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温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3924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调温器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调温器盖。
背景技术
为保证发动机冷却系统能正常工作,需要在发动机上安装调温器,以便对冷却系统进行控制。调温器的安装都需要一个调温器盖来进行固定和密封。目前调温器盖的材料主要为铝合金。铝合金件能很好地起到固定调温器和密封的 作用。但随着铝原材料价格的上升,铝合金件的成本也增加了。在汽车行业利润空间越来 越小的今天,大家都在追求低廉的成本。这就使得价格低廉的塑料材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 应用。塑料材料的强度及塑性都不如铝合金材料,在受力的情况下易产生变形。调温器盖 的变形量过大,易产生密封不良,导致漏水等。利用塑料材料代替传统的铝合金调温器盖,并且保证所需的密封性是现有技术需 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调温器盖,以达到利用塑料材料代 替传统的铝合金调温器盖,并且保证所需的强度和密封性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调温器盖,包括调温器盖本 体、密封圈、密封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与调温器结合部的两边分别设有两 个对应的螺栓孔;圆形密封面较螺栓孔的远端的厚度高于近端的厚度,从而通过螺栓将调 温器盖与调温器固定起来,并通过密封面的厚度不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的材料为塑料,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一种调温器盖,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该连接设备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塑料材料代 替传统的铝合金调温器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厂家的利润空间;2、结构简单,方便大规模 的生产和改造;3、采用塑料材料质量减轻,有利于降低整车重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调温器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调温器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
图1-2中,1、调温器盖本体;2、密封圈;3、调温器;4、密封面;5、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一种调温器盖,包括调温器盖本体1、密封圈2、密封面4,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1与调温器3结合部的两边分别设有两个对应的螺栓孔5 ;圆形密 封面4较螺栓孔5的远端的厚度高于近端的厚度,从而通过螺栓将调温器盖本体1与调温器3固定起来,并通过密封面4的厚度不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1的材料为塑料,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调温器盖受力、易变形部位,增加一定厚度的材料。这就使调温器盖在安装后,有一定的预应力。此预应力与调温器对调温器盖的作用力 相反,二者可部分或完全抵消。从而降低调温器盖的变形量,保证密封。调温器盖本体1安装后,安装螺栓孔5会对调温器盖本体1施加压力。从而带动 整个调温器盖本体1压合调温器密封圈2,使调温器盖密封面4与调温器密封圈2贴合,形 成密封带,对调温器进行密封。调温器3工作开启时,对调温器密封圈2施加推力,推向调 温器盖本体1方向。调温器盖本体1受到调温器密封圈2的推力,同时又受到安装螺栓孔 5的压力。上述两种力在调温器盖密封面上相抵消。调温器盖密封面4较螺栓孔5的近端受安装螺栓孔5的螺栓压力较大,调温器盖 密封面4较螺栓孔5的远端受安装螺栓孔5的螺栓压力较小。为抵消调温器密封圈2的推 力,调温器盖密封面4上的远端必然要承受更大的内部应力。在上述应力长时间的作用下, 调温器盖密封面4上的较螺栓孔5的远端会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引起密封不良,导致漏水寸。本实用新型在调温器盖密封面4较螺栓孔5的远端增加凸起部位,如此,调温器盖 本体1安装后,调温器盖密封面4较螺栓孔5的远端对调温器密封圈2的压力加大,以平衡 安装螺栓孔5在上述两处压力较小的情况。调温器盖密封面4受力均勻,不会产生局部塑 性变形,可保证密封。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 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 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调温器盖,包括调温器盖本体(1)、密封圈(2)、密封面(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1)与调温器(3)结合部的两边分别设有两个对应的螺栓孔(5);圆形密封面(4)较螺栓孔(5)的远端的厚度高于近端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1)的材 料为塑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温器盖,包括调温器盖本体、密封圈、密封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温器盖本体与调温器结合部的两边分别设有两个对应的螺栓孔;圆形密封面较螺栓孔的远端的厚度高于近端的厚度,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该连接设备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塑料材料代替传统的铝合金调温器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厂家的利润空间;2、结构简单,方便大规模的生产和改造;3、采用塑料材料质量减轻,有利于降低整车重量。
文档编号F01P7/16GK201574815SQ20092018066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9日
发明者牛晨晓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