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动力的方法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540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产生动力的方法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动力产生的方法及其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及其装置,其机械效率必须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本发明可以说是一种可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装置。
对于所述的永久机械效率解释如下如第21图,A、B配重向左旋转15度,A逆时针方向的枢摆,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W入=第21图朝逆时针方向输出功到第22图,即第22图转至第23图,W出=第23图转到第24图所做的功,和=第24图转至第25图,惯性所做的功),所做的功大于1。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故而世界各国皆不断的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来产生电力能量的方法,以此来减缓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但是,上述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都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即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则「太阳能」自然亦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是以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提供一种轩辕动力产生的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产生动力方法及其机构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其活动杆具有一组可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不同的悬设角度及轴距的改变与转换,加上活动杠杆上距伸缩固定位置分别装置一组压缩弹簧,使活动杠杆在支点转换时,可瞬间交替以达到瞬间转换的目的。配合重力作用而对主动齿轮产生一旋转力矩,驱动主动齿轮转动而产生动力,即是将其动力完全收集,利用既有的机构将它转化成更大的能源,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
在描述本发明的内容之前,首先简单阐述本发明的形成机理。
一般人认为,利用杆杠原理,施力多少,抗力就是多少,却从未深思过,除了施力与抗力外,还有反作用力的存在。举例来说,一个球自一公尺的高度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上,使出位能后反弹95%,大家认为撞击到地面上,是有力没有量,如果有力有量的话,就没有反作用力,以机械效率而言是小于1。如果我们能将95%的反作用力适当地运用,使球能够用少于30%的反作用力回复到原来1公尺的位置,让球能够反复地重复上述的动作。事实上永久动力原理证明是有力有量,加上反作用力即大于1。简单的说,只要能证明『施力(反作用力)加抗力大于原来的施力或抗力』即可创造永恒动力,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完全断绝人类对石油及其它能源的依赖。「开发无限能源,创造永恒动力」已是伸手可及的梦想。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
如第21图,A、B配重向左旋转15度,A逆时针方向的枢摆,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W入=第21图朝逆时针方向输出功到第22图,即第22图转至第23图,W出=第23图转到第24图所做的功,和=第24图转至第25图,惯性所做的功),所做的功大于1。
本机构是利用物体的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搭配物体流畅地上下支点及重心转换,产生动力的一种机构。该机构的前提必须是输入的功恒小于输出的功,也就是本机构的机械效率必须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本机构主要架设在一稳定平稳支架上旋转自如,此机构分别由前后两片对等的飞轮作为主体。在飞轮的各一侧设置活动是杠杆(注一),利用该杠杆支点转换,及悬设角与轴距的瞬间改变角度的方式(注二),再配合杠杆上的配重块其中的悬设角度的重力U形作用,进而影响该主动齿轮盘、重心,使其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使得主动齿轮在无需任何外力的状态下自动运转,而产生较大的动能,也即是能源。让本发明可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注一)在两个飞轮内侧设置两组结合轴,当两主体各自反向旋转一角度后,利用结合轴伸缩的方式,将两组机构结合成一体或脱离动作使其各自作功。
