万桶的石油产量整个停顿,伊拉克每日三百五十万桶也完全无法输出,造成全世界石油供应短缺,因此油价愈涨愈抢购,愈抢购则愈涨,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全球普遍不景气。因此其他新能源只要符合经济效益能够开发就开发,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温差、煤炭、气化、液化、核电等等只可惜每一项均有缺点,以太阳能为例没有太阳就不能发电,以风能来说,没有风同样难以发电,有些成本高、浪费大、不合算,何况技术方面仍有许多困难尚待突破。依据科学家及能源专家的评估,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是以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为主,这些大自然的物质是累积了数十亿年才形成的,竟然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中就燃烧精尽。目前地底下的石油储量大约剩下一千三百六十亿吨左右,依据目前每天的消耗量约可再维持三、四十年,如果人类肆无惮忌不断的争相燃烧,到了山穷水尽之后不知还能烧什么,届时没有能源、没有动力一片黑暗,人类要如何生存?因此,想挽救地球维护生态,唯有开发永久动力才是当务之急。
能源促使工商发达,为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和文明,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因为人类不断的燃烧有害物体,其中百分的八十是石化燃料,几乎每天都排放高达二百三十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种种危害生态的气体,促使酸雨不断的出现,并且酸度越来越高,酸雨不但会破坏生态、酸死农作物、污染水源、毒死鱼类,同时降低土壤肥沃,并且腐蚀桥梁和建筑物,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不但如此,臭氧层也因人类日夜不停的燃烧,竟然也烧了一个大破洞,结果破在澳洲本土的上方,这就希望每一个人共同努力,为全人类创造幸福,以此引导人类迈向史无前例的新里程。臭氧层原是保护地球万物生存世代繁衍的天然保护伞,它能吸收百分的九十九的紫外线,为了抢救臭氧层破裂所造成的灾害,我们必须削减燃烧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虽然核能发电厂所燃烧的核燃料,没有火力发电厂大量的空气污染,可是核能发电反应器的炉心拥有相当于五百万吨煤炭的能量,万一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其放射性从千分之几秒到几万年后还存在,万一真的遗漏出来杀人不见血,其辐射不仅伤到自己,连后代子孙也会受波及。一九八六年前苏联车诺比亚核电发生事故,致使全世界谈“核”色变,虽然核能发电成本低,但祸患却无穷确实很可怕。因此综合种种恶性循环以及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温度在本世纪上升了摄氏0.6度,如继续上升必促使南极冰山加速融化,届时海水上涨陆地全面淹没,人类灭绝殆尽,地球重归洪荒。因此人类想要真正脱离这些咸胁,唯一的途就是尽快地开发永久动力及其运用。
要想开发永久动力,首先就要突破定律永久动力神秘的面纱几百年来始终不能破解的因素是受古典物理学“似真理而非真理”的误导,一九五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正道博士在演讲中说在自然科学方面,中西文化看法不同,西方比较注重机械化着重分析,东方则比较哲学化,着重对自然的了解和调和,西方科学认为转动机械不需任何燃料,有违逻辑悖于热力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之所以会有此现象,主要在于“热力法学的第一原则”与“第二原则”。热力学第一原则又称为“能量不灭定律”,或“能量保存定律”。此原则的意是不能自“无”发生运动,或是由外借能的原量,不能完全返还于外,由此认定永久机械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原则的解说则比较难了。第二原则又称为“熵增大原则”或“能量散逸原则”。