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661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所具有的进气装置,详细地说,涉及在设有抽负 压口的进气装置中防止水进入该抽负压口的防水结构,所述抽负压口用 于使进气通道中产生负压。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存在这种情况在由通道壁形成的进气通道 中流动的进气中混有水分,该水分在该通道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水滴并附 着在该内表面上。进而,该水滴在内燃机运转时或者停止时流过所述内 表面并从开设于进气通道的抽负压口进入负压通道,当内燃机停止时由 于大气温度降低而冻结,则在内燃机开始运转后,妨碍从抽负压口抽取 负压。因此,公知有用于抑制水滴进入抽负压口中的各种防水结构(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l、 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01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24831号公报
形成进气通道的通道壁的内表面在铅直方向上延伸,抽负压口在该 内表面上开设于突出设置在进气通道中的凸部上,在这种防水结构中, 利用凸部的升高面对流过内表面并流下的水滴进行引导,使该水滴不能 到达抽负压口。但是,在进气通道中突出的凸部会使进气的气流产生紊 流,从而使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进气效率降低。
另外,在通道壁的内表面上设有凹部的防水结构中,与上述的凸部 相比,能够抑制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的增加,但需要以围绕抽负压口的 方式在凹部内设置朝向凹部所形成的敞开口突出的凸部(例如阻挡板) 以使水滴不进入抽负压口中。因此,凹部大型化,对进气装置中的抽负 压口的配置产生较大制约,并且凹部的结构复杂化,进气装置的制造成
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所 述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抑制水滴进入设在进气装置上的抽负压口的防水 结构中,抑制由设在形成进气通道的通道壁上的凹部和凸部构成的该防 水结构导致的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并且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实 现所述凹部的小型化和结构的简单化,进而,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所述 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由防水结构实现的防止水滴进入抽负压口 的效果。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是下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所述内燃 机的进气装置通过在铅直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上方和下方的上通道壁和下 通道壁相互结合而形成进气通道,所述下通道壁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上具 有在水平方向上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深处部中具 有开口有凹面,该凹面上开设有用于使所述进气通道内产生负压的抽负 压口,并且,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上通道壁对置的 位置处设有朝上方敞开的敞开口,所述上通道壁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朝 向所述抽负压口向下方延伸,并且穿过所述敞开口突出至所述凹部内, 所述凸部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抽负压口和所述内表面之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是下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在第一方 面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所述凹面具有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与所述 凸部对置的深处面,所述抽负压口在所述深处面上开口,在所述深处面 和所述凸部之间,在所述水平方向上设有空隙。