(注二)并在杠杆的上、下两端向主体中心处水平延伸两悬臂,而在杠杆活动支点处各设置一组压缩弹簧,使杠杆在支点转换时,可达到快速定位及位移的作用。
为此,第091120401号发明专利申请案,即为申请人早先于91年9月9日所提出的申请,为求方法及装置的再进一步完善,通过积极构思及实验,使得该方法及装置可更为顺遂且具说服力,使得重力输出量更为增进,且空间型态更为缩减。
为达上述的目的,一种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其机械效率必须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主要是于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有双飞轮结合成一体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各设置一活动杆,该活动杆具有每个飞轮各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往上移动或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可改变与转换的手段,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的重力U形作用,而对该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驱动该主动齿轮转动而产生动力,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装置,主要是于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设置一活动杠杆,而活动杠杆上下两端各向主体轴心处延伸一延伸臂,并在延伸臂远程处,各设置一定重量的配重块。
所述的活动杠杆具有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的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位移可改变与转换的动作,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的重力作用,在两个飞轮内侧设置两组结合轴,当两主体各自反向旋转一角度后,利用结合轴伸缩的方式,将两组机构结合成一体或脱离动作使其各自作功。
而对该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利用主体产生的力矩及重心转换的方式,让其机构的滑块可一直以重力加速度的状态下永久循环,而产生所需的能量,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较佳的方式是,该机械是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飞轮作用的圆盘状主动齿盘,距主体中心一固定位置上设置一滑动装置,即滑块组;我们将滑块最底处,设置一定长度的延伸杆,而延伸杆下方设置一组齿条,并使其与发电齿轮组囓合,在齿条下方设置一弹簧,使滑块在作功完成后,脱离瞬间将齿条迅速回复正常状态,而本机构即是以滑块向下压缩齿条的动作,带动发电齿轮组,产生一定量的动能,进而传输至该组集能机构中,加以转换及储存。
就主动齿盘主体而言,于主体垂直中心线距离X处,设一固定上下对称伸缩支点,该伸缩支点是,藉由自动控制器来控制支点伸缩,并将两组弹簧装置,分别设置于杠杆上下支点附近处。利用伸缩轴的瞬间,一伸一缩的方式,再配合弹簧瞬间的弹力,让活动杠杆,因伸缩支点的释放,使得活动杠杆与伸缩支点瞬间脱离,加上压缩弹簧,在瞬间无阻力的状态下,迅速地将活动杠杆弹射至敞开的型态,使两组活动杠杆呈V字形。定位后,感应器立即感应,并将两主体通过结合轴,将双飞轮结合为一体。而此动作必是两主体的机构,同时进行以上的动作。进而达到杠杆协调性,瞬间位移转换重心作用。
一于该主动齿盘的盘面,相对于该第一、二活动枢轴的位置处,则设有一两端皆固设有配重块的活动杠杆,该活动杠杆,相对于伸缩轴(一)及伸缩轴(二)位置上,设有可供活动枢轴枢合的轴孔(一)及轴孔(二)。配重块可以往一方向旋转移动,此机构设有两组左右对称的杠杆。其杠杆另一侧,则设上、下配重块,此机构乃是由A字形的支撑架,作支撑装置,使本机构在运转时,能够协调、稳定及延长机构寿命。A字形支撑架的邻近中心处则设有滑块,于滑块底缘设以齿条,使摆杆于摆动时,得以藉由重块对滑块的下压,相对使齿条带动从动齿轮,使发电机产生动力。
一于该主动齿盘,位于该活动杠杆朝向枢轴的一侧,各设有上下一组可扣抵住活动杠杆的固定传感器,以及活动杠杆处于敞开状态时,可以扣抵住活动杠杆的另一组上下对角的固定传感器。
较佳的方式是,该活动杠杆两自由端,进一步包括自主动齿盘枢轴侧,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臂及第二延伸臂者。该活动杠杆两端延伸臂,分别设置一等量的配重块。
