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94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由发动机壳内的空气压 力脉动使用于控制从燃料箱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的自动燃料旋塞动 作。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在发动机壳和 固定在该发动机壳上部的燃料箱之间配置有自动燃料旋塞,用负压管 连接发动机壳的内部和自动燃料旋塞。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3 - 1719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装置,用导管连 接用于控制从燃料箱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的自动燃料旋塞和发动机 的曲轴箱,通过在曲轴箱内产生的压力脉动使自动燃料旋塞动作。
而且,在日本实开昭61 - 9757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装置,使用 于控制从燃料箱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的自动燃料旋塞延伸出的连通 管的前端在曲轴箱底部滞留的油内部开口,通过曲轴箱内产生的压力 脉动使自动燃料旋塞动作。
而且,在日本实公昭59- 1333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装置,为在 燃料箱的底部安装燃料旋塞,借助弹性材料形成的油密封件将燃料旋 塞的吸入部插入燃料箱上设置的排出筒中,通过夹具夹紧固定与排出 筒以及吸入部的外周嵌合的、由弹性体形成的筒状的卡合体。
曰本特开2003 - 171910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中,发动机的曲轴 箱内产生的油雾通过导管进入到自动燃料旋塞中,有可能由于油雾凝 结产生的油滞留引起自动燃料旋塞动作不良。
而且,日本实开昭61 - 97577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中,由于连通 管的前端在曲轴箱底部滞留的油内部开口 ,虽然不必担心油雾通过连
通管进入自动燃料旋塞,但是有可能在发动机倾斜时曲轴箱内的油通 过连通管直接进入自动燃料旋塞。
然而,还存在下述问题,在发动机壳和固定在该发动机壳上部的 燃料箱之间配置有自动燃料旋塞、并用负压管连接发动机壳的内部和 自动燃料旋塞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将负压管的下端连接到发动机壳的 内部的作业和将负压管的上端连接到自动燃料旋塞的作业,该作业需 要大量的劳力和时间。尤其,在燃料箱与发动机壳之间的作业空间小 的情况下,上述作业将变得更加困难,由此为充分确保作业空间而增 加发动机壳与燃料箱的距离,从而产生发动机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并且,为了缩短发动机壳和在其上部固定的燃料箱之间的距离使 发动机整体小型化,可以考虑使用大致曲柄状弯曲的负压管连接燃料 箱下表面固定的自动燃料旋塞的负压导入连接器和发动机壳的负压 导入连接器。但是,这样在发动机倾斜时会在负压管的弯曲部滞留有 从发动机壳进入的油,当自动燃料旋塞的负压导入连接器的前端完全 进入到该油中,有可能阻断与发动机壳的内部的连通而4吏自动燃料旋 塞不能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防止由 于来自发动机壳的油的进入而产生的自动燃料旋塞的动作不良。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不增加 发动机壳与燃料箱的间隔,而用负压管连接发动机壳的内部和自动燃 料旋塞的作业比较容易。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用于连 接燃料箱的下表面所固定的自动燃料旋塞的负压导入连接器和发动 机壳的负压导入连接器的负压管不被油闭塞。
根据本发明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 给装置,通过发动机壳内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用于控制从燃料箱到发 动机的燃料供给的自动燃料旋塞动作,其中,所述供给装置具有将所述发动机壳内产生的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由所述气液 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所述自动燃料旋 塞动作。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具有将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 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气装置的通气通路,使该通气通路与 所述自动燃料旋塞连通。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通气通路配置于所述发动 机壳的上部。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用负压管连接所述自动燃料旋