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是下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在第一方 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所述凸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 抽负压口的上方附近,并且形成为沿着所述抽负压口的上部轮廓延伸的 形状。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流过上通道壁的内表面并朝向抽 负压口流下的水滴,流过位于比抽负压口靠进气通道侧的凸部,从凸部
的下端部落到下方,因此能够抑制水滴进入凹部内的位于比凸部靠深处 部的位置的抽负压口中,从而能够防止由于从抽负压口进入的水滴的冻 结而引起的负压抽取功能的降低。
由于凸部被收纳在凹部内并且不从内表面突出至进气通道中,因 此抑制了由凹部和凸部构成的防水结构所导致的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 的增加,进气效率也相应地提高。
具有设有抽负压口以及上方敞开的敞开口的凹部的下通道壁和具 有延伸至下方的凸部的上通道壁相互结合,并以凸部从该敞开口突出 至凹部内的状态收纳所述凸部,从而形成防水结构,因此分别具有凹 部和凸部的下通道壁和上通道壁是不同的部件,能够使凹部和凸部的 各自的结构简单化,提高其成形性,并且能够削减进气装置的制造成 本。
位于凹部内的凸部在凹部相对于下通道壁的内表面凹陷的方向也 即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内表面和抽负压口之间,因此不需要利用该 凸部包围抽负压口,能够使凹部小型化,抽负压口的配置的自由度变 大,并且能够实现下通道壁的小型化、轻量化。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内容,利用位于凸部和深处面之间的水平方 向上的空隙,能够防止流过凸部的水滴从凸部的下端部流到开口有抽 负压口的深处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滴进入抽负压口,从而能够 提高由防水结构产生的防止水滴进入抽负压口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内容,由于位于凹部内的凸部延伸至抽负压 口的上方附近,并覆盖凹部,从而在抽负压口的上方中凹部被凸部覆 盖的范围变大,因此抑制了由凹部引起的进气的紊流,进一步抑制了 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并且进一步抑制了水滴在比抽负压口靠上 方附着于包括深处面的凹面上的情况,提高了防止水滴进入抽负压口 的效果。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本发明所应用的进气装置的进
气歧管的分解图,(a)是从配合面观察进气歧管的下壳体的图,(b)是 从配合面观察进气歧管的上壳体的图,(c)是(a)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2是在铅直方向上从上方观察图1的进气歧管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 (a)是沿图2的III一III线的剖视图,图3 (b)是沿图3 (a)的 b—b线的剖视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与图3 (b)对应的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与图3 (b)对应的图。 标号说明
1:进气装置;4:进气歧管;20:上壳体;10:下壳体;17:侧壁; 27:侧壁;42:抽负压口; 46a:上部轮廓;50:凹部;52:敞开口; 53: 深处面;60:凸部;61、 611:表面;63:下端部;71:空隙;A0:铅直 方向;Al、 A2:水平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 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 图3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参照图l,本发明所应用的进气装置l,是搭载在车辆上的单气缸或 者多气缸的内燃机所具有的进气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直列四气缸式 的火花点火式内燃机所具有的进气装置。
进气装置1具有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2;节气门 装置3 ,其具有对包含来自空气滤清器2的空气的进气的流量进行控制的
节气门3a;以及将在节气门装置3中流通的进气引导至各燃烧室中的进 气管。该进气管由进气歧管4和下游侧进气管5构成,所述进气歧管4 连接在节气门装置3的下游,所述下游侧进气管5连接在进气歧管4的 下游。再有,上游和下游的用语,是相对于进气流而言的。