较佳的方式是,该主动齿盘盘面的另一面,相对位于活动杠杆的一侧,进一步固设一与该活动杆定位时呈平行的滑轨,该滑轨上则设有一具设定重量的重锤,并使该滑轨的两极限端,设置可定位该重锤,于滑轨上滑动的第一定位装置及第二定位装置。
较佳的方式是,该枢设主动齿盘的支架底部,相对于主动齿轮的下方两侧,各枢设有一组,可分别与主动齿盘形成囓合传动的发电齿轮组(一)与发电机(一)及发电齿轮组(二)与其发电机(二),当该机构齿条向下位移时,使发电齿轮转动进而带动,集能机构产生所需的能量,反之,齿条向上回复位移时,因为在发电齿轮组内设一棘轮装置,使其在回复时,不会影响其它机构。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平而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零件分析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作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作动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三作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四作动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五作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六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七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八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九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一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二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三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零件详细分析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四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五作动状态示意图;图2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六作动状态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作一示意图;图22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作二示意图;图23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作三示意图;图24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作四示意图;图25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作五示意图;图26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一示意图;图27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一示意图;图28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一示意图;图29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一示意图;图30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一示意图;图31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一示意图。
图32A与图32B是本发明力矩力臂转换动另一示意图。
图号说明1、主体;2、杠杆;3、支点(一);4、支点(二);5、固定器(一);6、固定器(二);7、固定器(三);8、固定器(四);9、主轴;10、从动齿轮;10-1棘轮(一);11、马达;12、杠杆弹簧(一);13、杠杆弹簧(二);14、结合销;15、滑块;15-1、培林(一);15-2、培林(二);16、滑轨;17、控制阀(一);18、控制阀(二);19、齿条;20、齿轮(一);21、齿轮(二);21-1棘轮(二);22、飞轮;22-1、皮带轮;23、集能装置;23-1、皮带;24、支架;25、齿条控制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上述的目的、功效及特点,并可据以实施,现以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请参看第1、2、15、16图,本发明主要是设有一A字形支架(24),