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558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料箱盖,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通用发动机上的能吸附蒸发燃料的燃料箱盖。
背景技术
小型、通用发动机的油箱多置于发动机的上方,依靠重力和发动机进油管路的负压作用,燃料油从油箱通过进油管路进入化油器,这就要求油箱的液面上方必须与大气压保持,否则发动机进油受阻而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油箱通常设有注油口即油箱口,注油完毕,用燃料箱盖将油箱口进行密封。为保证油箱的液面与大气压相通,燃料箱盖在与油箱口密封的同时,其上另设有孔或缝隙与外界大气相通。这样,在发动机停止工作期间,油箱中的燃料会因蒸发而生成燃料蒸汽,通过燃料箱盖上的孔或缝隙排入大气而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各国环保要求都相当高,希望这类发动机减少向大气排放燃料蒸汽,这就涉及到减少或防止通过燃料箱盖由油箱排入大气的蒸发燃料。已有的类似的用于通用发动机上的能防止蒸发燃料从燃料箱盖中逸出的技术,已有授权公告号为CN2905530Y的中国专利所公开。在现有的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中,在燃料箱盖内设置有一个容纳吸附蒸发燃料的吸附剂的罐,罐和燃料箱盖相对独立,部件较为复杂,成本会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其吸附剂容纳空间与盖成为一体,在使燃料箱始终保持在大气压状态的同时,可有效防止燃料从燃料箱盖蒸发到大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包括外盖、内盖及盖体, 其第一特征在于,盖体为圆筒状,在筒内的中下部径向设置有底壁将盖体上、下分隔为主体部和旋紧部,自底壁上端面同轴地一体设置有第一环形立壁,在底壁上端面上并在第一环形立壁的外侧及主体部的内侧间竖直地一体设有一立壁,内盖刚好将盖体的筒状壁、第一环形立壁及立壁的上端面密封,从而在主体部内分隔出环形的吸附-脱附区及圆柱形过渡区两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空间,吸附-脱附区内填充有吸附剂;在底壁的中心开设有第二通孔,在靠近立壁的一侧的第一环形立壁的壁的下部开设有第三通孔,在靠近立壁的另一侧并位于所述吸附-脱附区的上方的内盖上另开设有第四通孔。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自底壁上端面同轴地在过渡区空间内一体设置与内盖的内侧留有间隙的第二环形立壁,由此,第二环形立壁内部空间构成圆柱形的油气分离区,油气分离区内设置有第一过滤部件。本实用新型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第二环形立壁的上端面比盖体的筒状壁的上端面高。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至三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旋紧部在底壁的下端面卡设有喇叭状密封垫,其形成喇叭ロ的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密封垫的喇叭ロ向上放置并与第三通孔相通。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至三任ー特征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在内盖的内侧卡设有覆盖在第四通孔上的第二过滤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特征,盖体上端的主体部空间被一体地分隔为吸附-脱附区及过渡区,吸附-脱附区实际上成为ー个有始端和终端的环形通道。油箱中的燃料蒸汽由底壁上的第二通孔进入过渡区底部并经其底部的第三通孔进入吸附-脱附区的一端的底部并沿整个环形空间在吸附剂的作用下吸附-脱附,而在吸附-脱附区的另一端的顶部则设有第四通孔与大气相通。