进而,在由进气装置1形成的进气通道(以下,仅称为"进气通道") 中流通的进气,经由设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各进气口被吸入各燃烧室 中。并且,节气门3a根据其开度对在比节气门3a靠下游的进气通道中 流动的进气流量进行控制。通过利用节气门3a对吸入气缸内的空气进行
节流,从而在节气门3a的下游产生负压。
进气歧管4具有入口部4a,其形成有供来自节气门装置3的进气 流入的入口通道31;汇集部4b,其形成有供来自入口通道31的进气流 入的汇集通道32;以及分支部4c,其是分支管13的汇集体,所述分支 管13形成有从汇集通道32分支并将进气分别引导至各燃烧室的分支通 道33。在分支部4c的下游端部即凸缘部4d上连接有下游侧进气管5, 所述下游侧进气管5形成有与各分支通道33连通的多个下游侧分支通道 5p,下游侧进气管5的下游端连接在所述气缸盖上。再有,根据内燃机 的种类,也可以不经由下游侧进气管5,而将凸缘部4d连接在所述气缸 盖上。汇集通道32是通道面积比入口通道31和各分支通道33的通道面 积大的扩大室。
进气通道由下述部分构成空气室2p,其由空气滤清器2的空气滤 清器壳体2a形成;节气门主体内进气通道3p,其由节气门装置3的主体 即节气门主体3b形成,并配置有节气门3a;由进气歧管4形成的入口通 道31、汇集通道32、各分支通道33以及各下游侧分支通道5p。
此处,空气滤清器2、节气门装置3、进气歧管4以及下游侧进气管 5都是形成进气通道的通道部件。另外,空气滤清器壳体2a、节气门主 体3b、进气歧管4以及下游侧进气管5的各自内表面是限定进气通道的 通道壁面。
参照图l (a)、图l (b)、图2和图3,进气歧管4是具有分体结构 的通道部件,所述分体结构通过结合多个通道壁而构成,所述多个通道 壁至少包含在铅直方向A0上分别上下配置且相互结合的上通道壁和下 通道壁。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歧管4具有作为所述下通道壁的下壳 体10;以及配置在下壳体10上方的作为所述上通道壁的上壳体20,并 构成为两壳体10、 20在配合面10a、 20a上相互气密地结合。此处,上 方和下方分别是在铅直方向AO上的上方和下方。
下壳体10和上壳体20都是使用成形模具由合成树脂进行一体成形 而成的单一部件,具有配合面10a、 20a的边缘部10b、 20b彼此利用作 为结合方法的热融合直接结合。 再有,下壳体10和上壳体20,也可以隔着密封部件等与两壳体10、 20不同的部件并利用作为结合部件的螺栓而相互间接地结合。另外,进 气歧管4也可以利用金属等除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
下壳体10具有入口部4a的一部分即下入口部11;汇集部4b的一 部分即下汇集部12;以及连接在下汇集部12上的各分支管13。下汇集
部12具有底壁15;以及下侧壁,其围绕底壁15并且具有边缘部10b。 该下侧壁还具有开口有分支通道33的侧壁16;和具有隔着汇集通道
32对置的内表面17a的侧壁17。
上壳体20具有上入口部21,其是入口部4a的一部分,与下入口 部11结合而构成入口部4a;以及上汇集部22,其是汇集部4b的一部分, 与下汇集部12结合而构成汇集部4b。上汇集部22具有顶壁25;以及 上侧壁,其围绕顶壁25并且具有边缘部20b。该上侧壁还具有侧壁27, 该侧壁27与侧壁17结合,并且具有在铅直方向A0上延伸的内表面27a。
此处,所谓面在铅直方向A0上延伸,意味着该面跨越铅直方向A0 上的不同位置而延伸,以使附着在该面上的水滴向下方流下,而与该面 是平面还是曲面无关,并且与该面与铅直方向AO平行还是相对于铅直方 向A0倾斜无关。
一并参照图1 (c),在与上壳体20协作形成比节气门3a靠下游的进 气通道即汇集通道32的下壳体10中,在下壳体的侧壁17上一体成形地 设有形成负压通道41的抽负压部40,该负压通道41具有用于抽取在汇 集通道32中产生的负压的抽负压口 42。在具有管接头形状的抽负压部 40中,形成有构成负压通道41的一个直线状的孔,并连接有负压导管 48,该负压导管48形成有将负压引导至负压利用装置49的负压通道48a。 利用由相互连接的两个负压通道41、 48a引导来的负压进行动作的装置 即负压利用装置49,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增大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力的 制动助力器,负压导管48连接在制动助力器的负压箱上。再有,负压利 用装置49也可以是制动助力器以外的负压式致动器,还可以是负压传感 器。
参照图1 (c)、图2、图3,下壳体10的侧壁17在沿铅直方向AO
延伸的内表面17a的一部分上,具有在第一水平方向Al上朝侧壁17的 外表面17b侧凹陷的凹部50。 一体成形地设在侧壁17上并且与抽负压部 40也一体成形的凹部50,在与抽负压口 42和后述的深处面53在水平方 向Al上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在水平方向Al上敞开于汇集通道32的 水平方向敞开口 51。敞开口 51由内表面17a的一部分即周缘部18限定 并开口于内表面17a。