该支架(24)系可直立于地面,并使该支架(24)的梯形顶边中央,以主轴(9)枢设有一圆盘状的主动齿盘(1);该主动齿盘(1)的盘面上,距主动齿盘(1)垂直中心线,预设一距离位置处,分别固设第一活动枢轴支点一(3)及第二活动枢轴支点二(4),该第一、二活动枢轴支点一(3)、支点二(4)大是由可藉由外力(电磁制动)来控制,以使该等活动枢轴可凸出,或缩入于位置处主动齿盘(1)的盘面正面;由马达(11)及马达(11A)带动主体(1)及(1A),当主体(1)及(1A)分别旋转θ1及θ2后,待结合销(14)及(14A)作伸出动作(注三)使主体(1)及(1A)作结合动作,当主体(1)及(1A)成为一体后,(注四)、(注五),支点一(3)作收缩动作,使支点一(3’)藉由杠杆弹簧一(12)的反弹力将支点一(3)瞬间位移到支点一(3’)的位置θ2时,固定器二(6)立即作闭合动作(注六),使之呈铅垂般地固定于主动齿盘(1)(如图5、6)。当固定器二(6)作完闭合动作后,传感器感应使马达(11)及马达(11A)立即断电(注七),让此一机构逆时旋转(如图7~11所示)180度时,马达(11)及马达(11A)立即通电,产生动力。进而达到固定主动齿轮(1)及(1A)的作用。
(注三)结合销(14)及(14A)在无作用状态时为收缩状态。
(注四)当杠杆(2)在垂直状态时,支点(3)及(4)为伸出状态。
(注五)此时杠杆弹簧一(12)及(12A)及杠杆弹簧二(13)及(13A)处于压缩状态。
(注六)当杠杆(2)于垂直状态时,固定器一(5)、固定器四(8)为闭合,固定器二(6)、固定器三(7)为开放状态。
(注七)马达立即断电是让此机构在无任何阻力状态下作自动旋转。
当主动齿轮(1)及(1A)固定后,固定器二(6)及固定器二(6A)瞬间放开始支点一(3’)及支点一(3A’)分别自动旋转至支点一(3)及支点一(3A)位置,且并作伸出的动作。使其结合(注八)(如图12所示),结合完成后,马达(11)及马达(11A)内分别旋转一角度,使杠杆(2)及杠杆(2A)回复至(注九)其中。
(注八)此时杠杆弹簧一(12)、杠杆弹簧一(12A)及杠杆弹簧二(13)。
(注九)原始状态为杠杆(2)的延伸臂必须与水平线完全平行。
其中我们将主体(1)及主体(1A)的完整机构,择其中一组来说明本机构的输出能量装置。当主体(1)完全定位时,控制阀一(18)瞬时收缩(注十)此时培林一(15)瞬时作重力加速度,向下移动马达(11),使齿条(19)带动齿轮一(20)逆转而齿轮一(20)带动齿轮二(21)正转,因齿轮二(21)及棘轮二(21-1)是同轴双层齿轮,集能装置(23)及飞轮(22)是经由集能装置(23-1)作传动媒介,进而使集能装置(23)可以产生所需的能量。而此一机构利用一反复循环以上动作而产生一永久循环动力。当培林一(15-2)旋转脱离时,因齿条(19-3)及齿条(19-1)的弹力瞬时将齿条(19)向上位移至原始状态,在齿条(19)位移的时候,因棘轮二(20)是单向装置,故齿条(19)向上时,棘轮二(21-1)不会作任何动作。也即是棘轮二(21-1)空转。
(注十)当培林一(15)定位后控制阀一(17)立即伸出使滑块一(15)固定于现状。
了解了本机构目的及效能概述后,本发明人,兹以更极佳,且具系统性的详述说明及完整步骤一一的做说明,获致更具体的了解本机构。
假设本机构处于静止状态时(如图4所示),所谓静止状态即是没有任何外力施予该机构。此时,支点一(3)及(3A),支点二(4)及(4A)为伸出于杠杆(2)及(2A)使杠杆(2)及(2A)固定住,而杠杆弹簧一(12)及(12A),杠杆弹簧二(13)及(13A)因固定器一(5)及(5A)及固定器四(8)及(8A)扣抵住的动作,使得杠杆弹簧一(12)及(12A),杠杆弹簧二(13)及(13A)处于压缩待释放位置,其相对地固定器二(6)及(6A)及固定器三(7)及(7A)因感应器没有物体感应状态下,为开放状态。而结合销(14)及(14A)则处于缩入于主体内使主体(1)及(1A)脱离。
当第一个外力马达(11)及(11A)分别旋转一定的圈数时,立即带动主体(1)旋转θ1角度以及θ2角度,使主体(1)及(1A)呈(如图5)状态。
待主体(1)及(1A)旋转定位后,结合销(14)及(14A)立即通过电子感应器使其立即作伸出动作,让本机构双飞轮组能迅速地结合成一体。当结合销(14)及(14A)结合定位后,结合销内感应器,立即迅速将讯息传送至支点一(3)及(3A)命令支点一(3)及(3A)作缩入动作,在这同时,固定器一(5)及(5A)也得到相同命令,使固定器一(5)及(5A)做瞬间释放杠杆(2)及(2A)。
此时,杠杆弹簧一(12)及(12A)因为无阻力的情况下,立即回复自由状态。该杠杆(2)及(2A)利用杠杆弹簧一(12)及(12A)与瞬间支点转换动作,使杠杆(2)及(2A)旋转2角度至固定器二(6)及(6A),当杠杆(2)及(2A)旋转定位后,固定器二(6)及(6A)立即感应闭合将杠杆(2)及(2A)扣。待双杠杆固定后,同定器二(6)及(6A)立即命令马达(11)及(11A)断电的动作,而令马达(11)及(11A)断电是让该机构处于完全无外阻力的状态下的用意。当马达(11)及(11A)断电时,本机构因为双边支点转换的位置不同,即是重心不同(如图7~11所示)。
本机构可以自动偏向某一边,作圆周方向旋转至固定位置时,马达(11)及(11A)立即通电,让该组机构立即定位。待定位后,固定器二(6)及(6A)瞬时释放,使杠杆(2)及(2A)迅速各别朝飞轮中心处旋转。因杠杆(2)及(2A)重力加速度旋转,使得杠杆弹簧一(12)及(12A)受到压缩,杠杆弹簧一(12)及(12A)受到压缩同时,固定器一(5)及(5A)则立即作扣抵的动作,使杠杆(2)及(2A)能够不因弹簧的反作用力而弹回,而固定器一(5)及(5A)完成扣抵动作后,支点一(3)及(3A)立即作出伸出动作,使其能够准备作下一次的支点转换动作(如图12及13所示)。