塞上设置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和所述通气通路上设置的第2负压导 入连接器。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负压管从所述第1负压导 入连接器到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为单调向下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的燃料 供给装置,其中,所述供给装置具有发动机壳,在所述发动机壳的 上部固定的燃料箱,在所述发动机壳与所述燃料箱之间配置的、且固 定于所述燃料箱下表面的自动燃料旋塞,和连接所述发动机壳的内部 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负压管;所述自动燃料旋塞具有向下突出的第 1负压导入连接器;所述发动机壳具有从该发动机壳的上表面向上突 出的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所述负压管具有与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 器嵌合的第1连接部、和与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嵌合的第2连接 部;在为了使固定有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所述燃料箱固定于所述发动 机壳的上部而使所述燃料箱向下方移动时,所述负压管以下述方式定 位,即在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中与所述第2连接部嵌合的所述负 压管的所述第l连接部位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 接器的移动路径上。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负压管以及所述发动机 壳之间设置有用于规定所述负压管向所述发动机壳安装的安装姿态 的定位部。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定位部具有在所述负压管 上设置的凹部、和在所述发动机壳上设置的突起。
另外,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定位部具有在所述 负压管上设置的突起、和在所述发动机壳上设置的凹部。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所述第 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形成有向下外径缩小的锥形部。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负压管从所述第1负压导
入连接器到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为单调向下倾斜。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负压管在所述第1连接部
与所述第2连接部之间具有中间部,形成大致曲柄状,所述第1负压 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具有缺口 。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所 述缺口为向所述负压管的所述中间部开口 。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具有将所述发动机壳内产生的 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由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 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所述自动燃料旋塞动作。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具有将由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 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气装置的通气通路,使该通气通路 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连通。
在上述燃料供给装置中,优选地,所述通气通路配置于所述发动 机壳的上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例,燃料供给装置具有将所 述发动机壳内产生的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由所述气液 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所述自动燃料旋 塞动作。由此,能够将油雾进入到自动燃料旋塞的情况抑制在最小限 度,从而防止由于油的滞留而产生的自动燃料旋塞的动作不良。
而且,将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 气装置的通气通路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连通。因此,不必要设置将发
动才几壳内的玄气的压力月水动传递到自动燃泮牛旋塞的特另l]通3各o
而且,通气通路配置于发动机壳的上部。由此,不必使用气液分 离装置完全除去便可以将进入通气通路的油雾抑制到最小限度。 而且,用负压管连接所述自动燃料旋塞上设置的第1负压导入连
接器和所述通气通路上设置的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由此,能够提高 自动燃料旋塞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而且,所述负压管从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到所述第2负压导 入连接器为单调向下倾斜。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阻止负压管内的 油由于重力排出通气通路而进入自动燃料旋塞。
根据本发明的 一 个或 一 个以上的实施例,在为了使固定有自动燃
