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409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动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是一种为 液化气助动车提供能使其停驶,怠速,加速,正常行驶的控制装置。
技术背景 目前燃油助动车行驶时会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燃 气助动车因不会排放有害气体属环保产品,将逐步替代燃油助动车,现有的燃气助动车供 气控制阀技术尚存在着当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驾驶性能下降这一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四分之一时驾驶性能保 持不变的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是本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由减压阀和控制阀组成一个整体,所述的减压阀有减压阀 体和调压盖组装而成,在减压阀体和调压盖之间含有一片调压膜片,所述的调压膜片的中 心位置与一片垫片和一个圆孔拉环铆接成一体,所述的调压膜片把型腔分隔成上下俩部分 即形成减压阀上型腔和减压阀下型腔,减压阀上型腔中含有一个调压螺钉和一根调压弹 簧,并且和空气相通,减压阀下行腔中含有一个调压杆,一个进气阀芯。所述的这一进气阀 芯下端连接一片密封垫,被装在减压阀下行腔一侧的液化气进气孔中,且可以上下移动,用 以开启或关闭液化气进气,液化气进气孔的另一端装有一个进气接头,所述的调压杆的一 端被套在圆孔拉环中,靠近另一端钻有一个小孔,孔中装有一根支点轴,调压杆可以沿支点 轴作上下转动,用以压住或放进气阀芯,减压阀下行腔中心位置开有一个中心孔,中心孔中 装有出气阀芯,所述的出气阀芯其上端装有一个出气密封垫,而中端穿过一个限位屏帽,用 以限制出气阀芯移动距离,其下端用一片控制膜垫片和一个螺母与控制膜片连接,所述的 控制膜片的下方与空气输入孔相通。减压阀的工作原理是液化气通过进气接头和液化气进气孔进入减压阀下型腔 内,当减压阀下型腔中的压力大于设定压力值时,调压膜片下方所受的压力大于调压膜片 上方调压弹簧所施加的压力,调压膜片向上方移动,与调压膜片铆接一体的圆孔拉环带动 调压杆的一端沿着支点向上移动,而使调压杆的另一端沿着支点向下转动,迫使进气阀芯 向下移动,从而关闭液化气进气孔,当某种原因如发动机产生耗气需要而使减压阀下型腔 中的压力下降到低于设定压力值时,调压弹簧所施加的压力大于减压阀下型腔中的压力, 使调压膜片向下方移动,圆孔拉环带动调压杆的一端沿着支点向下转动,而使调压杆的另 一端沿着支点向上转动,松开进气阀芯液化气压力因大于减压阀下行腔中的压力顶开进气 阀芯,液化气经液化气进气孔进入减压阀下行腔内,当进到减压阀下型腔中液化气压力大 于设定压力值时重新关闭液化气进气孔,以此达到减压且稳压的目的,调节调压螺钉可以 重新设定压力值,为解决现有的燃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技术存在着当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 还剩余四分之一时驾驶性能下降这一不足。[0005]本实用新型在减压阀结构上采用以下几点技术方案A)现有的液化气助动车减压阀中的调压杆支点设在接近中间位置上,本实用新型 的调压杆的支点位置设在靠近进气阀芯位置的一端,即支点位置不在调压杆的中心点上, 支点位置离二端的距离按3 1设定,根据杠杆原理,调压杆套在圆孔拉环中的一端离支点 的距离远大于另一端到支点的距离,这样调压膜片只要用很少的力就能开启或关闭进 气阀 芯,减压阀体的上部内径开槽加深,目的使减压膜片更加牢固的贴合,避免漏气;减压阀盖 内径深度为1. 2MM,深1. 5MM。B)现有的调压膜片是平面型的,本实用新型的调压膜片中部设计成弧形,边缘部 设置成半圆弧弹性槽,这样能提高调压膜片弹性及对压力反应的灵敏度,特别是在钢瓶内 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供气压力不足状况下的驾驶性能。C)为在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不使驾驶性能下降,本实用新型的 减压阀下型腔的容积设计的比现在的液化气助动车减压阀下型腔体积大5倍以下,本减压 阀下型腔的容积大于25立方厘米这是因为大容积的减压阀下型腔能一次储存更多的液化 气,使助动车在行驶时能减少进气阀芯的开启频率,尤其在供气压力不足时,减少进气阀芯 的开启频率可以不依赖钢瓶中的液化气而靠减压阀下型腔能所储存的液化气一次就能为 发动机提供足够的气体,从而提高了驾驶性能。所述的控制阀装配在减压阀的下方,所述的控制阀由控制阀体与空气输入管、混 合气输出管压铸成一体,空气输入孔分别与空气输入口、混合气输出口、控制膜片的下方相 通,加浓空气输入孔经加浓阀孔与加浓空气输出孔相通,加浓空气输出孔的另一端与混合 气输出口相通,液化气出气孔分别与速度控制阀孔、怠速阀孔相通。