杠杆(2)及(2A)定位后,装置于杠杆(2)及(2A)的感应器立即命令结合销(14)及(14A)作脱离动作,让主体(1)及(1A)再度分离成两组独立的飞轮组。当结合销(14)及(14A)作缩回动作结束后,装置中的感应器立即命令,马达(11)立即带动主体(1)旋转θ6角度,相同地,马达(11A)也立即带动主体(1A)旋转θ7角度(如图12及13所示),使杠杆(2)及(2A)能够与本机构主体的垂直线平行,达到飞轮两边平衡的状态。
主体(1)及(1A)定位后,因双飞轮为两组脱离的状态,而动作则是相同地。所以我们选择其中一组(1)来详述本机构动作即可。
如图15所示,该机构中,滑块(15)通过上述的作用,使得原本位于下限状态的滑块(15)得以旋转定位至最上限处。
主体(1)完全定位后控制阀一(18)通过结合销(14A)中的感应器感应使得控制阀一(18)立即作缩回的动作,待控制阀一(18)缩回时,滑块(15)瞬时失去支撑点再加上滑块(15)本身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使得滑块(15)快速向下滑动。在滑块(15)滑动一预设距离后,通过培林二(15-2)与齿条(19A)接触,同时使得齿条(19A)得以向下滑动,因齿条(19A)与齿轮一(20A)为相互囓合的状态下,而得以使发电齿轮组,可以通过齿轮一(20A)、齿轮二(21A)、飞轮(22A)、皮带轮(22-1A)的转换,使得能量得以转换为更大的能力,再通过集能装置(23-1A)的传导至集能装置(23A)的装置中,将能量加以储存。
将能量储存完成,同时,装置在发电齿轮中的感应器立即感应。并命令控制阀一(17),立即作伸出动作,使滑块(15)能够固定在最下限位置(如图16所示)。
齿条(19-3)及齿条(19-2)因受到滑块(15)的压缩,则是处于压缩状态。此时,控制阀一(17)及齿条控制阀一(25)立即做伸出的动作,分别将滑块(15)及齿条(19)固定住,让滑块(15)及齿条(19-1)及齿条(19-3)无法回复(如图17.图18所示)。
在控制阀一(17)及齿条控制阀一(25)伸出同时,马达(11)及马达(11A)立即带动主体(1)及(1A)分别旋转θ8及θ9角度,使得培林二(15-2)及培林二(15-2A)旋转脱离。但因齿条控制阀一(25)的作动,使齿条(19)无法回复原始状态(如图18所示)。
待主体(1)及(1A)定位后,同样地,结合销(14)及(14A)立即做伸出动作,使主体(1)及(1A)再度结合成一体。结合完成后,支点二(4)及(4A)与固定器四(8)及(8A)瞬时立即做缩回及开放的动作。让杠杆(2)及(2A)旋转θ10及θ11角度,在这旋转角度,同时该机构飞轮组,再次地做支点及重心转换。
当该动作完成后,固定器三(7)及(7A)感应到杠杆(2)及(2A)时,立即扣抵住杠杆(2)及(2A),并完成固定动作,并同时促使马达(11)及马达(11A)立即断电,使得该组机构在自由无外力状态下,自动反向旋转至θ12位置时,齿条控制阀一(25)及齿条控制阀二(25A)瞬时释放。
此时齿条(19)及齿条(19A),因齿条(19-1)及齿条(19-1A)与齿条(19-2)及齿条(19-2A)的反弹力,使得齿条(19)及齿条(19A)快速回复原来位置。在齿条(19A)回复原来位置,同时(如图19),齿条(19A)立即带动齿轮一(20A)正向旋转。
当培林二(15-2A)通过齿条(19A)中垂线旋转定位后,但因齿轮二(21-1A)为单向机构,即只有齿轮二(21-1A)做正向的空转,并不会影响其它装置,更不会造成本机构的矛盾。(如图20)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装置,其机械效率必须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利用一组可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第一、二配重块,而对主动齿轮形成旋转力矩,进而能在无动力状态下使主动齿轮以简谐运动偏转来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确实具有可有效产生电力,便利于各种地区及场所实施等功效的增进,确实为一相当优异的发明;而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说明,凡依本发明技术手段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或等效替换,亦皆应落入本发明所请求保护的专利申请范之内,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其机械效率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其主要是于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有双飞轮结合成一体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各设置一活动杆,该活动杆具有每个飞轮各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往上移动或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可改变与转换的手段,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的重力U形作用,而对该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驱动该主动齿轮转动而产生动力,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2.