这样的设置,能保证整个吸附-脱附的路线较为曲折,増加燃料蒸汽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增强吸附-脱附效果。如此,在保证燃料油箱与大气相通的基础上,吸附剂被直接容纳在盖体中而无需単独的容纳吸附剂的罐,制造上更简单,成本更低。同时,隔离出一个圆柱形的过渡区,有利于冲入燃料箱盖内的液体燃料回流油箱而不至立即污染吸附剂而影响吸附-脱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在过渡区内一体地设置ー个单独的油气分离区并在其中放置有第一过滤部件,可以进一歩保证通过第二通孔进入燃料箱盖内的液体燃料为第一过滤部件所阻隔而不能进入经分隔出油气分离区后的过渡区进而污染吸附剂,相反,燃料蒸汽则可以通过过滤部件并从油气分离区顶部的缝隙进入过渡区及吸附-脱附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如确有液滴状燃料还能通过过滤部件往油气分离区顶部运动,则会因油气分离区的顶部设置得较高,其在运动过程中会附着在油气分离区的侧壁上或因动力不足而无法到达缝隙出口,因而可避免液体燃料从油气分离区顶部的缝隙中进入过渡区而可能污染吸附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在油箱内液体燃料因振荡或其他原因由油箱ロ冲向燃料箱盖时,可第一时间通过喇叭ロ状的密封垫将液体燃料大部分阻止在密封垫外,仅有极少部分可能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喇叭ロ。同时因喇叭口内空间远大于第一通孔,进入喇叭 ロ的液体燃料又有大部分被滞留在喇叭口内井随重力作用重新回流入油箱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特征,可防止吸附剂进入第四通孔而造成堵塞、影响燃料箱盖与外界大气的连通。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箱盖的俯视图。图2为图I中除去外盖、内盖及吸附剂的燃料箱盖(即单独的盖体)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沿图I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仅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广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箱盖8,包括盖体3、密封在盖体3上的内盖 2及与盖体3卡合在一起的外盖I。外盖I包括齿轮状的盖顶面11,沿盖顶面11周缘竖直延伸而成的环形盖侧壁12,
4盖侧壁12上设有与盖体I相卡合的装置(属惯常设计,图中未标注)。盖体3为中空等径的圆筒状,其筒体的中下部径向设有底壁33从而将盖体3分隔为位于上端的主体部34和位于下端的旋紧部31。在盖体3上端的主体部34的内部圆柱形空间内,自底壁33上端面同轴地一体设置有预定直径的第一环形立壁36 ;在第一环形立壁 36的内部圆柱形空间内自底壁33上端面同样同轴地一体设置有预定直径的第二环形立壁 35 ;在底壁33上端面上并在第一环形立壁36的外侧及主体部34的内侧间竖直地一体设有一个立壁37,立壁37在俯视的情况下其沿径向布置;盖体3的筒状壁即主体部34的最外侧壁的上端面341、第一环形立壁36的上端面361及立壁37的上端面371 (如图2、图3所示),它们的高度基本一致,而第二环形立壁35的上端面351则高于前述三个上端面341, 361及371 (如图2、图3所示)。如图3所示,在盖体3下端的旋紧部31的筒状壁内侧设有螺纹32,与油箱ロ的螺纹配合,可将整个燃料箱盖8旋紧密封在油箱ロ(图中未示出)。同时,与外盖I上设置的卡合装置相对应,在盖体3上端的主体部34的外侧壁上相应设置有能与外盖I进行卡合固定的装置(图中未示出)。这样,整个盖体3包括主体部34和旋紧部31,实际上可由树脂一次性成型并成为ー个整体,实现エ艺更为简单,制造成本可以更低。如图3所示,内盖2为圆形的板状物,其被设置为刚好能密封在主体部34的最外侧壁的上端面341、第一环形立壁36的上端面361及立壁37的上端面371上并与第二环形立壁35的上端面351之间留有缝隙,因而,内盖2虽为板状,但为与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立壁35的高度相适应,在第二环形立壁35的上方形成ー个中空的隆起部21。