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369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具体来说是一种单排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二次补气是采用氧化催化的方法,有效降低废气中的Co和HC化合物,使汽油机中排放的废气得到净化的方法。采用二次补气技术必须在发动机汽缸头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新鲜的空气,才能实现二次补气。参照图3所示,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尤其是CG系列单排发动机,普遍采取补气孔穿过缸头盖10再到达气缸头1上的排气道7的方式,这样这种补气结构涉及了气缸头1及缸头盖10等多个部件,而且其布置还受气缸头上摇臂等部件的影响,所以其缺点是加工工序较多,装配要求高,因密封点多造成密封性能差,也造成发动机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摩托车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这种补气结构简单实用,便于加工且不会增加发动机噪音。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摩托车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发动机气缸头和补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固定在气缸头上,在气缸头内设置有补气孔将补气管与气缸头上的排气道连通。
所述补气孔可以从气缸头一侧的外部沿水平或倾斜方向与排气道贯通。这种结构补气孔为直孔,便于加工。
所述的补气管可以为一个前端连接有固定板的弯管,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在固定板与气缸头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这种连接方式不但连接比较方便,而且便于密封,并且因密封面大且为径向密封,能够保证密封的可靠性。
所述的发动机气缸头可以为CG系列发动机气缸头。
所述的补气管上的固定板可以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
所述的补气管可以为有60度夹角的弯管。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摩托车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直接在发动机的缸头组合上加工出与排气道相通的补气孔,将补气管直接安装在缸头组合补气孔入口处,不必经过缸头盖,不但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而且仅在补气管与缸头组合的连接部位有一个密封点,密封效果好。由于没有在气缸头盖内部安装部件,也不会影响发动机的噪音。这种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除可用于CG系列发动机外,还可用于其它形式的发动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发动机气缸头和气缸盖的组合示意图。
图4为补气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CG发动机气缸头1上直接开有一个补气孔2与排气道7相通,一个补气管5通过前端的固定板4用两个螺栓6固定在气缸头1外壁上,在气缸头1与固定板之间通过密封垫3进行密封。补气结构不通过图3中的缸头盖10,只需在气缸头1上加工一个通孔即可,结构简单实用,加工方便。补气管通过两个螺栓6便可固定在发动机气缸头1上,拆装方便。由于只有一个面型密封点,密封简单可靠。
图4所示,补气管5前端焊接固定板4且其前端穿出固定板4一段,以便于使该段可插入补气孔2内,便于装配和固定。补气管为弯成60度夹角的弯管。
权利要求1.一种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发动机气缸头和补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固定在气缸头上,在气缸头内设置有补气孔将补气管与气缸头上的排气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孔从气缸头一侧的外部沿水平或倾斜方向与排气道贯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为一个前端连接有固定板的弯管,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在固定板与气缸头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气缸头为CG系列发动机气缸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上的固定板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气缸头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为有60度夹角的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发动机气缸头和补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气管固定在气缸头上,在气缸头内设置有补气孔将补气管与气缸头上的排气道连通。这种单排发动机二次补气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实用、加工及装配方便、不会增加发动机噪音的优点。
文档编号F01N3/30GK2781008SQ200520011249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0日
发明者汪明, 邓智勇 申请人: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