移动时,自动燃料旋塞的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自动嵌合在发动机 壳的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中预先与所述第2连接部嵌合的负压管的第 l连接部。由此,可以在组装燃料箱的同时完成负压管的组装,从而 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不需要在燃料箱的下表面与发动机壳的上表 面之间设置用于进行使负压管的第1、第2连接部嵌合于第1、第2 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作业的作业空间,因此能够使燃料箱极度接近发动 机壳而使发动机整体小型化。
而且,在负压管以及发动机壳之间设置有用于规定在发动机壳安 装负压管时的安装姿态的定位部。由此,能够使自动燃料旋塞的第1 负压导入连接器容易地嵌合于负压管的第l连接部。
而且,定位部由在负压管上设置的凹部以及在发动机壳上设置的 突起构成。另一方面,定位部由在负压管上设置的突起以及在发动机 壳上设置的凹部构成。由此,通过使突起以及凹部结合能够容易且可 靠地规定负压管向发动机壳安装的安装姿态。
而且,在自动燃料旋塞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形成有向下 外径缩小的锥形部。由此,在为了将燃料箱固定于发动机的上部而使 燃料箱向下方移动时,能够容易地将自动燃料旋塞的第1负压导入连 接器嵌合于负压管的第l连接部。
而且,负压管从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为单
调向下倾斜。由此,能够确实阻止进入负压管内的油由于重力排出而 进入自动燃料旋塞。
而且,负压管在第1连接部与第2连接部之间具有中间部,形成 大致曲柄状,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具有缺口。由此,即以负压 管的中间部的第1连接部一侧较低的方式使发动机倾斜而在中间部以 及第l连接部的角部滞留有油,只要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形成 的缺口没浸入到油中,就不会阻断发动机壳的内部与自动燃料旋塞的 连通,因此能够无障碍地使自动燃料旋塞动作。
而且,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缺口为向所述负压管的所述中间部 开口。由此,即使负压管的中间部以及第1连接部的角部滞留有油, 击夹口也难以浸渍到油中。
而且,具有将发动机壳内产生的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 置,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油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自动燃料旋 塞动作。由此,能够将油雾进入到自动燃料旋塞的情况抑制到最小限 度,从而防止了由于油的滞留所产生的自动燃料旋塞的动作不良。
而且,连通将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气装 置的通气通路和自动燃料旋塞。由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将发动机壳内 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传递到自动燃料旋塞的特别通路。
而且,通气通路配置于发动机壳的上部。由此,不必使用气液分 离装置完全除去便可以将进入通气通路的油雾抑制到最小限度。
其他特4i以及效果可以通过实施例的记载以及斥又利要求书得以 了解。


图1为通用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2为从图1的箭头2方向看时的视图; 图3为沿图1的3 - 3线放大剖面图; 图4从图3的箭头4方向看时的视图5为沿图4的5 - 5线放大剖面图6为沿图2的6 - 6线放大视图7为沿图6的7 - 7线放大剖面图8为沿图7的8-8线放大剖面图9为沿图6以及图10的9-9线》文大剖面图IO为沿图2的10-10线;改大视图11为图10的局部图12为沿图10的12- 12线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11发动机壳
lib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
lie突起
lie通气通路
21燃料箱
30自动燃料旋塞
32a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
32d锥形部
32e缺口
38负压管
38a第1连接部
38b第2连接部
38d凹部
38c中间部
52通气装置
61气液分离装置
E发动机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典型实施例,图1为通用发动机的
主视图,图2为从图1的箭头2方向看时的视图,图3为沿图1的3 -3线放大剖面图,图4为从图3的箭头4方向看时的视图,图5为 沿图4的5 - 5线放大剖面图,图6为沿图2的6 - 6线放大视图,图 7为沿图6的7-7线放大剖面图,图8为沿图7的8-8线放大剖面 图,图9为沿图6以及图10的9-9线放大剖面图,图10为沿图2 的10-10线放大视图,图11为图10的局部图,图12为沿图10的 12 - 12线剖面图。
如图l以及图2所示,单气缸4冲程的发动机E如下设置,使汽 缸轴线L略樣"顷斜,以-使汽缸头12以及头盖13 —侧相对于一体具有 曲轴箱和汽缸体的发动机壳11较高。曲轴转轴14从发动机壳11 一 端面突出,在覆盖发动机壳11另一端面的盖1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 于摇动曲轴转轴14而启动的反沖启动器16。在汽缸头12的侧部设置 化油器17,从该化油器17向上方延伸的吸气通路18连接到空气净化 器19。在汽缸头12以及头盖13的上部与空气净化器19并排地安装 有消音器20,而且在比空气净化器19以及消音器20更靠近曲轴箱的 位置安装有燃料箱21。
燃料箱21通过结合部23将箱上部21a的下缘、箱下部21b的上 缘以及箱保持器22的上缘结合成一体而构成。在发动机壳11上突出 设置的4个安装凸起lla上,通过螺栓25固定有箱撑条24,所述箱 撑条24的上表面上支承4个橡胶衬套26的外周部。从下方向上方贯 通各个橡胶衬套26的螺栓27贯通箱保持器22以及加强板28并与螺 母29结合,由此将燃料箱21防振支承在发动机壳11的上方。