其中,内盖 2与三个上端面341,361,371的密封形式,既可以是超声波焊接,也可以是粘合剂粘合及其他可以起到密封覆盖效果的方法。这样ー来,内盖2与盖体3之间在盖体3的上端的主体部34内部筒状空间内就分隔出三个单独的密闭空间即处于最外端的、有一个立壁37作为隔断的纵向截面为大致长方形的环形吸附-脱附区5,处于中间的纵向截面亦为大型长方形的环形过渡区6,处于最里端的圆柱形空间油气分离区7 (如果实施方式中不设第二环形立壁35,则此时过渡区6 为圆柱形,同时无油气分离区7,但该实施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分隔出的密闭空间,其中吸附-脱附区5的容积最大,过渡区6及油气分离区7的容积都相对较小,这样可以保证能容纳需要量的吸附剂来完成对燃料的吸附-脱附作用。其中,吸附-脱附区5内填充有活性碳颗粒组成的吸附剂9,吸附剂9也可以是粉状的活性碳或其他能完成吸附-脱附燃料蒸汽的物质;油气分离区7内设置有由海绵组成的第一过滤部件71,但也可以是铁丝网或其他可以通过气体而能阻止液体燃料通过的物质;过渡区6内在本实施例中未填充任何物质,但不排除也可以设置海绵类的过滤部件,也可考虑在其中填充活性碳之类的吸附剂以増加吸附-脱附功能。如图3所示,在底壁33的中心设有第二通孔62以实现油气分离区7与旋紧部31 空间的连通;油气分离区7通过与内盖2之间的缝隙实现与过渡区6的连通;在靠近立壁 37的ー侧即372侧的第一环形立壁36的壁的下部开设有第三通孔63来连通过渡区6及吸附-脱附区5 ;在靠近立壁37的另ー侧即371侧并在所述吸附-脱附区5的上方的内盖2 上另开设有第四通孔64,在第四通孔64的下方开ロ处有由无纺布形成的第二过滤部件72 卡设在内盖2的内侧面上。当然,第二过滤部件72也可以是海绵或其他透气而又可阻止吸附剂进入第四通孔64的物质。如图3所示,在底壁33的下端面即旋紧部31的内侧顶部卡设有喇叭状密封垫4, 其具有向上放置并与第三通孔63相通的喇叭ロ部42,与喇叭ロ部42的底部连为一体的管状的喇叭管41,及沿喇叭ロ部42的顶端周缘延伸而成的起密封作用的周缘部43。在其形成喇叭ロ部42的壁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61与喇叭管41相通并进而使喇叭ロ部42与油箱内部空间(图中未示出)连通。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8在外盖I和内盖2之间还可以设置预定扭力的装置,以防燃料箱盖8被过紧地旋在油箱ロ而可能使燃料箱盖8受损或开启困难,在本实施例中并未进行相应标示。如图3所示,将上述盖体3与内盖2密封连接固定在一起,上述外盖I通过与盖体 3相配合的卡合固定装置被固定在盖体3上,这样就组成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燃料箱盖8。将此燃料箱盖8通过螺纹32旋紧在通用发动机的燃料油箱的油箱ロ的螺纹上(图中未示出)上,密封垫4的周缘部43与油箱ロ实现密封。在油箱中有燃料蒸发逸出时,会首先经第一通孔61进入喇叭ロ部42,再经第二通孔进入油气分离区7并穿过其中的海绵71 后,绕过油气分离区7顶端与内盖2之间的缝隙进入过渡区6,并通过第三通孔63从过渡区 6的底部进入吸附-脱附区5 —端的底部并沿吸附-脱附区5的环形通道为其中的活性碳 9所吸附,这样,蒸发的燃料就在吸附-脱附区5中被完全吸收而不会通过该区的另一端上方的第四通孔64排入大气。同时,如果油箱中的燃料因振荡或其他原因而冲向燃料箱盖8时,会首先被喇叭状密封垫4所阻挡,仅有极少量液体燃料可能通过第一通孔61进入喇叭ロ部42 ;因喇叭ロ 部42对冲入的液体燃料有分散成发散状液滴的作用,因而从喇叭ロ部42通过第二通孔62 进入油气分离区7的燃料液滴进ー步大量減少,其余燃料液滴则回流至油箱;在油气分离区7中海绵71的作用下,几乎所有进入该区的燃料液滴被海绵71所吸收,同时油气分离区 7的顶端位置较高(几乎与燃料箱盖的高度相当),即使还有些微穿过海绵71的燃料微粒向上运动,也可能因动力不足而落下或附着在第二环形立壁35上而落下回流到油箱,因而能有效避免液体燃料进入过渡区6进而进入吸附-脱附区5而污染其中的活性碳9,以保证活性碳9的吸附效カ不会降低。