一种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于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设置一活动杠杆,而活动杠杆上下两端各向主体轴心处延伸一延伸臂,并在延伸臂远程处,各设置一定重量的配重块,所述的活动杠杆具有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的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位移可改变与转换的动作,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的重力作用,在两个飞轮内侧设置两组结合轴,当两主体各自反向旋转一角度后,利用结合轴伸缩的方式,将两组机构结合成一体或脱离动作使其各自作功,而对该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利用主体产生的力矩及重心转换的方式,让其机构的滑块可一直以重力加速度的状态下永久循环,而产生所需的能量,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双飞轮结合成一体飞轮作用的圆盘状主动齿盘,该主动齿盘的下方则囓合传动至少一发电机;一于该主动齿盘的盘面,距主动齿盘垂直中心线一设定距离处,分别固设第一活动枢轴及第二活动枢轴,该第一、二活动枢轴是可藉电控手段使的凸出或缩入于主动齿轮的盘面;一于该主动齿盘的盘面相对于该第一、二活动枢轴的位置处,则设有一两端皆固设有配重块的活动杆,该活动杆是相对于第一、二活动枢轴位置上设有可供活动枢轴合的第一轴孔及一第二轴孔;在该主动齿盘位于该活动杆朝向枢轴的一侧,设置一可抵住活动杆定位的定位传感器;及一于该主动齿盘边缘相对于其水平中心线的位置处,设置一具止挡活动杆的止挡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齿盘的盘面的另一面相对位于活动杆的一侧,进一步固设一与该活动杆定位时呈平行的滑轨,该滑轨上则滑设一具设定重量的重锤,并使该滑轨的两极限端,设置可定位该重锤于滑轨上滑动支第一定位装置及第二定位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的两自由端分别固设一配重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两自由端进一步包括自主动齿盘枢轴侧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臂及第二延伸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为直杆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装置,其中,该活动杆为U形臂。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设主动齿盘的支架底部,相对于主动齿轮的下方两侧,各枢设有一组可分别与主动齿盘形成囓合传动的第一发电齿轮组与其第一发电机及第二发电齿轮组与其第二发电机,当该第一发电齿轮组于主动齿盘行逆时针旋转时,可令第一发电机发电,而令第二发电齿轮组形成空转,而该第二发电齿轮组则可令第二发动机发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利用物体的地心引力,配合惯性运动及搭配物体上下支点及重心转换,产生动力的一种方法及其机构装置。所涉及的机构装置的前提机械效率必须是输入的功恒小于输出的功,也就是本机构的机械效率必须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本机构主要架设在一稳定平稳支架上旋转自如,此机构分别由前后两片对等的飞轮作为主体。在飞轮的各一侧设置活动式杠杆,利用该杠杆支点转换及悬设角与轴距的瞬间改变角度的方式,再配合杠杆上的配重块,其中的悬设角度的重力U形作用,进而影响该主动齿轮盘、重心,使其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使得主动齿轮在无需任何外力的状态下自动运转,而产生较大的动能,也即是能源。让本发明可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文档编号F03G3/00GK1525063SQ03105239
公开日2004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5日
发明者邱金和 申请人:邱金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