如图3以及图6~图8所示,在发动机E的运转过程中将燃料箱 21内的燃料自动供给到化油器17的自动燃料旋塞30安装在燃料箱 21的下表面。自动燃料旋塞30具有一体结合的第1壳体31以及第2 壳体32,从第1壳体31突出的撑条31a (参照图6)通过螺栓33以 及螺母34固定在箱保持器22的下表面。此时,自动燃料旋塞30的
上部通过箱保持器22的开口部22a(参照图7)向上方突出,而且自 动燃料旋塞30的下部通过箱撑条24的开口部24a (参照图3以及图 6)向下方突出。
如图8清楚所示,自动燃料旋塞30的第1壳体31具有燃料入 口连接器31b,燃料出口连接器31c,在燃料入口连接器31b以及燃 料出口连接器31c之间形成的阀座31d,圓板状的隔膜支承部31e。 而且,第2壳体32具有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与第1负压导入 连接器32a相连的负压室32b,圆板状的隔膜支承部32c。燃料入口 连接器31b通过第1燃料管35与在燃料箱21下表面设置的连接器36 连接,燃料出口连接器31c通过第2燃料软管37与化油器17连接, 而且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通过橡胶制的负压管38与发动机壳11 的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llb连接。由于使用橡胶制的负压管38,所以 能够提高相对于发动机壳U的、燃料箱21的布置的自由度。
在第1壳体31的隔膜支承部3 le与第2壳体32的隔膜支承部32c 之间夹持有环状的隔膜支承部件39,在第1壳体31的隔膜支承部31e 与隔膜支承部件39之间通过密封部件41将第1隔膜40的外周部固 定,并且在第2壳体32的隔膜支承部32c与隔膜支承部件39之间通 过密封部件43将第2隔膜42的外周部固定。第1、第2隔膜40、 42、 被夹在第1、第2隔膜40、 42中心部之间的垫块44和与第2隔膜42 的背面抵接的圆板状的弹簧座45被贯通它们的铆钉46固定成一体。
在第2壳体32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与负压室32b之间通过 间隔板47嵌合有阀座形成部件48,通过在该阀座形成部件48与弹簧 座45之间配置的阀弹簧49,对在第1隔膜40的中央部形成的阀体 40a向安装于第1壳体31的阀座31d上的方向弹压。可在与贯通阀座 形成部件48中央部的通孔48a面对的阀座48b安装的引导阀50的一 端、和覆盖其外侧限制引导阀50可动范围的止挡件51的一端被未图 示的螺栓固定于阀座形成部件48中。在引导阀50上形成使第1负压 导入连接器32a以及负压室32b连通的微小的通孔50a。
如图7以及图8所明示,在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的下端形成
有用于便于插入负压管38的锥形部32d,在该锥形部32d上形成倒U 字状的缺口 32e。负压管38具有上下方向延伸并插入第1负压导入 连接器32a的第1连接部38a,上下方向延伸并插入第2负压导入连 接器lib的第2连接部38b,以及从第1连接部38a的下端向第2连 接部38b的上端并向斜下方延伸的中间部38c。所述负压管38形成大 致曲柄状,在第1连接部38a的底面形成直线状的凹部38d。另外, 在与负压管38的第1连接部38a的底面相对的发动机壳11的上表面, 形成有与所述直线状的凹部38d嵌合的直线状的突起11c,通过凹部 38d与突起llc的结合使负压管38定位于围绕竖直轴的旋转方向上。 如图6以及图9所明示,在发动机壳11的侧面设置的通气装置 52具有被环状的周壁lid以及盖53围成的通气室54,通气通路lie 在该通气室54的一端部开口。可在通气通^各lie的开口部形成的阀 座llf处安装的引导阀55的一端和限制引导阀55可动范围的止挡件 56的一端被螺栓57固定于通气室54的内壁。以面对离通气通路lie 较远的、通气室54的另一端部的方式在盖53中形成连接器53a,该 连接器53a通过通气管58与发动机E的吸气系统连接。在通气室54 的内部,可以在通气通路lle与连接器53a之间突设用于构成迷宫式 密封件59的2个肋llg、 llh。通气室54的底部通过回油孔lli与发 动机壳11的内部空间连通。而且,贯通供负压管38的第2连接部38b 嵌合的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1 lb内部的连通孔1 lj与所述通气通路lie 连通。
然后,基于图9~图12对发动机E的气液分离装置61的结构进 行说明。
发动才几E的曲轴转轴14的销部14a通过连杆62与活塞63连接, 其中一个轴颈部14b通过滚珠轴承64被支承在发动机壳11上,而另 一个轴颈部14c通过滚珠轴承67被支承在利用6根螺栓65固定于发 动机壳11内部的轴承保持器66上。在发动机壳11的开口 llk处通 过9根螺栓69固定盖部件68,以覆盖轴承保持器66的前表面,在盖 部件68与轴承保持器66之间划分出油搅拌室70。而且,在发动机壳11与轴承保持器66之间通过一对滚珠轴承71、 72支承一次平衡轴73 (参照图12)的两端部,通过曲轴转轴14上设 置的驱动齿轮74与一次平衡轴73上设置的从动齿轮75啮合,使一 次平衡轴73以与曲轴转轴14的转速相同的速度旋转。
在油搅拌室70的底部通过转子轴76可旋转地支承转子77,通过 使转子轴76上设置的从动齿轮78与曲轴转轴14上设置的驱动齿轮 79啮合,从而通过曲轴转轴14驱动旋转转子77。而且,巻挂在曲轴 转轴14上设置的驱动链轮80上的同步带81,与汽缸头12上设置的 未图示的从动链轮连接。
如图10以及图ll所明示,在轴承保持器66的侧面突设了包 围转子77外周的一部分的第l肋66a,包围驱动齿轮79以及驱动链 轮80的外周的一部分的第2肋66b,与第1肋66a的端部相连并沿着 同步带81下侧弦的下表面的第3肋66c,与第2肋66b的端部相连并 沿着同步带81上侧弦的上表面的第4肋66d,从第2肋66b与第4 肋66d的连接部的附近向与第4肋66d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延 伸的独立的第5肋66e。而且,在盖部件68的侧面突设有,与轴承保 持器66的第4肋66d以及第5肋66e大致平4亍的第1肋68a以及第2 肋68b。