主要是指由外所取得的能量(木柴、煤、碳、石油等),化为光、热等运动能量时,决不可能发生百分的百的工作效率。由此可知不可能有永久机械。因为机械转动有摩擦会产生阻力,机器要维持运转必须提供一些能量,因此车辆行驶必须加油或用电动车,这是众所皆知理所当然的事实。可是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物理学的改变、进展非常的大,从原子、核子、基本粒子到各方面的天体物理实验和研究,才知道西方纯机械化的看法不正确,丹麦大物理学家波尔在量子力学中有一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理叫做“测不准定理”,意思是测准一方就一定测不准另外一方,无论如何小心精密永远测不准一切。其说的重要定义,就是不可被经验或大众皆认为理所当然的物理定律所束缚。因此永久动力如果依照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近代量子力学的定理去探索和研究,永远也无法揭开永久动力神秘的谜底,永远也休想掌握永久动力的运动,因为科学墨守成规不相信看不到的学说,也就是不重视东方哲学的恶果。所以要解开永久动力的奥秘,第一个步骤必先去除一些看似科学而实际上却一点也不科学的错误观念。
数个世纪以来,无数中外天才主动面对“永久机械”的挑战,试图早日达到人类的梦想,许多人穷其一生所埋首钻研的这种完美机械,最终仍被认为是“超越物理界限的幻想式机器”。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眼见生灵涂炭,不禁感同身受,痛苦万分。再回顾中日战争,愈发体会人类的互相残杀皆根源于对能源的争夺。唯有解决能源危机,才能真正缔造世界和平。
在悲天悯人的天性驱使下。本发明人开始朝着“开发新的能源”的漫漫长路迈进。近十年来;本发明人不眠不休地一头栽进这个近似痴呆的研发工作中。其间所投注的心力、财力、物力难以估计。失败了再站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一次又一次,除了接受挫折的打击,还要忍受周围的人诋毁,讪笑。午夜梦回,仰天长叹之余,仍须努力自我安慰古今中外,有太多的科学家及发明家,不也是不能被当代所认同吗?有太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不也是名字被冠上“疯子”的封号吗?也许本发明人真的是为追求真理而来,多年的挫折打击后,偶然的发现,使我豁然开朗。挣脱书本上学理定律的束缚,打破一般人根深蒂固的“能量守恒”的定律,一个待发掘的能源就在眼前。
目前一般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能源必须模得到、看得到、感觉得到,如核能,、太阳能、天然瓦斯……等等。永久动力效率;即永久动力的能源,此能源是可以培养、制造的。不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简单而言,能量就是不守恒的物质。
举例来说,一个球自一公尺的高度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上,使出位能后反弹百分的九十五,大家认为撞击到地面上,是有力没有量,如果有力有量的话,就没有反作用力,以机械效率而言是小于1,事实上永久动力原理证明是有力有量,加上反作用力即大于1。简单的说,只要能证明施力(反作力力)加抗力大于原来的施力或抗力,即可创造永恒动力,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完全的断绝人类对石油及其他能源的依赖。
“开发无限能源,创造永恒动力”已是由梦想成为现实。过去曾被讥为笑谈的永久机械,现在就要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而一扫过去所受到的屈辱,当永久机械真正问世之时,世人应以雅量接纳,并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由于长久以来,任何动力的产生皆需能源,而能源如电、石油或燃烧物,因环保意识的抬头及人类长期消耗下,已形成一种灭尽的危机,这样,现今许多先进的国家无不投入大量经费及人力,期望能开发新的能源。
