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3697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具体来说是一种双排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二次补气是采用氧化催化的方法,有效降低废气中的Co和HC化合物,使汽油机中排放的废气得到净化的方法。采用二次补气技术必须在发动机气缸头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新鲜的空气,才能实现二次补气。参照图1所示,现有的CG系列双排发动机,普遍采取一个单补气孔穿过缸头盖10再到达气缸头1上的一个排气道7的方式,这样这种补气结构涉及了气缸头1及缸头盖10等多个部件,而且其布置还受气缸头上摇臂等部件的影响,所以其缺点是加工工序较多,装配要求高,因密封点多造成密封性能差,也造成发动机噪音较大。另外由于补气孔仅与一个排气道连通,造成两个排气道补气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的摩托车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摩托车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这种补气结构简单实用,便于加工且不会增加发动机噪音。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摩托车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发动机气缸头和补气管,气缸头上设有分叉的两个排气道,其特征在于在两排气道分叉部位设有与排气道贯通的补气孔,补气孔外端的气缸头外壁上固定装有补气管。
所述的补气孔可以为一个直孔,直接与气缸头中的两排气道的交汇处贯通。
比较有效的方式是,所述的补气孔形状为Y型,通过分叉的两个支孔分别与气缸头内的两个排气道贯通。
所述的Y型补气孔中分叉的支孔可以分别与两排气道垂直相贯通。
所述的补气管可以为一个前端连接有固定板的弯管,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在固定板与气缸头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这种连接方式不但连接比较方便,而且便于密封,并且因密封面大且为径向密封,能够保证密封的可靠性。
所述的补气管上的固定板可以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
所述的补气管可以为有60度夹角的弯管。
所述的发动机气缸头可以为CG系列双排发动机气缸头。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摩托车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直接在发动机的缸头组合上加工出与排气道相通的补气孔,将补气管直接安装在缸头组合补气孔入口处,不必经过缸头盖,不但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而且仅在补气管与缸头组合的连接部位最多只有一个密封点,密封效果好。由于没有在气缸头盖内部安装部件,也不会影响发动机的噪音。这种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除可用于CG系列发动机外,还可用于其它形式的发动机。


图1为发动机气缸头和气缸盖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向视图。
图4为补气孔与排气道一种连通布局示意图。
图5为补气孔与排气道的另一种连通布局示意图。
图6为补气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左示图。
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在CG双排发动机气缸头1上直接开有一个补气孔2,补气孔2在气缸头1外壁上的入口有一个补气管5通过前端的固定板4用两个螺栓6固定在气缸头1外壁上,在气缸头1与固定板4之间通过密封垫3进行密封,新鲜的空气通过补气管5直接通过气缸头1内的补气孔2进入排气道7内,实现二次补气。
参照图5所示,补气孔2为Y型,前端两个支孔21分别与两个分叉的排气道7相贯通。这种Y型补气孔结构使得可以对两个排气道7同时补气,并能够保证两个排气道7补气均匀。Y型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安装在气缸头1上的补气管5只需要一个,可以只安装一个控制阀,简化了发动机气缸头外部结构布局,并且便于装配。支孔21与排气道7可以相互垂直,以保证补气气流的畅通流动,补气效果好,能够使有害气体被重新氧化成无害气体排放。
补气孔2也可以如图4所示,为一个直加在气缸头1上加工的直孔,直接与两个排气道7的交汇处相通,同样可保证向两个排气道7均匀补气,但这种方式补气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发动机排气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反,进气相对图5所示的方式来说比较困难,但补气孔2的加工比较方便。
当然,补气孔2可以只与一个排气道7连通,或采用两个补气管和补气孔各与一个排气道连通,这样补气孔为直孔,比较容易加工,而且因为补气孔直接开在气缸头1上直接与补气管相连,不需经过缸头盖,相对于现有的双排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同样具有结构简单实用,加工方便、密封简单可靠的优点,也不会增加发动机的噪音。
如图6至图8所示,补气管5前端焊接固定板4且其前端穿出固定板4一段,以便于使该段可插入补气孔2内,便于装配和固定。补气管为弯成60度夹角α的弯管。
补气管5可以与气缸头为一体铸造结构,可以减少一个密封点。
权利要求1.一种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发动机气缸头和补气管,气缸头上设有分叉的两个排气道,其特征在于在两排气道分叉部位设有与排气道贯通的补气孔,补气孔外端的气缸头外壁上固定装有补气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孔为一个直孔,直接与气缸头中的两排气道的交汇处贯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孔形状为Y型,通过分叉的两个支孔分别与气缸头内的两个排气道贯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Y型补气孔中分叉的支孔分别与两排气道垂直相贯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之一所述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为一个前端连接有固定板的弯管,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在固定板与气缸头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上的固定板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为有60度夹角的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发动机气缸头和补气管,气缸头上设有分叉的两个排气道,其特征在于在两排气道分叉部位设有与排气道贯通的补气孔,补气孔外端的气缸头外壁上固定装有补气管。这种双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实用、加工及装配方便、不会增加发动机噪音的优点。
文档编号F01N3/34GK2799868SQ200520011248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0日
发明者邓智勇 申请人: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