被轴承保持器66的第1~第4肋66a 66d围住的区域成为油搅 拌室70,在第1~第4肋66a 66d的外侧划分出具有由轴承保持器 66的第4、第5肋66d、 66e,和盖部件68的第1、第2肋68a、 68b 构成的迷宫式密封件82的气液分离室83。而且,气液分离室83的上 部通过所述通气通路lie (参照图9)与通气装置52连通。
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IO中,发动机E运转时,借助驱动齿轮79以及从动齿轮78 与曲轴转轴14连接的转子77会在油搅拌室70的内部旋转,使滞留 于油搅拌室70底部油上涌并飞散。飞散的油通过轴承保持器66的第 1、第2肋66a、 66b被引导到沿着同步带81的第3、第4肋66c、 66d之间,由此附着于同步带81并被供给至汽缸头12的未图示的动阀室, 从而润滑动阀机构。在油搅拌室70产生的含有油雾的空气,在气液 分离室83内通过由轴承保持器66的第4、第5肋66d、 66e以及盖部 件68的第1、第2肋68a、 68b构成的迷宫式密封件82,它们之间分 离的油沿第1、第2肋66a、 66b落下,由此回到油搅拌室70的底部。 固定具有支承曲轴转轴14的滚珠轴承67的轴承保持器66,以面 对着发动才几壳ll的开口 llk,在与该开口 llk结合的盖部件68和轴 承保持器66之间形成气液分离室83,因此能够以轴承保持器68作为 气液分离室83的壁面的一部分利用。从而,与用特别的部件来构成 气液分离室83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部件数量,而 且与用发动机壳11 一体形成的隔壁来构成气液分离室83的壁面的一 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发动机壳11的小型化、轻量化、形状的 筒单化。
而且,由于在气液分离室83中设置了迷宫式密封件82,所以能 够有效地分离发动机壳11内空气中所含有的油雾。尤其,通过使从 轴承保持器66 —侧突出的第4、第5肋66d、 66e和从盖部件68 —侧 突出的第1、第2肋68a、 68b相互仅以距离a (参照图9)重叠来构 成迷宫式密封件82,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复杂迷宫式密封件82, 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液分离效果。
在图9中,用气液分离室83的迷宫式密封件82除去油雾后的空 气通过通气通路lie以及通气装置52的引导阀55被供给到通气室 54。即,随着活塞63的往复运动而产生的压力脉动被传递至通气通 3各lle,当通气通^各lie变为正压时,引导阀55开阀,当为负压时, 引导阀55闭阀,由此将通气通路lle的空气供给到通气室54。
在图6中,供给到通气室54后的空气通过由肋llg、 llh构成的 迷宫式密封件59的期间,气液分离装置61中未分离完的那部分油进 一步纟皮分离,乂人设置于通气室54的底部的回油孔lli返回到发动才几壳 11的底部。使由气液分离装置61分离完油雾后的空气通过通气通路 lie引导到通气装置52,进一步进行气液分离,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
油的消费量。这样,在除去了油雾后的空气中,虽然含有从燃烧室吹
到发动机壳11内部的燃料蒸气,但含有该燃料蒸气的空气经由盖53 的连接器53a以及通气管58回到发动机E的吸气系统,并使燃料蒸 气与混合气共同燃烧,由此防止了向大气发散。
在图9中,发动机壳11内的压力脉动经由通气通^各lle、连通孔 11j以及负压管38,传递至自动燃料旋塞30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 32a。在图8中,当传递至自动燃料旋塞30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 的压力为负压时,引导阀50离开阀座48b从而负压室32b变为负压, 相反地当传递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的压力为正压时,引导阀50 安装于阀座48b上而维持负压室32b的负压。这样,在发动才几E的运 转过程中由于负压室32b通常维持在负压,所以第1、第2隔膜40、 42抵抗阀弹簧49的弹力向左移动,在第1隔膜40上形成的阀体40a 离开阀座31d。其结果,燃料箱21内的燃料通过第1燃料管35、燃 料入口连接器31b、阀座31d和阀体40a之间的隙间、燃料出口连接 器31c、第2燃料软管37被供给到化油器17。
而且,发动机E停止且通气通路llc的压力脉动消失时,第1、 第2隔膜40、 42被阀弹簧49的弹力向图8中右侧方向弹压,因此被
但是,空气通过阀座50上设置的微小的通孔50a从第1负压导入连 接器32a流入负压室32b,所以阀弹簧49的弹力使阀体40a安装于阀 座31d上,从而使自动燃料旋塞30闭阀。因此,随着发动机E的停 止,能够自动地停止从燃料箱21向化油器17的燃料供给。
负压管38的第1、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32a、 lib的结合以如下 顺序进行。即,通过橡胶衬套26预先在燃料箱21的箱保持器22上 组装箱撑条24,进而预先组装自动燃料旋塞30以及第l燃料管35。 另外,预先将负压管38的第2连接部38b嵌合在发动机壳11的第2 负压导入连接器lib上。此时,通过使负压管38的第1连接部38a 的底面的凹部38d与发动机壳11的突起llc结合(参照图7),能够 将负压管38定位在旋转方向上。从该状态起,使燃料箱21从上方接
近发动机壳11,在使负压管38的第1连接部38a与自动燃料旋塞30 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嵌合后,利用螺栓25将箱撑条24固定在 发动机壳ll上。然后,使与化油器17相连的第2燃料软管37与燃 料出口连接器31c嵌合,从而完成组装。
这样,仅通过使燃料箱21从上方接近发动机壳11,即可将负压 管38连接到第1、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32a、 lib,因此简化了负压 管38的组装作业。而且,由于通过使负压管38的凹部38d与发动机 壳11的突起llc卡合来定位,所以使负压管38的第1连接部38a与 自动燃料旋塞30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嵌合的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 一旦安装好的负压管38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只要不拆 下燃料箱21就不会脱落,因此不需要使用夹子等防止负压管38的端 部脱落。