所述的控制阀含有一个 速度控制阀芯,速度控制阀芯的一端呈针状型,另一端呈圆柱型,圆柱型的一端与牵引芯用 螺纹连接,牵引芯的另一端装有一根控制弹簧,控制弹簧的另一端装有一个控制套,而控制 套的另一套装有一个橡胶套,所述的速度控制阀芯装在速度控制阀孔中,且可以左右移动, 控制阀还含有一根怠速螺杆,且用螺纹旋装在怠速阀孔中,怠速螺杆可以调节,控制阀同时 还含有一根加浓阀芯和一根加浓调节螺杆,且分别装在加浓阀孔的左右边,加浓阀孔的左 侧装有一个加浓接头,在加浓阀芯和加浓接头之间放有一根加浓弹簧,加浓阀芯可以在加 浓阀孔内左右移动,调节螺钉用直径28MM的六角铜棒制成。控制阀的具体工作方式是发动机发动时,由于气缸产生的负压吸引控制膜片向 下移动,从而带动出气阀芯也向下移动,使减压阀下型腔内的液化气经中心孔和液化气出 气孔分别流入速度控制阀孔和怠速阀孔内,旋转助动车调速车把通过钢丝牵引带动牵引芯 和速度控制阀芯向左移动,其结果是速度控制阀芯同时打开空气和液化气通道,通过混合 气输出管向发动机提供混合气体,改变旋转角度,即改变了速度控制阀芯移动距离,即也改 变了混合气体的输出大小程度,使发动机转速得到改变,也使行驶速度得到改变,放开调速 车把,控制弹簧迫使速度控制阀芯向右移动,从而关闭了混合气体的输出,这时,发动机处 于怠速状态,发动机的混合气体分别由空气输入孔和流入怠速阀孔内的液化气提供,调节 怠速螺杆可以改变发动机的速度,加浓阀芯是在发动机冷启动时起作用,冷启动时,放开加 浓操作手柄,加浓弹簧迫使加浓阀芯向右移动,关断了加浓空气输入与输出孔之间通道,不 为发动机提供空气,从而使混合气体所含的液化气浓度得到提高,使发动机容易发动起来, 调节加浓调节螺杆可以改变关断加浓空气输入孔与加浓输出孔之间连通的程度,发动机停使熄灭时,气缸不产生负气压,控制膜片带动出气阀芯向上移动,关断了中心孔与液化气出 气孔之间的连通,减压阀不再向控制阀提供液化气。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改善和提高了液化 气助动车提供控制阀的使用性能,尤其是在钢瓶供气压力不足情况下,保证了助动车的驾 驶性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右视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_减压阀部分、2-控制阀部分、3-混合气输出管、4-混合气输出口、5-加 浓空气输出孔、6-怠速阀孔、7-控制膜片、8-减压阀下型腔、9-减压阀体、10-调压膜片、 11-调压弹簧、12-调压螺钉、13-调压盖、14-调压杆、15-支点轴、16-进气阀芯、17-密封 垫、18-0型圈、19-进气接头、20-液化气进气孔、21-液化气出气孔、22-控制阀体、23-空气 输入管、24-空气输入孔、25-空气输入口、26-速度控制阀孔、27-与空气输入口、28-连接 孔、29-加浓阀孔、30-橡胶套、31-控制套、32-控制弹簧、33-牵引芯、34-限位屏帽、35-出 气密封垫、36-圆孔拉环、37-垫片、38-减压阀上型腔、39-速度控制阀芯、40-出气阀芯、 41-控制膜垫片、42-螺母、43-怠速0型圈、44-怠速螺杆、45-加浓0型圈、46-加浓调节螺 杆、47-加浓阀芯、48-加浓弹簧、49-加农街头、50-中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和附图2来具体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 制阀由减压阀部分1和控制阀部分2组成一个整体,减压阀1由减压阀体9和调压盖13组 装而成,在减压阀体9和调压盖13之间含有一片调压膜片10,调压膜片10的中部设计成弧 形,边缘部设置成半圆弧弹性槽,调压膜片10的中心位置与垫片37和一个圆孔拉环36铆 接成一体,调压膜片10把型腔分隔成上下二部分,即形成减压阀上型腔38和减压阀下型腔 8,减压阀下型腔8的容积大于25立方厘米,减压阀上型腔38中间位置装有一个调压螺钉 12和一根调压弹簧11,减压阀上型腔38和空气相通,减压阀下型腔8含有一个调压杆14, 一个进气阀芯16,调压杆14的支点位置设在靠近进气阀芯16位置的一端,即支点位置不 在调压杆的中心点上,支点位置离二端的距离按3 1设定,气阀芯16下端连接一片密封垫 17,进气阀芯16装在液化气进气孔20中,且可以上下移动,液化气进气孔20的另一端装有 一个进气接头19,进气接头19和减压阀体9之间装有一个0型圈18,调压杆14的一端被 套在圆孔拉环36中,靠近另一端钻有一个小孔,孔中装有一根支点轴15,调压杆14可以沿 支点轴15作上下转动,用以压住或放开进气阀芯16,减压阀下型腔8中心位置有一个中心 孔50,中心孔50中装有一个限位屏帽34后其下端用一片控制膜垫片41和一个螺母42与 控制膜片7连接,限位屏帽34用螺纹与减压阀体9装在一起,用以限制出气阀芯40移动距 离,出气阀芯40可以在中心孔50中自由上下移动,用以开启或关闭中心孔50,中心孔50与 液化气出气孔21相通,控制膜片7的下方与空气输入孔24相通,控制阀2装配在减压阀1 的下方,控制阀2由控制阀体22与空气输入管23\混合气输出管3压铸成一体,空气输入 孔24分别与空气输入口 25\混合气输出口 4\控制膜片41的下方相通,加浓空气输入孔27经加浓阀孔29与加浓空气输出孔5相通,加浓空气输出孔5的另一端与混合气输出口 4相通,液化气出气孔21与速度控制阀孔26相通,液化气出气孔21经连接孔28与怠速阀孔6 相通。