凹部50具有由深处面53和进深面54构成的凹面,所述深处面53 位于水平方向Al上的深处部,在铅直方向AO上延伸并且开口有抽负压 口 42,所述进深面54从深处面53在水平方向Al即进深方向(该方向 的另一方是凹部50相对于周缘部18所凹陷的方向)上朝向敞开口 51延 伸且与周缘部18相连。因此,凹部50的所述凹面是相对于汇集通道32 从周缘部18后退的面。进而,在汇集通道32中,进气横截敞开口51, 沿着周缘部18和该周缘部18附近的内表面17a流动。
另外,进深面54具有位于比抽负压口 42靠下方的下部进深面54a, 该下部进深面54a向斜下方倾斜并与底壁15的内表面15a平滑地相连。
在凹部50中设有铅直方向敞开口 52,该铅直方向敞开口 52设于在 铅直方向AO上与上壳体20的侧壁27的配合面20a对置的位置,开口于 配合面10a并且朝上方敞开。敞开口 52在水平方向Al上跨越深处面53 和敞开口51之间设置,并与该敞开口51相连。
上壳体20的侧壁27具有凸部60,所述凸部60在两壳体10、 20结 合在一起的状态(以下,称为"结合状态"。)下,在铅直方向AO上与凹 部50对准的位置上,沿铅直方向A0朝抽负压口42向下方延伸,并且穿 过敞开口 52向凹部50内突出。凹部60—体成形地设在侧壁27上,从 配合面20a延伸出来并且比配合面20a还向下方突出。
凸部60在上述结合状态下,其整体在水平方向Al上位于深处面53 或抽负压口 42和周缘部18之间,并且成为其整体收纳在凹部50内的形 状。凸部60具有表面61和背面62,所述表面61面对汇集通道32并且 与内表面27平滑地相连,并且在铅直方向AO上延伸,所述背面62在水 平方向Al上与深处面53对置。进而,在凸部60被收纳在凹部50内的
状态下,凸部60从汇集通道32侧覆盖深处面53的一部分,表面61与 周缘部18大致位于同一面上,或者占据比周缘部18后退的位置,并处 于在水平方向Al上不从周缘部18向汇集通道32侧突出的位置。因此, 凸部60不从周缘部18向汇集通道32突出。
在凸部60的背面62和深处面53之间,在水平方向Al上形成有空 隙71。水平方向Al上的空隙71的宽度wl、水平方向Al上的凸部60 的厚度w2以及水平方向Al上的深处面53和表面61之间的距离w3, 即使分别为最大值,也小于后述的抽负压口 42的宽度w7以及铅直方向 A0上的抽负压口 42的最大宽度w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抽负压口 42的 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宽度w7、 w8的l/2以下。因此,能够减小 凹部50在水平方向Al上的进深,从而能够使凹部50在水平方向Al上 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60呈与从正面方向观察时(以下,称为"正 面观察")的第二水平方向A2上的宽度w6以及铅直方向A0上的长度 w5相比在凹部50的进深方向(也是水平方向A1)上的厚度w2较小的 平板状的形状,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
此处,所谓"正面方向",是在水平面上与敞开口 51、或者在水平 方向A2上与隔着该敞开口 51的周缘部18a、 18b大致正交的方向,是从 汇集通道32侧观察凹部50以及凸部60的方向,在图l (c)、图3 (a) 中,作为一例示出了正面方向A3。进而,正面方向A3与呈一条直线状 的负压通道41的中心线L以及水平方向Al平行,与抽负压口 42正交。 并且,从铅直方向AO观察,水平方向A1与水平方向A2正交。
在从正面观察时,由水平方向A2上的抽负压口42的两端部44、 45 限制的该抽负压口42的宽度w7(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抽负压口42的直径), 比凸部60的宽度w6小,在水平方向A2上抽负压口 42配置在凸部60 的范围内。进一步,水平方向A2上的周缘部18和凸部60之间的各空隙 72、 73的宽度wl1、 w12,即使其分别为最大值,也小于凸部60的宽度 w6以及抽负压口 42的宽度w7。进而,为了抑制由凹部50产生的汇集 通道32中的通道阻力的增加,优选使各宽度wll、 wl2较小。
凸部60的下端部63位于正面观察时呈圆形的抽负压口 42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抽负压口 42的上方附近。此处,所谓"抽负压口 42 的上方附近",意味着下端部63的最上部64和抽负压口 42的最上部43 之间在铅直方向A0上的间隔为零或者为凸部60在铅直方向AO上的长 度w5的10X以下。因此,凸部60在铅直方向AO上不会位于比抽负压 口 42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凸部60在水平方向Al上,在沿铅直方向 AO从敞开口 52或者各配合面10a、20a到抽负压口 42上方附近的范围内, 覆盖凹部50以及深处面53。因此,抽负压口 42不被凸部60覆盖,而是 露出于进气通道(汇集通道32)。