如果在将燃料箱21固定到发动机壳11后再进行负压管38的组 装作业,那么不仅需要使负压管38挠曲而嵌合于第1、第2负压导入 连接器32a、 llb的作业空间,而且由于负压管38自身大型化,而不 能接近发动机壳11地配置燃料箱21,则发动机E整体变得大型化。
万一发动机壳11内的油雾滞留在负压管38的内部或第1负压导 入连接器32a的内部,则不能将通气通路lie的压力脉动传递至自动 燃料旋塞30的负压室32b,有可能引起自动燃料旋塞30动作不良。 然而,根据该典型的实施例,将被气液分离装置61除去了大部分油 雾后的空气供给到通气通路lie,将该通气通路lie的压力脉动传导 至自动燃料旋塞30,由此能够防止由于油雾所产生的自动燃料旋塞 30的动作不良。
尤其,将通过了气液分离装置61的空气供给到通气装置52的通 气通路lle设置在发动机壳11的上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阻止油雾 进入该通气通路lle。而且,由于利用通气通^各lie的压力脉动使自 动燃料旋塞30动作,所以不需要形成用于向自动燃料旋塞30传递压 力脉动的特别通路。
而且,负压管38具有上下方向延伸并插入第1负压导入连4妻
器32a的第1连接部38a、上下方向延伸并插入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 lib的第2连接部38b、从第1连接部38a的下端向第2连接部38b 的上端并向斜下方延伸到中间部38c,所以即使万一油雾进入负压管 38内,该油雾也不会滞留在负压管38内,而会因重力排出通气通路 lie,从而能够防止没将压力脉动传递至自动燃料旋塞30的情况。
而且,不仅在自动燃料旋塞30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的下端 形成锥形部32d,使朝向负压管38的第1连接部38a的插入操作变得 容易,而且在该锥形部32d形成了缺口 32e,所以即使在使发动机E 倾斜时如图7中点划线O所示油滞留于第1连接部38a的下端的情况 下,也能够通过缺口 32e的作用防止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被堵塞。 尤其,由于使缺口 32e向负压管38的中间部38c—侧开口 ,所以能 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缺口 32e浸没于油中。
如果在锥形部32d的上端的位置(即缺口 32e的上端的位置)切 断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32a,那么虽然能够得到与设置缺口 32e相同 的效果,但这样由于没有锥形部32d而将难以实现负压管38的插入。
而且,由于自动燃料旋塞30不是根据发动机E的吸气负压动作, 而是通过比其更强的发动机壳11内的负压而动作,即使仅仅是由反 沖启动器16产生的摇动也能够产生充分的负压向化油器17供给燃 料。尤其,通过采用2个第1、第2隔膜40、 42,即使较小的负压也 能够确实地使自动燃料旋塞30动作。
其主要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化。
例如,在典型实施例中对通用的发动机E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 可以适用于任意用途的发动机。
而且,在典型实施例中,作为定位部例示了在负压管38上设置 的凹部38d和在发动机壳11上设置的突起llc,但是凹部以及突起的 位置关系也可以反过来,凹部以及突起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可 以在上述典型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化和修改。因此,本
发明涵盖与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 一致的本发明的全部变化 和修改。
本申请基于如下文献2005年6月2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 特愿2005 - 183601 、2005年6月2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 -183602、2005年6月2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 - 183603。 上述文献的内容在此引入并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如下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利用发动机壳 内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用与控制从燃料箱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的自 动燃料旋塞动作。
而且,本发明可以被利用于如下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即在 发动机壳和该发动机壳上部固定的燃料箱之间配置有自动燃料旋塞, 用负压管连接发动机壳的内部和自动燃料旋塞。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由发动机壳内的空气压力脉动使用于控制从燃料箱到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的自动燃料旋塞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发动机壳内产生的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由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所述自动燃料旋塞动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气装 置的通气通路,使该通气通路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通路配置于所述发动机壳的上部。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负压管连接所述自动燃料旋塞上设置的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与所述 通气通路上设置的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管从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到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为 单调向下倾斜。