控制阀2中含有一个速度控制阀芯39,装在速度控制阀孔26内,且可以左右移动, 速度控制阀芯39圆柱形的一端与牵引芯33用螺纹连接,牵引芯33的另一端装有一根控制 弹簧32,控制弹簧32的另一端装有一根控制套31,控制套31另一端装有一根橡胶套30, 控制阀2中还含有一根怠速螺杆44,且用螺纹旋装在怠速阀孔6中,怠速螺杆44的一端套 上一个怠速O型圈43以防漏气,怠速螺杆44可以调节,控制阀2同时还含有一根加浓阀芯 47和一根加浓调节螺杆46,且分别装在加浓阀孔29的左右二边,加浓调节螺杆46上套有 一个加浓O型圈45,加浓阀孔29左侧装有一个加浓接头49,加农街头49和加浓阀芯47之 间装有一根加浓弹簧48。上述实施方案减压阀1能起到对输入到减压阀下型腔8内的高压液化气进行减压 和稳压作用,而控制阀2在发动机发动时提供混合气体以使发动机正常转动,转动调速车 把角度,可以改变发动机的转速,即改变助动车的行驶速度,怠速时由怠速阀孔6内的液化 气和空气输入孔24向发动机提供混合气体,调节怠速螺杆44,可以改变发动机速度,加浓 阀芯47在冷启动时能提供混合气体中的液化气的浓度,有助于发动机发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 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 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 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 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权利要求一种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由减压阀(1)和控制阀(2)组成,其特征是减压阀(1)由减压阀体(9)和调压盖(13)组装而成,在减压阀体(9)和调压盖(13)之间含有一片调压膜片(10)、调压膜片(10)的中心位置与垫片(37)和一个圆孔拉环(36)铆接成一体、调压膜片(10)把型腔分隔成上下二部分即形成减压阀上型腔(38)和减压阀下型腔(8),减压阀上型腔(38)中间位置装有一个调压螺钉(12)和一根调压弹簧(11),减压阀下型腔(8)中含有一个调压杆(14)、一个进气阀芯(16),进气阀芯(16)装在液化气进气孔(20)中,进气孔(20)的另一端装有一个进气接头(19),调压杆(14)可以沿支点轴(15)作上下转动,用以压住或放开进气阀芯(16),减压阀下型腔(8)中心位置有一个中心孔(50),中心孔(50)中装有一个出气阀芯(40),出气阀芯(40)的上端装有一个出气密封垫(35),而中端穿过一个限位屏帽(34)后其下端用一片控制膜垫片(41)和一个螺母(42)与控制膜片(7)连接,限位屏帽(34)用螺纹与减压阀体(9)装在一起,用以限制出气阀芯(40)移动距离,出气阀芯(40)可以在中心孔(50)中自由上下移动,用以开启或关闭中心孔(50),中心孔(50)与液化气出气孔(21)相通,控制膜片(7)的下方与空气输入孔(24)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调压膜片(10)的 中部设计成弧形,边缘部设置成半圆弧弹性槽。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减压阀下型腔(8) 的容积大于25立方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调压杆(14)支点位 设置在靠近进气阀芯(16)位置的一端,即支点位置不在调压杆(14)的中心点上,支点位置 离二端的距离按3 1设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由减压阀和控制阀组成,减压阀中含有一片调压膜片、一根调压弹簧、一个调压螺钉、一个调压杠杆、一个进气芯阀、一个出气芯阀和一个控制膜片,其作用是把输入到减压阀内的液化气进行减压和稳压,控制阀中含有一个速度控制阀芯、一个怠速螺杆、一个加浓阀芯和一个加浓调节螺杆,发动机发动时产生负压吸引控制膜片带动出气阀芯向下移动,使减压阀内的液化气进入控制阀,转动车把拉动速度控制阀芯左右移动可随意改变发动机转速,放开车把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调节怠速螺杆可改变速度,冷启动时加浓阀芯使混合气体液化气浓度提高,便于发动机发动,发动机熄灭时不产生负压而使控制膜片带动出气阀芯向上移动,减压阀内的液化气不进入控制阀。
文档编号F02M21/04GK201635869SQ20102013007
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2日
发明者张季梅 申请人:张季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