进而,在从铅直方向AO观察时,抽负压口 42在水平方向Al上位 于比凸部60整体还向外表面17b侧(即与汇集通道32或者周缘部18相 反侧)后退的位置。
在从正面观察时,下端部63在水平方向A2上大致水平地呈直线状 延伸,水平方向A2上的中央部65,在铅直方向AO上,位于与抽负压口 42中处于水平方向A2上的中央部的最上部43 (也是抽负压口 42的上部 轮廓46a的最上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最上部 43也是下端部63的最下部。另外,在从正面观察时,凸部60关于通过 中心线L且与铅直方向AO平行的直线相对称。
此处,所谓上部轮廓46a,是在抽负压口 42的轮廓46中位于比限制 宽度w7的两端部44、 45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比 位于通过中心线L且与水平方向A2平行的直线上所具有的两端部44、 45靠上方的半圆状或者圆弧状的部分,或者是将抽负压口 42沿铅直方向 A2 二等分时的上半部分的轮廓。
抽负压口 42以下述状态朝汇集通道32敞开相对于汇集通道32在 水平方向Al上不会被位于该抽负压口 42上方的凸部60覆盖,在正面方 向或者水平方向A1上不会被凸部60妨碍。由此,从抽负压口42流出至 汇集通道32的气流不会被凸部60妨碍,因此,能够有效地抽取汇集通 道32的负压。
另外,在上壳体20中,根据设置凸部60的部位,存在当安装上壳
体20时凸部60破损的情况,因此期望能够避免这种破损。因此,下端 部63的水平方向A2上的两端部即两角部66、 67被倒角成圆弧形状,带 有圆角。由此,能够防止当安装上壳体20时在各角部66、 67上产生缺 口等破损。
在内燃机运转时,混入于在进气通道内流动的进气中的水分在下壳 体10和上壳体20的内表面上形成水滴并附着在该内表面上。进而,在 内燃机运转时或者停止时,附着在上壳体20的侧壁27的内表面27a等 上并朝抽负压口 42流下的水滴,流过凸部60的表面61并从凸部60的 下端部63落到下方,并且附着在朝着底壁15向下方倾斜的下部进深面 54上,并沿该下部进深面54流下并快速地流到底壁15。由此,能够防 止水滞留在下部进深面54a上。
在水滴被凸部60引导而从凸部60落下时,由于抽负压口 42位于在 水平方向Al上比下端部63还向凹部50的深处面53侧后退的位置,因 此从下端部63落下的水滴不易进入抽负压口 42中,从而能够抑制或者 防止水滴从抽负压口 42进入负压通道41内。因此,通过凹部50以及凸 部60构成了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水滴进入抽负压口 42中的防水结构。
其次,对构成为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下壳体10的侧壁17的内表面17a的一部分上具有在水平方向Al 上凹陷的凹部50,凹部50在其深处部具有开设有抽负压口 42的深处面 53,并且在凹部50的上部且在铅直方向AO上与上壳体20对置的位置上, 设有朝上方敞开的敞开口 51,上壳体20具有凸部60,所述凸部60朝向 抽负压口 42延伸并延伸至比配合面10a、 20a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穿过 敞开口 52突出至凹部50内,凸部60在水平方向Al上位于抽负压口 42 和内表面17之间,并且在水平方向Al上不覆盖抽负压口 42。
由此,流过侧壁27的内表面27a并朝抽负压口42流下的水滴,从 位于比抽负压口 42靠汇集通道32侧的凸部60流过,并从凸部60的下 端部63落到下方,因此能够抑制水滴在凹部50内进入比凸部60靠深处 部的抽负压口 42中,从而能够防止由于从抽负压口 42进入的水滴冻结 而导致抽负压功能降低。
由于凸部60被收纳在凹部50内,不从内表面17a突出至汇集通道 32,因此能够抑制由凹部50和凸部60构成的防水结构导致的汇集通道 32的通道阻力的增加,进气效率也相应地提高。
下壳体10和上壳体20相互结合,并以将凸部60从敞开口 52突出 至凹部50内的状态收纳凸部60从而形成防水结构,所述下壳体10具有 凹部50,所述凹部50上设有抽负压口42以及上方敞开的敞开口52,所 述上壳体20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凸部60,因此分别具有凹部50和凸部60 的下壳体10和上壳体20是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够使凹部50和凸部60 各自的结构简单化,还包括凹部50和凸部60分别一体成形在下壳体10 和上壳体20上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其成形性,能够削减进气装置l的 制造成本。
位于凹部50内的凸部60,在水平方向Al也即凹部50相对于下壳 体10内表面凹陷的方向上,位于内表面17a和抽负压口 42之间,因此 没有必要利用该凸部60包围抽负压口 42,因此凹部50小型化,抽负压 口 42的配置自由度变大,并且能够实现下壳体10的小型化、轻量化。 由于抽负压口 42开设于深处面53,因此与抽负压口 42开设于凹部50的 进深面5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凹部50在水平方向Al上小型化。