6、 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壳,在所述发动机壳的上部固定的燃料箱,在所述 发动机壳与所述燃料箱之间配置的、且固定于所述燃料箱下表面的自 动燃料旋塞,和连接所述发动机壳的内部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负压管;所述自动燃料旋塞具有向下突出的第l负压导入连接器,所述发动机壳具有从该发动机壳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第2负压导 入连接器,所述负压管具有与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嵌合的第l连接部、 和与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嵌合的第2连接部, 对所述负压管进行定位,以使在为了使固定有所述自动燃料旋塞 的所述燃料箱固定于所述发动机壳的上部而使所述燃料箱向下方移动时,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部嵌合的所述负压管 的所述第l连接部位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 的移动路径上。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负压管以及所述发动机壳之间设置有定位部,该定位部用于头见 定在所述发动机壳上安装所述负压管时的安装姿态。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具有在所述负压管上设置的凹部、和在所述发动机壳上设 置的突起。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具有在所述负压管上设置的突起、和在所述发动机壳上设 置的凹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自动燃料旋塞的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形成有向下外 径缩小的锥形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管从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到所述第2负压导入连接器为 单调向下倾斜。
12、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管在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之间具有中间部,大 致形成为曲柄状,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下端具有缺口。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1负压导入连接器的所述缺口为向所述负压管的所述中间 部开口 。
14、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发动机壳内产生的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由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所述自 动燃料旋塞动作。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 于,具有将由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所述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 气装置的通气通路,使该通气通路与所述自动燃料旋塞连通。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通气通路配置于所述发动机壳的上部。
全文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通过迷宫式密封件将发动机壳内产生的油雾从空气中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油雾后而得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使自动燃料旋塞动作。因此,能够将油雾进入自动燃料旋塞的情况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防止由于油的滞留而产生的动作不良。而且,通过负压管连通将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油雾后而得的空气供给到通气装置的通气通路和自动燃料旋塞。由此,不需要安装特别的通路将发动机壳内的空气的压力脉动传递到自动燃料旋塞。
文档编号F02M37/00GK101208510SQ20068002274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3日
发明者小野泰秀, 米山正行, 齐藤照幸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