而永恒动力自古以来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讨论,而其结论并不乐观,因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若不受外力的作用(或受外力,但合力为零时),则静止者恒静止,动者沿一直线以等速率运动,此称之为“惯性定律”,且由于空气有阻力、摩擦力,使施力多少抗力就有多少,因此,永恒动力至今一直无法实现。
而本发明所提供一种永久动力的产生方法及其装置是以弹性元件压下一重物,使该重物撞击一协振物,使其释出势能而转化为位能,并使该位能加上协振物受到力及反作用力影响所回弹产生的动能而大于重物释出的位能,以达到永久动力的产生。
所述的永久动力的产生,使协振物的能量经由齿条推动齿轮,以产生能源。
所述的重物是夹持于一夹件,并使该夹件连接于如弹簧的弹性元件,以构成其下压的动作。
所述的协振物为铁块等的金属物件,使其得以因重物的撞击而释出动能。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及其新颖性,将配合以下附图中的实施例作出详细说明,使之对其有更加时刻地了解。
图6为本发明配合磅秤及自由落体的原理的实例的示意图;图7A、7B为所示磅秤重叠法及配合自由落体的原理的实例示意图;图8为利用自由落体原理配合磅秤重叠法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号说明1、弹簧 41、连杆 7、齿轮 2、重物 42、齿条 3、夹件43、撞击筒,31、弹性元件 5、地面 4、协振物 6、弹簧
(三)F=M1a 而 其中,Qe为本发明的效率,而HO=F=M1aQe:W+HOW≥1=Qe:(M1+M2)M1a(M1+M2)a≥1]]>M1a≥1而如

图1B、C、D所示当M1,M2自A点同时滑落至B点,M2停于B点,M1沿水平方向飞出。试求1.(1)M1、M2同时滑至B点所生的力Fm1m2(2)M1沿水平飞出所生的力Fm1(3)举M1、M2二物由B点到A点所需的力F(水平)〖S01〗位能PE=Mgh=(M1+M2)gh动能KE=1/2MV2=1/2(M1+M2)V22.依能量不灭方程式1/2MVA2+MghA=1/2MVB2+MghB二>(M1+M2)MghA=1/2(M1+M2)VB2∴VB=2ghA=2gh∴VB2=VA2+2as(VA=0) Fm1m2=a(M1gh+M2)=-------1Cosθ(M1+M2)]]>3.aCosθ=2gh21Cosθ,Cosθgh1]]>FM1=aCosθM1=gh1M1]]> 5.FM1所作的功为WM1WM1=FM1×SM1=HOSM1=VB22a=2gh2gh/1Cosθ=1Cosθ]]>代入本发明的效率 gh1Cosθ(M1+M2)(1Cosθ)+gh1M11Cosθ(M1+M2)gh1Cosθ(1Cosθ)]]>=gh(M1+M2)+ghM1Cosθgh(M1+M2)]]>=M1+M2+M1CosθM1+M2(M1>0,Cosθ≥0)]]>所以 故Qe≥1
如图2所示,配合杠杆原理,本发明以自由落体以证实前述的效率,如图所示,当球体A自h高度落下至B点释出位能,而使C点产生上弹的动能(能量C),且球体A因撞击B点受反作用力而回弹的动能(能量HO),其接收能量HO及C的总和将大于球A的位能,其公式为输出=PEC+PEHO输入=PEA 而如图所示,当球体A自h高度自由落下至F位置,瞬间反弹至B点,再次落下至F位置,并又反弹至C、D点来回数次,将该等F全部相加,将大于球体A由A点至F点的位能,其公式为 又如图4所示,本发明配合弹簧的弹性及自由落体的原理,使球体A自高度落下撞击一物体B释出位能,相对使弹簧1下压(为能量B),另A球落下至B点,因受反作用力而回弹所产生的动能(为能量HO),其所接收能量HO及能量B的总和,将大于A球的位能。
依据前述的原理,如图5所示,本发明设有一重物2,使该重物2以一连接于弹性元件31的夹件3夹固,重物2下方设有一铁块材质的协振物4,并使该协振物4的底部设以一固定于地面5的弹簧6,其中,该协振物4以一连杆41连接于一齿条42,使该齿条啮合于一齿轮7,当弹性元件31将重物2压下,使其撞击协振物4时,释出势能转化为弹簧能,另因重物撞击协振物4,受到力及反作用力影响而回弹所产生的动能(能量和),其效率为
接收能量及抗力的总和大于重物2的释出能,此时协振物4带动齿轮7转动,以产生机械动力,此时弹簧6过最高位,使补偿用的撞击筒43将重物2推至原来高度,前述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其他机械的动能,而构成永久机械以产生无限的能源。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施力加抗力,使其大于原有施力或抗力,而产生永久动力。本文中所举的实施例仅为利于本案的说明,非为唯一的可行性,凡依此所修饰、变更,应也涵盖在本案的范畴。