并且,凸部60位于抽负压口42的上方,而不位于比该抽负压口42 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凸部60在水平方向Al也即凹部50相对于内表面 17a凹陷的方向上不覆盖抽负压口 42,因此即使是在该水平方向Al上使 凸部60和抽负压口 42接近的情况下,凸部60也不会妨碍从抽负压口 42 抽取负压,因此能够在水平方向A1上使防水结构小型化,同时能够确保 良好的抽负压功能。
凹部50的上述凹面具有在水平方向Al上与凸部60对置的深处面 53,抽负压口 42开设于深处面53,在深处面53和凸部60之间设有水平 方向A1上的间隙71,由此,通过凸部60和凹部53之间的水平方向Al 上的间隙71,妨碍流过凸部60的水滴从凸部60的下端部63传递至抽负 压口 42所开设的深处面53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滴进入抽负压口 42,提高由防水结构产生的防止水滴进入抽负压口 42的效果。
凸部60的下端部63位于抽负压口 42的上方附近,并且呈沿着抽负 压口42的上部轮廓46a延伸的形状,由此,位于凹部50内的凸部60延 伸至抽负压口 42的上方附近,并覆盖凹部50,因此在抽负压口42的上 方由凸部60覆盖的凹部50的范围变大,因此抑制了由凹部50引起的进 气紊流,进一步抑制了由凹部50引起的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并且 进一步抑制了水滴在抽负压口 42的上方附着在包含深处面53的上述凹 面上的情况,提高了防止水滴进入抽负压口42的效果。
其次,参照图4、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凸部60的形状不同,此外 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或者简化对相同部分的说明,以不同 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再有,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 对应的部件,根据需要使用相同的标号。
参照图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凸部60在从正面观察时关于通过中 心线L且与铅直方向AO平行的直线对称。进而,凸部60的下端部63 的中央部65附近是在水平方向A2上被两个角部66、67夹着的中间部分, 并且在水平方向A2上大致位于抽负压口 42的两端部44、 45之间的范围 内。该中央部65附近呈沿着抽负压口 42的圆弧状的上部轮廓46a上部 延伸的形状,即呈与上部轮廓46a大致相似的形状,中央部65是朝向上 方呈凹状的圆弧状。进而,在中央部65附近,其大致整体,包括最上部 64,都位于抽负压口42的上方附近。
进而,水平方向A2上的下端部63的各角部66、 67,比抽负压口 42 的最上部43还向下方突出,成为下端部63的最下部。各角部66、 67的 前端部被倒角成圆弧状,在铅直方向AO上位于与抽负压口 42的最上部 43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 效果之外,还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从凸部60的表面61流过的水滴中的位于最上部64附近的水滴,容 易移动至各角部66、 67,并从各角部66、 67在水平方向A2上通过两端 部44、 45附近并落下,由此水滴变得更加难以进入抽负压口 42。
参照图5,在凸部60具有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形状的第三 实施方式中,凸部60的下端部63的各角部66、 67,与第二实施方式的 角部66、 67相比,向下方延伸至在铅直方向A0上与抽负压口42的各端 部44、 45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在下端部63中,在水平方向A2上被 两个角部66、 67所夹着的中间部分即中央部65附近,在水平方向A2上 位于跨越比抽负压口 42的两端部44、 45之间还广的范围内,并且跨越 整个上部轮廓46a,呈沿着该上部轮廓46a延伸的形状,即呈与上部轮廓 46a大致相似的形状。进而,在中央部65附近,其大部分包括最上部64 都位于抽负压口 42的上方附近。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 效果之外,还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从各角部66、 67落下的水滴,以在水平方向A2上离开抽负压口42 的位置落下的方式被引导,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在水平方向A2上凹部50被凸部60 所覆盖的范围变广,因此进一步抑制了水滴附着在构成凹部50的上述凹 面的深处面53 (参照图3 (a))和进深面54上的情况,进一步抑制了水 滴进入抽负压口 42。