相反,如图3所示,在通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随着油箱中燃料的不断向发动机中输送,外界空气会通过外盖I与盖体3之间的缝隙进入外盖I和盖体3之间形成的空间;再通过第四通孔64,外界空气穿过无纺布72进入吸附-脱附区5的环形通道的一端并向另一端移动,所过之处,流动的空气会带走从活性碳9中脱离出来的燃料(S卩“脱附”),之后, 混合了脱附的燃料蒸汽的空气,由吸附-脱附区5的环形通道的另一端底部的第三通孔63 穿出吸附-脱附区5进入过渡区6,再经内盖2与油气分离区7的顶部缝隙流向油气分离区 7 ;在混合空气穿过海绵71时,如果海绵71中吸附有液体燃料,此时,混合空气能使部分液体燃料蒸发并将其从第二通孔62中带出流入密封垫4,最后通过第一通孔61到达油箱内部空间,满足油箱供油须与大气相通的要求,同时也使燃料箱盖8所吸附的大部分燃料得以回收至油箱,以满足下一次燃料箱盖8对燃料蒸汽的吸附。
权利要求1.ー种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包括外盖(I)、内盖(2)及盖体(3),其特征在干,所述盖体(3)为圆筒状,在筒内的中下部径向设置有底壁(33)将所述盖体(3)上、下分隔为主体部(34)和旋紧部(31),自所述底壁(33)上端面同轴地一体设置有第一环形立壁(36),在所述底壁(33)上端面上并在第一环形立壁(36)的外侧及主体部(34)的内侧间竖直地一体设有ー立壁(37),所述内盖(2)刚好将盖体(3)的筒状壁、第一环形立壁(36) 及立壁(37)的上端面密封,从而在主体部(34)内分隔出环形的吸附-脱附区(5)及圆柱形过渡区(6)两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空间,所述吸附-脱附区(5)内填充有吸附剂(9);在所述底壁(33)的中心开设有第二通孔(62),在靠近立壁(37)的ー侧的所述第一环形立壁(36) 的壁的下部开设有第三通孔(63),在靠近立壁(37)的另ー侧并位于所述吸附_脱附区(5) 的上方的内盖(2)上另开设有第四通孔(64)。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其特征在干,自所述底壁(33)上端面同轴地在所述过渡区¢)空间内一体设置与所述内盖(2)的内侧留有间隙的第二环形立壁(35),由此,第二环形立壁(35)内部空间构成圆柱形的油气分离区(7),所述油气分离区(7)内设置有第一过滤部件(7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二环形立壁(35)的上端面比盖体(3)的筒状壁的上端面高。
4.如权利要求I至3所述的任一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其特征在干,所述旋紧部(31)在底壁(33)的下端面卡设有喇叭状密封垫(4),其形成喇叭ロ的壁上设有第一通孔(61),密封垫(4)的喇叭ロ向上放置并与第三通孔(63)相通。
5.如权利要求I至3所述的任一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其特征在干,在所述内盖(2)的内侧卡设有覆盖在第四通孔¢4)上的第二过滤部件(7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用发动机用燃料箱盖,包括外盖、内盖及盖体,盖体为圆筒状,在筒内的中下部径向设置有底壁将盖体上、下分隔为主体部和旋紧部,自底壁上端面同轴地一体设置有第一环形立壁,在底壁上端面上并在第一环形立壁的外侧及主体部的内侧间竖直地一体设有一立壁,内盖刚好将盖体的筒状壁、第一环形立壁及立壁的上端面密封,从而在主体部内分隔出环形的吸附-脱附区及圆柱形过渡区两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空间,吸附-脱附区内填充有吸附剂;在底壁的中心开设有第二通孔,在靠近立壁的一侧的第一环形立壁的壁的下部开设有第三通孔,在靠近立壁的另一侧并位于所述吸附-脱附区的上方的内盖上另开设有第四通孔。
文档编号F02M37/00GK202348484SQ20112046705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何旭, 刘海 申请人: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