如图6所示,本发明配合磅秤及自由落体的原理,使球体A自h高度落下撞击磅秤B释出位能,相对使磅秤2下压,秤量指针由0移至1产生能量(为能量B)。
且球体A落下撞击B点受反作用力而回弹的勤能(能量HO),接受能量HO及能量B的总和将大于球体A的位能。
输出=PEB+PEHO输入=PEA永久效率QePEB+PEHOPEA≥1]]>再看图7(一)、7(二),其所示为磅秤重叠法及配合自由落体的原理,使我们先把五个磅秤重叠如7(一)所示(每个磅秤重量为一公斤)(A)磅秤重量指针为0(B)磅秤重量指针为1(因为A磅秤重量是1公斤)(C)磅秤重量指针为2(因A磅秤加B磅秤等于2公斤)(D)磅秤重量指针为3(A+B+C等于3公斤)(E)磅秤重量指针为4(A+B+C+D等于4公斤)我们将球体A自h高度落下撞击磅秤F,如图7(二)所示,释出位能产生动能,磅秤F下压(秤量指针移动)而产生动能。
因球体撞击F点,PEA因受到撞击,重量指针移动本来指针在0移动到1产生动能(为能量A)。
PEA力瞬同再传给PEB(因PEB本来重量指针为1,如图7(一)B,现在因受PEA力的传达重量指针为2(能量为B)
PEB力同时再传给PEC,PEC本来指针是2(如图7(一)C为能量C)。
PEC力再传给PED,PED指针是3(如图7(一)D所示)因受PEC力的传达,重量指针为4(能量D)。
PED力再传给PEE,PEE重量指针是5(能量E)。
因球体A自由落体撞击F点受反作用力而回弹的能能(能能量F)利用自由落体配合磅秤重叠法代入永久动力公式 QeA+B+C+D+FPEA≥1]]>图8示出利用自由落体原理配合磅秤重叠法,来证明永久动力存在,利用无限个磅秤重叠在一起当球体A自h高度落下撞击F点第一磅秤称(能量1),第一磅秤力再传给第二1称(能量2),第2个磅秤再传给第3个称(能量3),《常力在传送时每个磅秤的重量指针多会移勤(增加动能)》当第3个磅秤再传给无限个磅秤,我们称之动能(能量∞)。
当A球体撞击F点的后,受反用力亚回弹的动能(能量F)代入永久动力Qe输入PEA输出F+1+2+3+∞ 上述各种实验证明能源是可以培养舆制造的,完全不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
总而言之,能量就是“不守恒”的物质。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产生方法,其主要方式是以弹性元件压下一重物,使其撞击一协振物;使该协振物释出势能而转化为位能;使该位能加上协振物受到力及反作用力影响所回弹产生的动能大于重物释出的位能;以及,将前述协振物将其内部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力,并由协振物将重物推回原有高度。
2.一种实施上述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一重物,该重物通过连接于弹性元件的夹件而夹固,重物下方设有一协振物,并使该协振物的底部设以一固定于地面的弹簧,其中该协振物通过连杆连接于一齿条,而该齿条啮合于一齿轮,以带动齿轮的转动,使产生机械动能,当弹性元件将重物2压下,使其撞击协振物时,释出势能转化为弹簧能,另因重物撞击协振物,受到力及反作用力影响而回弹所产生的动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的协振物为一阂瑰,或同类型的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的协振物上方设有一撞击筒,以利于对重物的推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的产生方法及其装置,其主要是以弹性元件压下一重物,使该重物撞击一协振物,使其释出势能而转化为位能,并使该位能加上协振物受到力及反作用力影响所回弹产生的动能而能大于重物释出的位能,使协振物将其内部能量转化为机械动力,并由于协振物上方的撞击筒将重物推至原来高度,以达到永久动力的产生。
文档编号F03G7/00GK1366136SQ0113481
公开日2002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14日
发明者邱金和 申请人:邱金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