下面,对于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实施方式,关于变 更后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进气装置1中,形成进气通道的进气歧管4以外的通道部件,由 至少包括下通道壁和上通道壁的多个通道壁构成,也可以在该通道部件 上设置凹部、凸部以及抽负压口42。
凹部50或者凸部60与下壳体10的侧壁17或者上壳体20的侧壁 27是不同的部件,也可以由可装卸地安装在该侧壁17、 27上的通道壁构 成。另外,抽负压部40也可以是与凹部50不同的部件。
凸部60的背面62和深处面53,也可以是在利用设在背面62或者 深处面53上的突出部而局部接触的状态下形成空隙71。进一步,也可以 不形成空隙71 ,背面62和深处面53大致在整面上进行面接触。
凸部60的表面61,整体也可以形成为如图3 (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那样与周缘部18的形状吻合,且与该周缘部18大致位于同一面上(再 有,图3 (a)由于图示的关系而将表面6h描绘在离开周缘部18的位置), 由此,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进一歩降低。进一步,表面6h在水平方向 Al上,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从抽负压口 42逐渐朝进气通道侧离开的 形状,由此,进一步抑制从凸部60落下的水滴进入抽负压口42。
抽负压口 42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以外的形状。抽负压口 42在上述 实施方式中仅开设于深处面53,但也可以跨越深处面53和进深面54、 或者仅开设于进深面54。
节气门装置3也可以是化油器。
分支部4c等汇集部4b以外的进气歧管4、或者构成进气装置1的通 道部件中的进气歧管4以外的通道部件,例如节气门装置3的节气门主 体3b,也可以具备具有凹部50的上通道壁以及具有凸部60的下通道壁。
内燃机可以是压燃点火式内燃机,另外也可以是具备指向铅直方向 AO的曲轴的船外机等在船舶推进装置中使用的内燃机。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所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通过在铅直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上方和下方的上通道壁和下通道壁相互结合而形成进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道壁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深处部具有凹面,该凹面上开设有用于使所述进气通道产生负压的抽负压口,并且,在所述凹部的上部,沿铅直方向在与所述上通道壁对置的位置处设有朝上方敞开的敞开口,所述上通道壁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朝所述抽负压口向下方延伸,并且穿过所述敞开口突出至所述凹部内,所述凸部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抽负压口和所述内表面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具有在所述水平方向上与所述凸部对置的深处面, 所述抽负压口开设在所述深处面,在所述深处面和所述凸部之间,在所述水平方向上设有空隙。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抽负压口的上方附近,并且形成为沿着所述抽负压口的上部轮廓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抑制由防水结构产生的进气通道的通道阻力增加并削减制造成本,实现凹部的小型化和结构的简单化,该防水结构用于抑制水滴进入设在进气装置上的抽负压口。进气歧管的上壳体(20)和下壳体(10)相互结合而形成进气通道。下壳体在侧壁(17)的内表面(17a)的一部分上具有凹部(50)。凹部具有开设有抽负压口(42)的深处面(53),并且在凹部的上部在沿铅直方向(A0)与上壳体对置的位置处设有朝上方敞开的敞开口(51)。上壳体具有凸部(60),所述凸部朝抽负压口延伸至比配合面(10a、20a)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穿过敞开口(52)突出至凹部内。凸部在水平方向(A1)上位于抽负压口和内表面之间。
文档编号F02M35/10GK101349226SQ20081013156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7日
发明者平贵浩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